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3年12月26日生於湖南湘潭韶山沖的一個農民家庭,字潤之(原作詠芝,後改潤芝),筆名子任。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3歲。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卓越的領導者,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理論家。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開拓者,是近代以來中國偉大的愛國者和民族英雄,是中國共產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核心,是領導中國人民徹底改變自己命運和國家面貌的一代偉人。是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詩人、書法家。毛澤東被視為是現代世界歷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時代雜誌將他評為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100個人物之一。
韶山位於距湘潭市40公裡的地方,離長沙100公裡,傳說舜曾在這裡演奏過「韶樂」。這是一塊山明水秀的地方,一直到近代它都是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偉人毛澤東就出生在這裡,並在此度過了青少年時代。現在,韶山沖留有毛澤東故居、其父母墓、毛氏宗祠、毛澤東紀念館、南岸(毛澤東小時候念書的地方)等可供人瞻仰的景點,此外滴水洞景區也是必去之處,據說這裡的山嶺間暗藏著「龍脈」(山脊確實有點象根龍骨),而毛澤東小時候經常在這一帶放牛的。圖為滴水洞一號樓,1966年6月間毛澤東曾在這裡小住了十一天。
最佳旅遊時間湘潭的春天始於2月中旬,4月韶山紅杜鵑怒放,漫山遍野,美麗無比。秋季始於8月中旬,氣溫通常在15℃至20℃左右,這時秋高氣爽,可以到湘江邊昭山觀賞紅葉。總地來說,春天和秋天去湘潭旅遊是比較合適的。
韶山景點起點
景點賣票點!因為是正月十五所以門票只要100元加二十元景點車票!平時要115元加二十元景點車票!
景點的檢票門口!
滴水洞之由來滴水洞在韶山的西面,佔地面積約5平方公裡。那裡有三座大山,南面是龍頭山,北面是牛形山,西面是書堂山。牛形山東南朝陽,突起一塊石鼓,稱大鼓石。從前山中有虎,老虎經常存此歇息,故又稱虎歇坪。 龍頭山山腳有一山泉,相傳是龍之涎液匯集成溪,自山谷腹地流向山口,婉如銀鉤,鬥折蛇行,跌巖而下。溪上曾有一小橋,橋頭有一小石洞,洞裡長期滴水,不管天幹大旱,洞中水滴不斷,回聲悠揚,其韻如琴。這就是滴水洞得名的由來。
第一站滴水洞景點
毛澤東與滴水洞淵源很深。據毛澤東在滴水洞給身邊的工作人員介紹說:「我的老祖宗就住在滴水洞旁邊的虎歇坪。為選這個地方,請風水先生卜了11天時間。後來為什麼又搬到上屋場去了呢(指現在的毛澤東故居)?我父親早年還是個很勤勞的人,他沒有看重山水,而是看中了那一遍土地好。」 毛澤東還給工作人員講了一件有趣的事:他的祖父毛翼臣有一個哥哥叫毛德臣,他們倆在虎歇坪勞做時,發現這個地方很乾燥。那時,兄弟倆活著就想到死後的歸宿,二人都想埋在這裡。他們還請了一個風水先生看了地,說這裡是一塊風水寶地,正在『龍脈』上。於是兩兄弟爭吵不休。風水先生為平息事端就說:「這裡的土地爺告訴我,你們二人誰先死,誰就埋在這裡」。 毛澤東接著說:奇了!風水先生還能與土地對話?只有封建時代是這樣,誰願意早點死呢?死是一種自然規律,誰能掌握得了呢?後來,毛澤東的祖父先死,理所當然地埋在虎歇坪。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紅軍屢戰屢勝,接連挫敗國民黨軍隊的進攻。迷信風水的湖南省省長何鍵想:毛澤東乃一介書生,怎麼會懂得帶兵打仗呢?一定是有祖墳的保佑,於是就從長沙派兵到韶山滴水洞挖毛澤東的祖墳。 韶山民眾聞訊,集合起來去保護毛澤東的祖墳,一面憑藉滴水洞山陡林密,在山上放銃、放炮竹,擺出平日圍哄野豬的陣式,大施疑兵計;一面迅速將毛澤東的祖墳墓碑掀倒埋起來,再把墳堆攤平,蓋上草皮,把墳「藏」了起來。兵匪進得山來,聽見到處槍炮聲,風聲鶴唳,草木皆兵,胡亂挖了幾處,便撤回交差了。毛澤東祖父的墳安然無恙。 肖根如回憶,毛澤東在滴水洞講到這件事時,心裡很氣憤,說:「蔣介石要挖我的祖墳,這是失民心嘛!失民心者失天下。」毛澤東講這番話是很得意的,因為中國共產黨最終打敗了蔣介石,建立了新中國。同時從另一方面講,毛澤東是很講民心的,不管是戰爭年代,或者是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他都是講民心的,相信和依靠群眾,為人民謀福利,並將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共產黨的宗旨。 毛澤東在講到祖墳時還說:「老祖宗是不能忘記的,我至今還懷念我的母親。我母親非常善良,非常慈祥,濟困扶貧,愛老憐幼,我不能忘記呀!」 毛澤東喜歡滴水洞,不僅僅這裡風景秀麗,氣候適宜,還有他的許多親人都埋在那一帶山上,故而,毛澤東對滴水洞有一種特殊的感情。
滴水洞一號樓!
