尕秀村帳篷城
本稿配圖及視頻均由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張文博 拍攝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張文博
藍天悠悠,白雲舒捲遊走;牧草青青,風吹草低見牛羊,悠然怡人的甘南美景讓人沉醉。無人機航拍鏡頭下,尕秀村帳篷城108頂大小各異的帳篷如同一顆顆璀璨的珍珠,組成了藏族吉祥八寶圖中的蓮花圖案,鑲嵌在秀美的草原上。品藏餐、唱藏歌、跳鍋莊,遊客和牧民親切互動,帳篷內外也是好生熱鬧……。
近年來,甘南藏族自治州將旅遊業確定為首位產業和戰略性支柱產業,把文化旅遊作為經濟新常態下新的增長點,生態保護的重要支撐點,轉型跨越的有效切入點,富民增收的主要著力點,堅持挖掘文化內涵,做大做強「全域旅遊無垃圾·九色甘南香巴拉」特色品牌,走出了一條具有時代特徵、地方特色的全域文化旅遊發展之路,實現了旅遊人數和綜合收入連續5年的「井噴式」增長。
擦亮生態底色 實現綠色崛起
一排排風情濃鬱的藏家民居整齊排列,一條條筆直整潔的水泥道路通達各戶……乘車從碌曲縣城出發,沿國道213線向西南方向行駛20多公裡,一座秀美的藏族村莊便映入車窗。她就是碌曲縣尕海鎮尕秀村,是甘南州第一批建成的遊牧民定居點。
四五年前,尕秀村還只有60多戶人家,群眾還住在帳篷裡,過著居無定所、櫛風沐雨的遊牧生活。
「以前老人看病、孩子上學困難重重,牛、馬、人混住,衛生髒亂,影響健康。」對於曾經的尕秀村,碌曲縣尕海鎮鎮長阿鬥記憶深刻。他說,全域旅遊無垃圾樣板村建設讓尕秀村徹底變了樣。
「把草原當作背景來烘託,把村莊當作風景來打造,把庭院當作盆景來培育。」此後,尕秀村迅速完善了硬化道路、整村亮化工程,建設了村史博物館、文化廣場、光纖網絡、旅遊公廁等基礎設施,牧村面貌煥然一新。村子越來越美,來尕秀觀光歇腳的遊客也多了起來,牧民們也紛紛轉型為旅遊從業者。如今,尕秀村已發展成為甘南州首個村級4A級旅遊景區。
唱藏歌、跳鍋莊
甘南州是黃河上遊重要的水源涵養地,多樣的景觀地貌、繽紛的民族風情吸引著中外遊客。但過去很長時間裡,頂著「九色香巴拉」光環的甘南因為傳統人畜混居的生產方式和亂堆亂放、亂倒亂扔的生活習慣,「髒亂差」的現象非常突出。
2015年開始,甘南全州上下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縱深推進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加快建設生態文明小康村。在這場「環境革命」中,甘南州堅持以傷筋動骨之痛求脫胎換骨之變、以摧枯拉朽之勢求鳳凰涅槃之效,在描摹自然底色中提升全州的整體顏值。
夏河縣阿木去乎鎮安果村曾是一個落後的半農半牧型村莊,這幾年,通過下大力氣開展環境綜合整治,不僅文化廣場、汙水管網、體育器材等設施一應俱全,村內主幹道和巷道亮化、硬化率達到100%,綠化率達到90%以上,實現了「華麗蛻變」。
「夏天欣賞花海草原,冬天與雪山牛羊為伴,安果村能領略牧區的多種景觀,具有發展民宿和體驗式旅遊的獨特優勢。」正如阿木去乎鎮黨委書記旦正加所言,安果村發展旅遊優勢得天獨厚,好風景也給廣大農牧民帶來了「好錢景」。
乾淨整潔的藏寨民宿
