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姆渡文化推前千年 寧波發現距今8000多年井頭山遺址 系中國東南沿海最早海岸貝丘遺址

2021-02-07 甬平傳播

河姆渡文化推前千年

寧波發現距今8000多年井頭山遺址

系中國東南沿海最早海岸貝丘遺址

井頭山遺址位於寧波餘姚三七市鎮井頭山南麓,東距田螺山遺址1.5公裡。遺址埋藏在現地表之下8米左右。2013年底因廠房建設打樁時發現,2014年以來經考古勘探確認為一處埋藏很深、時代較早的史前文化遺址。


2019年9月至今,經國家文物局批准立項、浙江省文物局統籌組織,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餘姚河姆渡遺址博物館等進行了考古發掘,出土大量精美的陶器、石器、木器、骨器、貝殼器等人工遺物和早期稻作遺存,以及極為豐富的水生、陸生動植物遺存,考古工作取得了突破性收穫。


三類遺物


第一大類,是當時先民食用後丟棄的數量巨大的各種海生貝類(蚶、螺、牡蠣、蟶、蛤、蠔等),膠結牡蠣殼的粗礫石塊。以及用大型貝殼加工磨製的一些貝器(鏟、刀、圓形飾片等);動物骨頭數量不少。較多碎木塊、木棍、木條、小樹枝條、木炭塊和木炭顆粒,以及橡子、麻櫟果、桃核等果核、少量炭化米、雜草種子等植物遺存。



第二大類,人工製品,有陶器、石器、骨器、木器、貝器、編織物等。陶器,出土陶片修復率不高,可辨釜、圈足盤、缽、敞口盆、小杯、折扁腹罐、釜支腳、陶拍、器蓋、小陶玩等器形,陶質以夾砂陶為主,還有夾炭陶,以及少量夾細砂陶、加貝殼碎屑陶等,陶色以紅褐色為主,還有紅衣陶、黑衣陶,陶胎厚薄不均,燒制火候看似不高,器形多較規整,製作成型用泥條疊築加拍打成形,無明顯慢輪修整技術;紋飾有繩紋、淺方格紋、刻劃紋等,還有少量簡單的紅彩。石器有斧、錘、錛、礪石、圓盤狀石塊等,數量30多件;上百件骨器,器形有鏃、錐、鰾、鑿、針、匙、珠、笄等;還有不少加工程度不一的木器(用於安裝石斧的菜刀形木柄、木矛形器、用於安裝石錛的「7」字形木柄、點種棒、雙尖頭木棍、無尖頭木棍、刻槽帶銷釘木板、木槳、棒槌形木器、等);還有不少蘆葦(芒草)編織物(蓆子、籃子、筐子、背簍等)。



第三大類,除貝殼以外的動物碎骨頭也較大量;還出土較多碎木塊、木棍、木條、小樹枝條、木炭塊和木炭顆粒;還有不少編織物、繩子的原料(蘆葦杆、芒草杆、還有一些植物纖維等),以及很多植物種子、果核(橡子、麻櫟果、桃核、少量炭化米、稻穀殼、水稻小穗軸,及漆樹、黃連木、獼猴桃、紫蘇、灰菜等木本、草本植物的種子)等遺存。


河姆渡文化,在長江流域乃至整個南中國地區均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1973年河姆渡遺址的發現,確立了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同是中華文明搖籃的嶄新史觀。之後,考古工作者在河姆渡文化核心區,先後發掘了鯔山、田螺山等重要遺址。


河姆渡文化是中國江南溼地稻作農業文明的發端,也是溼地稻作農業與傳統採集、狩獵互為補充的複合式生業模式的源頭,河姆渡文化更開啟了適應溼熱環境的以幹欄式建築為主體的溼地文化景觀,以不同載體和表現形式反映太陽(太陽鳥)為核心的早期崇拜,還成為良渚文明觀念與美術的主要源頭之一。

