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懂點兒啥】
各位好,我是董佳寧。最近,捷克這個國家又觸碰中國底線,捷克參議院壓倒性通過投票,支持新議長維特齊率團訪問中國臺灣。決議中,還把反對「訪問臺灣」的聲音稱作「幹涉捷克內政」。明明是在幹涉中國內政,居然如此恬不知恥。我今天就來講講捷克這個國家。
捷克到底在歐洲地理上怎麼劃分?你問歐盟,他們會說是中歐國家,因為捷克曾是神聖羅馬帝國的中心。你問聯合國,他們說是東歐國家,因為是奧匈帝國解體出來的。你問美國,他們會說,因為捷克冷戰後加入了北約,和東歐的華約對立,所以是西歐國家。
如果我們從民族的角度看,捷克人屬於斯拉夫民族,和俄羅斯人、波蘭人等一個集團,那麼應該算東邊。但是如果我們從歷史、政治的角度看,捷克古代叫波西米亞,是神聖羅馬帝國和奧匈帝國的繁榮的中心區。作為神聖羅馬帝國的一個王國,哈布斯堡王朝的一個省,他們和德國、奧地利共享同一段歷史,似乎又應該視之為西邊的。
這就涉及到歐洲一段非常重要的歷史。神聖羅馬帝國,其實是徒有其名的,用伏爾泰的話說,既不神聖,也不羅馬,更非帝國。大部分時間,皇帝只是一個被承認的最高權威,對諸侯沒有直接權力,皇帝本身是被選舉出來的。有七個貴族,可以開會選舉,為什麼是七個呢,對應的宗教依據是七宗罪,我們現代人可能無法理解這個腦洞。有3個是教會的大主教,4個是世俗封建領主,波西米亞,也就是捷克國王,也是其中之一。一旦沒有皇帝,他們就開會選。神羅實質上就成了國家聯盟,奧地利大公國的哈布斯堡王朝,通過皇室聯姻和金錢賄賂,壟斷神羅的皇位400年之久。神羅最後是被拿破崙解散的。
神羅的主體是日耳曼人,波希米亞主要是斯拉夫人,但王族也是日耳曼貴族。波西米亞國王也是推舉出來的,哈布斯堡家族的君主,也一直被選為波希米亞國王。哈布斯堡家族信仰天主教,一開始還宗教自由,但到了斐迪南二世當神羅皇帝的時候,他太狂熱了,對新教不再寬容,導致落選了波希米亞國王。斐迪南決定徵服捷克,三十年戰爭爆發了。
我在楊安澤那期講解「皈依者狂熱」的時候,講過三十年戰爭。天主教的「孝子」法國,居然站到了新教國家那邊,和哈布斯堡開戰。與法國的戰爭僵持不下,斐迪南二世將波希米亞王位,禪讓給兒子斐迪南三世,他兒子與各國議和,籤訂了著名的威斯特伐利亞和約。這個協議為什麼有名呢,不僅是因為結束了宗教戰爭,避免生靈塗炭,更重要的是,確立了主權國家的概念,成為國際法和世界秩序的中心原則。
戰爭期間,波西米亞的新教徒被肅清,戰後,波希米亞繼續被哈布斯堡王朝統治,直到一戰後,奧匈帝國被肢解。捷克成為獨立國家,與關係密切的斯洛伐克,合併為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二戰後,被蘇聯佔領,成為蘇聯的衛星國。地緣劃分上,捷克曖昧不清。在對華關係上,則是一波三折。兩次世界大戰期間,捷克曾短暫躋身為世界七大工業國之一,前六名為美、德、蘇、英、法、意,排名比當時的日本、波蘭、西班牙、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大部分工業國還高。捷克斯洛伐克是向中華民國,提供武器和工業設備的主要供應國之一。
新中國成立,捷克斯洛伐克是中東歐國家裡,最早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五個國家之一。60年代後,隨著中蘇關係惡化,中國與捷克斯洛伐克也不太融洽。1968年,捷克爆發「布拉格之春 」,當時中國的態度,是強烈譴責蘇聯領導的華約組織,對這一運動的軍事鎮壓。許多人把「布拉格之春」僅僅看成一場政治民主化運動,自由主義改革試驗,但從當時中國的角度來看,捷克試圖擺脫蘇聯模式,探索一套適應本國國情的社會主義模式,比如強調計劃與市場相結合,主張黨內民主,就這點而言,是應該支持的。「布拉格之春 」10年後,中國也開啟了改革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