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雙11。
不知道從何時開始,雙11的定義不再是光棍節,變成了不折不扣的血拼季。
賣家們換著花樣地搶奪「蛋糕」,買家們拼上睡眠爭取優惠。
而雙11交易額呢?逐年遞增。
我們不禁感慨,消費者強悍的購買力,以及電商們的吸金能力。
壹 / ONE這個節日,不僅是電商的狂歡,同時也給了房企一個打折優惠的正當理由和名義。
W集團佛山部推出1111套特價房,B集團旗下項目存11元最高減11萬元…
不過,近年來房企對於節日的頻繁利用,購房者對此早已比較麻木。
而這種促銷力度,暫時不足以讓短期內無購房需求的潛在客戶,給予過多的關注。
明知效果一般,為什麼他們還義無反顧加入開設「樓市雙十一促銷大戰」?
這正表明,當前大多數房企面臨著進退兩難的局面。
其一,房企融資困難。
一方面,海外發債成本已經高到難以承受。另一方面,國內貸款融資渠道基本被堵死。
5月,銀保監會嚴查資金通過影子銀行違規流入房地產,併購貸款、經營性物業貸款等管理不審慎,資金被挪用於房地產開發等。
7月,銀保監會針對部分房地產信託業務增速過快、增量過大的信託公司,開展約談警示,要求控制業務增速,提高風險管控水平。8月,銀保監會下發通知,在32個城市開展銀行房地產業務專項檢查,嚴厲查處各種將資金通過挪用、轉道等方式流入房地產行業的違法違規行為,高度警惕房地產泡沫化、金融化。……
看看2019年上半年上市房企有息負債規模TOP20榜單,這些負債率高的房企,急需降槓桿還債,最有意願「以價換量」。
數據來源:各房企公開半年報,諸葛找房整理
其二,市場下行明顯。
房價到處在陰跌,購房者持續觀望。房企不怕打折賣房,就怕購房者不為所動。
在進退維谷之際,雙11的到來,猶如「瞌睡來了有人遞枕頭」,自然成了開發商好好利用的打折手段。
未來兩個月,是房企「刷數據、衝業績」的最後階段,2019年的時間已經不多。
大多數樓盤在這前提下,會選擇特價房、多重優惠、送管理費等小幅讓利,來吸引眼球,尋求度過難關的機會。
畢竟,價格大幅讓利的話,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加速成交,但必將招來前期業主的不滿,恐售樓處無法安寧。想必,若非揭不開鍋,大多數不會選擇大甩賣。貳 / TWO
咋一看有活動、有優惠的樓盤真不少。但房子都是上百萬的買賣,至少先看完下面的防坑指南再決定要不要剁手。
畢竟,電商血拼被坑頂多變成買家秀,買房被坑可是損失慘重。
1)抬價再降價,打折=沒打折
先漲價,再打折,這是一些網店的慣用手段,也是大家上當最多的陷阱。
同樣的情況,也可能在樓盤銷售中出現,總價其實變化不大,不了解行情的購房者卻誤以為是大折扣,爭著搶房。
建議:多了解意向樓盤及周邊樓盤價格漲跌情況,避免受到類似促銷手段誤導,衝動購房。
2)優惠條件多滿100減5活動一出,不少消費者為了便宜一些,用70%使用頻率低的產品,幫30%必需品湊單。部分項目也利用這樣的心理,房款滿200萬減5萬,卻偏偏把大多數剛需戶型的價錢定在199萬。一但戶型升級,總價上漲,首付預算上升,貸款增加。
建議:做決定前,想清楚湊單的東西到底用不用得上,以後打算如何利用,否則也是虧。
3)商品打折,運費坑爹
買的沒有賣的精,不論在電商上,還是房企上,都有所體現。很多消費者搶購時只關注商品打8折,卻沒有留心運費漲3倍,付款了反應過來才知道被坑。
而在購房時,也可能遇到同樣的情況。房價打了8折,卻沒問清楚,買特價房有沒有其他增設的費用,或綁定其他條款。
建議:看清購房合同。根據樓盤給的折扣及附加條件,自己花些時間算一算,設想價格與實際不符,那肯定是有貓膩。
4)人氣賺夠,特價缺貨特價商品價格低,奈何賣家一直說缺貨,沒有撿到便宜,卻買了一堆沒用的東西,感覺自己醉醉噠。
買房也是相同,本來衝著特價房去的,與湧動的人潮擠了數小時,衝進選房區,被告知特價房早賣完了。為了對得起自己辛辛苦苦排的隊,還是會有人選其他的房源,選完後滿滿的大寫心塞。
建議:明確自己的經濟實力,遇到其實並不太滿意或是超過預算的房源,切莫因為排了隊就立馬下手,衝動是魔鬼。結尾 / LAST不是每一件打折商品都值得買,不是每一個降價樓盤都叫筍盤。現階段雖有不少小幅降價樓盤,需仔細考慮自身實際需求,請勿因小失大,過度消費。若遇上意向產品,打折出貨呢?
你不打折也想買的話,打折了當然是入手啊,省到就是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