遺址文化堆積總體順著地下小山崗的坡勢由西向東傾斜,發掘區西部文化層距地表深度達5米多,堆積較薄,貝殼和陶片也較少。自西往東,文化層分布坡度明顯傾斜,堆積層次較多,堆積總厚度增大到2米多,文化層野外分為12層,最東邊的文化層逐漸變薄直至消失,距地表深達10米左右,各類零散遺物夾雜在粘軟的海相淤泥裡。表層貝殼和陶片顯示輕度的磨圓度,應與遺址被海水淹沒時被海水長期拍打所致。表層以下文化層,貝殼密度變化較大,但均未顯示衝刷和海水拍打特徵,原生堆積肌理清晰明確。包含物中除了最多的貝殼以外,少量陶器、石器、木器和骨角器,還有木炭顆粒、木炭灰燼、木條、木棍、、骨頭、燒土塊、膠結牡蠣殼的大小石塊等。



C14測年和文化類型比較研究結果表明,井頭山遺址年代為距今8000多年,是目前寧波地區發現的時代最早的文化遺存,也是寧波、浙江乃至中國重大考古發現之一。


井頭山遺址文化面貌獨特,是迄今為止中國東南沿海地區埋藏最深、年代最早的一處海岸貝丘遺址,年代大致在距今8000左右年,總年代跨度約在7800到8300年。這是浙江境內首次發現的史前貝丘遺址,是8000年左右海平面高度的直接證據,在研究海洋與環境變化方面有重要意義。


井頭山遺址除了自身重大的歷史和學術價值外,發掘過程也頗具學術價值。據悉,此次考古發掘,是一次鋼結構圍護基坑工程成功運用於超大埋深地下遺址的考古發掘,為深埋的遺址考古發掘在方法上進行了積極而卓有成效的探索。由此,井頭山遺址發掘,與南海1號沉船發掘、四川江口張獻忠沉銀遺址發掘清理,成為我國針對不同環境條件特殊對象考古發掘的三個經典範例,在國內沿海環境下的史前遺址考古中具有首創意義。



2019年9月至今,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姆渡遺址博物館進行考古發掘,取得突破性收穫。經碳14測年,井頭山遺址距今7800—8300多年。這是寧紹平原史前考古年代學上的一個重大突破,也將寧波地區人文起源的歷史在河姆渡文化基礎上再往前推進了1000多年。目前已完成基坑內主要探方的大部分發掘工作量,發現灰坑、橡子儲藏坑處理坑、燒土堆、燒土坑、器物加工和食物處理點等遺蹟十多處,出土各類可登記遺物數百件,以及海量的先民食用後廢棄的貝殼遺存和其他動植物遺存,可較清晰地復原出8000多年前中國東南沿海地區部分先民的生產、生活狀態和自然環境的特徵。


驥才來賀



獲悉最新井頭山遺址考古發掘成果的消息,寧波籍著名作家、文化學者馮驥才,這位長期關注文化遺產保護的學者感慨道:它的意義是「複合式生產模式」鮮明的體現,是漁獵文明向農耕文明過渡充份的見證;河姆渡則是進入了農耕文明最早的見證。這兩個遺址連在一起,可以看到中華文明史跨出的偉大的一步。恰恰都是在寧波。真為家鄉文明淵遠流長而驕傲!



貝丘,古代人類居住遺址的一種,以包含大量古代人類食剩餘拋棄的貝殼為特徵,又稱貝冢。大都屬於新石器時代,有的則延續到青銅時代或稍晚。貝丘遺址多位於海、湖泊和河流的沿岸,在世界各地有廣泛的分布。在貝丘的文化層中夾雜著貝殼、各種食物的殘渣以及石器﹑陶器等文化遺物,還往往發現房基﹑窖穴和墓葬等遺蹟。由於貝殼中含有鈣質,致使骨角器等往往能保存完好。根據貝丘的地理位置和貝殼種類的變化,可以了解古代海岸線和海水溫差的變遷,對於復原當時自然條件和生活環境也有很大幫助。



《甬平傳播》往期精彩點擊標題瀏覽

「抖音」是怎樣毀掉你的?

