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聞網達州9月8日訊(記者 餘開洋)2012年以來,宣漢縣連續六年獲得達州市交通水利建設「甘露杯」,相繼承辦了「全省交通運輸工作現場會」「達州市道路管養工作現場會」,宣漢縣交通運輸局被評為「全國交通運輸先進集體」……
走進宣漢縣交通運輸局,一個個獎牌、獎盃、獎狀映入眼帘,宣漢交通的嶄新面貌猶如一幅壯錦展現在面前。
數據佐證,截至目前,全縣通車裡程突破1萬公裡,其中村道及以上等級道路5800公裡,通組入戶路4885公裡,實現了100%的鄉鎮、建制村、貧困村通水泥(油)路,通組入戶率約67%。前河、中河、後河、洲河通航總裡程94.6公裡,大小碼頭12個。鐵路通車裡程37.5公裡,火車站3個(宣漢站、毛壩和石柱槽貨運站)。有客運站場40個,客運企業5家,客運車輛557輛,貨運企業29家……
這是近年來宣漢縣委、縣政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把改善交通作為最大的民生工程,以捨我其誰的擔當和攻堅拔寨的勇氣,奮力實現繁榮美麗新宣漢目標的結晶。
巴山大峽谷茶仙壩景區道路 (王利 向海濤 攝)
蜀道難難於上青天
宣漢縣位於四川省東北部,大巴山南麓,山高路陡,峽谷幽深,壁立千仞。
解放前,宣漢縣只有漢渝公路51.7公裡穿越大成、雙河、胡家、毛壩四個鄉鎮。解放後,1955年至1956年建成宣雙、宣開路共計56.4公裡;1958年至1959年間,修建宣南路、碑廟路75公裡。六十年代,宣漢縣積極貫徹落實中央提出的「調整、鞏固、充實、提高」方針,於1964年修建了七裡至柏樹、宣漢至魏興、雙河至白沙(宣漢段)、南壩至塔河等共計116.9公裡道路,積極尋求對外連通的路徑。七十年代,堅持「先通後暢」的思路,相繼建成南峰路、南樊路、雙馬路等24條353公裡,解決了大多數鄉通路問題。至1979年底,全縣擁有公路44條681.9公裡,其中:國省道兩條106.2公裡,縣道10條307.2公裡,鄉道17條188.8公裡,專用公路15條79.7公裡;三級和四級公路共三條152.2公裡,其餘都屬於等外級公路或土路;有13個鄉,172個村不通公路。宣漢南行到達州要經過雙河行駛三個多小時,北行到南壩要三個小時,北部山區很大部分群眾未出過山,三分之一的人未見過汽車。改革開放後,宣漢縣抓住國家西部大開發、秦巴連片扶貧等一系列優惠政策的大好機遇,持續掀起修路熱潮。八十年代,修建了清老路、黃鳳路等短程路23條255.86公裡;九十年代,借力國務院「糧、棉、布」補助方式撥款,修建了普老路、宣東路等短程路23條213.1公裡,新建城口至開縣公路23.5公裡,改建普光、南壩、天生等場鎮爛路為水泥路3.5公裡……透過宣漢交通的發展史,可以清晰地看到宣漢人民為了改變落後的交通面貌,在不屈不撓的抗爭。儘管拼盡全力,路仍像蝸牛一樣在一點點艱難延伸……
踏平坎坷成大道
「要致富,先修路」。在克服資金、技術等重重困難下,宣漢縣委、縣政府帶領全縣人民,發揚「寧願苦幹、不願苦熬」的精神,發起了一次次交通攻堅戰的集團衝鋒,譜寫了一曲曲感天地、泣鬼神的時代樂章。
在新建城開公路的過程中,沿線鄉鎮組織民工2300多人,大打路基工程突擊戰。經過二十個月浴血奮戰,1997年5月城開路全面竣工。