有兩隻不知什麼動物!
進入一號樓啦
一號樓是一棟青灰色四屋脊的平房,是給毛澤東下榻的房屋。它依山而建,背靠虎歇坪毛澤東的祖父毛翼臣的墳地。由祖墳地延伸而至。房內有會議廳,兩套臥室,裡面有辦公室和衛生間。一套是給毛澤東住的,另一套是準備給江青來時住的。房子雖然不是當年毛澤東說的幾間「茅屋」,但也並不豪華。
從一號樓往右走,通過二號樓的迴廊,有幾間偏房,是警衛員和服務人員住的。二號樓有20多間,是毛澤東隨行人員住的。三號樓有四層樓,距一、二號樓數百米遠,是警衛部隊和省委工作人員住的地方。 滴水洞房屋修建後,定為保密的地方,除省委少數領導到那裡開過會外,沒有向外開放。本來帶有神秘色彩的滴水洞,這次毛澤東的回來,使它越發變成了神秘的禁地。現在對外開放啦!
有沒有感覺很豪華的樣子!
毛爺爺
還有我們的兵哥哥!
下面我們要進去防空洞啦!
哈哈出來啦!
滴水仙境
第二站毛澤東紀念園
毛澤東紀念園位於毛澤東故居西側約500米的層山疊嶺之上,紀念園最初定名為「毛澤東之路景園」。景園的構思顯然受到了全國許多大城市「世界之窗」微縮景觀的啟示,整座景園只用了一年的時間,在一九九五年底,佔地約二十萬平方米,大小建築近百處,集紀念、教育、遊覽等多種功能於一體的景園便展現於世人面前。韶山毛澤東紀念園最大的特點是將紀念意義寓於複製實物,讓人們於遊園之中感受歷史進程。景園有兩大入口,即南門與東門,南門由毛澤東故居前的通道自然延伸,過關公橋,跨韶河,繞韶山嘴,在橋與嘴之間砌有一仿古牌坊,引導遊人北去,這非常符合當年毛澤東由南北上的徵程。 由南門入景園,穿過一座巍峨雄壯的門樓,正面凸現一線長城古壘,象徵偉人毛澤東的民族之魂。沿大道,拾臺階,但見眼前高巖上聳立一宏偉建築,此即園中最氣魄之處:韶山毛澤東紀念堂。 紀念堂為全園主體建築,與故居遙相呼應,佔地五千平方米,建築面積一千三百平方米。建築採用傳統廟堂式,白色粉牆,琉璃青瓦,既有高堂的雄偉,又有韶山民居特徵。紀念堂建築群由入口前院,主體建築和後山園林組成。入口前前院為瞻仰活動,集散休息處。主體建築為前後廳與側廳,走廊圍成的內院式建築,室內展覽了毛澤東各時期生平簡介,後廳內有毛澤東及六位親人的漢白玉雕塑。沿右側小門行進,可按毛澤東人生路的順序欣賞到各個時期的代表性景點。 首先,是立於花木叢中的湖南第一師範井亭,隨後是中共一大會址:南湖。湖邊泊著一艘遊船。然後是清水塘舊址、武昌都府堤41號、井岡山茅坪八角樓、黃洋界紀念碑、瑞金甜水井,園內第二大建築——遵義會議舊址。瑞金水井和遵義會議在山谷之中,暗示毛澤東領導的革命事業將由低潮走向高潮。 景園最高處是延安窯洞與延安寶塔。景園除複製了與毛澤東一生最相關聯的紀念物,還配置了一些遊樂設施,以寓「前人辛苦,後人享福」,園內的一些神話傳說造型,也體現了毛澤東兼具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的個人特質。
毛澤東求學之路的房子
農用工具
文學作品
毛澤東的家人
在朝鮮檜倉郡志願軍總部陵園裡,長眠著一位天下知名的烈士——毛岸英。幾十年訪朝的中國人,總是懷著特殊的感情到那裡憑弔。按彭德懷的話說,他是「我們志願軍的第一個志願兵」,他的光榮犧牲,既體現了領袖與人民的一致,也表現出個人崇高的獻身精神。在同齡人中,有他那樣曲折經歷的非常少見。先後流浪、留學和在東歐參戰,並在國內學農,參加土改,到工廠當幹部,參加志願軍,最後犧牲在美軍投下的燃燒彈形成的火海中。曲折的童年毛岸英,1922年出生於湖南長沙市,是毛澤東與楊開慧的長子。