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通訊員徐敏10月11日報導:一位六旬女性腿部骨折入院治療,卻出現了跟骨折毫不相干的手部活動障礙。骨科費解之餘連忙請神經外科行政副主任王傑會診,竟在患者腦內發現了一個腫瘤。腫瘤急需切除,但其生長的位置血管豐富,包繞大動脈,手術難度很大。手術臨近結束時,靠近腫瘤的大血管突然破裂,鮮血如水柱一般噴湧而出,患者血壓迅速下降。千鈞一髮之際,王傑主任囑助手迅速壓迫頸動脈控制出血,以臨危不亂、平穩冷靜的操作將腫瘤與血管仔細分開止血後將腫瘤切除,最終順利完成手術。
事實上,這只是王傑日常工作的一個縮影。神經外科手術因其病灶集中於「生命禁區」顱腔和椎管,難度大、風險高,對手術精度的要求極高,毫釐之差往往就是生與死的區別。從業13年來,王傑憑藉著精湛的醫技、過人的膽識,不斷探索創新,一次次將不可能變為可能,截至目前,已有超過3000名患者被他從死亡線拉回來。
投身神經外科:每天只睡四五個小時
2006年,初出茅廬的醫學生王傑成為了山東大學齊魯醫院-東營分院的一名普通醫生。在科室輪轉的過程中,神經外科工作因其複雜性與挑戰性,深深地吸引著向來不服輸的王傑。
「作為臨床醫學最複雜的學科之一,神經外科入門如越關山,特別難。」王傑說,當時他每天除了在臨床工作,就是翻閱各種神經外科資料:從腦溝回、傳導束,到各孔隙、腦區、血管……一點一滴地把大腦的立體解剖知識刻進腦海。
為了得到更多實操機會,王傑每天在值班室「守株待兔」,一有手術就抓住機會跟老師上臺練習。神經外科手術要求醫生精神高度集中,一場手術七八個小時甚至十幾個小時下來,醫生都是汗流浹背,一些實習醫生甚至會體力不支中途暈臺。「我們同期實習的有20人,但堅持下來成為神經外科醫生的只有我1人。」王傑坦言,那時常常每天只能睡四五個小時,特別辛苦,但這也讓他迅速適應了高強度工作節奏。
此後6年的工作沉澱、上千臺手術讓王傑系統紮實地掌握了腫瘤、脊髓腫瘤及血管病治療的核心技術,逐漸成為了科室的骨幹。但他也意識到,如果自己想走在行業前沿成為一方名醫,必須前往更好的平臺,實操更多高難度、複雜的神經外科手術,讓自身的實力更上一層樓。
拯救2000餘名患者
2012年是醫療行業特別的一年,國務院在「十二五」規劃中明確提出了一系列鼓勵社會辦醫的政策方向,一批實力強勁的新生代民營醫院正欲萌芽。其中,以腦科為特色的上海德濟醫院還未正式成立,便吸引了擁有「華東第一刀」美譽的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徐啟武教授和旅美歸國神經外科名家郭輝教授等一批國際、國內知名專家加盟,成為業界關注的焦點。
王傑從前輩處得知消息後,為了實現心中的夢想,毅然離職,加入了上海德濟醫院。不久,他便憑藉過硬的基本功,成為國內神經外科泰鬥徐啟武教授的關門弟子。在這個人才濟濟的腦科團隊裡,王傑的臨床技術和學術能力開始「野蠻」生長。他對各類腦腫瘤、腦血管畸形、腦外傷的診斷與治療日漸嫻熟,尤其在幕上、顱底、脊髓疾病的外科手術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7年間,他完成了兩千多臺手術,越來越多的患者從全國各地慕名而來。
儘管臨床工作繁忙,但王傑始終堅持將處理疑難、罕見病例過程中積累的經驗和成果撰寫成論文,推動相關疾病的研究與交流。在他發表的4篇論文中,3篇獲得SCI收錄,最高影響因子達5.5分。
刀尖上的舞者:不辜負每一次性命相託
「神經外科是醫院危重病人最多的科室之一,每天都會上演生與死的較量,每分每秒都在與死神賽跑。」王傑稱,在上海德濟醫院,他開展的手術中,過程複雜、技術高難度的三類四類手術佔據了約80%,「每一次都是在萬丈深淵上走鋼絲」。
王傑直言,他收治的相當部分患者是身患重疾,多方求醫未果才找到他。「他們大多從外省千裡迢迢趕來,可謂性命相託。」對於這些患者,王傑並未像其他醫生那般根據檢查結果,直接告訴患者能否做手術,而是拿出半個小時以上,與患者及其家屬面對面分析病情及可行的治療方案。
「我會為患者最大程度保護功能、改善生活質量的治療方案,但只有他們自己知道相關風險,認可了治療方案,我們才能進行下一步治療。」王傑稱,他的手術治癒率能夠高於行業水平,很大程度上是與患者有著充分的溝通。「除了手術前的充分溝通,治療過程中病人的每一個用藥反應、術後變化,我都會及時跟進隨訪,一旦有異常立即進行對應的治療,以求達到更好的療效。」
2年前,一位旅居上海的香港老先生,身患肺癌的同時出現了進行性的意識障礙,先後就診於多家三甲醫院,仍無法判斷是腦積水還是腦萎縮所致,加之是高齡患者,沒有人敢進行下一步治療。眼看老先生日漸意識混濁、嗜睡難醒,有人給他推薦了王傑主任。經過系統檢查後,王傑當即決定先為他實施小創傷的腰大池外引流,再根據病情變化進行對應的治療。幸運的是,腦積水引流後患者的病情就得到了明顯改善,這讓王傑感到十分欣慰。「做一名神經外科醫生,不但要醫技精湛,關鍵時刻還要有擔當風險的精神,這樣才能真正不辜負每一次性命相託。」
但他也會遇到無能為力之時。曾有一位江蘇的男性患者輾轉找到王傑,他身患脊髓血管畸形5年,卻因為腿腳麻木、排尿不暢等看似尋常的症狀被診斷為腰椎間盤突出。當他來到上海德濟醫院的時候,已經下肢癱瘓、大小便失禁,病程到了無法挽回的地步。
「如果他能在早期就得到正確診斷,手術的難度並不高,特別可惜。」王傑稱,這類患者並不是個例。「基層醫院對腦科疾病往往不認識,普通老百姓就更不重視,最終貽誤治療。」
王傑建議,腦科疾病在對腦功能造成輕、中度影響的時候,是手術的最佳時期,如果一些腰椎、頸椎、四肢、泌尿問題在骨科和泌尿科治療得不到明顯改善,就要注意排查腦科疾病,以免誤診漏診,造成難以挽回的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