華生:武漢保衛戰(一)

華生:武漢保衛戰(二)

華生:武漢保衛戰(三)

華生:武漢保衛戰(四)

華生:武漢保衛戰(五)

華生:武漢保衛戰(六)

華生:武漢保衛戰(七)

華生:武漢保衛戰(八)

華生:武漢保衛戰(九)

華生:武漢保衛戰(十)

華生:武漢保衛戰(十二)

王甬平:我的憤怒超越了我的哀慟!

「可怕」,更是「可愛」的核能利用 ——訪「兩彈一星」研究專家李鷹翔、王春河

散文詩:穿越與冰凝

散文詩:雲象——記在「2019中國開漁節」前夕

系統可控可信才能網絡安全——訪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信息技術專家沈昌祥

人聽人愛的《梨花頌》

寧波諾丁漢  Excellent!——與英國前副首相約翰·普雷斯科特勳爵一席談

請見諒寧波大媽的「撿機索酬」

王甬平:新媒體時代的主流媒體更應堅守陣地

蔡康永:小S成功的奧秘

演好電影是我一生的追求——訪著名電影演員秦怡

放開手腳邁大步 ——與博鰲亞洲論壇秘書長龍永圖談發展寧波外經外貿

大V廳長的網際網路思維 ——與浙江省科技廳廳長周國輝一席談

甬幫平談:我為何養豬?——與網易CEO丁磊一席談

閱圖詩意:我要吃果果

轉基因與你我他——訪復旦大學副校長、中科院院士、遺傳學家金力博士

深析「中美貿易戰」——訪復旦大學公共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經濟學教授石磊博士

逆境出驕子——訪澳門城市大學代校長彭樹成

興盛中華,「網易」有責——訪網易公司創始人、CEO丁磊

廣播文學:致最後的七月——七月派詩人孫鈿詩中那些隨風飛逝的往事

願我的生活是不斷快樂的積累——訪鳳凰衛視主持人吳小莉

散文詩:遊」瘦西湖」——王甬平

歲月回眸:視頻專題《鄉音嘹亮在美國》之視頻特寫:婉約鄉音新春問候僑胞  視頻特寫:精湛演藝美國民眾熱捧——記寧波小百花越劇團訪美演出

中國經濟發展之我見 ——訪復旦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張軍博士

基業長青才能國業長盛——訪中國民營企業聯合會會長保育鈞

為何「科普」是你必須參加的活動?——訪中科院老科學家科普演講團副團長徐德詩

談談傳媒融合的方方面面——訪浙江大學傳媒學院院長吳飛

面對網際網路大潮新聞發言人制度的與時俱進——訪中新智庫文化發展中心秘書長萬裡


相關焦點

  • 寧波發現距今8000多年遺址!系浙江首個貝丘遺址,比河姆渡還早千年
    5月30日上午,浙江省文物局、餘姚市人民政府和寧波市文化廣電旅遊局聯合在餘姚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井頭山遺址與公眾見面。專家稱,井頭山遺址的發現,將寧波地區的人類活動史和文明發展史前推到了距今8000年前。井頭山遺址位於寧波餘姚三七市鎮井頭山南麓,東距田螺山遺址1.5公裡。
  • 浙江發現距今8000多年遺址!系首個貝丘遺址,比河姆渡還早千年
    今天上午,浙江省文物局、餘姚市人民政府和寧波市文化廣電旅遊局聯合在餘姚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井頭山遺址與公眾見面。專家稱,井頭山遺址的發現,將寧波地區的人類活動史和文明發展史前推到了距今8000年前,改寫了寧波歷史。
  • 改寫寧波歷史!餘姚發現距今8000多年井頭山遺址
    今天上午,浙江省文物局、餘姚市人民政府和寧波市文化廣電旅遊局聯合在餘姚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井頭山遺址與公眾見面。專家稱,井頭山遺址的發現,將寧波地區的人類活動史和文明發展史前推到了距今8000年前,改寫了寧波歷史。
