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書中,聽見書店的聲音

2020-12-25 澎湃新聞

書萌按

每每走進一家書店,常被店內選書吸引,又或被陳設捕獲,陳列、海報、音樂、味道,無一不在向我們展示著店面經營者的品味和心聲。這時,我會很想認識一下這家書店的主人。你,想嗎?

《書見·第二季——30位持燈者書店之約》

作者: 雅倩 / 孫謙

出版社: 金城出版社

出版年: 2020-6-1

定價: 59.80元

書店訂購請聯繫書萌君(SDX_0510)

推薦序 經營書店,是情懷,也是商業

作者 蔣晞亮

北京開卷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

讀書似乎是很多人熱衷的話題,但書店的事,卻從來不是一個大多數人關心的事情,只有網際網路興起後,書店生死好像成了部分媒體關注的角度,實體書店在網絡書店大打折扣戰的慘烈下,面臨難以為繼的尷尬。

2011年是網絡時代以來書店業較為黯淡的一年,那年春天,因為感受到實體書店經營艱難經營的壓力,我專程跑了全國七八個省幾十家民營書店,跟書店店主們面對面溝通,聽聽這些早期書店經營者面對網際網路衝擊的應對之策。兩個月下來,感覺書店從業者大多情緒低落而悲觀,在之後的幾個月裡,業內知名的風入松書店、光合作用連鎖書店相繼關門歇業,接著有更多的書店倒下了。那些勉力支撐的書店在經營不斷萎縮、房租不斷上漲的壓力下,苦苦思索著生存之道、脫困之法。

(瀋陽離河書店)

但同時,最近幾年再次風起雲湧的書店開業大潮卻也發端於2011年。當下亞洲名聲響亮的新一代書店,日本蔦屋書店和中國的方所書店都在2011年年底以「新文化生活方式」的概念,分別在東京(代官山店)和廣州(太古裡)開出自己的第一家店。之後的幾年,當新零售模式被廣泛提及時,大家才驀然發現,以重顏值的裝修設計為突破,以圖書和各種生活業態的組合為連結,為讀者提供城市閱讀和文化生活體驗的新一代書店,正是發端於最艱難的2011年。

這幾年,我們可以很明顯地感受到新開書店的熱潮,幾乎每個月都有新的書店品牌出現,20世紀90年代出現過類似的事件,現在各城市地標性的學術書店大多是那個年代開立的,而這次的開店潮似乎更壯觀。老牌的民營書店加速開店,最激進的書店在三年裡開設了超過250家分店,資本也開始關注到這個領域,各地政府對實體書店的扶持政策和補助資金為這股風潮又添了一把火……問題是,實體書店真的找到可持續發展的商業模式了嗎?

(佛山先行書店)

說書店已經走出困境,肯定為時尚早,至少從目前新業態書店的經營數據看,還有很長的路要探索,但我確信,傳統意義上的書店已經沒有多少生存下去的可能性了,其實不僅僅是傳統意義的書店,絕大多數傳統的實體店鋪,在網際網路更加便捷的選購體驗和更便宜的價格壓力下,已經喪失了商業本源——「消費者不得不去現場購買的理由」,從而面臨著被動轉型的考驗。書店因為最先受到網絡衝擊的影響(回顧中外的網絡銷售都最先從圖書開始),被迫做出改變,也是頗耐人尋味的結果。

開書店從來都不是賺大錢的商業型態,書店經營者基本是一群對書痴迷的有情懷的人,只是無論多麼有情懷的事情,都得保證活下去,只有好好地活下去,這份情懷才能體現出最終的價值。在網際網路時代已經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們必須改變書店運營的思維邏輯,必須有讓讀者重新走進書店的吸引力,並且願意為此付費,這樣的書店才更有價值。

(南京換酒書店)

很多人都說,很難想像一個沒有書店的城市。這種發自內心文化的需求,可能正是未來書店能夠長期存在的理由。人們擺脫了物質的短缺後,文化需求必然成為下一個勃發的剛需,而書店也許恰好是最佳的承載產品。只是,書店的形態可能未必是文化人理想中的那個傳統意義上的書店了。我覺得,只要是以閱讀為主導的店面,都是書店。