「以前,家裡只有3間破舊的土坯房,3頭犛牛也養在院子裡,還有兩個念書的孩子,生活很困難。」村民貢保傑布說,這幾年,變化太大了。在黨和政府幫扶下,老院子變成了2層8間藏式牧家樂,旅遊旺季,民宿就全部被旅遊公司包下了,再加上旅遊收入及帳篷城入股分紅,一年下來僅旅遊一項就收入近兩萬元,成功「甩」掉了貧困的「帽子」。
拉毛吉是安果村駐村幫扶幹部,駐村已有6個年頭,親眼見證了安果村「華麗蛻變」全過程。她說,環境好了,人的精神風貌也變了,以前村民對脫貧認識不足、衛生意識不強,從事生產不積極,致富意願也不強;如今,每家每戶衛生乾乾淨淨,一大早就忙碌起了農業生產,摘了「貧困」帽子,大家滿滿的精神頭,致富意願更強了。
村民吃上「旅遊飯」 催生旅遊新業態
冶海邊,歡快起舞
青山聳翠,霧靄流雲。天池冶海邊,馬兒悠然踱步,身穿五彩服飾的人們歡快起舞…… 夏日的冶力關清爽宜人,如同一幅恬靜的山水畫卷徐徐展開。
近年來,臨潭縣以建設冶力關大景區為切入點,逐步探索出一條以發展休閒觀光農業為主的生態旅遊路子,利用農業自然環境、田園景觀、農耕文化等資源,為遊客提供觀光、採摘、休閒等旅遊服務。伴隨著鄉村旅遊快速發展,農家樂這種新型服務產業也在冶力關落地開花,越來越多村民在家門口吃上了「旅遊飯」。
冶力關「十裡臥佛」景區
走進冶力關鎮廟溝村「誠信」藏家樂,建築造型錯落有致、古色古香,充滿濃鬱的民族風情。老闆趙懷忠告訴記者,在政府的補貼支持下,「誠信」藏家樂今年完成了軟硬體升級改造,不僅環境優美,餐飲也更加精緻、多樣,充分滿足了漢藏群眾的口味需求,開業僅兩個月,營業額已達30萬元。
目前,冶力關鎮已發展農家樂(藏家樂)210戶,直接帶動600多名貧困人口就業,間接為2000餘人提供了就業崗位。
為充分挖掘冶力關景區發展潛能,臨潭縣在冶力關鎮與八角鎮修建了環形景觀路,精心打造了八角鎮「八角花谷、十裡畫廊」精品景區,推出了牡丹、萬壽菊觀賞等極具鄉土氣息的農業休閒體驗產品,八角鎮各村落也實現了「家園變花園、處處皆風景」的華麗轉變。
油菜花海
昔日的土坯矮房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鱗次櫛比的小樓洋房……看著眼前的風景,八角鎮牙扎村老黨員李海峰感慨地說:「五年時間,村子徹底變了!現在沿著這條彩色景觀路,來的遊客越來越多,我們的致富路也越來越開闊了!」。
「開農家樂到底賺不賺錢?當大家還在猶豫時,2018年我利用家中兩層樓房辦起了村裡第一家農家樂。」李海峰說,剛開始只有住宿,現在還有休閒娛樂,農家特色飯菜,野生中藥材、土蜂蜜等土特產銷售也納入了經營範圍,生意紅紅火火。在他帶動下,全村也興起了辦農家樂熱潮。
除了農家樂,冶力關大景區的民宿也別具特色,頗受遊客追捧。八角鎮廟花山村因為有廟、有花、有山, 成為當地政府重點打造的旅遊景區之一。村裡採用「政府引導+專業公司運營+農戶參與」發展模式,打造了17戶精品民宿,使民居變民宿,農民變股東。
精品民宿
在其中一家「花廬」民宿,記者看到,除了常規客房,還設有酒吧、茶樓、書吧等功能房。推窗見山,開門遇花,小橋流水,白牆黛瓦的徽派風格建築,讓遊客仿佛置身江南水鄉。
為確保全域文化旅遊產業健康發展和鄉村振興戰略順利實施,去年,建設面積3.3萬平方米的甘南州全域旅遊培訓基地(扶貧車間)建成投用。今年3月以來,該基地已承辦各類培訓班19期,培訓1600餘人次,常態化培訓為全州文化旅遊產業發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鄉村旅遊扶貧培訓班結業
