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守東山島南天海門的龍、虎、獅、象四獸嶼
(龍嶼)
東山島四獸嶼,一曰「龍」,一曰「虎」,一曰「獅」,一曰「象」,位於海峽西邊閩南東山島蘇峰灣南部海域,為無居民海島,隸屬漳州市東山縣陳城鎮。
四獸嶼均為大陸島,地質由變質巖組成,各島嶼幾乎皆由巖石構成,地表不同程度發育紅壤土;為基巖海岸,岸高陡峭。植被為荒草覆蓋,有的嶼上長有小灌木,唯龍嶼上種有喬木黑松與木麻黃。嶼上均無淡水泉,然春夏秋冬一年四季,長時可見草花幽香,野果殷紅,蝶飛鳥叫。
這裡的海域大潮汛時潮汐起落流急波詭,湧浪甚為壯觀。礁巖上長有自然原生態的紫菜、赤菜、石花、羊棲菜等海藻和赤角螺、繡凹螺、馬蹄螺、蠑螺、藤壺、龜足、黑貽貝、海膽等海貝,水底還長有各色珊瑚。海區盛產真鯛、鯊魚、錢鰻、石斑魚、鯧魚、烏賊、魷魚、鮑魚、龍蝦、螃蟹等經濟魚類,海產豐富,歷來是討海人垂釣採捕的好地方。
湛藍的天空,湛藍的海水,海燕翱翔、海鷗啼鳴……雪白的浪花簇擁著海面上的四座島嶼——如龍,如虎,如獅,如象,組成東山島「四獸嶼」,成為遠近聞名的「海上動物園」——
(龍嶼穿山「一線天」)
龍嶼,別稱:「穿嶼」、「穿山」,位於東經117°25.116'E,北緯23°33.854'N,距東山本島最近點2.000km。全嶼面積165915㎡,岸線長度2183m。龍嶼地貌呈東北—西南走向,山脊東北段狀似龍頭,西南段狀似龍尾,外觀若一浮水蒼龍,故名。島長0.890km,最高點海拔77.5m。東南側海面是重要航道,西南側巖石上建有一座導航燈塔,夜來光芒閃耀海天。
遠眺龍嶼凌波御海,龍身起伏,龍首潛海吸水,龍鬚舞動浪尖;龍脊上風吹綠樹如龍鱗閃耀碧光。嶼中間有一穿山洞隙,寬4m。高7m,全長28m。兩邊石壁峭立,構成「海中一線天」。漲潮時,小船和竹筏可以通過;落潮時,人可攀著礁石可穿行往返。千古一劍穿山而過,風中浪裡留有美麗的神話傳說。
(虎嶼)
虎嶼,位於東經117°25.248'E,北緯23°34.300'N,距東山島最近點1.460km。全嶼面積43851㎡,岸線長度854m。地貌呈東北走向。嶼長0.330km,最高點海拔58.0m。該嶼東陡西緩,西南面可停靠船隻。南側海域為來往船舶的主要航道。
虎嶼無虎,而是狀如一頭活靈活現的老虎,虎頭高昂,伏臥欲撲,氣勢威猛,虎視眈眈,張牙舞爪,令人稱奇叫絕。虎頭、虎腳、虎身、虎尾,無不惟妙惟肖,栩栩如生,連虎皮的質感都表現得十分強烈。在四獸嶼中,虎嶼最為靠近人間煙火,即處於澳角灣南面海中,鄰近澳角村,常有村民駕舟登臨,與「虎」相友相親。
(獅嶼)
獅嶼,狀如一頭雄獅臥於海中波浪上,故名「獅嶼」;而換個角度看,其形又酷似睡中的猛犬,故《銅山志》稱之「眠犬嶼」,民間俗稱「狗嶼」。現定名為「獅嶼」。該嶼地理位置為東經:117°27.369'E,北緯:23°34.692'N。全島面積134772㎡,岸線長度1867m。地貌為東南-西北走向,近長條狀。最高點海拔52.4 m。離東山本島最近點1.420 km。西南側水域是近海重要航道,西北端建有導航燈塔。
有人說:獅嶼如一隻赤褐色的百獸之王,昂首吼叫,威風凜凜。海風吹過,嶼上的茂草如鬃毛抖動。獅的尾巴在潮水起落中似乎會搖晃。獅嶼前面有一塊形如彩球的礁石,它在浪中時大時小,儼然構成「獅子戲球」的生動景觀。更有趣的是,獅嶼在天氣變化時會發出吼聲,原來它潮水線下的巖礁有許多洞穴,受浪濤衝擊會發出大小不同的響聲。有經驗的漁民知道,獅子若是大聲吼叫便預示著風暴就要來臨,必須做好趕緊返航的準備。」
