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縱相新聞記者 馮茵倫
這兩天,「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恩11月或將訪問釜山」的傳聞在韓國四起,一下子將民眾的期待情緒拉回至去年。
當地時間9月24日,在國會情報委員會全體會議上,國家情報院院長徐薰就「金正恩是否有可能出席11月在釜山舉行的韓-東協特別峰會」的提問回應稱,金正恩可能根據無核化談判進展訪問釜山。
這一消息隨後由韓國國會議員、在野黨幹事李恩宰在當天的例行記者會上轉達,令坊間猜測不斷。
不過,與外界的高漲情緒不同,多數韓國專家較為理性地分析顯示,按照目前的進程來看,「訪問可能性很小」。
26日,峨山政策研究院安保統一中心負責人申範哲(音譯)接受韓國Fnnews新聞採訪時表示,金正恩訪問韓國的前提是無核化協商達到一定程度,朝方受到的制裁得到一定的鬆綁,但從現實來看,這兩點並非是短時間內就能解決的。「朝美間的實務會談和高層會談,至少需要2個月的時間。11月召開峰會,時間上也完全來不及。」
慶南大學教授樸正鎮(音)也持相同觀點。他認為,只有美方讓步,順利推進無核化談判,才能真正改善韓朝關係,實現金正恩的首次訪韓。
同時,他補充稱,「相比去釜山,他十月中旬訪華的可能性更大」。
樸正鎮表示,從朝方此前的種種發言來看,朝鮮似乎已經放棄了「通過朝美首腦會談解決所有問題」的期待,步伐也在往後退。
而最近,雖然朝美間互動逐漸增多,無核化談判有望在本月末恢復,在這樣「出現轉機的時候」,他認為,金正恩應該會提前訪華,與中國交換意見,協調立場,「和河內首腦峰會前一樣。」
共同民主黨議員、國會代表禹相虎等情報委員會委員表示,「李恩宰傳話有誤。」禹相虎表示,當天國情院院長徐薰就此事的回答是:「還是未知數」。
國會情報委員長李惠薰直言,金正恩訪問釜山就像「不可能完成的任務」(Mission impossible)一樣難。
不過,青瓦臺內部卻對韓、美、朝三方的對話氛圍持樂觀態度。青瓦臺認為,本月24日,韓國總統文在寅和美國總統川普在紐約舉行韓美首腦會談,再次點燃了自今年2月越南河內「特金會」破裂後中斷的朝鮮半島無核化討論。
此前,金正恩和文在寅共進行了四次會晤。
2018年4月27日,金正恩和文在寅第一次會晤,兩人在朝韓軍事分界線上的共同警備區(JSA)握手後,金正恩挽著文在寅,跨越了水泥分界線,進入軍事分界線的朝方一側,然後雙方又共同回到韓方一側。
5月26日,雙方在板門店朝方一側的「統一閣」舉行了第二次首腦會晤。
9月18日,文在寅前往平壤與金正恩會晤。這是雙方的第三次會晤,也是繼2007年盧武鉉訪朝之後,韓國總統時隔11年,再次踏上平壤的土地。次日,兩人共同籤署《平壤共同宣言》金正恩表示,將儘快時間訪問首爾。文在寅則稱,如無意外,金正恩將在年內訪韓。
2019年4月15日,川普和金正恩表態稱「願意在條件成熟的時候進行第三次『金特會』」後,「中間人」文在寅表示,願意不拘泥於形式進行第四次「文金會」。6月30日,川普與金正恩在板門店實現「閃電式」會面。文在寅作為「陪襯者」低調加入。這是文在寅與金正恩的第四次會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