  • 改寫寧波歷史!餘姚發現距今8000多年井頭山遺址
    今天上午,浙江省文物局、餘姚市人民政府和寧波市文化廣電旅遊局聯合在餘姚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井頭山遺址與公眾見面。專家稱,井頭山遺址的發現,將寧波地區的人類活動史和文明發展史前推到了距今8000年前,改寫了寧波歷史。井頭山遺址位於寧波餘姚三七市鎮井頭山南麓,東距田螺山遺址1.5公裡。遺址埋藏在現地表之下8米左右。
  • 浙江餘姚發現距今8000多年貝丘遺址 專家:可能是河姆渡文化的祖源
    浙江首次發現史前貝丘遺址早於河姆渡文化1000多年井頭山遺址位於寧波餘姚三七市鎮,埋藏深度達5至10米,總面積約8000平方米。該遺址是浙江境內首次發現的一處史前貝丘遺址,也是中國沿海地區年代最早、埋藏最深的一處史前貝丘遺址。
  • 寧波餘姚發現史前貝丘遺址 井頭山遺址介紹
    5月30日,井頭山遺址考古成果新聞發布會在寧波餘姚舉行。經考古發掘,井頭山遺址距今7800年至8300年之間,早於河姆渡文化1000年左右,是浙江境內迄今發現的唯一一處史前貝丘遺址,也是迄今發現的中國沿海最早的貝丘遺址,它將寧波地區人文起源的歷史再往前推進了1000多年。
  • 餘姚發現史前貝丘遺址——井頭山遺址
    5月30日,浙江省文物局、餘姚市人民政府、寧波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在寧波餘姚召開了一場新聞發布會,發布重要考古發現:  在距離河姆渡遺址13公裡的餘姚市三七市鎮井頭村,發現一處地下5到10米深的遺址,出土了數量巨大的被先民食用後廢棄的各種海生貝類——蚶、螺、牡蠣、蛤、蠔等,經過碳十四測年,確定距今8000年左右,早於聞名中外的河姆渡文化1000多年。
  • ...為止中國東南沿海地區埋藏最深、年代最早的一處海岸貝丘遺址...
    2020年5月30日上午,浙江省文物局、餘姚市人民政府和寧波市文化廣電旅遊局聯合在餘姚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井頭山遺址與公眾見面。專家稱,井頭山遺址的發現,將寧波地區的人類活動史和文明發展史前推到了距今8000年前,改寫了寧波歷史。
  • 寧波餘姚發現史前貝丘遺址 井頭山遺址介紹
    5月30日,井頭山遺址考古成果新聞發布會在寧波餘姚舉行。經考古發掘,井頭山遺址距今7800年至8300年之間,早於河姆渡文化1000年左右,是浙江境內迄今發現的唯一一處史前貝丘遺址,也是迄今發現的中國沿海最早的貝丘遺址,它將寧波地區人文起源的歷史再往前推進了1000多年。
  • 2020年5月30日,餘姚發現史前貝丘遺址——井頭山遺址
    3、經過碳十四測年,確定距今8000年左右,早於聞名中外的河姆渡文化1000多年。它被命名為井頭山遺址。 井頭山遺址橫空出世,創造了三個「最」:地下5到10米(即海拔-3到-8米)——是中國沿海地區目前所見年代最早、埋藏最深的一處遺址。
  • 寧波市資訊|餘姚發現距今8000多年井頭山遺址
    寧波市的朋友們,一起來看下最近身邊發生了什麼新鮮事兒~~1、餘姚發現距今8000多年井頭山遺址專家介紹,遺址文化堆積總體順著地下小山崗的坡勢由西向東傾斜,發掘區西部文化層距地表深度達C14測年和文化類型比較研究結果表明,井頭山遺址年代為距今8000多年,是目前寧波地區發現的時代最早的文化遺存,也是寧波、浙江乃至中國重大考古發現之一。省考古所所長劉斌介紹,井頭山遺址文化面貌獨特,是迄今為止中國東南沿海地區埋藏最深、年代最早的一處海岸貝丘遺址,年代大致在距今8000左右年,總年代跨度約在7800到8300年。
  • 距今8000年左右!餘姚發現史前貝丘遺址
