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6月,山東泰安大汶口鎮鐵路工地發現了古文物的消息不脛而走,一個臨時組建的考古工作隊迅速趕到了現場,沒有人想到,正是這個匆忙上馬的考古發現,揭開了一段塵封了6000年的文明的神秘面紗。
通過數年的發掘、研究,發現了幾處窯址和180多座墓葬,出土了大量精美的石器、陶器和玉器。陶器以紅色為主,兼灰色、彩色和白色,一些陶器的造型不同於仰韶文化、龍山文化,被稱為大汶口文化。
大汶口遺址的面積超過80萬平方米。從大汶口墓葬中發現,墓的大小區別很大。大墓長4米,寬3米,用數十根原木橫豎咬合,壘成「井」字形棺槨,隨葬品眾多,有的隨葬陶器多大百件,還有精美的鏤花象牙筒、鱷魚鱗板、龜甲和玉器等,以示其生前的富足貴重。小墓長僅1米多,寬不足半米,勉強能容身,幾乎沒有隨葬品。
在那個時代,豬似乎是家庭財富的象徵。豬頭是重要的隨葬品,最多的一座墓中發現了14個豬頭。可見,在當時,隨葬的豬頭數目越多,意味著墓主人生前越富有。
男尊女卑的觀念似乎在墓葬中也已經可以體現出來,大汶口的幾處男女合葬墓中,男性佔據中心位置,墓坑較大,隨葬品較多;女性處於從屬地位,墓坑較小,隨葬品也少。
大汶口出土的陶器以紅、灰陶為主,還有少量白陶。白陶燒制溫度更高,選材更精,以前專家認為,這種陶器在商代才出現,大汶口白陶的發現,打破了這一傳統認識,白陶的燒制時間被提前了數千年。
據人類學家研究發現,大汶口人身材高大,男子平均身高在1.72米左右,高於同時代的仰韶文化晚期人,他們更善於使用弓箭,在獵取食物、打擊敵人方面更有優勢。
大汶口文化綿延時間近兩千年,它主要分布在以泰山為中心的山東境內,以及江蘇、安徽北部,河南省東部和中部,是河淮地區的古老文化。
如果說,河姆渡文化和仰韶文化是母系社會的文化代表,那麼大汶口文化以及後來的龍山文化就是父系社會的歷史見證和文化遺存。大汶口文化早期已經處於母系社會的後期,其中、後期正好是父系社會時期,此時,私有制已經萌芽,出現了富裕家族和貧困家族。貧富的分化,逐漸產生了階級,原始公社制度走向歷史的盡頭。
私有製取代原始公有制,平等的氏族逐漸分化成不平等的階級,中國原始社會時代即將過去,文明時代的曙光已經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