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桃源天生出酉陽
田景和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6年12月21日 第 06 版)
大美酉陽古色古香
為還原陶淵明《桃花源記》的真實歷史面貌,重慶酉陽桃花源打出了「給我一百天,還你兩千年」的閉園改造廣告,再次引發了爭奪「桃花源」品牌的口水戰。
目前,全國共有30多個地方號稱「桃花源」,其中影響較大的有:重慶酉陽、湖南桃源、江西廬山、湖北竹山、江蘇宿遷、安徽黟縣、河南南陽和臺灣桃源等地。
酉陽「桃花源」與眾不同。酉陽地處渝鄂湘黔4省市結合部、武陵山區腹地,東鄰湖南龍山縣與湖北來鳳縣、鶴峯縣,南接秀山縣、貴州松桃縣,西與貴州沿河縣隔烏江相望,北牽重慶彭水縣、黔江區、湖北鹹豐縣。歷史上由於山高路遠、交通險阻、與世隔絕、難以問津而被譽為「世外桃源」「太古桃源」「桃源仙境」。
大約在3.5億年前的一次地殼運動,自然形成了酉陽「桃花源」的特別地形。其中,「大酉桃洞」就是一個像「桃子」或「桃心」形的洞穴,酉陽「桃花源」洞本身就像一枚巨大的「桃子」。
酉陽「桃花源」的概念古已有之。確鑿史料表明,商周時,酉陽與「桃花源」便被神話成了「天上人間」「桃源仙境」「赤縣神州」。其實,先民們一直嚮往上古祖先居住的「桃源」。 到了東晉,陶淵明根據秦代鹹陽儒生——盧生與候生入酉避讀以及武陵漁人黃道其、武陵太守劉歆、南陽高士劉子驥等人尋找歷史桃花源的真實故事,並從《山海經》《搜神記》《穆天子傳奇》《竹書紀年》等上古書籍中,發現其祖先「太皞氏、陶唐氏等人」最早就居住在桃花源的歷史記載,寫出了《桃花源詩》並序《桃花源記》。由此推斷,上古時代確實存在桃花源,酉陽的「桃花源」完全能夠證明: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並不是憑空想像,陶淵明《桃花源詩》便是對《桃花源記》的最好註解。
從古至今,許多文人學者寫詩作文,認定酉陽「桃花源」與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毫釐不爽。據《華夏姓氏考》記載:伏羲賜酉姓為首姓,封於酉陽。黃帝尊大酉、二酉為首姓。《史記》中說:酉者酒也,萬物之老也。祭酒,最初就是「祭酉」,陶淵明就是位書通二酉、學富五車的「江州祭酒」官。後人一直所尋找的「桃花源」,並不只局限於生態上的「世外桃源」,更是在尋找能代表上古祖先人文概念的「太古桃源」。酉陽「桃花源」恰是祖先文化發源地、長生不老的「太古桃源」。正如孔尚任在《桃花扇》中寫到:「容美土司,武陵萬山叢中,古桃源也!」
酉陽桃花源實景恰恰還原了《桃花源記》的真實內容,其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完全符合陶淵明的記述,大酉洞與二酉洞正是文人墨客苦苦尋找問津「太古藏書」之文化方舟。
站在酉陽桃花洞外,但見幽洞通天,使人頓悟「仿佛若有光」之感。溪水自洞出,桃林夾岸,落英繽紛。尤其出神的是,出洞口的形狀本身就像一顆巨大的「蟠桃」。穿過幽深的桃源洞,眼前豁然開朗,別有天地。洞內土地平曠、阡陌縱橫、良田美池、村落點布。四周為溶鬥,多為懸崖峭壁,與世隔絕,似若人間仙境。
據《四川通志》載:「酉陽在漢屬武陵郡之陵地。漁郎所問之津,安知不在於此?」又據《酉陽直隸州總志》載:「核其形,與淵明所記桃花源者,毫釐不爽。」國內外專家、學者從地理、路線、景物、歷史、距離、環境等6個方面考證,一致認為這裡就是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記》原型。1986年5月6日《湖南日報》報導:「桃花源」的原型在四川東部酉陽被發現。酉陽桃花源景區也成為國家5A級旅遊風景區。
酉陽「桃花源」名稱源於上古自然環境,是後人基於人類遠祖時代對自然和生殖崇拜以及無拘無束、自由開放的生活方式,結合美麗的桃花與酉陽如「桃子形狀」的桃洞,創造性提出的完美而浪漫的概念,並以此來表達對祖先文化的嚮往與傳承。
「桃花源」作為人類美好家園的寫照,也一直成為後人追尋快樂生活的一個美麗夢境:在那裡沒有戰爭,也沒有災難,人們真誠友好,和諧共處,勤勞樸實,還能得到老祖宗的神靈保佑,當然會讓人羨慕神往。
酉陽「太古桃源」自然天成,從不去模仿,更不能被替代。而其「精神家園」的文化內涵就是:以人為本,尊重自然,返璞歸真,還原歷史,誠信和諧,共同發展。
總之,酉陽桃花源是一個特別神奇的地方。桃花源作為靈魂家園,代表的是母親、妻子與家,尋找桃花源就是尋找我們回家的路。「桃花源夢」是人類共同的理想:生活幸福,家庭和美,民族團結,社會和諧,國家富強。古云:養兒養女不用教,酉秀黔彭走一遭。
酉陽「人間仙境」世外桃源,自古精彩,一直被人尋訪,令人神往,天生麗質,歷久彌新。我們今天仍然只是在發現它、發掘它、研究它與保護它,希望它的文明密碼能夠帶給世界和平與安寧。我們始終都是酉禮酉節地讓事實說話,酉陽桃花源一定能夠讓有緣人豁然開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