    距今8000年左右!餘姚發現史前貝丘遺址早於河姆渡文化1000年,是迄今發現的中國沿海最早貝丘遺址本報寧波5月30日電(記者 沈聽雨 陳醉 應磊 通訊員 謝敏軍)5月30日,井頭山遺址考古成果新聞發布會在寧波餘姚舉行。
  • 寧波文明被推到距今8000年前,浙江餘姚發現史前貝丘遺址
    30日上午,浙江省餘姚市井頭山遺址考古發掘成果正式發布。井頭山遺址是浙江境內首次發現的一處史前貝丘遺址,也是中國沿海地區年代最早、埋藏最深的一處史前貝丘遺址。該遺址的發現將寧波地區的人類活動史和文明發展史前推到了距今8000年前。
  • 餘姚發現我省首個貝丘遺址,出土的8000年前海鮮改變寧波歷史
    5月30日,浙江省文物局、餘姚市人民政府和寧波市文化廣電旅遊局聯合在餘姚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井頭山遺址與公眾見面。專家稱,井頭山遺址的發現,將寧波地區的人類活動史和文明發展史前推到了距今8000年前,改寫了寧波歷史。
  • 浙江發現年代最早海岸貝丘遺址,距今8000年早於河姆渡文化
    遺址於2013年10月發現的,文化堆積以海洋軟體動物貝殼為主要包含物,埋藏深度達5至10米,總面積約2萬平方米。2019年9月至2020年8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姆渡遺址博物館對遺址進行主動性發掘。經考古發現,村落居住區外側活動臺地、廢棄物傾倒區、食物和工具加工區以及灘涂區等聚落要素,並發現露天燒火坑、近海岸的食物儲藏坑、生活器具加工製作區等遺蹟。
  • 距今8000年左右!浙江餘姚發現史前貝丘遺址
    5月30日,井頭山遺址考古成果新聞發布會在寧波餘姚舉行。經考古發掘,井頭山遺址距今7800年至8300年之間,早於河姆渡文化1000年左右,是浙江境內迄今發現的唯一一處史前貝丘遺址,也是迄今發現的中國沿海最早的貝丘遺址,它將寧波地區人文起源的歷史再往前推進了1000多年。
  • 今日寧波|井頭山遺址:聽來自8000年前的迴響
    這裡,曾經吹過8000年前的海風,人們在這裡乘舟逐浪,採集貝殼為食——專家表示,這是一處全國沿海埋藏最深、年代最早的海岸貝丘遺址,表明餘姚、寧波乃至浙江沿海地區是中國海洋文明的重要源頭區域。這一發現把寧波的「童年」往前推進了1000年。
  • 浙江發現年代最早海岸貝丘遺址,距今8000年早於河姆渡文化1000年
    遺址於2013年10月發現的,文化堆積以海洋軟體動物貝殼為主要包含物,埋藏深度達5至10米,總面積約2萬平方米。2019年9月至2020年8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姆渡遺址博物館對遺址進行主動性發掘。
  • 重磅考古:浙江發現中國沿海年代最早、埋藏最深史前貝丘遺址
    8米深的文化層進行多次多家單位測年,鑽孔樣品先後送北京大學碳十四實驗室、日本東京大學實驗室、美國BETA實驗室、南京大學新建碳十四實驗室進行年代測定,已有共20多個數據都顯示井頭山遺址文化層的年代均在距今8000年上下,最早的達到距今8300多年,早於河姆渡文化1000年左右。
  • 浙江考古新發現 首個貝丘遺址距今八千年
    (陳斌榮 攝/光明圖片)從已發掘的井頭山遺址的文物,能較清晰地復原8000多年前中國東南沿海地區先民生產、生活狀態和自然環境特徵。井頭山遺址考古成果是一個重大突破,不僅把寧波地區人文歷史源頭向前推了1000多年,更對我國古海岸線變遷、全新世海平面升降和古氣候變化,以及海洋文化起源和南島語系源頭的研究,提供了具有充分說服力的科學資料。圖為2020年7月13日,在遺址的臨時庫房中,考古人員正在對出土的動物遺存進行編號分類。井頭山遺址出土了牛頭骨、鹿角、肩胛骨等大量動物骨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