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英街,一位男士幫助購買較多日用品的深圳女士推車。
傍晚,從香港採購物品的市民經羅湖口岸返回深圳。
近日,深圳,「2010時尚深圳購物節」,由於商品價格低於市場價,吸引了眾多市民前往採購。
【深圳調查】 赴港買日用品,並非消費常態
「深港物價倒掛」、「深圳人到香港打醬油」、「內地客赴港狂掃食品日用品」……近日,相關報導見諸媒體。
相對於沸沸揚揚的媒體,深圳市民的反應卻顯得有些平和。
「換城消費」言過其實深圳大多數超市和農產品市場,大多數商品的標價還是低於香港市價;深圳大多數普通居民表示不會去香港「打醬油」。他們只希望「把家門口上漲的物價降下來」。
讓他們高興的是,深圳最大的布吉農產品中心批發市場的監測數據表明,11月蔬菜均價每市斤1.87元、比10月份下降26.67%,許多「一元菜」又出現在家門口的菜攤。
深圳布吉青青家園的一對「深港配」夫妻,港人老公不時捎帶「港貨」回家、內地主婦時常赴港採買。但夫妻倆的購物籃裡,很少有近日深圳人抱怨漲價最多的肉、菜;近來雖買些衛生紙、洗髮水之類,「也是老公回家捎帶」。
儘管有了香港「自由行」,但在「打工族」佔絕對比例的深圳,十有八九不能像這對夫妻一樣時常赴港採買。
一位「的哥」說,香港的衛生紙、洗髮水、醬油之類多年前就比深圳便宜,但他既耗不起辦出入境證件的時間、「也打不起香港的醬油」;有一位「準媽媽」耗時、花錢,去香港買回進口「美贊臣」奶粉,但「想買高檔的,不是圖便宜」。
12月3日,回家過周末的這對「深港配」夫妻說起物價,感覺香港市場上不少商品、特別是內地進口的副食品也悄然漲價,「豬肉比年初至少漲了三成,姜、蒜也都翻了番」。香港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曾俊華11月29日表示,香港物價上升壓力明年可能更為明顯。
當地一位資深媒體人認為,所謂「換城消費」言過其實,更非深圳市場目前的消費「主流」。
價格倒掛僅限於少數商品
深圳市社科院副院長黃髮玉說,香港某些商品價格比深圳低是一直就有的事情,在許多深圳人眼裡,趁「打折」赴港「揀便宜」、往返兩地捎帶些日用品回家「再正常不過、不是什麼新鮮事」。
皇崗口岸工作人員黃俊生說,最近從香港購買日用品的深圳人確有增多,「但一般都是順便捎帶」。
據深圳市市場監管局調查,該市近期肉、奶、食用油等商品零售價確是高於香港,但這種「倒掛」僅限於少數商品和個別商場,並非普遍現象。
這些「不是什麼新鮮事」和「並非普遍現象」,卻讓許多媒體「炒」得異常熱乎。
當地的一位資深媒體人說,深圳一些商品近來價格上漲,因此赴港購物的深圳市民增多等都是事實,但由此就斷言「『赴港打醬油』已成為深圳人消費常態」、「深圳興起『換城消費』」等,則是「以偏概全」的炒作。
深港「同城消費」才是趨勢儘管這位資深媒體人不認為「換城消費」是深圳市場目前的消費「主流」,但他覺得,從赴港購物的現象中,可以看到深圳人的日常生活目前出現的新變化。
他認為,這種新變化就是「深港同城化步子的加快」。
去年4月,深圳開始試點實施「一籤多行」,持此類籤注赴港客流總量現已突破780萬人次。有調查統計,在80多萬已辦理「一籤多行」的深圳居民中,一半以上把赴港購物的頻率提高到每月2至5次、至少每月1次的超過25%、近兩成居民調高至每月6到10次。12月6日深圳市公安局已經將辦理赴香港「個人遊」籤注人員範圍擴大至常住深圳的非廣東戶籍居民。
另據港府公開的調查結果,約有6.2萬名香港人、4.1萬個住戶在深圳安家,在深圳就業、經商、置業的香港居民更是遠遠超過這一數字。
這位資深媒體人認為,深、港往來逐步便利化、無障礙帶來的「雙城消費」或「同城消費」、「即興消費」,才應該是兩地居民真正初顯的消費趨勢。
財經專欄作家鍾林說,隨著「深港一體化」進程的提速,所謂「打醬油」不過是非主流的觀察和深港融合大趨勢之下的一個「快閃鏡頭」而已。
【香港調查】 是相互串門,不是單向掃貨
