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5日,是基督教傳統的節日——聖誕節。然而公元800年的聖誕節卻非同尋常。這一天,在義大利的羅馬城,發生了一件舉世矚目、影響深遠的大事:一個「蠻族」人的國王,被羅馬教皇破天荒地戴上一頂金皇冠,加冕為「羅馬人的皇帝」。這個人,就是歐洲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查理大帝。
查理於公元742年出生在一個法蘭克貴族家庭中,他的父親便是大名鼎鼎的「矮子丕平」。公元751年,矮子丕平與教皇相勾結,廢黜了墨洛溫王朝的末代國君,取而代之,創建了加洛林王朝。作為王子,查理從小就跟在父親身邊,出入宮廷,巡遊各地;騎馬打獵,從軍作戰,各方面都受到了很好的鍛鍊。查理身材魁梧,體格強壯,精於武藝,很早就顯露了軍事上的才幹。
公元768年,矮子丕平去世。遵照遺囑,查理和弟弟卡洛曼平分了法蘭克王國。不久,卡洛曼患病去世,查理合併了全部國土,成為加洛林王朝的第二代國王。
查理不知疲倦地南徵北戰。他在位四十六年,先後發動了五十五次徵服戰爭,除了英格蘭人以外,他幾乎和西歐所有的民族打過仗。
查理當政後的第一次出徵,是在公元774年進攻義大利北部的倫巴底王國。那麼,查理為何要攻打倫巴底呢?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原來,查理弟弟卡洛曼死後,其妻子對查理併吞丈夫遺下的國土深感不滿,於是,率領兒子們逃往義大利,向倫巴底國王尋求「保護」。後來倫巴底人進犯羅馬,查理應教皇請求,派軍鎮壓。倫巴底人戰敗,國王的女兒被查理強索為妻。但查理並不喜歡這位姑娘,只是想羞辱一下她父親。不到一年,查理就拋棄了倫巴底妻子,另結新歡。倫巴底國王非常惱怒,發誓要報復。而查理乾脆先下手為強,於是,立即發兵徵討倫巴底。
公元774年,查理率大軍翻越阿爾卑斯山進攻倫巴底。這是一支用鐵武裝起來的大軍,有一首詩這樣描寫:
他(查理)頭上戴著鐵盔,
手上罩著鐵手套,
他的胸膛和肩膀裹在鐵甲裡。
他左手高擎一支鐵矛,
右手握著一把無敵的鐵劍,
騎在一匹鐵黑色的戰馬上。
整支大軍都仿效他的穿戴,
田野裡和大道上充滿著鐵器,
連太陽的光芒都被鐵的閃光反 射回去。
進入倫巴底後,查理採取分兵奇襲和圍困迫降的戰術,徵服了倫巴底人。隨後,他將倫巴底國王送進修道院當了修士,讓自己的兒子當了倫巴底的總督。就這樣,查理把義大利北部併入了他的版圖。
公元778年,查理越過庇里牛斯山,進攻西班牙地區的阿拉伯人。回師途中,後衛部隊在庇里牛斯山的一個峽谷遭到當地人伏擊。查理的部將羅蘭英勇奮戰,不幸陣亡。這一事跡被編成著名史詩《羅蘭之歌》。詩中,羅蘭被頌揚為中世紀騎士的楷模,查理則是騎士應為之效忠的封建君主的典範。
查理時間最長的一次徵服戰爭,是進攻北方的薩克森人,他採取了殘酷的鎮壓手段,對薩克森人大量屠殺並強行遷移。他還強迫所有薩克森人信仰基督教,不信基督教者均被處死。這場戰爭時間長達三十三年,直到公元804年,薩克森人終於被徵服。
經過數十年的徵戰,查理在歐洲大陸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帝國,其疆域之大,完全可與昔日的羅馬帝國相媲美。赫赫的戰功和強盛的國勢,使查理躊躇滿志。國王的稱號與他的權勢似乎不相適應了,愷撒大帝才是他效法的榜樣。一次偶然的事件,為他棄王稱帝鋪平了道路。
公元799年,羅馬貴族們聲稱教皇利奧三世生活放蕩、品行不端,發動了政變。他們將教皇逮捕入獄,還揚言要挖出他的眼珠,割掉他的舌頭。但是,一天深夜,利奧三世越獄逃跑了,他直奔正在徵戰的查理的營帳,乞求保護。公元800年12月,查理親自帶兵把利奧三世護送回羅馬,還把反對教皇的貴族處以重刑。
利奧三世對查理感恩不盡,視同再生父母,他抓住一切機會報效查理的恩典。
12月25日聖誕節那天,當查理跪在羅馬的聖彼得大教堂做祈禱時,教皇突然把一頂金皇冠戴在查理的頭上,並高聲宣布:「上帝為查理皇帝加冕,這位偉大的帶來和平的羅馬人皇帝,萬壽無疆,永遠勝利!」
在場的僧侶、貴族齊聲歡呼,祝賀查理成為「羅馬人皇帝」。這樣,查理就成了古羅馬帝國的合法繼承人,法蘭克王國也變成了新的「羅馬帝國」。
從此,人們將查理稱為查理曼。「曼」字的意思是「偉大的」,也可直譯為「大帝」。查理的加冕,是世界中世紀史上的一件大事。它表明教權和王權開始共同統治歐洲。利奧三世曾在教堂安放了一幅畫,描寫聖彼得正把披風送給教皇,把旗幟送給國王,畫上寫著「聖彼得把生命賜給教皇利奧,把勝利贈給皇帝查理!」
查理的業績不僅限於軍事徵服,在法律、經濟,尤其在文化教育方面都有傑出建樹。
