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水涮鍋,蠟燭燒柴!西晉時期為何奢靡之風盛行?

2020-12-26 騰訊網

「石崇鬥富」這一典故相信大家都有所耳聞,其中石崇與晉武帝司馬炎舅父王愷鬥富的段子可以說是經久不衰,連中小學中的教科書都做了收錄以立為鬥富的「典型」,如王愷糖水洗鍋,石崇蠟燭燒柴,王愷有一二尺多高的珊瑚樹向石崇炫耀,石崇先將其打碎再讓王愷從自己家的更大更美的珊瑚樹中選一作為賠償等等,可以說是我們在茶餘飯後聊天時少不了的有趣話題。

石崇鬥富

而當我們在談到這一件件荒唐行為的故事後,總是往往籠統的說到:都是西晉皇帝不以身作則,帶了一個壞頭,才導致這一現象的發生愈演愈烈。事情的結論就是這樣的嗎?就這麼簡單嗎?一個人的問題就可以導致全國範圍的腐敗、奢靡之風的盛行?在這些種種現象的背後,折射出了當時西晉社會到底面臨著哪些困難和挑戰?是什麼樣的原因導致西晉當局無法對這些問題和困難做出有效的約束和防範?這些問題最後匯總便是本章所要討論的根本問題:是什麼導致了西晉時期奢靡之風盛行?

國家統一,戰亂初定

這似乎是最淺顯的理由,但其實也是最重要的。在東漢末年黃巾起義前,朝廷統計人口有5000萬之眾,而到了三國鼎立時期,三國合計人口統計竟只有不到800萬。一方面是自黃巾起義之後戰亂頻繁,各大陣營互相攻伐,攻城掠地,造成了「白骨露於野,千裡無雞鳴」的慘狀(出自曹操的《蒿裡行》,然後曹操為父報仇反手屠了徐州,又當又立是這樣的)。大量的人口或者死於饑荒、戰亂等天災人禍,或是被地方的地主勢力收入囊中,淪為「黑戶」,嚴重製約了生產和經濟的發展。在公元280年西晉滅吳統一三國之後,短短數年人口便飆升到了2500萬人,正是戰亂平息和重新查點人口所得到的結果。這也給西晉初年「太康之治」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經濟和生產迅速恢復,為之後的奢靡留下了物質基礎。

西晉王朝疆域

司馬氏得國不正,為求支持同豪門世族進行妥協

讀過三國歷史或小說的人都知道三分天下終歸晉這一讓人唏噓不已的歷史事實,司馬氏未通過戰爭等軍事行為而是通過宮廷陰謀鬥爭最後奪取了曹魏的帝位,這嚴重削弱了其作為皇帝的威嚴和合法正當性。本身曹魏代漢就已經引發過士族對曹魏政權的不滿和反抗,如曹操的心腹荀彧就以死來反抗曹操妄圖稱帝的野心,但隨著三國鼎立的態勢形成,曹魏朝廷的正統性在同蜀漢和東吳的戰爭中不斷強化,當時世人大多以曹魏為正統,還有一部分人以蜀漢為正統,而司馬家之前只是附屬於曹魏士族中的一支,沒有問鼎天下的資格,所以自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以後,曹魏宮廷鬥爭便愈演愈烈,先後發生了王凌反叛、夏侯霸叛逃、夏侯玄反叛、諸葛誕叛亂等事件,士族對司馬氏專權感到了極度的反感和不安,為了拉攏和安撫士族,司馬氏對能夠容忍他們專權和篡位的世家大族極盡寬容,以換取他們的支持來進行政變,這直接導致了在西晉建立之後世家大族迅速腐化,而西晉皇室無法對這些曾經支持他們的世家貴族進行直接的譴責和限制,因為司馬氏奪得帝位的資本正是這些豪門世族所給予的。

王朗 琅玡王氏代表

豪門世族侵佔資源,寒門子弟無法出頭

這是司馬家族同豪門世族妥協後所造成的直接後果。在討論這一話題之前,我們還要進一步了解什麼是「豪門士族」,這一階級起源於東漢,並在魏晉時期到達鼎盛,本意是指地主階級中同時享有政治和經濟雙重特權的家族所構成的一種特殊階級。他們最早源於東漢時期佔據了經學教育和解釋權的世家,如袁紹所在的袁氏家族便是有名的「四世三公」,其餘有名的有琅玡王氏、潁川庾氏、陳郡謝氏等。