每天出入深圳羅湖口岸的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有一個特殊的群體顯得格外醒目:大多是女性,隨身「裝備」是行李箱或購物袋。近年來,這些家庭主婦往來兩地購物儼然已經成了一種生活方式,深圳人,被戲稱為到香港「打醬油」,而香港人則是「北上掃貨」。
深港互通,各取所需家住深圳蓮塘的李先生每隔一段時間就要到香港採購日用品,行程並不遠,過關之後坐一站地鐵到上水站就要下車,「因為家裡有小孩兒,像奶粉這樣的商品我就願意到香港來買,而且已經持續好幾年了,倒不是圖便宜。」雖然最近深圳物價接連上漲也給他帶來了一些壓力,但他的購物目標依然很明確,「順便捎些新鮮蔬菜或者日用品也是常有的事,這和下班後在超市順手買點兒菜回家沒多大區別」。
對深港兩地居民來說,互通有無「串門」的歷史已有多年了,因為香港物價高消費貴,很多港人每逢周末都會帶全家北上深圳,一頓豐盛的晚餐可能也只是在香港普通茶餐廳一餐飯的價格,而對普通家庭來說,回程中把購物袋裝滿食品,在高物價的香港也是一種勤儉持家的好選擇。開放自由行後,深圳居民雖不至於到香港「打牙祭」,但鑑於兩地市場互補性強,化妝品、日用品、奢侈品等香港質優價低的產品,吸引了大批深圳市民。兩地互通,各取所需,深港市民一直都在尋找著最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日用品,偶爾捎帶才划算「本來香港日用品就經常有折扣,現在人民幣不斷升值,到香港購物更等於折上加折,這對我們具有相當吸引力。加上一些日用品便宜耐放,只要過來購物也就順便多採購些」,隔幾個月就來香港購物的羅太太給記者算了筆帳:一支190克的「黑人」牙膏在深圳賣到12.5元人民幣,同樣的牙膏而且是200克一支,在香港只賣9.9元港幣,折合人民幣只有8元多。香蕉在深圳超市售價4.5元(人民幣,下同)一斤,香港只要約2元錢一斤;冷凍雞翅,深圳售價14.8元一斤,香港售價約12元;娃娃菜深圳售價4.9元一斤,香港則只要3元左右一斤。
當然,類似採購也是有選擇性的,大部分蔬菜、肉類還是香港貴得多,「特別是牛肉,香港超市好多牛肉都是國外進口的,哪怕是減價銷售的冷凍牛肉,也比深圳的貴差不多20%,更貴的那就要高好幾倍了。」
對於專程到香港「打醬油」的說法,羅太太表示並不認同,「我也只是偶爾到上水採購,這是最近的一站,即使這樣在香港境內往返路費也要40多港幣,還沒算上消耗的時間和精力。如果只是為了買幾捆青菜或者幾袋橙子就專程跑過來一趟,未免也太不值了,除非是耐儲存的日用品,而且數量要足夠多。」
奢侈品,內地客購物首選相比較醬油,價格高昂但人氣不減的蘋果電子產品,以及首飾、手錶、皮包、高檔化妝品等奢侈品始終都是內地遊客赴港購物的首選,每年幾百億港元的消費額中,絕大部分內地遊客都花在了類似方面。
香港旅遊發展局11月30日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前10個月內地訪港旅客約為1853萬人次,超越去年全年,其中近60%都是「過夜旅客」。他們在港期間的消費指向也非常明顯,特區政府統計處稱,10月份香港電器及攝影器材、鞋類、珠寶首飾及奢侈品的銷量分別增長了39%、33.8%和30.2%。在此背景下,「打醬油」的銷售額完全被「淹沒」在上百億的遊客消費中,看不出絲毫波瀾。
除此以外,在世界經濟形勢相對嚴峻的大背景下,香港日常生活用品也開始面臨漲價壓力。
香港特首曾蔭權6日出席香港經濟峰會時表示,由於美國實行量化寬鬆政策,加上人民幣升值,香港已經開始面臨輸入通脹的壓力——10月份通脹率是2.3%,稍高於第三季度的2%,其中食品價格上揚對低收入家庭影響特別顯著。「豆豉鯪魚價格上升,午餐肉價格上升,麵包價格上升……我留意到罐頭食品、番茄等蔬菜的價格也在上升!」財政司長曾俊華已將今年全年的基本通脹率預測由1.5%上調至1.7%,並稱會在需要時採取相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