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傑,高難度,老先生,腦科,外科,相託,手術,患者,腫瘤,神經...

2020-12-24 東方網

  東方網通訊員徐敏10月11日報導:一位六旬女性腿部骨折入院治療,卻出現了跟骨折毫不相干的手部活動障礙。骨科費解之餘連忙請神經外科行政副主任王傑會診,竟在患者腦內發現了一個腫瘤。腫瘤急需切除,但其生長的位置血管豐富,包繞大動脈,手術難度很大。手術臨近結束時,靠近腫瘤的大血管突然破裂,鮮血如水柱一般噴湧而出,患者血壓迅速下降。千鈞一髮之際,王傑主任囑助手迅速壓迫頸動脈控制出血,以臨危不亂、平穩冷靜的操作將腫瘤與血管仔細分開止血後將腫瘤切除,最終順利完成手術。

  事實上,這只是王傑日常工作的一個縮影。神經外科手術因其病灶集中於「生命禁區」顱腔和椎管,難度大、風險高,對手術精度的要求極高,毫釐之差往往就是生與死的區別。從業13年來,王傑憑藉著精湛的醫技、過人的膽識,不斷探索創新,一次次將不可能變為可能,截至目前,已有超過3000名患者被他從死亡線拉回來。

  投身神經外科:每天只睡四五個小時

  2006年,初出茅廬的醫學生王傑成為了山東大學齊魯醫院-東營分院的一名普通醫生。在科室輪轉的過程中,神經外科工作因其複雜性與挑戰性,深深地吸引著向來不服輸的王傑。

  「作為臨床醫學最複雜的學科之一,神經外科入門如越關山,特別難。」王傑說,當時他每天除了在臨床工作,就是翻閱各種神經外科資料:從腦溝回、傳導束,到各孔隙、腦區、血管……一點一滴地把大腦的立體解剖知識刻進腦海。

  為了得到更多實操機會,王傑每天在值班室「守株待兔」,一有手術就抓住機會跟老師上臺練習。神經外科手術要求醫生精神高度集中,一場手術七八個小時甚至十幾個小時下來,醫生都是汗流浹背,一些實習醫生甚至會體力不支中途暈臺。「我們同期實習的有20人,但堅持下來成為神經外科醫生的只有我1人。」王傑坦言,那時常常每天只能睡四五個小時,特別辛苦,但這也讓他迅速適應了高強度工作節奏。

  此後6年的工作沉澱、上千臺手術讓王傑系統紮實地掌握了腫瘤、脊髓腫瘤及血管病治療的核心技術,逐漸成為了科室的骨幹。但他也意識到,如果自己想走在行業前沿成為一方名醫,必須前往更好的平臺,實操更多高難度、複雜的神經外科手術,讓自身的實力更上一層樓。

  拯救2000餘名患者

  2012年是醫療行業特別的一年,國務院在「十二五」規劃中明確提出了一系列鼓勵社會辦醫的政策方向,一批實力強勁的新生代民營醫院正欲萌芽。其中,以腦科為特色的上海德濟醫院還未正式成立,便吸引了擁有「華東第一刀」美譽的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徐啟武教授和旅美歸國神經外科名家郭輝教授等一批國際、國內知名專家加盟,成為業界關注的焦點。

  王傑從前輩處得知消息後,為了實現心中的夢想,毅然離職,加入了上海德濟醫院。不久,他便憑藉過硬的基本功,成為國內神經外科泰鬥徐啟武教授的關門弟子。在這個人才濟濟的腦科團隊裡,王傑的臨床技術和學術能力開始「野蠻」生長。他對各類腦腫瘤、腦血管畸形、腦外傷的診斷與治療日漸嫻熟,尤其在幕上、顱底、脊髓疾病的外科手術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7年間,他完成了兩千多臺手術,越來越多的患者從全國各地慕名而來。

  儘管臨床工作繁忙,但王傑始終堅持將處理疑難、罕見病例過程中積累的經驗和成果撰寫成論文,推動相關疾病的研究與交流。在他發表的4篇論文中,3篇獲得SCI收錄,最高影響因子達5.5分。

