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萌按
每每走進一家書店,常被店內選書吸引,又或被陳設捕獲,陳列、海報、音樂、味道,無一不在向我們展示著店面經營者的品味和心聲。這時,我會很想認識一下這家書店的主人。你,想嗎?
《書見·第二季——30位持燈者書店之約》
作者: 雅倩 / 孫謙
出版社: 金城出版社
出版年: 2020-6-1
定價: 59.80元
書店訂購請聯繫書萌君(SDX_0510)
推薦序 經營書店,是情懷,也是商業
作者 蔣晞亮
北京開卷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
讀書似乎是很多人熱衷的話題,但書店的事,卻從來不是一個大多數人關心的事情,只有網際網路興起後,書店生死好像成了部分媒體關注的角度,實體書店在網絡書店大打折扣戰的慘烈下,面臨難以為繼的尷尬。
2011年是網絡時代以來書店業較為黯淡的一年,那年春天,因為感受到實體書店經營艱難經營的壓力,我專程跑了全國七八個省幾十家民營書店,跟書店店主們面對面溝通,聽聽這些早期書店經營者面對網際網路衝擊的應對之策。兩個月下來,感覺書店從業者大多情緒低落而悲觀,在之後的幾個月裡,業內知名的風入松書店、光合作用連鎖書店相繼關門歇業,接著有更多的書店倒下了。那些勉力支撐的書店在經營不斷萎縮、房租不斷上漲的壓力下,苦苦思索著生存之道、脫困之法。
(瀋陽離河書店)
但同時,最近幾年再次風起雲湧的書店開業大潮卻也發端於2011年。當下亞洲名聲響亮的新一代書店,日本蔦屋書店和中國的方所書店都在2011年年底以「新文化生活方式」的概念,分別在東京(代官山店)和廣州(太古裡)開出自己的第一家店。之後的幾年,當新零售模式被廣泛提及時,大家才驀然發現,以重顏值的裝修設計為突破,以圖書和各種生活業態的組合為連結,為讀者提供城市閱讀和文化生活體驗的新一代書店,正是發端於最艱難的2011年。
這幾年,我們可以很明顯地感受到新開書店的熱潮,幾乎每個月都有新的書店品牌出現,20世紀90年代出現過類似的事件,現在各城市地標性的學術書店大多是那個年代開立的,而這次的開店潮似乎更壯觀。老牌的民營書店加速開店,最激進的書店在三年裡開設了超過250家分店,資本也開始關注到這個領域,各地政府對實體書店的扶持政策和補助資金為這股風潮又添了一把火……問題是,實體書店真的找到可持續發展的商業模式了嗎?
(佛山先行書店)
說書店已經走出困境,肯定為時尚早,至少從目前新業態書店的經營數據看,還有很長的路要探索,但我確信,傳統意義上的書店已經沒有多少生存下去的可能性了,其實不僅僅是傳統意義的書店,絕大多數傳統的實體店鋪,在網際網路更加便捷的選購體驗和更便宜的價格壓力下,已經喪失了商業本源——「消費者不得不去現場購買的理由」,從而面臨著被動轉型的考驗。書店因為最先受到網絡衝擊的影響(回顧中外的網絡銷售都最先從圖書開始),被迫做出改變,也是頗耐人尋味的結果。
開書店從來都不是賺大錢的商業型態,書店經營者基本是一群對書痴迷的有情懷的人,只是無論多麼有情懷的事情,都得保證活下去,只有好好地活下去,這份情懷才能體現出最終的價值。在網際網路時代已經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們必須改變書店運營的思維邏輯,必須有讓讀者重新走進書店的吸引力,並且願意為此付費,這樣的書店才更有價值。
(南京換酒書店)
很多人都說,很難想像一個沒有書店的城市。這種發自內心文化的需求,可能正是未來書店能夠長期存在的理由。人們擺脫了物質的短缺後,文化需求必然成為下一個勃發的剛需,而書店也許恰好是最佳的承載產品。只是,書店的形態可能未必是文化人理想中的那個傳統意義上的書店了。我覺得,只要是以閱讀為主導的店面,都是書店。
過去的幾年,我一直在想像未來書店的樣子,我看到書店經營者持續不斷的探索新的商業和服務模式,努力通過為讀者提供更有價值的閱讀和相關服務,提升書店的經營水平,我相信未來書店應該會比我們想像的更好。
目錄
(以上書店按開業時間排序)
作者簡介
主編
雅倩
自由撰稿人,
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碩士。
長年從事書店行業觀察,
編著《中國獨立書店漫遊指南》,
主編《書見》系列等。
微信公眾號、新浪微博:雅倩愛書
副主編
孫謙
書萌創始人,書店顧問
《從0到1做書店》講師。
愛書店,愛閱讀
公路自駕書店行發起人,行走在去書店的路上,是人生中特別美好的事情。
