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林信一和太太開始在臺灣開辦醫美診所。起步階段,他曾虔誠地手寫100封信,發給100位網紅,邀請他們免費體驗,並做分享。讓人失望的是,回信的只有1位,接受服務8個月後,這唯一的倖存者才在Facebook上發表一小段文字分享。
10年後,林信一在臺灣已擁有9家醫美診所,2000位網紅為其免費代言。此外,還有美睫店、生美店、電商、保養品、親子餐廳,形成星醫美學集團,是目前臺灣最大的微整連鎖機構。2014年,轉戰大陸,在上海開啟了大陸首家星和醫美診所,並與國內最大的醫美社交電商平臺新氧開始接觸。2016年,出任新氧醫美總裁,管理大陸5家新氧雲診所。
網紅不是明星,但調動同樣困難。能夠調動和持續運營2000位網紅,而且是免費代言,這樣的能力不僅對醫美從業者,對各行業的營銷管理都有參考價值。林信一是如何做到的?
大陸醫美平臺時代來臨,千人會場,座無虛席。周邊過道,有人席地而坐,有人立於最後一排,蹺腳而望。
以下是他演講的主要內容:
臺灣有1500-1800家醫美機構,人口2000多萬,粗略估計一下,平均每萬人有一家醫美醫院。其中9成5是醫生個人開業,醫生自己做老闆、手術,十分辛苦。
10年前我個人投資,跟太太創業,做醫美直營店。目前,星醫美學集團在臺灣有9家醫美診所,每年淨利可以達到20%。在臺灣,能做到這樣的規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營銷,是發展過程中很重要的一件事。
我是基督徒。從小跟爸媽去教會,每次去做禮拜,都有神父講道理和故事,然後問,有沒有人分享心得?就會有人出來講,我因為信了神,所以我的癌症得到醫治。或者我因為相信上帝,所以我的腳斷了還會動……
基督教可能是全世界最會營銷的組織,而且看看中古歐洲的教堂都超級奢華的,這很會賺錢盈利啊。教會每禮拜把人找來,事實上就是讓人做見證,強調基督教的力量。
我做醫美行業的營銷也沒什麼特別的,就是把許多人找來,做見證,在網絡平臺上表達:他們接受了我們的服務,達到了什麼樣的效果,從而潛移默化地影響周圍的人。
要做見證,就要找有影響力的人。我太太說:去blog,找網紅代言。
於是,我找了100位博主的郵箱地址,然後懷著虔誠的心情,寫了100封信逐一發出。只有1個人回復了我,轉化率是1%。
雖然只收到1封回復,但是我還是好開心,熱情地招待了她。服務完後,這位博主好長一段時間沒動靜,8個月後才在Facebook寫了一小段文字。但就是這一小段文字,讓我意識到網紅的影響力。過了很長時間,還有客人因為看了這段內容,找到醫院來。
這一過程讓我意識到做網紅的2個要點:
第一,開始時一定要老闆親自帶。如果讓下屬去做,大家可以想像一下網紅到店後的情景。因為網紅是免費來做體驗的,而醫生和醫護的KPI與業績相關,所以醫生、醫護看到網紅會有怠慢心理,他們內心的想法是:「她來佔我便宜」。相反,老闆坐在旁邊,才能讓下屬更重視,讓網紅體驗到高品質的服務。
依靠網紅把生意做起來後,醫生和醫護意識到網紅免費服務的重要性,就不需要老闆新自帶了。我們總計籤約2000個網紅,只有早期的30-40個是我自己做的,後面的1000多人我基本不認識了。
第二,不要急於求功。目前,我們運營的2000位網紅中,最有影響力的是臺灣本土劇女主角曾莞婷,她到店體驗後,在FB上發一條:我今天去星和醫美保養了皮膚做了睫毛,然後再貼一張照片。只一句話,我認為就夠了,能讓我們的生意好2周。以這條FB為例,收到了16914個贊,135個轉發。最重要的是還有233個評論,有人會問:真的只是去醫美機構做保溼嗎?於是討論就開始了,這一切盡在不言中。
做營銷做到最後很辛苦,因為只要一停,客人就沒了。為了持續運營這2000位網紅,我們從下面4點下手。
第一,把創始人本身的伴侶打造成網紅。我老婆會畫漫畫,在網上有自己的一票粉絲。我也試過自己當網紅,不過沒天分做不來,值得佩服啊。
第二,診所的所有場景設定,都為給網紅拍穿搭,以實現免費自願自發代言的目的。每個診所都適合他們呆上一天,去拍照。9家診所,9種風格,從法式到英式。我們在大陸開辦的診所,也做了同樣的場景設定。
第三,找專人維護網紅。我們配備了8人,主要工作任務是陪2000位網紅吃飯。用我們的話說是:跟所有網紅「談戀愛」,關心他們的身心、八卦,以及所有。網紅有自己的圈子,往往一次維護不只是一位,而是一票人。
在臺灣,我們主要運營的是輕醫美項目,也就是打針和做光電,這類項目的特點是一定要找顏值70-80分的女生做網紅,稍稍調整後即可達到90分。
現在探勘找到漂亮的女生時,她們會說是看我們的大網紅日記長大的。十年,是一段過程。品牌建立,我認為最關鍵是時間。星醫美學在臺灣新晉網紅中,已經形成品牌號召力。
第四,把KOL(關鍵意見領袖)、店員都變網紅。我們甚至有員工在店內做著做著,自己也變成網紅,然後很樂意幫我們免費宣傳,她自己本人也變成診所最好的案例。
星醫美學成立的前3年,開了2家店。之後發展提速,成立到第9年時,有9家店。然後就停止擴張了,因為客源基本穩定,如果要獲取更多客源,就要付出更大的成本,這會拉低現有利潤率。
名醫醫療副總裁張華在本次美沃斯大會上說,中國醫美行業經歷過鼓吹戰、個人戰,目前進入第三個發展階段-平臺戰。未來,擁有大量用戶和數據資源的平臺,對於個人創業醫生而言,將是最好的幫手。
帶我到北京工作的,是新氧創始人金星。一次金星到臺灣考察,了解到他的事業後,我很興奮。臺灣沒有新氧這樣的垂直細分平臺,可以給醫院送客,而且成本還那麼低。要知道大陸醫美醫院的普遍獲客成本在50%,臺灣的營銷成本一般也要在30%,而新氧上的獲客成本遠遠低於這些均值。新氧平臺上有320萬消費者撰寫的真實整形日記,也就是我們說的見證,吸引了2000萬以醫美為剛需的整形用戶,這真是一個讓臺企驚訝的天文數字。
於是2014年,我開始與新氧合作,在上海開辦診所。並在2016年,把臺灣業務交給合伙人經營,自己到北京,成為新氧醫美總裁,目前運營著5家新氧雲診所。
在臺灣時,金星一直問我的診所的復購率。那時,我才意識到,復購率在陸企企業家眼中這麼重要。要知道,在臺灣,醫院跟醫生的關係,有如職業球團和球員,球團的任務就是讓球員去比賽,達到最好的發揮狀態。
在大陸開辦的新氧雲診所,我們用了與臺灣接軌的運營手段,不設諮詢師,提高醫生收入和對醫生的執業資格要求。我認為沒有修正自己,機會很快就沒有了。我在臺灣的成功,是因為我們養出一批鐵粉,而不僅僅是粉絲。做好服務,企業才會基業長青。
最後,面對眼前濟濟一堂的論壇會場,和場外其它的9大核心論壇,18大分論壇,3000餘位參會嘉賓。林信一表示,在臺灣做醫美10年,他總是感覺孤獨。今天才發現,有如此多的同道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