出生後,他隨父母到過上海、廣州、武漢,1927年大革命失敗時,隨母親及兩個弟弟回長沙縣東鄉板倉隱蔽。1930年,楊開慧被湖南軍閥何鍵逮捕時,8歲的毛岸英也被一同抓進監獄,目睹了母親與敵鬥爭和犧牲前的慘烈。隨後,他被保釋出獄,翌年被外祖母、舅媽帶到上海交給毛澤民。毛岸英兄弟三人被送到地下黨主辦的大同幼稚園後不久,小弟毛岸龍去世(還有突然失蹤一說)。黨組織因顧順章叛變等事件一再遭到破壞,幼稚園的孩子們被迫疏散。毛岸英和弟弟毛岸青被稱為「紅色牧師」的董健吾領回家中,因1933年中共中央遷往江西瑞金,黨的經濟資助中斷。董的原配妻子在生活困難時,對兩兄弟的態度變壞。據毛岸英講,兄弟倆曾一度過著流浪生活。後來,董健吾將他們找回,與地下黨接上關係,於1936年託東北軍將領李杜將兩兄弟送往歐洲,隨後到莫斯科入國際兒童院。在蘇聯的生活在國際兒童院,毛岸英學習認真,不久便擔任了少先隊大隊長,1939年加入了共青團並擔任支部書記。1941年,蘇聯衛國戰爭爆發後,儘管中蘇兩黨有過不讓中國孩子服兵役的約定,毛岸英仍堅決要求參戰。不久,他找到蘇軍總政治部副主任,被批准去軍校學習。1943年畢業時,他獲中尉軍銜,並加入聯共(布),後來回國轉為中共黨員。不久,他又進入伏龍芝軍事學院,在校期間曾到紅軍中擔任過坦克連的黨代表,參加過進軍白俄羅斯、波蘭和捷克的戰鬥。1946年1月,他隨蘇共派往延安的醫生一同乘飛機回國。臨行前,史達林專門接見了他,並贈送了一支手槍,他直至犧牲時,身邊還帶著這支槍。回到祖國毛澤東與毛岸英正在加載毛澤東與毛岸英毛岸英到延安,毛澤東抱病到機場迎接。據中央機關工作的老同志回憶,毛澤東的心情和身體一下子好了許多。父子在一起只吃了兩天飯,毛澤東便要毛岸英到機關食堂吃大灶,並讓他到當時著名的勞動模範吳滿有家學種地,上「勞動大學」。吃慣了洋麵包的毛岸英,這時睡農民的土炕,一樣幹起農活兒。1947年春,國民党進攻延安,他隨中央機關北撤,又按毛澤東的安排去土改工作團,在山西臨縣參加試點。他寫信報告父親說,兩個月的收穫比蹲在延安機關學習兩年還多。此後,他又到冀中、山東搞過土改,並參加了中宣部、中央機關保衛訓練班的工作。新中國成立半個月後,毛岸英與劉思齊結婚,毛澤東參加了婚禮,只送了一件穿過的大衣,並對兒媳說:「白天岸英穿,晚間你蓋,都有份。1950年春,毛岸英跟隨李克農訪蘇並當過翻譯,此後又要求到基層。1950年夏,他任北京機器總廠黨總支副書記,並決心「在這個工廠連續不斷地做十年工作」。赴朝參戰同年10月,毛澤東作出了抗美援朝的決定。毛岸英在家中遇到了準備出徵的彭德懷,便要求入朝參戰,並得到毛澤東支持。隨後,他到志願軍司令部任俄語翻譯兼機要秘書。除了彭德懷等幾人了解他的身世,其他人都只知道這是一個活潑、樸實、能幹的年輕人。不幸犧牲11月25日第二次戰役開始,因「志願軍司令部」所在的大榆洞發報甚多而被美軍測出,認定有重要機關並派飛機前來轟炸。當時,毛岸英等四人在木板房中。燃燒彈落下瞬間,形成上千度高溫。有兩人先後跳出後,木板房便化成灰燼。事後,在兩具遺體中,依據一塊蘇聯手錶的殘殼,才辨認出毛岸英的遺體。毛岸英犧牲當天,有人便提出要把遺體運回國內。彭德懷雖然難過得一天沒吃飯,還是決定就地安葬。後來,彭德懷又提出為他立碑,說明他自願參加志願軍的經過,「不愧為毛澤東的兒子」。毛澤東在與彭德懷見面時也強調「岸英是志願軍的一名普通戰士」,並說「你們做得對」。毛澤東得知毛岸英犧牲的消息後,強忍喪子之痛,緩緩地說:「打仗總是要死人的。