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初的西安滻灞國家溼地公園,銀杏葉被染成金黃色,暖陽照耀下,路邊的火棘果實如火一般閃耀。鸕鷀、大白鷺、鴻雁、綠頭鴨等候鳥剛剛回到這裡越冬,或覓食或嬉戲,時不時傳來的清脆鳥鳴聲讓這靜謐的溼地公園充滿生氣。
滻灞國家溼地公園,一群奮力在水面滑翔起飛的鴨子。(西安報業全媒體記者 謝偉 攝)
微風拂過,岸邊成片的蘆葦隨風擺動;新鮮的空氣裡,混合著湖水的溼腥氣和泥土的芳香。蒹葭湖畔,一隻大白鷺優雅地立在水邊淺處涉水覓食,黑色的鸕鷀靜靜站在白色的樹幹上,一群鴻雁在草叢中梳理羽毛,綠頭鴨們則排成整齊的隊伍在水中前行,不時發出「嘎嘎嘎」的叫聲,為這靜謐的天地平添了幾分野趣。
滻灞國家溼地公園,成群結隊的雌雄綠頭鴨。(西安報業全媒體記者 謝偉攝)
「近年來,不管是從鳥類種類、數量,還是人的切身感覺以及監測數據,都可以反映出周邊生態環境的改善。」環境好不好,對於環境質量要求很高的候鳥們最清楚,而對於溼地公園的鳥兒,李贇最清楚。李贇是西安滻灞國家溼地公園的一名鳥類觀測員,在這裡工作近十年,每天的工作內容主要是觀測園區內的鳥類數量、種類、習性,也監測並記錄園區水和空氣的質量情況。
滻灞國家溼地公園,一隻大白鷺在覓食。(西安報業全媒體記者 謝偉攝)
「溼地公園眾多的島嶼、水系和植被營造了一個適宜動植物繁衍生長的溼地生態系統,為溼地鳥類提供了良好的遷徙和棲息環境。溼地公園位於中國三大鳥類遷徙線路的中部,擁有各類動物200種,其中鳥類120種,鳥類最大觀測量達到上萬隻次。優良的生態環境吸引了大量候鳥遷徙停留,部分鴻雁等鳥兒甚至成為留鳥。溼地公園有冬候鳥30餘種,常見的有琵鷺、斑嘴鴨、綠翅鴨、白眼潛鴨、琵嘴鴨等。」李贇告訴記者,今年10月底,規模最大的越冬鳥類鸕鷀也如約回到溼地公園越冬。
滻灞國家溼地公園,成群的鸕鷀棲息在樹上。(西安報業全媒體記者 謝偉攝)
「2014年開始我就經常來溼地公園觀鳥,如今在這裡越冬的鳥兒數量和種類明顯越來越多,這離不開近年來西安生態環境的好轉,每次看到這裡人與野生動物和諧相處的場景,心情就變得愉快。」市民王阿姨家住老城區,每次來溼地公園附近都要進園區看看鳥兒。
滻灞國家溼地公園,一隻雄性綠頭鴨張開翅膀。(西安報業全媒體記者 謝偉攝)
經過7年的生態保護,公園的生態環境越來越好,前來觀鳥的愛好者隊伍也越來越專業,經常能看到端著長槍短炮的觀鳥者在岸邊靜靜欣賞鳥兒。
市民在公園內的親水平臺觀鳥。(西安報業全媒體記者 謝偉攝)
據悉,溼地公園立足於園區生物多樣性的實際情況,做好員工生態保護教育,合理布局溼地植物,營造鳥類棲息地。例如,為了打造鳥類的棲息樂園,在蒹葭南湖通過降低跌水,使蒹葭南湖水位降低,招引了大量的白琵鷺、白鷺、蒼鷺、夜鷺、綠翅鴨等鳥類在此覓食休息,形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在此,溼地公園的工作人員也呼籲市民遊客能加入愛鳥護鳥的行動中來,文明觀鳥,不驚嚇、不追逐、保持適當的距離,讓這些「老朋友」安居。(西安報業全媒體記者 郭旭)
編輯:安之
審核:彭彭、文嶽
監製:天乙
好看的人
查看數字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