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日,中國博物館協會發布第四批全國博物館定級評估結果,核定74家博物館為國家一級博物館。
成都有兩家博物館入選
分別為
成都博物館
四川省建川博物館
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新開放的成都博物館,此番直接獲評國家一級博物館。
為什麼是成博?
它的超高人氣是如何煉成的?
▼
記者梳理發現,自新館開館以來,成博不僅有石犀等展現成都深厚歷史文化的鎮館之寶,還是中國最大的皮影博物館。在歷史文化的基礎上,成博又海納百川,推出了不同主題、不同風格、不同內容的大小臨展共40餘個,涵蓋歷史文化、東西方藝術、自然科普、民風民俗等不同的領域。以多元化的展覽為核心,輔以多樣化、分眾化的釋展手法,成博與開放、包容、多元的城市精神交融共生。
↑ 花重錦官城展
傳統
「花重錦官城」
綻放成都4500年的歷史文化之韻
臨仇英《千秋絕豔圖》、臨韓滉《五牛圖》、臨李公麟《五馬圖》……2016年,一場名為《倥傯的鄉愁·張大千》的特展為成都博物館新館揭幕,展覽不僅將這位書畫巨匠「帶回」了他魂牽夢縈的故鄉,也將50萬餘名觀眾帶進了博物館,自此之後,成都博物館的特展無一不伴隨著熙攘與讚嘆,名動全城、蜚聲業界。
4年來,成都博物館在天府廣場這一古老的城市中心上揮毫描摹出一幅積厚流光的瑰麗畫卷。2019年,成都博物館申報的「花重錦官城——成都歷史文化陳列·古代篇」,從80個參評展覽中脫穎而出,榮獲第十六屆(2018)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獎。作為成都博物館的常設展,《花重錦官城——成都歷史文化陳列》攫取四千五百年城市文明發展史中不可被磨滅的閃亮片段,將它們串聯成一段恢弘雋永的城市史詩,把來往如織的遊人帶進富庶的天府之國、迤邐的芙蓉花都、繁華的西南都會……展覽以時間為主線,以大專題構建展覽框架,結合敘事主題,綜合成都及周邊近四十年考古發現、集歷史研究大成的《成都通史》等最新成果,凸顯成都在中華文明中的重要地位。
↑ 皮影展廳
包容
分眾化釋展
多元內容豐富城市文化內涵
位於天府廣場一隅的成都博物館新館,無論是優越的地理位置,1.4萬平米的總展陳面積,還是輪番上演的臨展、特展,都在吸引越來越多的觀眾走進博物館。目前,已有超1000萬人次走進成博「打卡」,用精彩的看展照片刷屏朋友圈。
《花重錦官城——成都歷史文化陳列》《影舞萬象·偶戲大千——中國皮影木偶展》等常設展,張大千特展、故宮乾隆特展、法國現當代藝術展等臨展,都吸引市民扶老攜幼排隊看展。特別是僅「絲路之魂·敦煌藝術大展暨天府之國與絲綢之路文物特展」,就圈粉108萬,既滿足了觀眾的文化需求,也讓成都市民的看展熱情空前高漲。「觀眾對展覽的熱情的確超乎我們想像」成博宣傳推广部主任肖飛舸說,「觀眾很可愛,尤其是年輕觀眾,他們對博物館的理解和包容度更高。」
2016年末的「絲路之魂」大展和2017年的「錦行天下」展覽開幕式上融傳統文化和國際時尚為一體的服飾秀盛大華美,給現場觀眾帶來強烈的視覺衝擊,至今為大家津津樂道;2018年的「好雨時節」展覽,首次嘗試打造「一場眾籌的展覽」,從開展前三個月就面向社會公開徵集老物件、老照片,邀請觀眾參與展覽共建。展覽期間,「快閃迪斯科」舞蹈和現場9個不同內容的多媒體設置,用鮮活的形式不斷喚起公眾的共同記憶,讓這場展覽成為成博開館以來留言人數最多的臨展。
↑ 豐富的周末社教活動
創新
多項措施
提升博物館公共服務能力
新時代的文博創新,機遇和挑戰共生。「博物館+旅遊」「博物館+社會力量」等發展新路,疊加「文旅融合」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發展機遇,不斷刺激博物館提升展覽展示和公共服務能力。
成都博物館近年來有多個創新:重要展覽均製作了360°全景VR,便於不能到場的觀眾觀看,也可以在展覽結束後進行回顧;成博是全國第一個採用直播講座的博物館,「絲路之魂」特展期間的22場講座共獲得了超過2000萬的在線觀看量;活潑有趣的系列動畫、在線小遊戲、H5、表情包、動圖等則充分迎合年輕人的喜好和使用習慣,受到他們的喜愛。目前,針對網絡視聽用戶的急速增加,成博還將開發系列音頻、視頻用於網絡傳播。
↑ 「中國印象派第一人」潘玉良展正在成博熱展
→ 如何讓青少年理解城市的歷史與文化?
今年,成博通過推出「周末兒童博物館」,切實履行社會教育職能,引導青少年兒童深入理解人文與科學,激發起下一代探索本土歷史的熱情,傳承和發揚「天府文化」,喚起孩子們對家鄉、對祖國的熱愛和認同。「周末兒童博物館」的設立,也是成博積極促進成都市周末夜間經濟、提升周末延時服務質量的創新舉措。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 記者 段禎 圖據成博 編輯 宋和霄 校對 王玲
【來源:成都日報錦觀】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