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安妮寶貝,輕聲細語,是典型的南方女子。2004年的9月,她獨自一人到拉薩,再前往林芝地區,兌現了醞釀已久的徒步墨脫計劃。2006年,她將此次徒步的一些經歷,寫進了小說《蓮花》,在當年曾推動了不小的「墨脫熱」。如今的墨脫不再是現代交通工具無法抵達之地,而對安妮寶貝來說,這個目的地並不重要,更重要的是,「在路上」。
口述:安妮寶貝
主筆:李菁
實習記者:周翔
嘎隆拉雪山(譚天仲 攝)
感應
我是2004年去的墨脫。我第一次看到關於墨脫的介紹應該是2001年左右。那是一本地理雜誌,有人寫了一篇報導——當時關於墨脫的報導很少。那篇報導不是很長,但是有幾張照片,是幾個背夫背著籮筐在灌木叢裡爬行,有雨水,泥濘不堪。報導介紹說這個地方是全中國唯一一個沒有通公路、只能靠步行到達的地方。它的地形比較特殊,從藏傳佛教來講,是一個比較有含義的地方——有一些聖人在那裡出現過、是傳教的一個源頭等等。
我一直相信,人去一個地方都是有感應的,並不是因為覺得那裡好玩,或者需要去探險,不是這樣的心理。我現在都覺得去墨脫不是一個偶然的事情,不是腦袋發熱想去探險。我對探險沒有興趣,對很多人覺得很刺激的活動不感興趣,但我覺得這個地點跟我有感應,所以我才會翻到那本雜誌、看到那篇報導。
我覺得是有一個種子在我心裡,一直留在那裡,每過一段時間就會想起來。到了2004年,我寫完了《清醒紀》,那時候我在北京,覺得應該要出去有這麼一個旅行,於是我就出發了。
我是9月份去的,此前準備了大概一個月,查資料,搞清楚路線大概是怎麼走。那時候去墨脫還沒有像今天這麼「熱」。墨脫縣在雅魯藏布江的下遊,雅魯藏布江自西向東蜿蜒千裡,在此處卻掉頭向南,形成馬蹄形大拐彎的奇景,縱貫墨脫全境。所以一路上,峭壁、峽谷、深淵、險山密布,路況艱險,地形複雜。由於處在喜馬拉雅斷裂帶和墨脫斷裂帶上,地震、塌方、泥石流不斷;加之氣候潮溼多雨,長久不通公路。新中國成立以來很長一段時間,駐紮在墨脫的軍隊只能靠直升機運送物資。上世紀90年代,全程141公裡的扎墨公路(波密縣扎木鎮—墨脫)曾短時間建成。然而這條耗巨資修成的路,卻只開進過一輛汽車。如今公路上雜草灌木叢生,大段路基坍塌,早已荒廢。對於世代生活於此的當地居民而言,出入墨脫只能靠徒步,這不僅艱難,且時有危險。危險意味著挑戰,這正是墨脫對探險者形成巨大吸引的原因。
更重要的是墨脫在地理和宗教上的意義。8世紀時,墨脫名為白瑪崗(又有「白馬槓」、「白馬崗」等不同譯法),藏經《甘珠爾》稱其為「佛之至淨土,聖地最殊勝」。「白瑪」在藏語中的意思是「蓮花」,據說墨脫地形酷似層層疊疊打開的蓮花,且當地亦產蓮花,故得此名。另一傳說則是,1000多年前,藏傳佛教創始人蓮花生大師經過千難萬險,發現了這個狀似蓮花的地方,在此建屋起廟、修行弘法,他為此地所起的「博隅白瑪崗」之名也不脛而走,聲名遠播。在佛教的觀念裡,蓮花是吉祥的象徵,故而墨脫因其地形地貌成為佛教信徒心中的聖地。
出發前幾個月我也知道這段路程到了雨季會出現塌方和泥石流,江水會漲起來,山上會有石頭掉下來……但這都只是在腦海中想像。當地人步行出入墨脫的路主要有兩條:一條是從米林縣派鄉翻越喜馬拉雅山脈的多雄拉山口,穿越雨林到達背崩鄉後,再逆雅魯藏布江北上至墨脫縣城,這條路線全程約115公裡,徒步需4天,每年的6月至10月份可以通行。另一條是則是從波密縣沿扎墨公路行走,全程141公裡,需要翻越嘎隆拉雪山,徒步時間也需要四五天。我後來就是從第一條路線進的墨脫,然後再沿第二條路線走出來。
墨脫縣城全景(譚天仲 攝)
出發