微信公眾號:書店行
推薦序作者
蔣晞亮
北京開卷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
推薦序作者
曾鋒
鳳凰傳媒蘇州鳳凰投資管理有限公司
執行董事、總經理
《書見·第二季:30位持燈者書店之約》
作者: 雅倩 / 孫謙
出版社: 金城出版社
出版年: 2020-6-1
定價: 59.80元
書店訂購請聯繫書萌君(SDX_0510)
以下文段,節選自《書見·第二季——30位持燈者書店之約》
作者 石頭 (佛山先行書店主理人)口述,叮噹 整理
佛山老城區垂虹路27號,一棟臨街的舊居民樓首層,斑駁泛黃的石米牆身上,掛著一件鏤空鐫刻著「先行圖書」的鏽鐵。先行書店就在這裡。
推開素色的柵欄門,踏著石板路,走過野趣盎然的小庭院,「叉燒」(先行書店的喵星人,讀者眼中真正的書店店長)趴在書堆上,一副「你來與不來,我都在這裡」的傲嬌範兒。書店裡一排黑色落地玻璃窗,社區的綠肺——垂虹公園盡收眼底;微風吹過,沿路的紫荊花瓣徐徐灑落窗前。
先行形象代言喵:叉燒
三年前,我把先行書店安放在這所老房子裡,覺得就是冥冥之中的安排。
有些事情不是看到了希望才去堅持,而是堅持了才會看到希望。
先行書店始建於1995年。作為佛山歷史最長的獨立書店之一,陪伴了幾代人的成長。
一直以來,我被問得最多的問題是:為什麼開書店?因為在大眾的眼中,開書店總是一件很有情懷的事情。被問得多了,我也就常常回復一句話:喜歡書和開書店是兩回事,別把它想像得那麼浪漫。
對於20世紀70年代初出生的我來說,如今早已過了不惑之年。年輕的時候,做過很多不同的職業,不斷嘗試各種新的角色,在這個過程裡,遇見了書,鬼使神差地做起了書店的行當,一做就二十多年。期間幾起幾落,面對網際網路的衝擊以及租金壓力、人力成本等因素的巨大影響,從最初的500多平米的豪宅,幾經搬遷,一度蝸居在50平方米的空間。
生意難做,家人也曾勸我改行。我也不知道為什麼,反正就從來沒有想過要放棄書店。我是幸運的,在最困難的時候,總是得到很多人的幫助。有些客人主動介紹業務,出謀獻策,好像比我自己還要緊張,比我自己還要害怕書店結業。讀者朋友們談起書店,總是隨口而出「我們書店這樣……我們書店那樣……」這麼一句句的「我們書店」,讓內心充滿了感恩和溫暖。
就這樣步履蹣跚地走到了2016年,實體書店似乎有了起色,於是自籌資金,把先行書店搬到了自置物業裡,也就文中開頭那棟老居民樓的首層,面積從以前的100平方米變成160平方米,後來租下隔壁單位擴張成現在的300平方米。
以前的搬遷純粹是大店搬小店,書架、設備等還是用回以前的,毫無設計的概念。而這次是從零開始,幾個設計師都是先行多年的老讀者。他們主動請纓,免費為先行精心設計布置,也有熱心讀者主動承擔花園的料理工作,真的很感激他們。先行書店能走到今天,不是我一個人的堅持,而是一群人的堅持。
從2016年8月開始,新店的裝修布置循序漸進。從布局的商討開始,量尺寸、購地磚、買材料,木匠、水電、粉刷、種花……我都親力親為。在一點一滴的努力下,新店慢慢有了理想的模樣。在新店的裝修過程中,焦慮和不安是困擾最多的情緒。害怕、擔心,很多不確定的因素,我暴瘦了十幾斤,衣服也從原來的L碼減成了M碼。
終於,在一大群熱心讀者的操心和幫忙下,先行的新家建好了,或許沒有名牌書店那樣富麗堂皇的裝潢,但這裡的點點滴滴,都凝聚著很多熱愛它的人的心血。
書店剛裝修好的時候,常常一個人在書店坐到很晚,不捨得走,很喜歡,發自內心的喜歡,感覺就像夢想成真一樣。自己能夠擁有這麼漂亮的書店,真的比中了500萬彩票還要高興。
有人說:有店,就會有人;有人,就會有故事。每天小柵欄門一推開,這裡就像小劇場一樣,上演著各式各樣人與書、人與人相遇的故事。
經營一家實體書店,會經歷很多彷徨和焦慮的時刻,但欣慰的是看到經過努力後先行書店的點滴變化和進步。
所謂「酒香也怕巷子深」,對於書店未來的發展,就是:想法很多,要慢慢來,要一件事情一件事情地用心做好。書店就像我的二胎,我會把它照顧好,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實拍圖
延伸閱讀
《書見——30位獨立書店者說》
主編:雅倩
出版社:金城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9-6-1
定價:58.00元
原標題:《在書中,聽見書店的聲音》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