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河國家溼地公園位於河南省北部淇河的中下遊河段,鶴壁市淇濱區與淇縣交界處。溼地公園包括淇河河床、河漫灘、河岸坡地及少量丘陵崗地。規劃區西至賀家村,東至下龐村,北至許溝村,南至禮河寨。坐標東經114°10′35″~114°13′24″之間,北緯35°48′02″~35°45′20″之間,南北跨度5.0km,東西4.3km。面積332.51hm,其中溼地面積270.76hm,溼地率達81.43%。淇河國家溼地公園分為生態保育區、宣教與生態休閒區和管理服務區。淇河國家溼地公園(試點)總投資1.33億元,完成遊客服務中心、科普長廊、生態停車場、沿淇步道、園路木棧道、觀景塔、戶外課堂、太極廣場、疊水橋等基礎服務設施建設,下一步將加大投資力度,主要開展規範內部管理、人員培訓及科普宣傳等工作.經過6年的建設,淇河國家溼地公已經成為集溼地生態系統健康完整、景觀資源豐富、自然環境優美、科普宣教設施完善、休閒娛樂條件優越、文化底蘊深厚為一體的綜合性溼地公園。
二、溼地生態系統類型多樣,生態功能表現突出
(一)生態功能類型多樣
1.典型性
淇河國家溼地公園位於淇河中下遊段,河道蜿蜒曲折,河面隨兩岸地形變化,時而寬闊如漾,時而狹窄如巷,屬典型的丘陵地區河流,是我國北方地區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河流溼地。溼地生態系統受季節性降水和上遊盤石頭水庫排蓄洪運行規律影響顯著,枯水期待續時間長,水量小,流速慢,水位低,大部分河幔灘裸露,河流汊道多,水流散亂,主河道不明顯。受河床地形地勢及人工修建的溢流壩影響,在河床內相間分布著許多長短不一、大小不等的水潭或匯水區,潭內水面寬闊,水流平緩;豐水期持續時間短,水量大,流速快,水位高,多數河漫灘被淹沒。由於水流對河道的衝刷作用明顯,洪水過後部分河漫灘的大小和形狀會發生變化。
2.多樣性
(1)生境多樣
淇河溼地是多類型溼地的複合體,以洪泛平原溼地和永久性河流溼地為主,兼有少量人工溼地、地熱溼地、草本沼澤溼地。受季節性降水、上遊盤石頭水庫運行規律及河床地形地勢的影響,各類溼地在空間分布上表現為非地帶性、間斷性,水陸交錯分布,植物群落豐富。通過水文過程的周期性變化,各類溼地相互轉化、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形成了複雜多樣的生境。
目前淇河溼地內有歐美楊林、旱柳林、黃荊灌叢、酸棗灌叢、荊三稜、莎草群系、蘆葦群系、狗牙根群系、白茅群系、香蒲群系、酸模葉蓼(水紅花)群系、浮萍、紫萍群系、滿江紅群系、蓮群系、黑三稜群系、荇菜群系、茨藻群系、竹葉眼子菜群系等40個植物群系。
(2)物種多樣
複雜的地形地勢、地質結構和水文狀況,特別是湧水量穩定的溫泉和受到嚴格保護、幾乎無汙染的淇河水共同構成了淇河溼地複雜多樣的生態系統,孕育了豐富的野生動植物資源。目前淇河溼地內有維管束植物約有61科348種、脊椎動物273種、昆蟲約800種。其中,魚類資源特別豐富,共有8目14科64種,是河南省魚類最多的河流,淇河鯽魚為淇河特有的珍稀品種。
在淇河溼地動植物資源中,列入國家一級重點保護的鳥類有4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的鳥類有23種,省級重點保護的鳥類有10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1種。
3.地域獨特
淇河形成於下奧陶統,是一條歷經五億年的古老河流。在鶴壁境內,因地幔現象,水質礦物成分豐富,水域特產:淇河鯽魚、纏絲蛋、冬凌草被譽為淇河「三珍」。位於淇河西南大約10公裡的上峪「地幔窗口」,是中國至今發現的三個「地幔窗口」之一。在此窗口處,可以看到從上地幔、下地幔到地表幾百公裡至2900公裡的地幔物質,還可以看到從地幔到地表的各個地層物質層。
淇河溼地內沿岸河漫灘寬窄不一,從河中心到兩岸,呈現出由水生生態系統逐漸過渡到陸生生態系統的演替過程,溼地水文過程顯著,生境類型多樣,生物多樣性豐富,具有較高的保護價值。淇河溼地水資源豐富,水質良好,常年保持在國家地面水Ⅰ-Ⅱ類水質標準,水質級別為優,超過了功能區標準。自2014年以來,省環保廳9次公布全省18個省轄市市區內60條河流水質狀況,淇河水質8次排名第一。淇河溼地是鶴壁市重要的城鎮居民生活飲用水源地和工農業生產水源地,也是鳥類重要的遷徙停歇地、繁殖地和越冬地。
