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彼得堡——你獨一無二的歷史地位和三百年的厚重積澱成就了你的輝煌,小到一粒馬賽克,大到宏偉輝煌的宮殿、教堂,全部都賦予了頂級的藝術之美,讓我情不自禁的愛上,戀戀不捨的離去,形成了一種揮之不去的回憶。
再見!
聖彼得堡!
再見!
一座偉大的歷史名城!
回到莫斯科時間還早,又不能進入酒店,大巴車把我們帶到了卡洛明斯克莊園,這是俄羅斯最美的莊園之一,位於莫斯科東南,坐落在莫斯科河畔,幅員遼闊,是一個佔地面積達345公頃的自然保護區。
卡洛明斯克莊園是沙皇時期的皇家別苑。
當時是大伊凡王子和俄國沙皇的避暑山莊。
從16世紀開始,有很多歷代的皇帝,如:伊凡雷帝、彼得大帝等都在這裡修建過別墅,直到彼得大帝將都城搬到了聖彼得堡,這裡才隨著整個莫斯科一起沒落。
17世紀中期,沙皇阿列克謝米哈伊洛維奇(彼得大帝的父親)在莊園裡建造了一座有270多個房間,3000多個窗戶的木製宮殿,這座色彩斑斕的宮殿在當時讓前來參觀的人都嘆為觀止,被喻為世界「第八大奇蹟」。
俄法戰爭期間,這座宮殿毀於戰火。
直到2010年,阿列克謝米哈伊洛維奇的宮殿終於得以重建並對外開放。
這裡是一個開放的莊園,不需要門票和解說員,因為時間還早(還不到上午9點),沒有看見服務人員,也沒有其他的遊客,到是有不少的俄羅斯人在這裡進行晨練。
我們在莊園的綠樹與草坪中自由自在的散步和拍照,呼吸著清新的空氣,行走在木製宮殿裡,那用原木造就的宮牆透著森林的氣息,顯得更加原始和古香古色。
在莫斯科,還有一個必須去打卡的地方,就是開建於1932年的莫斯科地鐵,莫斯科地鐵被公認為世界上最漂亮的地鐵,按運營路線長度為全球第五大地鐵系統,地鐵站的建築造型各異、華麗典雅。
每個車站都由俄羅斯著名的建築師設計,各有其獨特風格,建築格局也各不相同,多用五顏六色的大理石、花崗巖、陶瓷和五彩玻璃鑲嵌,除各種浮雕、雕刻和壁畫裝飾,照明燈具十分别致,好像富麗堂皇的宮殿,享有「地下的藝術殿堂」之美稱。
莫斯科共青團地鐵站在科爾特瑟瓦雅地鐵線以及莫斯科整個地鐵系統中最有名氣,它也是莫斯科地鐵的標誌,裡面金碧輝煌如同沙皇宮殿,另一個原因是它處於莫斯科最繁忙的交通樞紐——共青團廣場。
進入地鐵站,如果只看設施和設備,它遠不如現在國內任何一個城市的地鐵系統,但是,看它充滿藝術氣息的內部裝飾和施工工藝又不得不讚嘆它的精緻,因為它畢竟是八十年前莫斯科的公用設施啊!
我們在俄羅斯參觀的最後一個教堂是基督救世主大教堂,是世界上最高的東正教教堂,也是俄羅斯最大的東正教教堂之一,它也間接的反映了俄羅斯的歷史。
該教堂是拿破崙戰爭後,在1812年12月25日由沙皇亞歷山大一世下令修建的,其目的是為了感謝救世主基督「將俄羅斯從失敗中拯救出來,使她避免蒙羞」,並紀念在戰爭中犧牲的俄羅斯人民。
十月革命後,為了政權的需要,史達林要扼殺一切宗教信仰,俄羅斯的東正教會為此也遭到了迫害,教會財產被沒收,教堂被查封。
救世主大教堂也停止了一切宗教活動,並被關閉。
教堂周圍成為莫斯科市民散步遊玩的場所。
1931年,聯共中央決定修建龐大的蘇維埃宮,其地址選在了救世主大教堂的基址上,為此,決定將救世主大教堂拆毀。
從1931年初開始,教堂的鍍金圓頂、十字架、銅鐘、上層柱廊和基座上的浮雕被陸續拆除,教堂的銅門、壁畫、壁板、大理石雕塑、吊燈和殘存東正教法物也被拆走。
1931年12月,救世主大教堂的殘餘建築被炸毀,夷為平地。
前蘇聯解體以後,直到1995年,莫斯科市政府耗資3億6千萬盧布,重新建造救世主基督大教堂,總共花了2年時間,這座佔地1100平方米、高103米,覆有黃金大圓頂的教堂終於完成。
最令人咋舌的是,裝飾圓頂用掉的金箔竟多達103公斤!
至於內部的壁畫,就是為了能重現教堂19世紀的光輝。
在教堂前面的是牧首橋,它橫跨莫斯科河,站在橋上向東北方向望去,遠處有幾個尖頂的地方就是克林姆林宮。
大教堂的斜對面是彼得大帝的塑像。
一條戰船高高的桅杆船上,彼得大帝拿著圖紙指著遠方,這大概是為了紀念他創建俄羅斯海軍的功勳吧。
或許是要讓我們領略和總結俄羅斯這個民族骨子裡的戰鬥性,我們俄羅斯行的最後一站就是參觀俄羅斯中央軍事博物館。
博物館外陳列著巨大的飛彈模型,大門兩邊陳列的是衛國戰爭時期蘇軍使用過的坦克和大炮,以紀念衛國戰爭的勝利,博物館分為室外館和室內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