過去的幾年,我一直在想像未來書店的樣子,我看到書店經營者持續不斷的探索新的商業和服務模式,努力通過為讀者提供更有價值的閱讀和相關服務,提升書店的經營水平,我相信未來書店應該會比我們想像的更好。

目錄

(以上書店按開業時間排序)

作者簡介

主編

雅倩

自由撰稿人,

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碩士。

長年從事書店行業觀察,

編著《中國獨立書店漫遊指南》,

主編《書見》系列等。

微信公眾號、新浪微博:雅倩愛書

副主編

孫謙

書萌創始人,書店顧問

《從0到1做書店》講師。

愛書店,愛閱讀

公路自駕書店行發起人,行走在去書店的路上,是人生中特別美好的事情。

微信公眾號:書店行

推薦序作者

蔣晞亮

北京開卷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

推薦序作者

曾鋒

鳳凰傳媒蘇州鳳凰投資管理有限公司

執行董事、總經理

《書見·第二季:30位持燈者書店之約》

作者: 雅倩 / 孫謙

出版社: 金城出版社

出版年: 2020-6-1

定價: 59.80元

書店訂購請聯繫書萌君(SDX_0510)

以下文段,節選自《書見·第二季——30位持燈者書店之約》

作者 石頭 (佛山先行書店主理人)口述,叮噹 整理

佛山老城區垂虹路27號,一棟臨街的舊居民樓首層,斑駁泛黃的石米牆身上,掛著一件鏤空鐫刻著「先行圖書」的鏽鐵。先行書店就在這裡。

推開素色的柵欄門,踏著石板路,走過野趣盎然的小庭院,「叉燒」(先行書店的喵星人,讀者眼中真正的書店店長)趴在書堆上,一副「你來與不來,我都在這裡」的傲嬌範兒。書店裡一排黑色落地玻璃窗,社區的綠肺——垂虹公園盡收眼底;微風吹過,沿路的紫荊花瓣徐徐灑落窗前。

先行形象代言喵:叉燒

三年前,我把先行書店安放在這所老房子裡,覺得就是冥冥之中的安排。

有些事情不是看到了希望才去堅持,而是堅持了才會看到希望。

先行書店始建於1995年。作為佛山歷史最長的獨立書店之一,陪伴了幾代人的成長。

一直以來,我被問得最多的問題是:為什麼開書店?因為在大眾的眼中,開書店總是一件很有情懷的事情。被問得多了,我也就常常回復一句話:喜歡書和開書店是兩回事,別把它想像得那麼浪漫。

對於20世紀70年代初出生的我來說,如今早已過了不惑之年。年輕的時候,做過很多不同的職業,不斷嘗試各種新的角色,在這個過程裡,遇見了書,鬼使神差地做起了書店的行當,一做就二十多年。期間幾起幾落,面對網際網路的衝擊以及租金壓力、人力成本等因素的巨大影響,從最初的500多平米的豪宅,幾經搬遷,一度蝸居在50平方米的空間。

生意難做,家人也曾勸我改行。我也不知道為什麼,反正就從來沒有想過要放棄書店。我是幸運的,在最困難的時候,總是得到很多人的幫助。有些客人主動介紹業務,出謀獻策,好像比我自己還要緊張,比我自己還要害怕書店結業。讀者朋友們談起書店,總是隨口而出「我們書店這樣……我們書店那樣……」這麼一句句的「我們書店」,讓內心充滿了感恩和溫暖。

就這樣步履蹣跚地走到了2016年,實體書店似乎有了起色,於是自籌資金,把先行書店搬到了自置物業裡,也就文中開頭那棟老居民樓的首層,面積從以前的100平方米變成160平方米,後來租下隔壁單位擴張成現在的300平方米。