「一十百千萬」工程 「珍珠」串成「項鍊」
「看得見山水、記得住鄉愁、留得住鄉情。」為進一步釋放文化旅遊在助力脫貧攻堅、實現全面小康、促進鄉村振興等方面的蝶變效應,甘南州委州政府研究決定,從2019年10月起,在全州範圍創新打造「一十百千萬」工程。即做大做強「全域旅遊無垃圾·九色甘南香巴拉」這一特色品牌,著力打造十五個叫響全國的文化旅遊標杆村,探索創建一百個全省一流的全域旅遊專業村,加快建設一千個具有旅遊功能的生態文明小康村,創新培育一萬個精品民宿和星級農家樂。
夏河縣黑力寧巴村就是15個文化旅遊標杆村之一。
近年來,隨著生態文明小康村、環境革命升級版樣板村建設,以及旅遊標杆村項目落地實施,曾經靠天吃飯的貧困村一躍成為213國道沿線「最美寨子」之一。
「在政府支持下,我家院子和房屋不僅修葺一新,還打造出了用於接待遊客的4間民宿,一家人也吃上了『旅遊飯』。」黑力寧巴村村民才讓東知欣喜地告訴記者,家庭年收入由不足3千元一下子增加到3萬多元,鄉村旅遊帶來的是 「真金白銀」。
黑力寧巴村駐村幫扶工作隊隊長後尕俊表示,面對新的歷史機遇,黑力寧巴村將依託區位優勢,深入挖掘自然資源和民俗文化稟賦,著力開發高端帳篷菅地、自駕車營地、精品民宿、民俗體驗等特色旅遊業態。同時,積極開發乳製品、毛絨加工、遊牧生活體驗等特色旅遊產品,鼓勵農牧民積極投身鄉村文化旅遊產業,真正把黑力寧巴村建設成叫響全國的文化旅遊標杆村。
貢去乎村
碌曲縣貢去乎村位於則岔石林景區入口,依山傍水,景色秀麗迷人。近年來,得益於碌曲縣生態旅遊戰略的全面落實,貢去乎村基礎設施條件得到了極大地改善。貢去乎村村民積極發展旅遊業,還成立了藏家樂、牧家樂旅遊專業合作社。
53歲的貢保扎西是貢去乎村的村支部書記,帶頭在村裡辦起了第一家臧家樂——「扎西藏家」。
「我們村擁有優越的自然風光、淳樸的民俗風情。現在,村裡12戶人家都辦起了藏家樂,在7-9月的旺季裡,每家的純收入大約在五六萬元左右。」貢保扎西說道。
29歲的周加是貢保扎西的二兒子,大學畢業後,他選擇回鄉創業。這個年輕人的回歸,給村子發展帶來了新的活力。他不僅開闢了藏家樂網絡宣傳及房間預定渠道,還開辦起電商服務站,銷售糌粑、曲拉、蕨麻、野蘑菇等當地農特產品及手工藝品。
周加和電商產品
「如今,貢去乎村又被州上確定打造為全域旅遊專業村,不僅村子將會變得更加漂亮,遊客也會越來越多,我們的生意也定會越來越紅火。」對於村子未來的發展,周加充滿了信心。
在「一十百千萬」工程實施過程中,甘南州堅持以「千」為基礎,「一」在「千」中立、「十」在「千」中挑、「百」在「千」中選、「萬」在「千」中建,在揚長補短中體現特色,在精益求精中追求卓越。堅持以文賦景、以情詠景、情景交融,把文化底蘊融入項目建設全過程,把文化創意植入景觀塑造各環節,把文化符號嵌入鄉村旅遊各領域。堅持一村一組仔細雕琢、一家一戶認真打磨、一產一業精心培育,真正把大草原上的村莊裝點成鑲嵌在全域旅遊大環線上的珍珠瑪瑙,推動廣大農牧村由「生態腹地」向「綠色高地」轉變。
跳起鍋莊,歡迎遠方來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