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崇明東灘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潮溝。(資料圖片)張斌 攝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見習記者 黃婷婷
天公不作美,「大江奔流」採訪團記者剛到上海,颱風「摩羯」也隨之而至。
暴雨中乘車前往崇明島最東邊的東灘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簡稱「東灘保護區」),記者心裡不禁忐忑,這還能看到鳥嗎?
鳥兒是最體貼的。驟雨初歇之際,窗外忽而有了動靜,一片斑尾塍鷸撲稜向南飛去,約五六百隻,結成一群,在烏雲和灘涂間,劃出一道粗黑流動的線。
連資深野生動物攝影師張斌也不禁感慨,現在還不是鳥類遷徙的旺季,能夠看到如此多的斑尾塍鷸,真是太幸運了!
衝出車外,舉目望去,在不對外開放的東灘保護區內,蘆葦和海三稜藨草呈塊狀,交錯散落在灘涂間。
華東師範大學河口海岸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副研究員袁琳介紹,2017年之前,這些植物都還無法生長,整片灘涂密密麻麻,都是互花米草的天下。
互花米草來自美國,是禾本科多年生高稈型植物,根系龐大,擴散速度是蘆葦等土著物種的3到5倍。
上世紀90年代中期,為充分利用長江上遊泥沙資源,上海市在崇明東灘等地,引進並種植了這個外來物種,以加快灘涂淤積成陸,保護沿江一線海塘安全。
然而,生命力極其頑強的互花米草,到了東灘保護區之後,每株瘋長到二三米,且擴散速度遠超想像。到2011年,互花米草在東灘保護區的分布面積已達21平方公裡左右,並以每年3至4平方公裡的速度,向這片1998年成立的東灘保護區的核心區擴張。
袁琳說,互花米草擠壓了其它植物的生長空間,海三稜藨草下的彈塗魚、譚氏泥蟹等底棲動物也無法生存。遷徙鳥類多食用海三稜藨草這類植物的球莖和種子以及小型底棲動物。沒了食物,鳥的種類和數量都在明顯下降。
崇明島是全球著名的「候鳥天堂」。東灘保護區是全球鳥類八大遷徙路線的「東亞-澳大利亞」路線中段,給全球候鳥的遷徙提供休憩驛站,每年在此棲息或過境的候鳥超過100萬隻次。
為還鳥兒一個遷徙途中的「補給站」,2013年,上海市投資11.6億元,在東灘保護區的24.2平方公裡內,生態控制互花米草,優化鳥類棲息地,建設科研檢測基礎設施項目。
東灘保護區管理處黨支部書記沈帥介紹,互花米草的生態控制是一個全球性難題。東灘保護區不斷摸索,圍堤壩,割掉互花米草莖幹,用水淹半年,再曝曬,最後種上海三稜藨草,到2016年,已成功滅除22841畝互花米草,滅除率達95%以上。
袁琳說,東灘保護區的土著物種蘆葦、海三稜藨草等逐步恢復後,退化的溼地生態系統終於得以改善並趨於穩定,2017年遷徙和過境的候鳥數,是2016年的兩倍。
張斌關注著每種候鳥的活動狀態。他告訴記者,全球僅有1萬餘只白頭鶴,每年10月,會有100多隻到東灘保護區來栖息。最令人欣喜的是,2017年,全球瀕危物種朱䴉也悄然而至,足以見得溼地生態恢復的成效。
鳥進人退。崇明島上的居民,過去多有捕鳥的習慣,沈帥說,崇明人過年過節,都有食野味的習俗,經過法律約束和多年科普教育,島上居民漸漸學會不去打擾這些可愛的小生靈。
2010年7月,東灘保護區在可開放溼地的實驗區內建立了崇明東灘鳥類科普教育基地,自開館以來累計接待90萬人次參觀。
鳥兒是「國際公民」,需要全球各國共同保護。為此,東灘保護區先後發起「長江中下遊溼地保護區網絡」等活動,「長江溼地保護網絡國際培訓中心」也落戶東灘保護區。
下車不過10分鐘,暴雨又至,白鷺、斑尾塍鷸等鳥兒復又不見影蹤,只聽得在一叢叢蘆葦中,啼聲陣陣,婉轉悠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