以前的搬遷純粹是大店搬小店,書架、設備等還是用回以前的,毫無設計的概念。而這次是從零開始,幾個設計師都是先行多年的老讀者。他們主動請纓,免費為先行精心設計布置,也有熱心讀者主動承擔花園的料理工作,真的很感激他們。先行書店能走到今天,不是我一個人的堅持,而是一群人的堅持。

從2016年8月開始,新店的裝修布置循序漸進。從布局的商討開始,量尺寸、購地磚、買材料,木匠、水電、粉刷、種花……我都親力親為。在一點一滴的努力下,新店慢慢有了理想的模樣。在新店的裝修過程中,焦慮和不安是困擾最多的情緒。害怕、擔心,很多不確定的因素,我暴瘦了十幾斤,衣服也從原來的L碼減成了M碼。

終於,在一大群熱心讀者的操心和幫忙下,先行的新家建好了,或許沒有名牌書店那樣富麗堂皇的裝潢,但這裡的點點滴滴,都凝聚著很多熱愛它的人的心血。

書店剛裝修好的時候,常常一個人在書店坐到很晚,不捨得走,很喜歡,發自內心的喜歡,感覺就像夢想成真一樣。自己能夠擁有這麼漂亮的書店,真的比中了500萬彩票還要高興。

有人說:有店,就會有人;有人,就會有故事。每天小柵欄門一推開,這裡就像小劇場一樣,上演著各式各樣人與書、人與人相遇的故事。

經營一家實體書店,會經歷很多彷徨和焦慮的時刻,但欣慰的是看到經過努力後先行書店的點滴變化和進步。

所謂「酒香也怕巷子深」,對於書店未來的發展,就是:想法很多,要慢慢來,要一件事情一件事情地用心做好。書店就像我的二胎,我會把它照顧好,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實拍圖

