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子女同住,是兩代人的煎熬」,老人的話說出了多少人心聲

2020-12-15 育兒秘籍

文|秘籍君

前段時間,鄰居陳大爺去世了,留下陳大媽一個人孤孤零零的住在一個大房子裡。陳大媽的兒子不放心,擔心母親一個人心情不好,就把母親接到他家去住了。陳大媽的兒媳也通情達理,很支持老公把母親接來。但是,陳大媽去了沒幾天,一家三口就鬧起矛盾。

首先,陳大媽不能吃辣,每次炒菜都不讓兒媳放調料,不過兒媳也沒說什麼,覺得飯寡淡一點更健康。另外,兒媳晚飯後喜歡健健身,跳跳減肥操什麼的,但是陳大媽習慣早睡,不到八點就上床休息了。所以,兒媳一活動,她就咳嗽提醒一下,有時候還會喊兒子去說說媳婦。兒媳也很委屈,太早也睡不著,而且已經運動習慣了。

當然,有時候陳大媽也會跟兒子拌幾句嘴。後來,陳大媽的女兒知道母親在哥哥家住得不舒心,覺得是哥嫂虧待了她,就把母親接到自己家住了。但是,住了不到半個月,母女倆也是各種不合。

最後,陳大媽感慨:「與子女同住,是兩代人的煎熬。」老人的話說出了多少人的心聲。

即便是親骨肉,兩代人思想觀念也有分歧

其實,子女長大之後,不管成家沒成家,都與父母在各方面有了不同的看法。因為,長大了,見識多了,對很多事情的看法也多了,在生活習慣,對事物的認知方面,都與父母不同了。所以,即便是親骨肉,兩代人思想觀念也是有分歧的。

就像我鄰居陳大媽,最後回到了自己的家,她一個人吃什麼買什麼,飯菜口味也自己把握,閒了還能下樓找老鄰居聊聊天,早上什麼時候起床晚上什麼時候睡覺,都隨自己的心意,日子反而過得順心了。而子女們,也是隔三岔五打個電話,或者專門來看看她,一家人反而更親近了。

老了與子女間保持「一碗湯的距離」,才是幸福晚年

很多人都說,婆婆與兒媳之間是「遠香近臭」,最好能保持「一碗湯的距離」,這樣平時不在一起摻和柴米油鹽的事,逢年過節又能相互聚聚,平時打電話噓寒問暖也顯得親熱。事實上,不僅婆婆與兒媳,老人與子女之間,也應該保持「一碗湯的距離」,這樣老人才能有幸福的晚年。

因為,距離產生美,不在一起住,兩代人只想著相互關心,彼此擔心,平時聯繫都是噓寒問暖的好話。但是,如果住在一起,思想觀念有分歧,每天柴米油鹽的雜事也多,免不了磕磕絆絆。日子久了,親骨肉也顯得不親了。

所以,「與子女同住,是兩代人的煎熬」,這句話真是說出了許多老人和年輕人的心聲。住在一起磕磕絆絆,不是彼此嫌棄,而是彼此無法認可對方的習慣和看法。而不住在一起,也不是不親和不孝,而是相互尊重,彼此成全。

網友們,你覺得兩代人不住在一起,是子女不孝順嗎?