「十五」時期,宣漢縣連續實施了公路建設三輪大會戰,改造了縣城各進出口要道,實施了「鄉通暢」、「村通達」工程,使全縣通車裡程達到4013公裡,初步形成「三縱三橫」大骨架。「十一五」期,又相繼開展「會戰07、決戰08、再戰09、大戰10」交通攻堅行動,使全縣通車裡程突破5000公裡,實現了鄉鄉通水泥路,80%的村通水泥路目標,構建形成「三縱七橫」骨架網。「十二五」以來,全縣按照「暢通主幹道、打通主動脈、實現大聯網、形象大提升」總體思路,以「暢通新宣漢」建設為抓手,相繼改造宣雙、南上、宣樊、宣清、雙馬、宣七路、普石路等幹線公路484公裡,大馬力推進縣鄉道改善、村道公路、客運站點、安保設施及渡改橋建設,在全市率先實現100鄉鎮、建制村通水泥(油)路,基本形成了「一縱一橫」高速公路主骨架、「四縱八橫」國省縣公路等級並聯網。特別是2014年以來,宣漢縣圍繞「以構建鄉鎮場鎮連接高速公路『一小時』交通圈」總體目標,加速構建「內暢外聯」交通格局,形成了南北有快速通道、東西有高速公路和國省幹線的交通網絡。當地群眾到達縣城只需一個半小時,「通行靠走」的局面徹底成為了歷史。
截至目前,全縣通車裡程突破1萬公裡,其中村道及以上等級道路5800公裡,通組入戶路4885公裡,實現了100%的鄉鎮、建制村、貧困村通水泥(油)路,通組入戶率約67%。前河、中河、後河、洲河通航總裡程94.6公裡,大小碼頭12個。鐵路通車裡程37.5公裡,火車站3個(宣漢站、毛壩和石柱槽貨運站)。有客運站場40個,客運企業5家,客運車輛557輛,貨運企業29家……康莊道上盡歡顏
交通的飛速變化,讓百萬宣漢人民駛上了脫貧奔康的康莊大道,當地經濟如雨後春筍般快速發展……
「我們是湖南來的客商,準備把這一車脆紅李拉往上海銷售,那一車拉去長沙銷售,後面還有一車準備拉往武漢,現在路修通了很方便,我們的貨車可以直接到產業園裡面來拉貨,省去了很多中轉環節,既節約了成本,還能多賺錢。」在宣漢縣廟安鄉八廟村萬畝脆李標準化示範區,一位來自湖南株洲的黃姓客商對筆者欣喜地說道。
據了解,以前的廟安鄉村民種玉米、西瓜、稻田,但由於交通不暢,導致農產品滯留,村民常常苦不堪言。
「現在我們是道路交通四下連,特色農業掙大錢,買房買車不愁錢,外出務工人員都願回家來過年。今年我的青脆李和脆紅李全賣出去預計可以收入40餘萬元,明年我還打算再流轉十幾畝土地種植脆李,把收入再提高百分之二十。」廟安鄉八廟村種植大戶黃孝權信心滿滿。
巴山大峽谷快速通道 (王利 向海濤 攝)
不僅是廟安鄉因為交通的通暢換了新顏,普石路、天七路等項目的通車,也給沿線鄉鎮帶來了極大的便利。特別是巴山大峽谷快速通道和景區內環線的通車,直接帶動巴山大峽谷片區102個貧困村、9萬餘名貧困人口脫貧,輻射帶動周邊21個鄉鎮46萬餘人增收致富。「現在縣上開發巴山大峽谷,水泥路修到了藥園,我的雲木香、黃柏等藥材一到收穫季節,外地藥商把車開到家門口,僅運費一項我就可以多賺幾萬元錢……」家住海拔2000多米的龍泉土家族鄉「種藥大王」陶化忠說起交通狀況的變化興奮不已。
四好標美路 (張平 攝)
「未來我們將圍繞『東出北上」綜合交通樞紐總體目標,聚焦脫貧決勝和基礎短板,以『四好農村路』建設為抓手,兜底衝刺,加速構建『內暢外聯』交通格局。」該縣交運局長付光華表示。(圖據宣漢縣委宣傳部)
本網(平臺)所刊載內容之智慧財產權為四川新聞網傳媒(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複製及建立鏡像等任何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