延伸閱讀

《書見——30位獨立書店者說》

主編:雅倩

出版社:金城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9-6-1

定價:58.00元

原標題:《在書中,聽見書店的聲音》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遇見一家書店·24小時聲音漫步」5日上線 48位名家帶你雲遊書店
    如何「遇見一家書店」?是街邊散步的偶遇,還是根據旅行指南的特別拜訪,亦或是隨一位名家一起通過聲音的方式,一起漫步書店。將於9月5日在北京實體書店公眾號、聽聽FM、喜馬拉雅FM、有書等平臺同期上線。北京國際圖書節推出「遇見一家書店·24小時聲音漫步」,旨在找到人們的一種共識:書店是每個人的精神之光。因此,「遇見一家書店·24小時聲音漫步」能夠實現「書店+」的跨界,突破地域、突破時間、突破行業,讓每個人都能在其中找到精神的原鄉。
  • 遇見奈目丨24小時書店聲音漫步
    重回書店,發掘城市的精神之光 今年9月上旬,遇見一家書店·24小時聲音漫步第一季在北京國際圖書節期間上線,成為一輪京城文化的衝擊波,讓人們找到一種共識:書店是每個人的精神之光。
  • 抖音直到我聽見了書中那句所愛隔山海是什麼歌 致你所愛歌詞
    直到我聽見了書中那句所愛隔山海這首歌最近在抖音上還挺火的,經常能夠刷到,據了解,這首歌歌名叫《致你:所愛》,是王北車唱的,下面來看一下。直到我聽見了書中那句所愛隔山海什麼歌  歌名:致你:所愛  歌手:王北車  專輯介紹:王北車2019年最新專輯《致你:所愛》。
  • 春天,讓書店「暖」起來(書裡書外)
    「書店還能撐下去嗎?」這些日子,常常會聽到類似的聲音。疫情當前,許多行業遭遇不同程度的衝擊,對於需要線下客流維持營收的實體書店影響尤甚。無論是連鎖品牌的大型書店,還是中小型個體書店,都面臨重重考驗。不少實體書店以書為媒,集合文創產品、咖啡簡餐、鮮花服飾等多種業態,再加上定期舉辦的公益講座、閱讀分享、非遺體驗等各種文化活動,使書店成為特殊的公共文化空間和文化綜合體。各地政府通過補貼房租、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在政策層面支持、引導實體書店發展壯大。而日漸濃厚的全民閱讀氛圍,也讓更多人意識到書店是營造城市文化氛圍的重要場所,不可或缺。合力之下,我們看到令人欣喜的復甦跡象。
  • 在書店的你從未留意過的BGM,收藏著每家店的靈魂
    還記得你上一次去書店是什麼時候嗎?又是因為什麼留下來?這幾年不斷聽見書店倒閉的聲音,而書店為了留客和吸引客人更是絞盡腦汁,經營者們紛紛開始注重書店內的閱讀氛圍,除了店面的裝潢之外,音樂則是更直接讓客人放鬆和享受的手段之一。
  • 我聽見海的聲音(組詩)
    我聽見海的聲音(組詩)2015年04月28日 13:47:05來源:洞頭新聞網核心提示:  ■王興偉  魚燈舞  魚上了岸,被我們  神聖地抬著  從正月初八一直到十八  對於一條真正的魚  我們都得學會表演,學會在海裡  呼喚,風的聲音   迎火鼎  我一直希望,抬一口鐵鍋  往鍋裡添柴,點燃熊熊的火  這樣,我就可以像孫悟空一樣  練就一雙,窺透人世的眼   我希望,所有的人們都取回炭火  都能接受神的饋贈
  • 有聲書推薦 | 48位名家帶你雲上「聽」書店!
    是街邊散步的偶遇,是根據旅行指南的特別拜訪,是為最美一角的吸引,或者,隨一位名家一起通過聲音的方式,一起漫步書店。第18屆北京國際圖書節創新北京特色實體書店體驗,進行跨界合作,聯合故宮博物院、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北京人民廣播電臺,推出「遇見一家書店·24小時聲音漫步」第一季,由雲圖數字有聲圖書館獨家承制。
  • 我聽見了海的聲音
    遠遠的,我聽見了大海的聲音,有如一首宏大卻柔和的音樂。我無須刻意去尋這美妙的音符,你早已用獨有的深沉旋律將我的心徵服。我竟像一個痴情的女子,一路追隨。柔柔的,你蕩起的微風輕撫著我的臉龐,凌亂的髮絲被你貼心的呵護。你有著永遠年輕的外表,展現出藍色的極致魅力。
  • 遇見一家書店·24小時聲音漫步|趙正添·「一個書店」
    作為城市文化名片,實體書店已成為人們生活的「第三空間」,大家最關心的問題不再是「是否還需要書店」,而是「我們需要怎樣的書店」。  還有什麼能比一個書店更合適呢?    遇見一家書店·24小時聲音漫步第二季於11月23日在北京實體書店公眾號、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音頻客戶端雲聽APP、新浪讀書、喜馬拉雅、有書上線,該節目旨在挖掘北京優質特色書店空間,立體化、沉浸式講述書店故事,讓聽眾和讀者能在一天時間
