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文化自信,指出:堅定文化自信,是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的大問題。並強調: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特別是需要把那些「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恆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內容,挖掘出來、弘揚起來和傳播開來,使這些能夠充分體現中華文明特質、富含中華智慧的思想資源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發揮應有作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再創中華民族新的輝煌。
依據2017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2019年8月,科技部等六部門印發《關於促進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導意見》; 2019年10月《關於全面深入持久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意見》等相關政策:由城市公共藝術研究中心、中國少數民族文化藝術促進會面向全國網際網路用戶舉辦「中國傳統文化數字影像大賽」。
依據2020年4月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主管的中國少數名族文化藝術促進會正式啟動的《中國民族文化數字文庫》項目。中國傳統文化數字影像盛典旨在收集中國博物館館藏文化資源、少數民族文化資源、以及中國名勝古蹟的數位化影像,讓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珍貴的歷史遺蹟形成現代的數字資產,並將優秀的作品納入《中國民族文化數字文庫》永久保存,為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促進新時代文化建設發揮積極的作用。
中國傳統文化數字影像大賽
指導單位:中國少數民族文化藝術促進會
主辦單位:城市公共藝術研究中心
承辦單位:中民華彩、搜雲科技、榮寶智造、中證數登、創無限、田野文化
5.1 徵集時間
徵集時間:2020年4月8日—8月31日
網際網路用戶投票階段:2020年8月1日——8月31日
傳統文化數字影像盛典:2020年9月25日(暫定)
因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不確定因素,現場盛典活動暫定。
關注《中國數字文創設計大賽》公眾號,了解活動動態。
5.2 投稿渠道
5.3 參賽類別
徵集類別(攝影、短視頻)
(1)中國博物館類作品
專門性博物館、紀念性博物館和綜合性博物館建築、環境等
(2)中國文化歷史遺址類作品
中國境內古代人類活動的遺蹟,包括人類為不同用途所營建的建築群體,對自然環境利用和加工而遺留的一些場所等
(3)中國歷史文物類作品
博物館內展陳的文物以及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古文化遺址內的文物
(4)國風消費品類作品
中國文化特色的文化創意產品
5.4 專家評審
朱東升
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瞬間藝術主編,國家級攝影師,曾獲中國攝影金像。2007年度被評為河南十大文化新聞人物,2009年度入選和諧中國十大傑出人物。併兼任河南省建築裝飾協會副會長、河南省藝術攝影學會副主席、河南省軍旅企業家俱樂部常務副主席、鄭州大學客座教授、中央美術學院兼職教授。
張援朝
英國攝影學會副主席;黃河泰晤士河藝術總監;曾旅拍全球40多國文化遺產
金選民
現為國內外知名攝影師,在上海擁有4家畫廊;其作品,曾被奧運冠軍、企業家李寧,室內設計大師陳幼堅,前任英國駐上海總領事CarmaElliot女士,著名歌唱藝術家蔡國慶等國內外知名人士收藏。
朱沉浮
博物館100計劃創始人、獨立策展人 ,田野文化產業機構品牌總監、河南藝術攝影協會會員、河南工業大學新聞學院特聘講師、初戀博物館館長。
更多評委持續加入中
5.5 獎項設置
博物館類:最佳構圖獎,最佳光影獎,最佳視覺獎
文化遺址類:最佳紀實獎,最佳藝術獎,最佳歷史類獎,最佳人文獎
歷史文物類:最佳視覺獎,最佳光影獎,最佳藝術獎
國風消費品類:最佳色彩獎,最佳創意獎,最佳人文獎
總獎項(不分類別):最佳人氣獎—TOP10
面向全球,徵集你在中國博物館、中國文化歷史遺址地所拍攝的圖片或視頻(須原創作品),內容可以是博物館的建築或文物、文創消費品、世界遺產地的精彩一角等,配上200字以內關於圖片/視頻背後的故事。
6.1 投稿作品要求
6.2 注意事項
(1)拒絕合作作品,投稿者須保證對該作品擁有獨立、完整、明確、無爭議的著作權。作品涉及的第三人的著作權、肖像權、名譽權、隱私權等法律責任由作者自負。提醒投稿者審慎注意著作權中其他相關法律規定。
(2)主辦方有權將所有入選作品用於公益傳播,包括出版圖書、畫冊及推薦相關媒體發表等,並在其公益廣告、宣傳、展覽及文化等活動中擁有使用權,並不再另付稿酬。
(3)凡投稿作者,均視為同意並遵守以上各條規定。凡不符合參賽要求的作品,一經發現將一律取消參賽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