(二)生態功能表現突出
多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淇河溼地資源得到了有效保護,溼地生態系統較為穩定,生態功能發揮良好,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明顯。
生態效益方面,河流溼地能夠很好的進行地表水分傳輸,同時養分、生物也隨同一起傳輸和交換。此外,流動的水體裡氧氣充足,適合各種好氧生物生存。同時具有調蓄洪水、淨化水質、調節區域氣候、養護生物多樣性等多種生態效益。
經濟效益方面,有效保障城市居民飲用水、工農業生產用水,同時對生態旅遊、帶動第三產業等發揮著重要作用。
社會效益方面,淇河溼地能夠改善鶴壁市環境,提供休閒遊憩場所,滿足人民群眾回歸自然的需求。
三、溼地生物物種多樣性豐富
淇河國家溼地公園地處我國中部,是典型的暖溫帶半溼潤型季風氣候。區內地質結構複雜,地形多樣,溫泉較多,水量充沛,水質良好,是溼地動植物理想的生長環境,是河南省生物多樣性豐富的區域之一。
根據野生動物資源調查和有關資料記載,淇河溼地內共有脊椎動物273種,維管束植物61科348種,約佔全省植物總種數的11.8%。
(一)野生動物資源
1.魚類
根據2007年度—2008年度河南省漁業資源調查資料顯示,淇河溼地內共有魚類8目14科64種。其中鯉科41種,鰍科、鮠科各4種,脂科、鰕虎魚科各3種,鰻鱺科、鯰科、合鰓科、鱺魚科、塘鱧科、攀鱸科、鱧科、青鱂科、刺鰍科各1種。
從淇河溼地的魚類組成情況看,大部分屬於自然種群結構。魚類組成除具有華北平原所共有的魚類之外,還擁有一定數量的鯿、鰍及鰱、鱅等長江中下遊平原湖泊的常見種類,其區系組成介於黃河與長江之間。常見種類有鯽、鯉、黃顙魚、烏鱧、鰱、草魚、鯰魚、泥鰍等。
淇河溼地內分布的鯽魚——淇河鯽魚名列中華四大名鯽(淇河鯽魚、洞庭鯽、太湖鯽、六合鯽)之首,其肉嫩味美,蛋白質含量高、脂肪含量低、胺基酸成分多而全,特別是穀氨酸含量較高,與纏絲鴨蛋、冬凌草並稱為「淇河三珍」。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就有「瞿瞿竹竿,以釣於淇」的記載,古詩中也不乏「以其食魚,唯淇之鯽」的譽詞。湯陰縣一卷(1938)記載:「淇鯽體皆雙脊,形扁圓,其肉嫩肥美,片片呈蒜瓣狀,湯暖尤其啜於冬日,昔在封建時代專差向皇帝貢獻,列三大貢品之首(淇鯽、香稻米、纏絲蛋),頗受嘉評,時稱可與黃河鯉魚並列,故名聲大噪,馳譽南北」。
2.兩棲類
淇河溼地內現有兩棲動物1目3科6種。其中鋤足蟾科2種、蛙科3種、姬蛙科1種。常見種類有中華大蟾蜍、花背蟾蜍、黑斑蛙等。其中,黑斑蛙為省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3.爬行類
淇河溼地內現有爬行動物有2目8科19種。其中龜鱉目2科2種,蜥蜴目4科7種,蛇目2科10種。常見種類有鱉、無蹼壁虎、麗斑麻蜥、赤鏈蛇、紅點錦蛇等。
4.鳥類
溼地公園共記錄到鳥類17目43科164種。其中鴨科23種,鶲科15種,雀科12種,鷹科11種,鷺科9種,鴉科7種,鴟鴞科、鶺鴒科各6種,鳩鴿科5種,鴴科、鷸科、杜鵑科、山雀科各4種,鸊鷉科、隼科、秧雞科、翠鳥科、啄木鳥科、燕科、文鳥科各3種,鸛科、雉科、雨燕科、百靈科、伯勞科、卷尾科、繡眼鳥科、反嘴鷸科、鷗科、椋鳥科各2種,琵鷺科、鶴科、鸕鷀科、燕鴴科、夜鷹科、佛法僧科、戴勝科、鵯科、黃鸝科、河烏科、鷦鷯科、彩鷸科、䴉嘴鷸科各1種。淇河溼地鳥類組成的最大特點是候鳥(包括夏候鳥、冬候鳥和旅鳥)佔較大比重。在164種鳥類中,留鳥54種,候鳥110種。候鳥中,夏候鳥40種,冬候鳥29種,旅鳥41種。
常見鳥類有:蒼鷺、大白鷺、白骨頂、黑水雞、豆雁、赤麻鴨、斑嘴鴨、綠頭鴨、白鶺鴒等。
保護類鳥類有:37種,其中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鳥類東方白鸛、黑鸛、金雕、玉帶海雕等4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鳥類有角鸊鷉、大天鵝、灰鶴、蒼鷹、普通、白琵鷺等23種;省級重點保護鳥類有鳳頭鸊鷉、蒼鷺、鴻雁、紅腳鷸等10種。
