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年,歐美國家的著名研究機構和智庫公司都會評估全球各國的大型軍火公司的銷售業績,並以此推算各國的武器出口能力和排名,來分析驗證各國的國防科研實力和武器裝備製造能力。著名的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最近剛發布了最新的全球25家最大的軍火公司排名。
在名單中,有四家中國國有企業。印度專家表示,這是對印度安全機構的又一次警醒。要知道,前十名中的三家公司是中國公司,而印度企業沒有一家企業可以進入榜單。
印度防衛新聞網刊文稱,這清楚地表明了中國正在迅速進行的軍事現代化,以及中國對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和阿爾及利亞等國的武器出口不斷增長。實際上,單從武器銷售額來看,中國現在是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武器出口國,已經超過了傳統的武器出口大國俄羅斯,法國和德國。
然而,中國軍火出口國和印度進口國的區別正是印度落後中國的鐵證。中國在無人機,火箭炮,飛機,艦艇,坦克和裝甲車輛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果,並形成了批量出口的效益。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印度儘管是第三大軍費開支國,卻仍然是世界第二大武器進口國,這一點無疑令印度方面非常心寒。印度軍事專家表示,「這意味著,同樣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當我們今天的主要戰略競爭對手中國成為國防出口大國時,我們卻仍然處於過度依賴國防進口的脆弱局面。
印度的軍事建設存在很多的問題,對於大多數有識之士而言,這些問題顯而易見。但要打破舊有體制進行改革才是最困難的所在。印度的國防建設問題有兩個部分。首先,印度軍費中很大一部分用於支付士兵們的薪水。
實際上,在印度軍隊2020-2021年度國防預算中,薪資支出接近預算總額630億美元中的180億美元。印度武裝部隊的日常運營成本和薪金遠遠超過了軍事現代化所需的資本支出。而如果細究下去,裡面各種無謂的開支和浪費更是多如牛毛。
為了糾正這種情況並釋放現代化資源,需要精簡軍隊人員,以實現更好的編制比例。其次,印度必須加強國產國防生產和技術轉讓。外國供應商一直將印度的國防合同視作輕鬆的搖錢樹,而印度本土的國防工業卻沒有真正的收益。雖然印度在歷次軍購中都強調技術引進和本土生產,但從實際情況來看,印度國有企業並沒有學習到真正的技術,造出的成品性能和質量都低於原產國。
這導致印度在遇到危機時仍然不得不選擇大筆外購裝備。歐美的武器裝備雖然先進,但價格極為昂貴,這導致引進數量太少而無法形成規模優勢。而俄羅斯的武器裝備價格雖然低一些,但性能往往不足。在可以預見的時間內,印度可以通過引進武器縮小與中國軍隊的裝備差距。但在整個國防現代化和軍隊改革層面來看,印度要走的路還非常遠。如果印度的國防工業無法形成真正的本土化和規模效應,它與中國的差距將會繼續擴大。(軍務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