公元八世紀時,古代希臘、羅馬的文化已被人們遺忘,查理帝國的臣民大都目不識丁。查理感到沒有文化知識,就不能很好地管理國家,於是就在宮廷裡辦起了學校,培養人才。
在宮廷學校裡,除了貴族子弟外,他還招收了一些出身寒門的學生。他親自檢查學生的作業,他發現出身寒門的學習成績較好,便高興地說:「我的孩子們,由於你們竭盡全力學習,取得了好成績,我很高興。我將賜給你們主教的管區和華麗的修道院。」
對那些學習成績差的學生,他訓斥道:「你們這幫貴族的大少爺,仗著出身和財產,不努力學習。我發誓,除非你們好好學習,否則絕對得不到我的任何恩寵!」
查理說到做到,時常把學得最好的窮孩子提拔上來,委以重任。
查理大帝還頒布了不少法令,要求教會和修道院傳授和學習文化。他下令抄寫大量古希臘和古羅馬的文稿,為保存和傳播古典文化作出了貢獻。由於查理大帝統治的王朝叫加洛林王朝,這些成就後來被稱為「加洛林文藝復興」。
公元814年,查理大帝去世,享年七十二歲。他的兒子,性格柔弱的路易繼承帝位。路易凡事依賴教士,所以被稱為「虔誠者路易」。虔誠者路易死後,他的三個兒子為爭奪帝位互相廝殺。直到公元843年,查理大帝的三個孫子在凡爾登集會,籤了個《凡爾登條約》,商定將帝國分為三個部分。後來,這三個部分基本上形成了近代西歐的三個國家:德國、法國和義大利。
查理大帝(Charlemagne或Charles the Great,公元742---814年),或稱為查理曼、查理、卡爾大帝,法蘭克王國加洛林王朝國王,神聖羅馬帝國的奠基人。他建立了那囊括西歐大部分地區的龐大帝國。公元800年,由羅馬教皇加冕「羅馬人的皇帝」。他在行政、司法、軍事制度及經濟生產等方面都有傑出的建樹,並大力發展文化教育事業。是他引入了歐洲文明,他被後世尊稱為「歐洲之父」。
2014年2月4日,蘇黎世大學解剖學教授弗蘭克·呂厄宣布1988年在亞琛大教堂發現的千年遺骨確實是查理曼大帝。
國王有幾個兒子就把帝國分幾份,讓這地方現在形成十幾個發達國家
查理曼大帝,原名查理曼,是墨洛溫王朝宮相(相當於丞相)矮子丕平的兒子。751年丕平篡奪了墨洛溫王朝的統治,宣布建立加洛林王朝。768年丕平駕崩,法蘭克王國被查爾斯和他的弟弟卡洛曼兩人瓜分。
查理大帝(Charlemagne或Charles the Great,742-814),或稱偉大的野蠻人查理曼等,是中世紀800年左右的法蘭克國王,後來加冕為「羅馬人的皇帝」。查理曼勇武善戰(被形容成20尺的巨人),善惡分明。他在位的44年期間,發動過對倫巴德人、撒拉森人、薩克森人等的大大小小55場戰爭,控制了大半個歐洲的版圖,並在天使的指引下挑起了保衛基督教世界的重任。在撲克牌裡為紅桃K[1]
早年經歷
741年查爾斯大概出生在亞琛市的附近,該市後來成了他的都城。他的父親是矮子丕平, 他的祖父是偉大的法蘭克領袖查爾斯·馬特爾。馬特爾在732年奪取了圖爾戰鬥的勝利,粉碎了穆斯林徵服法蘭西的行動計劃。751年丕平宣稱自己為法蘭克國王,從而結束了昏庸無能的梅羅文加王朝的統治,建立起一個新王朝,今稱加洛林王朝,是根據查理曼的名字命名的。768年丕平駕崩,法蘭克王國被查爾斯和他的弟弟卡洛曼兩人瓜分。771年卡洛曼猝然去世,這對查爾斯和法蘭克的統一來說卻是幸運降臨,使二十九歲的查爾斯成為法蘭克王國唯一的君主,該王國當時已是西歐最強大的國家。
徵服歐洲
查爾斯登基之時,法蘭克王國主要包括今日的法國、比利時和瑞士以及今日荷蘭和德國的許多地區。查爾斯不失時機地開展領土擴張。此時卡洛曼的遺孀和孩子已在義大利北方的倫巴第王國避難。查理曼和他自己的倫巴第妻子蒂賽德拉塔離了婚,隨即揮軍進入義大利北部。774年倫巴第人大遭慘敗,義大利北部被併入了他的版圖,不過為了鞏固他的統治還需要四次進攻。卡洛曼的遺孀和子女都落入查理曼手中,從此再未露面。
查理曼大帝
也許更重要當然也更困難的是對薩克森——德國北方一個廣大地區的徵服,進攻的總數不下十八次。第一次發生在772年,最後一次在804年。反對薩克森人的戰爭打得如此持久和殘忍,宗教因素肯定是其原因的一部分。薩克森人是異教徒,查理曼堅持要讓他所統治的薩克森人改信基督教,拒絕接受洗禮和後來又改信異教的人均被判處死刑。在這些強迫改宗運動的過程中,據估計有多達四分之一的薩克森人被殺害。
查理曼還出徵德國南部和法國西南部,以鞏固他對這些地區的控制。為了確保帝國和東部邊界地區的安全,查理曼同阿瓦爾人進行了一系列的戰爭。阿瓦爾是一個與匈奴族有血緣關係的亞洲民族,他們佔有一片廣闊的領土,即今日的匈牙利和南斯拉夫。查理曼最終徹底打敗了阿瓦爾軍隊。
雖然薩克森和巴伐利亞以東的國家未被法蘭克人佔領,但是在從德國東部到克羅地區一條寬廣的地帶上的那些國家,卻都承認法蘭克的宗主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