  刀尖上的舞者:不辜負每一次性命相託

  「神經外科是醫院危重病人最多的科室之一,每天都會上演生與死的較量,每分每秒都在與死神賽跑。」王傑稱,在上海德濟醫院,他開展的手術中,過程複雜、技術高難度的三類四類手術佔據了約80%,「每一次都是在萬丈深淵上走鋼絲」。

  王傑直言,他收治的相當部分患者是身患重疾,多方求醫未果才找到他。「他們大多從外省千裡迢迢趕來,可謂性命相託。」對於這些患者,王傑並未像其他醫生那般根據檢查結果,直接告訴患者能否做手術,而是拿出半個小時以上,與患者及其家屬面對面分析病情及可行的治療方案。

  「我會為患者最大程度保護功能、改善生活質量的治療方案,但只有他們自己知道相關風險,認可了治療方案,我們才能進行下一步治療。」王傑稱,他的手術治癒率能夠高於行業水平,很大程度上是與患者有著充分的溝通。「除了手術前的充分溝通,治療過程中病人的每一個用藥反應、術後變化,我都會及時跟進隨訪,一旦有異常立即進行對應的治療,以求達到更好的療效。」

  2年前,一位旅居上海的香港老先生,身患肺癌的同時出現了進行性的意識障礙,先後就診於多家三甲醫院,仍無法判斷是腦積水還是腦萎縮所致,加之是高齡患者,沒有人敢進行下一步治療。眼看老先生日漸意識混濁、嗜睡難醒,有人給他推薦了王傑主任。經過系統檢查後,王傑當即決定先為他實施小創傷的腰大池外引流,再根據病情變化進行對應的治療。幸運的是,腦積水引流後患者的病情就得到了明顯改善,這讓王傑感到十分欣慰。「做一名神經外科醫生,不但要醫技精湛,關鍵時刻還要有擔當風險的精神,這樣才能真正不辜負每一次性命相託。」

  但他也會遇到無能為力之時。曾有一位江蘇的男性患者輾轉找到王傑,他身患脊髓血管畸形5年,卻因為腿腳麻木、排尿不暢等看似尋常的症狀被診斷為腰椎間盤突出。當他來到上海德濟醫院的時候,已經下肢癱瘓、大小便失禁,病程到了無法挽回的地步。

  「如果他能在早期就得到正確診斷,手術的難度並不高,特別可惜。」王傑稱,這類患者並不是個例。「基層醫院對腦科疾病往往不認識,普通老百姓就更不重視,最終貽誤治療。」

  王傑建議,腦科疾病在對腦功能造成輕、中度影響的時候,是手術的最佳時期,如果一些腰椎、頸椎、四肢、泌尿問題在骨科和泌尿科治療得不到明顯改善,就要注意排查腦科疾病,以免誤診漏診,造成難以挽回的後果。