他們本來佔據這教育和從政的權利,但隨著造紙術的發明,教育的成本大幅下降,產生了與之向對應的「寒門子弟」,他們本義指空有才華,但無顯赫的身份和社會地位的士族,他們想從政無路,想報國無門。但隨著東漢末年的到來,群雄並起,特別是曹操還提出了「唯才是舉」的口號,以及之後陳群提出「九品中正」取士,使得寒門子弟也能夠在競爭中脫穎而出,所以這些寒門子弟相當一部分加入到了曹魏集團的麾下,但這擠佔了原本佔據著從政權力的豪門世族的生存空間。本來在曹操、曹丕及曹叡的統治下,這一微妙的平衡還未打破,但隨著他們相繼去世,新皇帝尚且年幼,這給了司馬懿機會,也讓受曹魏政權打擊的豪門世族看到了翻身的希望,最後,司馬家在世族豪強的支持下成功登上了皇位。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豪門世族們也必然要司馬家為其報之桃李,於是,原本陳群為曹魏選官所量身定製的「九品中正制」迅速腐化變味,淪為了世家大族們升官發財的工具,形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現象,士族豪強們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相互通婚,官官相護,完全堵死了寒門士族升遷的道路,官場之內再無新血,加速了豪強們生活和政治上的腐化,也讓原本生活困苦的寒門子弟和老百姓們痛苦。

郭嘉,曹操所啟用的寒門代表

政治黑暗,玄學盛行加劇奢靡泛濫

隨著士族門閥政治在西晉官場的確立,大量有學之士對未來政治前景的看法愈加昏暗,所以其中一部分學士就索性放棄政壇,將自己全身心投入到大自然來,忘情於山水之間,不再對現實生活表現出興趣,「竹林七賢」的出現和追捧正是當時文人墨客們對這一昏暗前景不滿的真實寫照。其中嵇康甚至因不願與司馬家合作最終落得個殺身之禍。

竹林七賢

但隨著西晉王朝建立和竹林七賢的分崩離析,他們所推崇的「玄學」也開始變味,本來是不願同現實同流合汙,不願談論當朝黑暗而出現的玄學被神秘化,本來是放蕩不拘、藐視禮法以用來諷刺當權者的反抗成為單純為了特立獨行和與眾不同的行為藝術:當權者們不再關心政事,而是整天聚在一起討論著什麼「玄之又玄」的東西,「空談」成為了世家貴族們聊以度日的玩物,而那些乖張的行為成為了富豪們競相模仿的對象,「五石散」這一毒品成了士族子弟們聚會玩樂時的必備良藥,太陽落山前經常能看到那些貴族子弟披頭散髮、光著膀子在河邊的道路上踱來踱去「散發」(這事實上是汞中毒的表現)。

無休止的清談宴會沒有任何對社會或者朝廷的實際意義,反而無形中放大了貴族子弟們的爭強好勝之心,本就閒來無事可做的豪門子弟們就將多餘的精力放到肆意斂財和揮霍上來,如前文所說的石崇就在擔任荊州刺史時竟命人喬裝打扮成強盜搶劫並以此致富。

這一系列種種問題在司馬炎當上皇帝時並未好轉,直至其逝世這一風氣反而在他的助長下有過之而無不及,而西晉的繼任者司馬衷更是一位智力缺陷者,更加無力整頓和改變這一複雜的問題。這為本就問題重重的西晉無疑是按下了加速毀滅鍵,隨著八王之亂的發生,昭告著這一矛盾的徹底爆發,在八王之亂結束後的短短幾年,少數民族的內遷和興起給了這年紀輕輕就已經腐朽不堪的西晉王朝最後一次痛擊。在立國短短51年後,西晉這一王朝就草草地進入了歷史。

