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大寒小寒,吃餃子過年。」過年,是中國人一年一度最隆重的節日。而在我們那裡過年最重要的肯定少不了大年初一早上的一碗餃子,而且必須是素餡,取一年素心、素淨之意。年初一早上很早各家就要起來煮水餃,我們那裡有種說法是「吃的早,過的好。」下餃子的時候,必須燃放一掛鞭炮。於是聽著左鄰右舍的鞭炮聲你就知道誰家開始下餃子了。吃完餃子之後,叫齊一大家子裡的,開始給村子裡上了歲數的老人拜年。拜年問好老人最長說的一句話就是「能吃碗扁食不」或者「吃了幾碗扁食」,吃的多就說明老人身體好。
「扁食」是我們那裡管餃子的稱呼,現在也還這麼叫。餃子的叫法各地應該不相同,至少在山東是這樣,因為在山東就有好幾種不同的叫法。扁食一般是山東濟寧、菏澤、聊城、濰坊等部分地區的叫法,扁食這一稱呼最早源於元明時期,現在北方很多地區仍在使用這種古代叫法,據說是因為水餃作為一種吃食,外形長而扁,得名扁食。
到了山東煙臺、青島、威海、濰坊等部分地區叫骨扎(gu zha)。一般逢年過節、家人團聚或家裡有喜慶事則必食水餃,因山東人比較顧家,很多出外謀生的山東人有機會便回家,家人則包水餃慶祝團聚,吃水餃便有「顧家」的說法,因方言的緣故,時間久了,水餃便有骨扎的叫法。也有說法因包水餃方法得名,包的時候要一「箍」、一「扎」,得名箍扎。
使我最感到好奇的是管餃子叫作包子的,在淄博、棗莊、濰坊、日照、濟南一帶就這麼叫,而把蒸包叫做菜包子或大包子,也有的管水餃和蒸包都叫做包子。很多外地來的人,會對這叫法不適應,誤把這種叫法理解混淆。因為做法都是麵皮加上餡料包成,所以都叫包子。因為水餃吃的時候要先下鍋煮,有的地方也叫「下包子」。我只在很小的時候跟著父母到過棗莊山亭的農村,印象最深的是那裡的餃子個特別大,一個能有一拃長,一碗就盛兩三個。
拋開地域不同叫法不同不談,餃子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也形成了許多明目,古時有「牢丸」「扁食」「餃餌」「粉角」等名稱。三國時期稱作「月牙餛飩」,南北朝時期稱「餛飩」,唐代稱餃子為「偃月形餛飩」,宋代稱為「角子」,明朝元代稱為「扁食」;清朝則稱為「餃子」。清朝有關史料記載說:「元旦子時,盛饌同離,如食扁食,名角子,取其更歲交子之義。」又說:「每屆初一,無論貧富貴賤,皆以白面做餃食之,謂之煮餑餑,舉國皆然,無不同也。富貴之家,暗以金銀小錁藏之餑餑中,以卜順利,家人食得者,則終歲大吉。」這說明新春佳節人們吃餃子,寓意吉利,以示辭舊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