相關焦點

  • 【喜訊】惠州三院神經外科胡永珍醫生斬獲廣東省神經腫瘤手術病例...
    【喜訊】惠州三院神經外科胡永珍醫生斬獲廣東省神經腫瘤手術病例大賽二等獎! 據悉,該大賽於2020年5月8日拉開序幕,旨在加強神經腫瘤的規範化診斷與治療,培養青年醫生對神經腫瘤事業的興趣並促進我國神經腫瘤事業的傳承和發展。
  • 順利完成高難度橋小腦區腫瘤切除手術 省直中醫院神經外科走在省內...
    株洲新聞網8月3日訊(通訊員 李鑫 唐奇勇 張倩 記者 向胤蓉)7月31日,省直中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金海泉教授帶領團隊順利完成一例顱內巨大左側橋小腦區腫瘤切除術,完全切除病變,這是省直中醫院神經外科手術技術難度的又一次拓展,也標誌著省直中醫院的顱內腫瘤手術在神經外科領域走在了省內前沿。
  • 敬畏生命所以精益求精|小兒神經外科|林志雄|神經外科
    他是一名出色的神經外科大夫,尤其擅長小兒神經外科;「出走」福建3年後,從北京帶回一支優秀的團隊,建立了福建省首家三級神經專科醫院。和眾多中國醫師一樣,他敬佑生命,常說:「醫生要有敬畏之心,用更好的技術解決患者的痛苦。」
  • 上海冬雷腦科醫院舉行「腦血管畸形」「顱底腫瘤」「功能神經外科...
    新民晚報訊(首席記者 左妍)11月28至29日,由上海市社會醫療機構主辦的「第二屆神經外科年會」、「冬雷腦科第三屆學術年會」、「2020 Fukushima浦東神經外科論壇」同時在上海冬雷腦科醫院學術報告廳舉行。
  • 湖南省腫瘤醫院神經外科MDT綜合治療成功救治罕見遺傳病患者
    紅網時刻12月2日訊(通訊員 彭璐 王磊)近日,湖南省腫瘤醫院神經外科在多學科會診(MDT)協作下,成功為一罕見遺傳病——Tucot症候群患者王女士先後實施腦部和腸道的腫瘤切除手術,術後患者恢復良好,不日將康復出院。
  • 西安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舉辦腦科醫院成立大會
    開幕式上,北京市神經外科研究所所長張亞卓在講話中提到,「昨天傍晚在西安醫學院一附院做了一個高難度手術,按照常規技術這個患者需要做三次手術,病人的痛苦較大,但是我和該院腦病醫院團隊一起僅用時兩小時便順利完成手術;醫院的領導班子高度重視人才隊伍建設,努力促進專業良性發展;希望醫院與國際國內高端前沿技術團隊結合起來,建立廣泛的網絡聯絡,不斷放大亮點,成為現代神經外科發展領域中的佼佼者
  • 北京積水潭醫院神經外科團隊為患者切除脊髓髓內腫瘤
    患者懊悔不已。蘇主任仔細看著患者的磁共振檢查:「你這個病,是頸椎脊髓裡長了腫瘤,我們稱之為脊髓髓內佔位——室管膜瘤可能性大」,蘇主任看著患者真誠地說:「我們的醫生團隊治療這類疾病很有心得,您相信我們,我們也願意為您解決問題。我們會儘快給您安排住院,準備手術。」三天後,患者接受了顯微鏡下脊髓髓內腫瘤切除術。
  • 上海冬雷腦科醫院舉行「腦血管畸形」「顱底腫瘤」「功能神經外科...
    新民晚報訊(首席記者 左妍)11月28至29日,由上海市社會醫療機構主辦的「第二屆神經外科年會」、「冬雷腦科第三屆學術年會」、「2020 Fukushima浦東神經外科論壇」同時在上海冬雷腦科醫院學術報告廳舉行。
  • 性命相託 竭盡全力——六院泌尿腫瘤團隊完成多例複雜疑難手術
    性命相託 竭盡全力——六院泌尿腫瘤團隊完成多例複雜疑難手術 2020-05-11 03: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校第一附屬醫院舉辦腦科醫院成立大會暨神經系統疾病學術交流會議
    西安醫學院副校長張越林,陝西省醫學會秘書長張磊,北京市神經外科研究所所長張亞卓,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副院長洪濤,空軍軍醫大學西京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劉永紅受邀參加。第一附屬醫院黨委書記吳戈、院長閆紅林等領導班子成員、腦科醫院名譽院長劉衛平出席本次活動,現場還有各直屬附屬醫院代表、相關科室人員及媒體記者等200餘人參加。開幕式由第一附屬醫院副院長於照祥主持。