相關焦點

  • 「婚後我們和你同住」,一句話嚇跑女婿,你還願意和子女同住嗎?
    所以為了自己好,不要和子女同住,兩代人觀念合不來,遠香近臭,長期待在一起肯定會有矛盾。就像我朋友一樣,非要問女兒的男朋友,結婚後要和他們一起住,女兒的男朋友肯定不願意呀!我建議她,下次女兒再帶男朋友回家,就直接告訴男孩:以後不會幫忙帶孩子,也不會和他們同住。
  • 「我寧願子女沒出息」60歲老人一番話,說出了無數父母的心聲
    不是子女不孝順,而是都離家太遠,沒辦法回來跟父母團圓。兒子在國外工作,女兒在南方回來不方便,而且兩個孩子都很有出息,是我們周圍人教育孩子的榜樣。但是,60歲的陳大爺這幾年卻總是感慨:「我寧願子女沒出息,像那些普通孩子一樣守在我們身邊,我們也不用老掛念。」 60歲老人一番話,說出了無數父母的心聲。
  • 「寄養型養老」越來越流行,子女以為的孝順,卻成老人煎熬的開始
    可能很多人會回答:將父母接來身邊、多給父母一些生活費、節假日常回家看望父母等等。有這些回答,至少能看出,子女是孝順的。 作為子女的你,是不是也覺得自己挺孝順?只是,很遺憾的說,很多子女的這種孝順,其實都是"假孝順"。 因此,作為子女的你,是否有問過自己的父母,想要怎樣的老年生活?
  • 三個老人的心聲:晚年無子女依靠,擁有這些,也能安身立命
    老人大多認同「養兒防老」這種意識,但時至今日,可能不能過度依賴這種想法,因為它並非百分之百可靠。想要追尋百分之百的晚年安穩指數,你就得在此之上,再自己做些充分的準備當成保障,到時候才能萬無一失。因為畢竟這個世界的生存法則就是:靠自己,得永生。這個前提是不可能會改變的!
  • 「人老了,想回農村養老,並不是落葉歸根」老人說出原因,淚目了
    在中國的傳統理念中,父母和子女的牽絆是一輩子的,「你陪我長大,我陪你變老」,這是我們共同嚮往的兩代人的相處方式。他們總是想方設法,為子女創造更好的生活條件和物質基礎,但關於自己的需求和想法,卻從來閉口不言。 老人眼裡的麻煩子女,大多都有這三方面。 首先,生活方面。從前,老人和子女同住,還覺得自己能夠幫上忙,比如打掃衛生、做飯。可隨著年齡的增長,老人的身體也會出現越來越多的問題,開始體力不支、行動不便,甚至出現不適,需要吃藥就醫。
  • 老人太「長壽」對子女是好是壞?容易暴露4個問題,多數人都認同
    文丨小七(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時下人口老齡化的情況比較凸顯,家有老人也成了生活的常態。有的老人選擇和子女同住,有的老人選擇自己獨居,但是不管怎樣,老人的生活料理上都少不了子女們的照看。
  • 老人想要和子女住,如果做不到這3點,最好還是不要住一起
    有的老人最終還得償所願和孩子住在一起,卻發現以前很親近的孩子與自己也有了代溝,仿佛生活在一起並沒有增進彼此的感情,甚至是傷害了親情。舌齒之間的距離畢竟太近了,有時還會有些摩擦。 老年人想要與子女同住,首先要考慮自己是否適合與子女同住的條件,如果僅僅因為你是長者,一意孤行非要硬著頭皮同住,時間長了,親生的孩子也會不耐煩,甚至令人反感。
  • 《十宗罪》經典又現實的臺詞,說出了多少人的心聲,留言板在等你!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的是:《十宗罪》經典又現實的臺詞,說出了多少人的心聲,留言板在等你! 在生活面前,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理解,和感覺,生活是不是絕對的和固定的答案,只有靠自己去理解和體驗。 只有等到物是人非之後,人才會懂得懷念;總是在我們最不懂的時候,錯過最真的東西。人永遠不知道,誰哪次不經意地跟你說了聲「再見」之後,就真的再也不見了。
  • 《囧媽》:父母與成年子女的幸福距離是多少?10米夠不夠?
    01中國式父母:「我是你媽,我不管你誰管你」影片前半部分媽媽真想讓人吐槽,卻讓我們看到了自己媽媽的影子。她操心著兒子的各種大小事情:餓不餓,什麼時候該喝水,吃多少肉,甚至夫妻之間什麼時候有沒有性生活,什麼時候該生孩子,事無巨細她都要過問。
  • 去了趟德國,終於找到高速不堵車的原因,說出多少人心聲?
    我國高速上的限速忽高忽低,有些路段就像坐上了過山車,前一段還保持在120,後一段限速立馬降到80,去了趟德國,終於找到高速不堵車的原因,說出多少人心聲?在這種情況下,很多車主都開始羨慕國外,有一位車主說自己上個月剛去歐洲旅行,從德國回來之後,他非常嚮往德國的高速公路體系。德國是全球最早開始修建高速公路的國家,德國的高速公路基本上是不限速的。