  • 新加坡航空公司攜手方文山首部電影《聽見下雨的聲音》
    新加坡航空秉持著「A Great Way to Fly」的精神,為旅客提供高品質的飛行體驗,更將延伸至與方文山導演的電影《聽見下雨的聲音》一起推廣藝術、音樂與文化發展,一起傳遞精緻生活的感動與價值。
  • 願書不要淪為書店的牆紙,願書店不要淪為免稅的咖啡館
    湖南嶽麓書社的一位工作人員說:「如今實體書店是一個小行業,和鍋具市場差不多。」嶽麓書社是出版界名社,其下屬書店頗有口碑,可如今「天氣不好時,一天才來一兩位顧客」。實體書店經營難,且越來越難,這是全球各地都在發生的事,尚無有效應對方案。
  • 著名節目主持人金山《聽見》籤售會今日舉行
    10月1日上午,著名節目主持人金山攜其新著《聽見》做客濟南泉城路新華書店,舉行讀者見面會暨籤名售書活動。圖為媒體見面會現場。 在兩個多小時的籤售活動中,金山共籤名千餘本。圖為籤售現場。
  • 臺灣宜蘭旅遊 你可聽見下雨的聲音
    臺灣島的美麗遍布周遭,如果踏足宜蘭,試問你可聽見下雨的聲音。宜蘭這座臺灣的小城,包裹著美麗,浸透著臺灣的詩意,悠悠講述這裡的故事,讓來臺灣宜蘭旅遊的人們,無不心馳神往。電影《聽見下雨的聲音》,敘述一個下著雨的夏末,熱愛音樂的樂團「給一個說法吧」主唱阿倫在市集中漢服攤位遇到美麗的大學生雨婕,雨婕清新脫俗的氣質令阿倫想起那段大學時期最美麗的遺憾-Sharon。
  • 遇見一家書店·24小時聲音漫步|南鑼書店
    遇見一家書店·24小時聲音漫步南鑼書店24小時,漫步北京,遇見一家書店。你好,我是張萬昆,我們約在南鑼書店見。我們今天的目的地,南鑼書店,正在這裡。南鑼書店創始人付建軍和溫京博是兩個土生土長的北京人,他們對南鑼有著複雜的情感,少年時,他們曾穿過這條胡同去上學、玩耍,以及迎接新鮮的一切——這裡就像是通往未知世界的窗口。
  • 開書店除了懂書,你懂市場嗎?
    原創 遊子三月三 北京開卷 收錄於話題#阿威開卷專欄6個我打開微信公眾號,輸入「無料書鋪」,檢索,有247篇原創內容。無料書鋪於2017年7月25日註冊成功,無料書鋪是溫州無料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旗下複合書店品牌,定位於內容型輕社交文化空間,創始人為張瀟。
  • 「無料書鋪」創始人:我想開一間書店,影響一群人
    每一天,它在晨光中甦醒,用豐富的書籍充實人們的內心,是這條商業街上頗具「情懷」的領地,是展示城市文化的窗口。所以,當我2017年結束第一個項目,開了一間書店時,很多人沒法理解,包括我的父母和曾經的投資人。」張瀟說。  媽媽一直嘆氣:好好的銀行不幹,現在都只能開一間小書店了。  曾經的投資人問:你是不是準備開始養老了?  一些老大哥說:我去你店裡看過,我不知道你怎麼賺錢,我覺得你還是得找一些能賺錢的事情去做。  反對的聲音充斥在耳。
  • 【法苑】品書 | 島上書店
    是位於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地理位置,是維多利亞或波西米亞的裝修風格,是打開門時有紫色或玫瑰色的風鈴聲響起,是有咖啡供應可一邊呷咖啡一邊選書,是店裡的書正合你胃口令你有了「豔遇」的錯覺,還是……我說這些都不算是最美書店的由頭,我更看重的是書店的氣息。對,就是氣息。
  • 「讓世界聽見中國花開的聲音」花藝黨課首次開講
    「讓世界聽見中國花開的聲音」花藝黨課首次開講 2020年07月30日 14:40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查建國 夏立 陳鍊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 雜貨店還是書店?書只是一部分,當今民營書店是怎樣運營的?
    西西弗書店的兒童區吸引了不少讀者。  實際上,不僅僅是品聚書吧,濟南幾乎所有的線下民營書店,都在「售書」的生存線上謀求轉型。記者走訪發現,失去了扶持,僅僅依靠售書,實體書店實現「財務自由」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因此目前濟南的民營實體書店中,「書」已經不再是書店的全部,甚至在有些店裡,書僅僅只是「點綴」。  在世茂國際廣場一樓的西西弗書店,雖然不算顧客盈門,但人流量明顯高於品聚書吧恒隆店。
  • 浣花溪|聽見
    詹銘明 成都市樹德實驗中學端木蕻良聽見故鄉在召喚他回去,於是立下誓言要看到一個更美麗的故鄉;楊振寧聽見父親唱的那首名為《中國男兒》的歌,於是更加懷念摯友鄧稼先;而我聽見了白煙然老師的諄諄教誨,於是找尋到詩詞最美的聲音。小時候,時常聽見媽媽讀王維的《鹿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