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網訊 前兩天,2歲不到的小奇(化名)被開水燙傷,爸媽給他「消毒」,竟往孩子傷口上撒了一大把鹽。昨天,溫醫大附二院醫生說,孩子本身被燙得不是很重,但一把鹽下去卻大大加重了病情。「家長這種『病急亂投醫』的做法,看似好心實際增加了燙傷面的感染概率。」
小奇是周二晚被送到溫醫大附二院燒傷科就診的。當時,醫生發現他的前胸部、右側肢體都有燙傷的痕跡——皮膚發紅,起了不少水皰。讓醫生吃驚的是,孩子被燙傷的部位還有不少白色顆粒。一問得知,這些顆粒是家裡的食鹽,是小奇的父母用來給孩子消毒用的,說是防止感染。父母說,一把鹽撒下去,小奇哭聲更大了,一直叫著痛。
溫醫大附二院燒傷科主任張文振說,家長有時候就是這樣「病急亂投醫」。在燙傷送醫的孩子身上,醫生見識過家長用來消毒的各種各樣的東西:食鹽、醬油、糖、酒、牙膏、紫藥水、紅藥水……
張文振說,不少家長認為燙傷後用鹽能起到緩解水腫和消毒的作用。實際上,食鹽不能緩解傷情,反而會增加疼痛感。在臨床中,張文振和同事經常碰到因撒鹽而讓孩子身上留下比較大的疤痕的病例。「若燙傷面積太大,撒鹽還會在局部形成高滲環境,導致傷口周圍組織細胞嚴重脫水、壞死。如果鹽不乾淨,還會引起感染。」
同時,鹽分被血吸收還容易引起高鈉血症等。醫生說,孩子被燙傷後,家長千萬不要盲目相信「土法子」,應該及時送醫。
如果發生燙傷,最好的應急物品就是冷水。
張文振說,在不少人看來,燙傷是一瞬間的事。然而,雖然在被燙傷後離開了高溫物品,皮膚表面的溫度降下來了,但是皮膚深處還處於持續高溫灼傷狀態。「這個時候降溫就非常重要——用流動的冷水,持續衝燙傷處三四十分鐘,就可以有效降溫,皮膚被燙傷的程度也會大幅度減輕。疼痛緩解之後,再及時送醫。」
兒童燙傷面積在10%以上,成人在20%以上,就屬大面積燙傷,需立即送醫治療,以免發生休克等生命危險。
如何判斷燙傷面積的大小?張文振教了個估算方法:用患者的手掌丈量,10個手掌就是10%,20個手掌就是20%。
「如果有衣服不容易脫下來,可以一邊用冷水衝洗,一邊用剪刀小心剪開,千萬不能硬扯。如果燙傷創面上出現了水皰,千萬不要自己把它弄破,以免造成感染。」
來源:溫州都市報
記者:何群芳
本文轉自:溫州網 66w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