  • 「我討厭姥姥來我家」6歲兒子的話讓人心酸,卻說出了媽媽心聲
    而且,不少人長大之後,還會回憶小時候姥姥給自己拿糖吃,姥姥站在門口遠遠望著等自己,那種濃濃的祖孫情讓人動容。但是,也有孩子,對姥姥卻是另一番態度。昨天,到閨蜜家玩,閨蜜接了一個電話臉色立馬變了。我問她咋了,她說:「一會兒我媽要來。」還沒等我問,為什麼親媽要來她一臉排斥,她6歲的兒子就接話了:「我討厭姥姥來我家,她一來我爸媽就要吵架,我奶奶和媽媽也要吵架,煩死了。」
  • 農村父母養老,兒女輪流伺候,看似子女孝順,老人的話卻戳心
    農村父母養老,兒女輪流伺候,看似子女孝順, 老人的話卻戳心以前7080年代拼搏的農民工,現在人生已經走向了夕陽同時90後已經慢慢生長了起來,在人生大事忙完之後,當年的年輕人也已經五六十歲了,應該是為自己養老做打算的時候了,但是發現上有八九十歲的老父老母
  • 4位老人說出了心聲
    在我國,自古就有養兒防老的說法,父母覺得只要家裡孩子多,老了以後就不用擔心沒人照顧。不過,後來由於計劃生育的實施,每個家庭就只能生一個孩子,獨生子女也漸漸多了起來。雖然獨生子女的家庭,父母壓力要小一些,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尤其是家裡是女兒的。
  • 為什麼在農村有老人去世的話,三年不能貼對聯?村民說出原由
    為什麼在農村有老人去世的話,三年不能貼對聯?村民說出原由   相信在農村裡面長大的小夥伴們應該都知道,如果村裡面有老人去世的話,那麼該家庭三年不能貼對聯兒。
  • 人老了最怕什麼?不是沒錢和子女不孝順,70歲老人的答案讓人心酸
    人老了,就算不需要再為了生活考慮,而去努力的工作和打拼,可是老人想要去享受自己的幸福晚年生活,也需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這樣的話,老人想要出門旅遊了、跳廣場舞了、參加合唱團了等等,多半情況下,才能得以最終的實現。
  • 下聯:月圓中秋寄相思,說出了多少人的心聲
    剛好看到一個有關中秋話題的下聯,不知說出了多少人的心聲。同時整理了一些網友對的上聯,大家沒事的時候不妨看看,也可自己嘗試著對下。1、上聯:日伴佳節異鄉客,下聯:月圓中秋寄相思。(出門在外不容易)2、上聯:花好消夏兩情悅,下聯:月圓中秋寄相思。
  • 7500+探探用戶大討論:你介意婚後和父母同住嗎?
    來源:證券日報之聲隨著我國經濟的飛躍式增長和時代日新月異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老一輩人「吃不飽穿不暖」的生活狀況已經成為過去式。然而,每一代人都面臨著不同的困境,「房奴」「車奴」「打工人」這些網絡熱詞,無不反映出當代年輕人在生活和工作中承受的多重壓力。最新數據顯示,2020年一線城市房價持續走高,傳統二線城市房價回落趨勢微弱,買房壓力大、工作薪資低、生活成本高,再加上沒有時間精力育兒,一系列的現實問題將人們壓得喘不過氣,為了快速低成本地解決問題,婚後與父母同住成為多數人的選擇。
  • 包貝爾說出了大家的心聲,楊爍的親子互動,看著就讓人擔心
    《爸爸去哪兒》改名之後,一直讓人不知道在哪看《一起出發吧》,可因為楊爍,這部綜藝被人關注和討論量也直線上升,不然怕是沒有多少熱度了。而在最近的節目中,包貝爾一聲大喊,算是說出了很多人想說但沒說的那句話「幹啥呢打孩子呢?」
  • 郭德綱紀念侯耀文去世13周年,弟子隨師頓首,燒餅說出德雲社心聲
    郭德綱紀念侯耀文去世13周年,弟子隨師頓首,燒餅說出德雲社心聲文丨悠悠閒雲不管多少人不喜歡德雲社,不喜歡郭德綱,卻擋不住時下的德雲社成為相聲界的老大。很多人喜歡相聲就是從德雲社開始,只是德雲社和郭德綱能走到今天,就像是個破繭化蝶的過程:其實的艱辛,郭德綱應該是最有感觸。一開始他應該沒多少野心,有就是想融入到主流相聲同行行列,就如郭德綱之後自己說的:我願意給你當狗,你不要,你怕我咬你,你非把我轟出去,結果我變成了龍。
  • 《親愛的安德烈》是代溝的解藥,是兩代人之間溝通的藝術
    從14歲到18歲一個人的心智可以發生很大的變化,在這樣一個人生的關鍵時期,兩代人之間如果沒有溝通可能會產生終生遺憾。安德烈與龍應臺用了三年的時間去溝通,消除代溝,他們之間有著似朋友的關係。他們之間有年齡的差距,有文化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