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一首王昌齡的《出塞》將我們的思緒從現代拉入歷史的長河,回到那秦漢時期。我們平常閱讀這首詩可能對後兩句比較有感觸「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這是一種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氣勢,對我們影響深遠。
歷史上的「龍城飛將」是指哪裡呢?我們對「飛將」可能比較熟悉,原指奇襲龍城的衛青以及飛將軍李廣,後泛指那時眾多抗擊匈奴的名將。那這裡的「龍城」指哪裡呢?
扒一扒古今中外的歷史,「龍城」一說為匈奴祭天之處,其故地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國鄂爾渾河西側的和碩柴達木湖附近;一說為盧龍城,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帶,為漢代右北平郡所在地。但究竟為何處,今也沒有明確。但在現今的中國卻還有一個城市被稱作「龍城」,知道是哪裡嗎?
常州,作為中國長江三角洲地區中心城市之一、先進位造業基地和文化旅遊名城,它有別稱「龍城」,是一座有著3200多年歷史的文化古城。通過地域的區分,我們可以明確看出來,此「龍城」肯定非彼「龍城」,兩者不在一個地方。那常州為什麼被稱作「龍城」,這個名字是怎麼來的?
這裡有兩個在民間廣為流傳的傳說故事,一說是在中國古代南北朝時期,齊、梁兩個朝代在常州這個地方,一共出了15為皇帝,帝皇眾多,被譽為龍興之地,一故被人們稱作「龍城」。
另一說傳說在很早以前的古代常州,西北有一座九龍山,山上有一座古廟,一天晚上,廟裡的當家和尚弘智夢見九龍山山神對他說,他的兄長們要來搶奪他的九龍山地盤,希望弘智和尚在他戰鬥的時候能夠吶喊助威,助他取勝。而弘智和尚在事情發生的時候,沒有忘記約定,率領廟中僧人,擊鼓撞鐘,念佛誦經,幫助山神取得了勝利,打跑了兩個,其餘六個去了城裡。而這山神以及他的兄弟們皆為東海龍王的子嗣,龍在古代一般象徵著祥瑞降臨,當地的百姓在得知六條天龍降臨常州郡城的消息後,認為這是吉兆,宜在此安居樂業,於是乎從古至今常州便被稱為「六龍城」和「龍城」。
但是,這些都只是流傳民間的傳說,真正這個名字由來,還得翻翻史料,「據史料記載,明隆慶六年(1572年),常州知府施觀民建「龍城書院」,書院取名龍城,可見,常州400多年前就有龍城之名。清乾隆皇帝六次巡視江南,三次到常州天寧寺拈香禮佛,並御筆題寫了「龍城象教」 的匾額。皇帝是一國之君,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威,他能為常州之寺題寫「龍城象教」大匾,便足可表明連當時的皇帝都對常州稱作龍城給予了確認。」
用我們今天的眼光來看這些歷史或者傳說,不難發現,無論是龍興之地還是真龍降臨,抑或是古代帝王的御筆封伺之名,這些都或多或少與龍有關,而龍在古代一般都是權力、吉祥的象徵,可見無論歷史記載還是民間傳說,揭示著常州自古以來就是福地,也包含著當地的人們對福氣籠罩之地美好生活的嚮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