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0日,記者走進了「孕育」中的國際空港新城。
這一天距首批重大項目開工已過半月,記者驅車從國際空港新城西側三岔湖出發,沿道路向東,直到天府國際機場。沿途綠樹掩映,一派田園風光。但不時掠過車窗的工地標識提醒所有人——巨大轉變正在發生。
引領航空樞紐經濟的新極核、支撐國家內陸開放的新樞紐、匯聚全球創新人才的新家園……國際空港新城在四川未來發展中被賦予了重要地位,備受國內外關注。
由西向東,一次橫穿國際空港新城的旅程,讓記者近距離觀察這個「內陸臨空經濟門戶」的發展理念,見證這座新城對「山與城」「先與後」「引與拒」這三道「選擇題」的堅定作答。□本報記者熊筱偉
山與城
不穿山、不切坡、不毀林,山水綠地將佔總面積六成
乘車沿成都市區紅星路向南,轉入雙簡路後不久,就能看見一大片波光粼粼的湖水——這是國際空港新城西側的三岔湖。20日下午2點,記者登上湖邊的馬鞍山遠眺,國際空港新城的自然風光盡收眼底:背靠綿延的龍泉山脈,面向27平方公裡的三岔湖,其間遍布蒼翠密林。
新城崛起,會不會破壞山水資源?
「山、水、港(天府國際航空港)都是國際空港新城的核心資源。」國際空港新城管理委員會規劃建設部相關負責人表示。
該負責人進一步闡釋了新城與山水的關係。「不穿山、不切坡、不改河、不蓋渠、不毀林,是國際空港新城的開發原則。」她說,山水和綠地,未來將佔國際空港新城總面積的約60%。為最大限度保持原有自然環境,相關規劃最先確定的就是禁建區、限建區。
記者在馬鞍山觀景平臺提升改造工程現場看到,沒有大規模的土方作業。施工方、成都國際空港新城建設開發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黎忠明說,山水間不會「大拆大建」,主要是栽種植被,配建步道、碼頭等。
記者看到,現場的一幅效果圖印證了這樣的選擇。國際空港新城地處淺丘,地表起伏,該效果圖顯示,轄區內北一線道路工程遇阻,但並未因此剷平山丘,而是設計為「繞著走」。
據介紹,國際空港新城還引入城市設計,尋求與自然和諧相處——通過對城市建築布局和形態的設計等,一方面留出「城市風廊」,避免風被建築阻擋影響汙染物的擴散;另一方面結合山水景觀打造天際線,讓它不至於被高樓「淹沒」。
先與後
確保科學有序,根據先公建後產業等「5個先後」進行建設
離開三岔湖乘車繼續向東,5分鐘便到了藍綢帶社區項目所在地。
這將是一個配套完善的社區。根據現場規劃圖,除了住房,社區還將有農貿市場、養老服務設施、文化活動站、小學和綜合健身館等。
20日下午2點40分,記者看到該項目的場地已基本清理平整完,小學、部分市政道路已啟動建設。此時,離項目開工不過20天。
20天前,國際空港新城首批重大項目集中開工儀式就是在這片工地舉行。包括該項目在內的52個項目集中開工。記者注意到,52個項目涉及基礎設施、產業配套和公共服務三個重點領域。
為何沒有產業項目?「為確保科學有序,國際空港新城建設將根據『5個先後』進行,即先地下後地上,先景觀後項目,先公建(公共設施)後產業,先統籌後重點,先保障後建設。」成都天府國際空港新城管理委員會相關負責人介紹。
他解釋說,先地下後地上,是指先建地下的綜合管廊等,避免路面反覆開挖;先建公共設施,是為確保產業投產時不會出現配套跟不上;先統籌後重點,是指統籌建設時序,先發展有「引爆點」的重點區域;先保障後建設,是指先建民生保障設施。
一路繼續向東,記者沿途所見的地下管廊、人才公寓工地等無不印證著「5個先後」。在離新機場最近的石板凳鎮,現場負責人明小輝介紹,遵循「先保障後建設」,目前當地正對場鎮人行道、場鎮道路等基礎設施進行修補或重建,下一步還將完善公交車站、停車場等。
引與拒
對每個希望入駐企業打分,高汙染高能耗產業、夕陽產業,都不予引進
火熱的建設現場背後,國際空港新城招商引資情況如何?
下午5點,記者走進了國際空港新城管理委員會。投資促進部相關負責人提供了一組數字:從去年12月啟動招商至今,入庫項目175個,已籤約項目24個,協議總投資2677億元;擬籤約項目9個,協議總投資605億元。
「本可更多,但我們在其中做了選擇。」該負責人向記者提起上個月去上海某推介活動的經歷,「1天時間,收到近60張名片,目前已有5個項目在談,可見國際空港新城很有吸引力。」但他同時表示,對這些項目,「引」還是「拒」,將由項目評價體系和標準決定。「我們將對每個希望入駐企業打分,結果為A檔的項目將被引進;B檔則留待進一步了解考察;C檔則被列入『負面清單』。高汙染高能耗產業、夕陽產業,都不予引進。」
據介紹,在項目篩選中,國際空港新城有以下重要考量:是否契合國際空港新城將重點發展臨空型樞紐經濟、都市型服務經濟和創新型新經濟的產業定位?是否是世界500強企業?投資強度如何?研發投入佔比是多少?
細看籤約項目,中國民航局第二研究所民航科技示範區、中國電信雲錦天府……無不和產業巨頭、科技前沿密切相關。「如果是物流企業,我們也希望引進的是實現自動化、智能化倉儲的現代化企業,而非讓員工手提肩扛的傳統企業。」該負責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