我是一個人先從北京飛到成都,再轉到拉薩,然後找了一個旅館。我想一個人徒步去墨脫可能不太好,因為它是峽谷地帶,什麼情況都無法預料,需要找同伴。然後我就寫了一些紙條,貼到不同旅館專門的信息板上——就跟《蓮花》裡的情節一模一樣。如果沒有人跟我一起走的話,我還是會自己一個人走,但我預感到我會找到旅伴。雖然那是9年前的拉薩了,變化沒今天這麼大,但那時候也已是一個很開放的地方,很多孤身而自由的旅行者聚集在那裡。後來有一個人給了我回復。他是辭掉工作,自己一個人帶了帳篷漫遊全國的,他說可以一起去墨脫。後來我們在路上又找到一個同伴,這樣一共三個人一起走。
對步行這一點我在心理上做好了準備,但是我也沒有刻意準備什麼裝備——現在戶外用品比如衝鋒衣、戶外鞋什麼的,我完全沒有。我就在拉薩的店裡買了一個防潮墊、一個睡袋,事後證明這兩樣東西都很有用。我沒有買戶外鞋,因為我一直不喜歡笨重的鞋子,但我後來意識到這是個失誤。我前段時間去爬了五臺山,我發現這種戶外鞋是非常科學、非常合理的,戶外運動應該要穿這個鞋子。但我當時完全沒有概念,就買了兩雙軍膠鞋,薄底的、布面的軍膠鞋。進山以後,整天鞋子都蹚在水裡,腳就沒有幹過,整天在雨水裡泡著。那種鞋對腳一點保護作用也沒有,走出來後我就把兩雙鞋都扔了。因為路上的住宿特別惡劣,住的地方底下養著豬,上面有一個木架子,沒有熱水也沒有任何其他設施,就是一個木棚,可以讓你進去睡一下,也沒有乾淨的被子床單。所以睡袋就非常有用,沒有睡袋的話就沒有辦法睡覺。
第一站是林芝的八一鎮。從拉薩到八一鎮有420多公裡,坐車要將近8個小時。到達八一鎮後住了一夜,第二天一早出發前往派鄉。派鄉位於神山南迦巴瓦腳下,是雅魯藏布江大峽谷的最佳入口處,從這裡到墨脫,海拔高度從4200米下降到不足1200米。派鄉是通向墨脫的中轉站,要進墨脫的背夫、馬幫都會在此地歇腳、整頓,然後準備翻越位於海拔4220米的多雄拉雪山,這是徒步墨脫的起點。從多雄拉到墨脫,整個徒步的行程需要4天,既不能多也不能少,因為每天的行程都是限定好的,必須按計劃走到固定的地方,才可以休息和住宿。如果沒有走到特定地方,在山林裡住,那是不可能的。
第一天行程是翻越多雄拉,到達拉格。翻越雪山一般要在早上,午後如果氣溫升高,積雪融化,有可能引起雪崩,發生危險。一路沿著山路盤旋而上,隨著海拔高度的變化,可以看到豐富多樣的植被生態。從高大的樹木到矮小的灌木叢,到單薄的地衣,再到寸草不生的白雪冰層,景觀不斷變化。
與我們同行的還有背夫和馬幫,是專門僱來幫助背大件行李的。我們三人則每人留下一個小的登山包,裡面裝著食物、水這些必需的東西。說是同行,但是我們的速度遠遠趕不上這些長年生活於此的當地人。背夫們走得特別快,給我們指明道路後,很快就消失蹤跡了。他們一般中午就到了,會在駐地等我們,而我們走得特別慢,常常要下午四五點才能走到。路上也會碰到一些背夫、馬幫,他們是背東西進山的,也用馬匹載一些東西。還碰到另外一批徒步者,都是男性,大概有七八個,看上去非常強壯,都是全副裝備。
翻越了多雄拉,地勢明顯下降,開始在森林中行走。拉格是這一天的歇腳地,這裡只有在山腳旁邊搭起來的簡易木棚。這些歇腳點一般都有四川人或當地人經營,為過往行人提供簡單的住宿和食物。在此地經營的人,多為生活所迫,很多人經營一段時間也會離開。東西賣得很貴,就是白菜和米飯,一般會要到十幾二十塊錢。住宿條件非常差,但是對徒步者們而言,能有休息的地方和食物,已經甚為難得。
閱讀更多更全周刊內容請微信掃描二維碼成為中讀VIP,閱讀期期精彩內容!
版權聲明:凡註明「三聯生活周刊」、「愛樂」或「原創」來源之作品(文字、圖片、音頻、視頻),未經三聯生活周刊或愛樂雜誌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 、連結、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經本刊、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註明「來源:三聯生活周刊」或「來源:愛樂」。違反上述聲明的,本刊、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