相關焦點

  • 幾千年來「禁奢令」這麼多,為何禁不住奢靡之風?
    賈誼在《論積貯疏》中憂心忡忡地說:「淫侈之俗,日日以長,是天下之大賊也。」社會上的奢靡風氣一天比一天嚴重,已經演變成影響社會發展的最大問題。漢武帝時期國力日增,達官貴人普遍講究「衣則綾羅綢緞,食則山珍海味,居則樓閣臺榭,行則前呼後擁,其一舉一動、一器一物,無不講求排場,務崇華麗,侈風盛行」。
  • 幾千年來「禁奢令」這麼多,為何禁不住奢靡之風?
    賈誼在《論積貯疏》中憂心忡忡地說:「淫侈之俗,日日以長,是天下之大賊也。」社會上的奢靡風氣一天比一天嚴重,已經演變成影響社會發展的最大問題。漢武帝時期國力日增,達官貴人普遍講究「衣則綾羅綢緞,食則山珍海味,居則樓閣臺榭,行則前呼後擁,其一舉一動、一器一物,無不講求排場,務崇華麗,侈風盛行」。
  • 從西晉看天子及臣子的奢侈之風
    實際上,她還需要做全天下女子之表率,擁有良好的品德,絕不能行奢侈之風。更別提天子,自然要時刻遵守規矩,絕不能讓臣子和百姓挑出任何毛病。當然,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不可能每一位君王都能做到以身作則,今日便從西晉時期入筆,探討古代上行下效究竟有多嚴重,看天子及臣子的奢侈之風。
  • 炫富、吃藥、豪飲、清談,西晉為何如此不著調?
    最著名的故事便是石崇與王愷鬥富,石崇是西晉開國功臣石苞的兒子,王愷是司馬炎的舅舅。王愷用糖水洗鍋,石崇就用蠟燭當柴;王愷用紫絲做了四十裡地毯,石崇就用錦緞做了五十裡。總之,王愷總是處於下風,於是向皇帝借了一件稀世珍寶,二尺多高的珊瑚樹,向石崇炫耀,沒想到石崇隨手就將這株珊瑚樹砸個稀爛,然後搬出六七株三尺多高的,讓王愷隨便挑選!
  • 西晉富豪愛殺美人愛鬥富,一不小心贏了國舅爺
    石崇石崇出身官宦家庭,父親是西晉的開國元勳,他本人是當時的官員、大富豪,也是一個比較不學無術的人。石崇石崇曾經與戚晉武帝的舅父王愷比誰更奢靡,結果國舅王愷敗下陣來。王愷飯後用糖水洗鍋,王愷就用蠟燭當柴燒;王愷做四十裡的紫絲布步障,石崇就做五十裡。
  • 西晉豪門鬥富,皇帝與之相比都稍遜一籌,這些有錢人有多奢侈?
    在各朝代也偶爾存在富豪們相互攀比的情況發生,然而西晉時期的豪門鬥富,把相互攀比的境界拉升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這在其他朝代根本就不敢想像的爭鬥。到底西晉豪門鬥富有多奢侈,有多離譜,竟然連皇帝都遜色於他們,下面讓我們一起了解這一切吧。
  • 西晉突然崩盤,真的全怪皇帝太傻?
    西晉突然崩塌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一、奢靡之風如果看西晉短命的歷史,就發現西晉的衰亡,也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結果。首先為西晉挖下崩塌大坑的,便是風靡一時的奢靡之風。西晉王朝的奢靡,絕對能讓歷朝歷代的人跌破眼鏡。這份奢靡從晉武帝的後宮便可窺知一二。
  • 西晉的滅亡只因為「八王之亂」?不是的,還有這些原因!
    公元216年,魏國最後一個皇帝曹奐禪位給司馬懿之孫,司馬炎。大晉王朝,就這樣脫胎於大魏,繼承了魏國的大統。只是,為什麼晉朝,尤其是西晉。只存在了52年,就滅亡了呢?叛亂的種子,早在司馬炎時期,就已經種下了。首先,身為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自然是知道曹魏是如何滅亡的,朝中權臣作亂對於司馬炎來說,一直都是一塊心病。於是,英明神武的司馬炎想了一個「餿主意」,那就是分封同姓藩王,與朝中權貴形成制衡關係。
  • 柴燒茶具「火」與「土」的交融,支撐柴燒盛行的原因有多少人知曉
    柴燒是一種傳統而古老的燒制技藝,柴燒工藝幾千來備受廣泛流傳和傳承,柴燒茶具作品除了其外表散發著一種質樸、厚重、古樸、自然之美外,那麼支撐柴燒盛行的原因僅限於此嗎?柴燒的氣質中所帶給人們的審美精神已經是較青花汝瓷完全不同,柴燒的審美精神是與完美精緻和壯麗的美學思想對立的。柴燒茶具質樸、不完美、不規則、雜色斑駁的外表容易給人留下印象,柴燒氣質與wabi-sabi侘寂之美是如此的貼近。這種美學傾向培養了人們對日常生活的鑑賞能力,原本不起眼的簡樸,現在取得了新的意義,成為新的、純粹之美的基礎。