建設期間,為監測溼地鳥類情況,促進公眾了解溼地功能,保護生態環境,淇濱區林業局聯合溼地公園管理處組織專業調查隊深入溼地,調查溼地野生鳥類情況。經統計核對,較試點申請前的156種,新增8種,分別是:白琵鷺、紅頭潛鴨、彩鷸、䴉嘴鷸、黑翅長腳鷸、反嘴鷸、紅嘴鷗、北椋鳥。
獸類
淇河溼地地處淺山丘陵地帶,緊鄰城市,人口密度大,人為活動頻繁,獸類分布較少,而且多為小型獸類。共有獸類5目8科20種。其中蝙蝠科、鼠科各4種,松鼠科、倉鼠科、鼬科各3種,蝟科、兔科、貓科各1種。常見種類有普通刺蝟、夜蝙蝠、草兔、巖松鼠、大倉鼠、小家鼠、黃鼬等。其中,豹貓為省級重點保護獸類。
(二)植物資源
淇河溼地地帶性植被屬於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帶,植物資源比較豐富。共有維管束植物61科348種,約佔全省植物總種數的11.8%。
河床內的河漫灘、河道兩側淺水區及許溝溫泉分布區,水流緩慢,人為幹擾活動較少,自然植被保存良好,植物比較豐富。主要植物有旱柳、蘆葦、香蒲、水燭、藨草、小碎米莎草、眼子菜、浮萍、紫萍、黑藻、小茨藻等。
洪泛平原地勢略高於河床,多數已被開發利用形成農作物生態系統以及人工林生態系統,僅在田間、地頭存有少量自然植被。人工植物主要有歐美楊、枸樹、紫薇、火炬樹、國槐、女貞、雪松、桃、蘋果、杏樹、白梨等喬木,及小麥、玉米、大豆、花生等農作物。原生植物主要為白茅、狗尾草、蒼耳、艾蒿、蒺藜等。
兩岸山坡比較陡峭,分布的天然植物較多。常見的野生植物有艾蒿、葎草、藜、蒼耳、白茅、車前草、狗尾草、豬毛菜、狗牙根、稗、馬齒莧、酸棗、黃荊等。其中,淇河兩岸灘地分布著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野大豆。
四、淇河國家溼地公園特色亮點
淇河國家溼地公園範圍屬鶴壁市地表水飲用水源保護區,是鶴壁市重要的城市生產、生活水源地之一。近年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淇河水質安全,建立市、縣、鄉、村四級管理體制,著力打好治河護河「組合拳」。淇濱區在淇河水質保護工作中,積極成立專項部門,細化責任分工,確保淇河長久保持水質優良。
一是成立淇河溼地公園執法大隊。2012年,鶴壁市淇濱區城管局成立淇河溼地公園執法大隊,專職負責淇河國家溼地公園(試點)綜合執法工作。重點查處淇河溼地內搭建的妨礙洩洪的建築物,清除河道範圍內的採砂、捕魚及圍墾河道私放船隻,以及淇河兩岸傾倒垃圾 、排放汙水及廢棄物,汙染損害水環境等違法行為。在日常巡查中,及時制止擺攤設點、遊人燒烤、私搭亂建現象,對淇河溼地地籠捕魚現象,發現一起,懲處一起,就地沒收或銷毀捕魚用具,對採砂、採石行為,一經發現當場予以制止並依法處罰。目前,淇河溼地周邊餐飲餐點、畜禽養殖等違章建築均被拆除,淇河溼地範圍內非法捕魚、採砂現象得到有效遏制。
二是成立淇河生態保護建設辦公室,招聘專職護河員保護淇河溼地公園。2012年,淇濱區成立淇河生態保護建設辦公室,主要負責淇河及淇河溼地的生態保護和建設工作。自成立以來,招聘專職護河員28名,並配發標誌性服裝和勞動工具,全天候進行垃圾清理、環境保護等工作,同時為加大淇河溼地保護宣傳力度,以公告形式張貼《鶴壁市淇河保護辦法》(市政府4號令)5000餘份,發放《致沿淇河居民的一封信》15000餘份,利用村內廣播宣傳保護溼地公園,製作淇河溼地生態保護宣傳牌60塊,在淇河沿途設置「嚴禁燒烤」、「禁止放養外來物種」、「禁止捕獵野生動物」等警示牌90塊,有效提高了群眾保護淇河生態環境的意識,淇河溼地內亂扔垃圾、捕鳥、損壞樹木等破壞行為不斷減少。
鶴壁市環境監測監控中心2013年淇河水質監測報告中對8個城市水環境功能區考核斷面進行監測發現,在水質監測的21個因子中,符合Ⅰ類標準的有生化需氧量、氨氮、溶解氧等20項,佔95.2%,符合Ⅱ類標準的有1項,佔4.8%,淇河溼地總體水質類別為Ⅰ—Ⅱ類。並且自2013年到目前,淇河水質無明顯變化。2014年以來,省環保廳9次公布全省18個省轄市市區內60條河流水質狀況,淇河水質8次排名第一。
信息源於網絡圖文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