鄞州區姜山鎮五龍橋村
原名為大橋頭村
系姜山鎮第一大行政村
位於姜山鎮南面
靠近奉化白杜村
村內有10個自然村
是姜山鎮戶籍人口最多的村落
五龍橋村因大橋頭、橫山兩村合併
並以「五龍橋」而得名
甬新河
位於新五龍橋,五龍橋,金峩橋東面
2005年4月28日
開工建設的省市重點一期工程
——甬新河鄞州段
(此河段起於姜山五龍橋村,止於鄞縣大道)
在施工過程中,
主體工程將要穿過清代古橋五龍橋,
為保護清代古橋五龍橋,
撥專款將五龍橋整體搬遷到五龍橋新址
位於原址西面約數百米,
橋下就是衡山前橫河。
站在新五龍橋上看五龍橋和金峩橋
一條河上同跨三橋:
新五龍橋,五龍橋,金峩橋!
一新兩古,蔚為壯觀!
讓這座有190多年歷史的古橋
在新址依然煥發著光彩!
一位文保人士說「鄞州區姜山到奉化白杜,僅僅兩公裡左右。五龍橋村之南的白杜村,曾是漢代「鄞」縣早期治所地,是一座古城。」
據《寶慶四明志鄞縣》記載:「鄞城,在奉化縣東五十裡。秦漢鄞縣治舊裡,故白杜裡有鄞城。」
因此,兩漢以來的古墓葬在這一地區分布十分密集,浙江省與寧波市文物考古工作者曾在這一帶做了大量工作,取得諸多重要成果。
大橋頭村(也就是現在的五龍橋村)在1983年於大橋頭東發掘出周朝時期文物,如石斧、石鑿等。這也側面說明了村史之久遠。
五龍橋原來位於姜山鎮蔡郎橋村與王家堰村之間的白杜河上,發源於金峨山的白杜河,經五龍橋流向鄞南水鄉,五龍橋橫跨於五條河的交匯處,這裡曾是往來鄞州橫溪、姜山與奉化白杜的水陸古道。
這座橋始建於
道光五年(1825年)
距今有193年的歷史了
五龍橋,地處曠野,
為三孔石樑橋,
全長30米,高3米,
橋柱上刻有4頭獅子、
4頭白象和10條龍
一遍橋欄上各有5條龍
橋欄石板上刻有長達1.2米的精緻石刻故事4塊,其中有《八仙慶壽》、《帶子入朝》、《招財進寶》等。
東面東北橋欄上的雕刻是:八仙慶壽
西北雕刻為:招財進寶
清朝時期的橋面上石獅子與大象共存的不多,橋身上鑲有雕板和刻有浮雕的更是少見。
另外,五龍橋還有4根橋柱,可惜現在只剩下一根了。在浙東數百座倖存古橋中,五龍橋堪稱精雕細刻「一絕」的古橋,因此被列為鄞州區文物保護點。
然而由於五龍橋精緻,竟有人企圖盜去石雕發不義之財。五龍橋上的4塊精雕橋欄石,一塊已被偷走,一塊偷盜不成掉入河中,一塊因偷撬時邊角碎裂而倖存,另外一塊也有明顯撬過的痕跡,橋欄柱上的獅子、白象和四塊抱鼓石全都被毀,景象悽慘。讓人心痛不已。
手藝精湛的守橋白象被敲去象鼻子後無奈地立在橋頭。
民間還流傳一個關於五龍橋的故事
很久以前,在姜山鎮蔡郎橋東三華裡處有一村莊,村莊裡有一位太公。
一年清明節,太公去村西河邊祭掃祖墳。村內河流縱橫,河上卻未造橋梁,太公只得捨近求遠,繞村過河到達祖墳。因年事已高,疲乏不堪,太公坐在祖墳前小憩,不久便睡著了。
睡夢中,迷糊之間,他忽然看見天空中出現五彩繽紛的光芒,放眼望去,原是有五條龍在空中翻騰飛舞。太公不覺驚醒,當他睜眼凝視時,只見五條龍分別潛入了五條河中,瞬間消失得無影無蹤。
太公驚起,抬頭南望,發現自己所處的位置恰好是村中五條河流的匯合處。太公認為,這五條龍正是五條河的化身,而自己看到的情景是神仙顯靈,旨在告訴村人:這裡是一塊寶地。
於是,太公趕忙回到家中,把自己看到的一切告訴了村民。太公覺得要想這裡富裕起來,就要發展交通,於是動員鄉親們一起出資,在五河匯合處建造一座石橋,以方便河流東西兩岸通行。鄉親們積極響應,很快就籌到了錢,第二年便開工建造,半年後石橋完工,大家遂將橋取名為「五龍橋」。
這是一座浙東精雕細刻堪稱「一絕」的五龍橋!
這是一個很會講故事的古橋!
讓其在歲月這條河流中慢慢的
講述著屬於它自己,屬於時代的故事!
本文由 xing1107869 網友提供
編輯:江瀅 周巧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