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北港「風中旅行」團隊用舉辦集市的方式啟動第一屆「北港義工共生風市集」,凝聚群與群和人與人之間更美的關聯,帶動北港文創新氛圍。
近日,記者再次來到「風中旅行」文創工坊區,集市舉辦地有了別樣的體驗。臺灣「風中旅行」文創團隊相關負責人楊秉皓告訴記者,此次活動邀請更多的「攤主」,加入了社會家庭的概念,為平潭冬季旅遊增添活力。
在「玩」中學習 體驗「攤主」樂趣
「小小的心在絕望中開始相信,這一片海洋,這一塊田地,都應該珍惜……」11月14日,北港村遊人如織,北港「風中旅行」文創工坊變身地攤集市,傳來陣陣歌聲。原來是「風中旅行」團隊正放聲歌唱,演繹原創歌曲《因愛而美麗》,受到影響,遊人們紛紛揮舞雙手。
在這裡不僅可以品嘗手衝咖啡、有機薑茶,還可以體驗漂流木創作、海洋蠟燭DIY……
文創工坊裡的桌子由縫紉機改造,椅子由木板鋼筋石頭製成,燈罩的原材料是廢棄酒瓶……集市裡出現的物品都是孩子們自己動手做成的成品。
學生們揮舞雙手和臺胞一起唱歌
「大部分創作及裝修的材料,都是從海邊撿來的,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可以學習到很多有創意的東西,培養生活的自理能力和對世界的感悟。」義工陳先生說,孩子們在「風中旅行」團隊裡學習體驗到的知識與經歷,是金錢都買不來的寶貴財富。
9歲的陳衍誠和6歲的陳衍謙是一對來自海南的兄弟,此次分別「任職」彈棋桌遊和沙拉麵包的攤主。陳衍誠早在多日前就與父親一起製作了遊戲設備,活動現場更是對規則了如指掌,侃侃而談。而歲數較小的陳衍謙在擺攤當天5點便起床製作麵包,他對記者直言,「一點都不覺得累,看到大家吃我做的東西,很有成就感。」
活動現場,記者也遇到了賽爾雙語學校雙語實驗班的19名學生,他們在集市裡品嘗美食,感受臺灣風味,與「風中旅行」文創團隊進行交流,希望能夠在不久後也開設屬於他們自己的攤位。
「原本我們僅是想來感受一下,但是這裡的文化氛圍吸引了我們,於是就衍生出了擺攤的想法。」賽爾雙語學校帶隊老師趙盼盼說。
孩子體驗製作風車
以「風」為主題 挖掘冬季旅遊潛力
「風中旅行」團隊來到北港開設文創工坊近4年,作為一處文創空間,「風中旅行」文創工坊區致力於打造獨特的文創符號,一磚一瓦都取材於北港村,兩岸青年一起動腦、動手,將廢棄物料改造成桌椅、裝飾物,為遊客提供一個具有體驗感、文化元素多、文創氛圍濃的藝術空間。
義工楊帥是山西人,選擇停留在平潭坑北村生活,此次他作為特邀攤主,他的「風車動畫」引得不少遊客駐足觀看。
賣麵包的「小攤主」陳衍謙
「我所製作的風車,大多都是以塑料和廢紙為材料廢物利用,重新剪裁製作,就成了一個具有平潭特色的風車。」楊帥說。
此次的集市活動,除了把人情味與文創相連接,更多了一份主題。據悉,「風」集市活動定於每個月第二個周六開展,分為「看風」「聽風」、「玩風」三個篇章,旨在讓冬天也有不同的主題。
「平潭的冬天風很大,如果沒有對這『風』有額外的認識,給人第一個感受就是會覺得風很討厭,很強勢。」楊秉皓告訴記者,他第一年經歷平潭的冬天,也是「大吃一驚」。狂風讓平潭的旅遊業有了明顯的淡旺季分水嶺,也勸退了不少旅遊從業者,因此,「風中旅行」團隊就想重新定義平潭的「冬風」。
「我們就想將『風』變成一個主題性的東西,如做風鈴、風車、一起在風中遊玩不同的主題遊戲等。」在楊秉皓看來,平潭的淡旺季明顯就是因為天氣原因,解決了「冬風」便能夠使得平潭的旅遊業更上一層樓。「想要突破這樣的瓶頸,就需要文創發力,大家共同助力,一同完成。」
作為一座濱海之都,平潭旅遊資源稟賦。在390多平方公裡的土地上,擁有著眾多獨特的海濱風光,浩瀚無邊的大海,平緩鬆軟的沙灘、澄澈蔚藍的天空以及奇特的海蝕地貌……提升淡季旅遊,實屬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