象嶼,《銅山志》原稱「崎嶼」,東山漁民俗稱「椰嶼」,蓋因從東面遠望,該嶼又如一顆巨大的椰果浮在海上。象嶼地理位置為東經117°28.141'E,北緯:23°35.797'N,距東山島蘇尖角(蘇峰山岬角)2.530km。全嶼面積111896㎡,岸線長度1451m。最高點海拔99.1m。東側海面是近海重要航道,為來往船舶航行的重要定位目標。
象嶼狀如一隻大象,兩耳下垂,長鼻探入海中吸水,悠然自得,形態逼真。象鼻中有一大圓洞,俗稱「象鼻沿」,是一個大海蝕洞,竹筏和小船可以駛過。
就此,龍嶼與其西北側約二海裡的虎嶼、偏東北約三海裡的獅嶼,和東北側約四海裡的象嶼,組成了著名的東山「四獸嶼」奇特景觀。橫嘯蒼波的「龍」,搏海揚威的「虎」,振鬃怒吼的「獅」,凌風飲海的「象」,個個生動逼真,神斧天工造就妙趣橫生的「海上動物園」,令人擊掌叫絕。
(象嶼「象鼻沿」)
東山「四獸嶼」有著非常神奇的傳說——
南宋末年,為了躲避元軍追殺,南宋小朝廷從臨安南逃而下,經泉州來到東山,見東山一島地理山川甚好,便擬在此重新立都,少帝趙昺遂下旨於川陵(蘇峰)山下啟建「東京」城。建城之時,丞相陸秀夫祭天禱告玉皇大帝,拜請南天門上的龍、虎、獅、象四神獸到東山協助護守「東京」城池。眼見人間刀兵血火連連,強寇殺氣沖天,直逼南海,四神獸未等玉皇大帝下旨允準,便擅自先行來到「東京」城外盤踞,鎮守南天下的海門。不想天道輪迴註定南宋氣數當盡,人間改朝換代大限已至。四神獸此舉違逆天規,觸怒了玉皇天尊。忽然間,南天下沿海天塌地陷,巨浪滔天,「東京」城瞬間沉沒,龍、虎、獅、象四神獸頓時化石為島嶼,永駐於東山海域……
再說「東京」城將要沉陷之時,丞相陸秀夫背起少帝趙昺,原想騎上神龍騰空而去,不料神龍瞬間已化為石山。這時元兵從三面包圍堵截而來,陸秀夫情急之下,撥出青鋒寶劍,朝龍腰猛地戳穿一洞,背起趙昺逃之夭夭,倉皇奔往廣東南澳去了。是故,龍的身上留下「一劍之穿」,在滾滾湧漫上來的波濤中成為一座名叫「穿山」的島嶼……
(龍嶼與虎嶼遠眺)
「龍」「虎」「獅」「象」四獸嶼神韻奇傳,歷來多有文人墨客吟賦詠贊。筆者年輕時當漁民,常常駕船經過這裡奔赴遠海漁場;後來又常常陪海內外來訪東山的客人到「海上動物園」獵奇攬勝,千禧年與文友重遊時曾寫下《東山四獸嶼》四絕——
龍嶼:鎮海之龍
橫嘯蒼波傲碧空,昂頭蟠尾臥靈雄;
至今不肯歸天闕,南國海門鎮惡風。
虎嶼:搏海之虎
雄山踏盡夕陽斜,猛者揚威搏海涯;
島域又開新夢土,神姿照水放虹霞。
獅嶼:吼海之獅
只緣天遣意難違,且踞南濱看浪飛;
回眼海魔重作孽,振鬃一怒吼沉雷。
象嶼:飲海之象
凌風獨步挽長波,自是平生豪氣多;
逸出林泉飲大海,飲過大海飲天河。
東山島四獸嶼屬於自然遺蹟保護區,其濱海景觀和周圍海域環境得到很好保護。在東山縣濱海生態旅遊發展規劃中,作為海上觀光旅遊的重點項目之一,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海內外遊客乘舟前來觀賞,每每流連忘返。
【註:本文相關數據資料由海洋與漁業部門提供,文中配圖請勿隨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