  • 西晉的奢靡表現在哪些方面?酗酒、揮霍、鬥富,奢靡程度遠想不到
    於此同時西晉還沒有形成比較系統有效的人才選拔制度,此時的九品中正制限制了有才華的寒門子弟進入管理階層,重要的官職都由門閥士族把持,最終形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局面,搜史君這就有一個問題了,不是都說沒有系統的人才選拔制度,那麼社會的運轉一定不會類似於唐宋那般繁榮,可是最後為何西晉給後人留下了一個奢靡的印象呢?
  • 西晉奢靡成風,皇帝推波助瀾,石崇是時代的引領者還是犧牲品?
    論及"精英地痞"最多的時代最出名的那就是西晉了。西晉以奢侈成風聞名,那時候社會貧富差距大,但是都想著享樂主義,能高興一天是一天。整個社會的局面就是,我墮落但是我開心啊!造成奢靡之風的幕後就是司馬炎,而石崇這些小角色,頂多就是起一點營造氣氛的作用。司馬炎是司馬懿的孫子,司馬昭的兒子是一個繼承了家業的"開國皇帝"一般不經奮鬥就能當皇帝的人都有暴發戶心理,這種心理是放蕩不羈的流氓品格的溫床,司馬炎就是這樣一個有著暴發戶心理的"流氓皇帝"。
  • 涮烤一體鍋怎麼用 鍋具如何選擇
    選擇鍋具其實有多種方法,比如要考慮基本的材料以及使用質量、品牌的水平、售後服務等等。如果大家在選擇時,不知道怎麼樣考慮,可以看看以下介紹,了解涮烤一體鍋怎麼用以及鍋具如何選擇,再根據各種不同的功能和參考的標準來進行選擇,挑選的質量將會更高,產品使用效率也會有保障。
  • 西晉土豪之間的鬥富 吃土平民看看就好
    不,原來中國人的炫富自古有之,早在西晉的時候,人們炫富可比現在的人拉風多了,據悉,那時的人們炫富行為中就有上廁所也要數十名丫環陪侍,現在,就請和小編一起來看看西晉人的炫富是怎麼炫的吧。  西晉時期盛行豪門政治。在按門第品位的高低分享政治上、經濟上種種特權的門閥制度下,豪門世族追逐名利,鄙薄勤恬,以奢靡競相誇尚,世風沉淪日下。
  • 撈王·捌凌浪把把燒:涮鍋+燒烤,好吃到爆炸!
    —來自《深夜食堂》撈王·捌凌浪把把燒,這是一家以涮鍋+燒烤為主的餐廳他們獨一無二的「火上燒」烤法,讓食材不僅保證了與生俱來的原始味道,讓你吃上去更為爽口。作為太原首家提出「把把燒」理念主題餐廳,勢必將太原人對燒烤那份狂野發揮的淋漓盡致。
  • 為何在農村老人說「有柴不燒敞口鍋,有女不嫁無公婆」什麼意思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話題是:為何在農村老人說「有柴不燒敞口鍋,有女不嫁無公婆」什麼意思在農村流傳著很多俗語,這些俗語都是老人在自己生活中總結出來的。雖然這些話聽上去很簡短,但是每句話都有著很深刻的道理。有些俗語流傳到現在也還被人們熟知,人們更是用這些俗語來教育自己的小孩。這些俗語不僅代表著老人們的智慧,在生活中也是經常用來做事物的一些比喻。
  • 落花猶似墜樓人,西晉寵妾以死明志,悲劇結局究竟因何而成
    而這悽美的詩句、這悲涼的場景,就是對那位曾經墜樓身亡的西晉美女綠珠的回想與感慨。綠珠是西晉富豪石崇的寵妾,「美而豔,善吹笛」,在石崇的悲劇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她最終墜樓而死,留下了貞潔的美名,然而探究她的一生,發現她也不過是歷史長河中的一位悲慘女子。那麼,綠珠的悲劇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 西晉:一個平定三國的大一統王朝,為什麼卻令人唾棄?
    司馬氏創建的西晉,是中國歷史上的大一統王朝,每每談及,卻令人痛恨。痛之深,恨之切,一切一切都緣於它創造了幾個歷史「第一」 ,給民族和文明帶來了巨大災難。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平定北方,為兒子曹丕篡位奠定基礎,一切水到渠成之時,東漢就完了。司馬氏則不同,三國時期,曹魏社會穩定,三國之中,經濟實力最強。狼顧鷹視的司馬懿,從開始就是老奸巨滑的狐狸,深藏不露,夾著尾巴縮在曹操的身邊,鋒芒深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