  • 一天做了5臺高難度外科手術,深圳首臺達文西手術機器人一點也不累
    靈活的機械臂、精細的探頭、屏幕上高清的3D顯示……12月5日,深圳首臺達文西機器人正式上崗,在它的輔助下,深圳市人民醫院婦科團隊為一位宮頸癌患者施實了腫瘤切除術,術中出血量極少。
  • 常德一醫腦科中心與全國著名神經脊柱外科專家開展交流活動
    紅網時刻常德8月26日訊(通訊員 楊增)為打造國內知名、省內一流的學科,常德市第一人民醫院腦科中心神經脊柱亞專科與中華醫學會神經外科學分會脊柱脊髓學組副組長,國際內固定脊柱學會(Ao Spine)國際講師、中國地區首席教育官,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博士生導師陳春美教授開展深度合作
  • 全國著名神經外科專家楊軍教授挑戰生命禁區
    水母網12月18日訊  (YMG記者 通訊員劉英 劉曉亮)近日,濱州醫學院煙臺附屬醫院院長、全國著名神經外科專家、首都醫科大學神經外科學院博士生導師楊軍教授與世界著名神經外科專家、北京天壇醫院張俊廷教授合作,歷經7個小時成功完成了2例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高難度複雜顱腦腫瘤手術:復發巨大斜坡脊索瘤和巨大中腦腫瘤切除術,創造了生命禁區奇蹟。
  • 患者性命相託的最後一站!協和外科急診手術團隊讓急救更急速
    在最短時間內完成必要的新冠病毒篩查後,首診醫生立即將患者轉診至急診外科。8時許,外科急診手術團隊接手患者。結合患者症狀、體徵及CT檢查結果,外科急診手術團隊判斷該患者是腹腔巨大腫瘤破裂導致瀰漫性腹膜炎,必須馬上手術,否則將有生命危險。外科急診手術團隊立即啟動危重症患者急診手術程序。這時,患者忽然測不出血壓,陷入休克昏迷狀態,病情再度急劇惡化!
  • 西安又一家腦科醫院成立,患者可享手術康復全程服務
    12月13日上午,西安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舉辦腦科醫院成立大會暨神經系統疾病學術交流會議,標誌著醫院的學科整合建設與融合發展步入全新的階段。據了解,剛剛成立的西安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腦科醫院將由神經內科、神經外一科、神經外二科組成,現有醫護人員 148 人(醫生 52 人,護士 90 人,康復治療師 5 人),其中高級職稱15人、碩博士40人,已形成年齡、職稱、學歷結構相對合理的人才梯隊。
  • 常德一醫腦科中心:乘風破浪 向全國知名腦科中心深藍駛進
    目前該中心神經內科已成熟開設神內疑難病房、腦血管病房1、2及心理睡眠中心等亞科室,神經外科也已開設神經腫瘤及神經脊柱外科、腦血管外科及功能神經外科等亞科室,且神內、神外兩個科室均有獨立的ICU病房及教學研究室。
  • 德州聯合醫院:北京專家助陣海聯腦科醫院成功切除巨大腦膜瘤
    近日,50歲的市民董先生因多次間斷癲癇發作前往德州海聯腦科醫院神經外科就診,經頭磁共振檢查顯示,他的顱內竟有一顆大小約8cm*6cm*4cm的腫瘤。因體積巨大,在手術切除中的危險極大,幸得北京專家及時助陣,幫助該院神經外科團隊成功為董先生掃除了這顆顱內"炸彈"。
  • 神經外科分會第二屆年會在冬雷腦科醫院舉行
    11月28至29日,由上海市社會醫療機構主辦的「第二屆神經外科年會」、「冬雷腦科第三屆學術年會」、「2020 Fukushima浦東神經外科論壇」同時在上海冬雷腦科醫院學術報告廳舉行。
  • 海內外知名神經外科專家線上線下共同聚焦前沿醫療話題
    海內外知名神經外科專家劉建民、宋冬雷、Fakushima,黑巖敏彥等聚焦神經外科領域前沿話題 陳靜 攝中新網上海11月29日電 (記者 陳靜)「第二屆神經外科年會」29日在此間舉行,海內外知名神經外科專家劉建民、宋冬雷、Fakushima,黑巖敏彥等聚焦神經外科領域前沿話題
  • 一次手術夾閉顱內兩顆動脈瘤,華山醫院神經外科高難度手術成功救治...
    藏漢雙語錦旗送給朱巍教授團隊 8月初,就在華山醫院神經外科血管組高年主治醫師李培良作為上海市2020年「組團式」援藏醫療人才,啟程赴日喀則市人民醫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