中國人民志願軍已經獻出了那麼多指戰員的生命,他們的犧牲是光榮的。岸英是一個普通戰士,不要因為是我的兒子,就當成一件大事。」這是毛澤東一家為了中國人民的革命事業獻出的第六位親人。毛岸英入朝參戰雖然只有短短的34天,他沒有作出如同邱少雲、羅盛教、黃繼光、楊根思那樣的英雄壯舉,更沒有獲得任何榮譽稱號和紀念獎章。但是,他作為「志願軍的第一人」,其中值得挖掘和品味的東西,以及他和毛澤東在這場戰爭中,在硝煙散去,在今天中國迎來了和平與發展的環境時留給人民的思考,更顯出了他的彌足珍貴。毛主席本人在1951年3月,與他的老友周世釗談話中說:「當然你說如果我不派他去朝鮮戰場上,他就不會犧牲,這是可能的,也是不錯的。但是你想一想,我是極主張派兵出國的,因為這是一場保家衛國的戰爭。我的這個動議,在中央政治局的會上,最後得到了黨中央的贊同,作出了抗美援朝的決定……要抗美援朝,我們不只是物資的援助,金日成同志的告急電報是明寫的『急盼中國人民解放軍直接出動援助我軍作戰』,要作戰,我要有人,派誰去呢?我作為黨中央的主席,作為一個領導人,自己有兒子,不派他去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又派誰的兒子去呢?人心都是肉長的,不管是誰,疼愛兒子的心都是一樣。如果我不派我的兒子去,而別人又人人都像我一樣,自己有兒子也不派他去上戰場,先派別人的兒子去上前線打仗,這還算是什麼領導人呢?這是一個方面。另一方面,岸英是個年輕人,他從蘇聯留學回國後,去農村勞動鍛鍊過,這是很不夠的,一個人最好的成長環境就是艱苦!在戰鬥中成長要比任何其他環境來得更嚴更快。基於這些原因,我就派他去朝鮮了。」
楊開慧(1901—1930),號霞,字雲錦,湖南長沙板倉人,楊昌濟之女。1920年冬,楊開慧和毛澤東結婚,1922年初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毛澤東的助手。大革命失敗後,毛澤東去領導秋收起義,開展井岡山根據地鬥爭;楊開慧則獨自帶著孩子,參與組織和領導了長沙、平江、湘陰等地武裝鬥爭,發展黨的組織,堅持革命整整3年。1930年10月,楊開慧被捕,她拒絕退黨並堅決反對聲明與毛澤東脫離關係,隨之被害。1957年毛澤東為紀念楊開慧特寫了《蝶戀花·答李淑一》詞一首,贊其為「驕楊」。 楊開慧是中國婦女解放運動的倡導者和實踐者。
1904年,楊昌濟懷著救國救民的抱負,遠涉重洋去留學,楊開慧在母親向振熙的撫養下度過了童年。1908年,楊昌濟從國外來信,囑咐楊開慧的母親一定要送開慧上學,隨後楊開慧破例進入長沙第四十初級小學,在當時的板倉女孩子還沒有上學讀書的先例,楊開慧開了風氣之先成為該校第一批女學生,也是班上年齡最小的學生。楊開慧在楊公廟小學讀了三個學期後,轉到離板倉五裡路的儲能學校。辛亥革命發生後不久,楊開慧回家動員不識字的媽媽也進學校讀書,便和媽媽一起轉到離家20多裡的衡粹女校,媽媽讀實業班,她讀附設小學班,母女同校讀書一時被傳為佳話。後因衡粹女校要遷到長沙,楊開慧又轉到麻林橋附近的縣立第一女子高校,一直讀到畢業。青年時代楊開慧與毛澤東正在加載楊開慧與毛澤東1913年,楊昌濟從國外歸來,任教於長沙湖南省立第一師範。楊開慧跟隨母親陪伴從國外留學回湘的父親,從鄉下到長沙大鵝塘居住。楊昌濟以淵博的學識和高尚的品德吸引著向上有為的學生,毛澤東、蔡和森、蕭子升等經常去楊家向老師請教各種救國救民的大道理,正是在這其間,楊開慧第一次見到毛澤東。從遷居長沙到楊昌濟病逝,楊開慧沒有再進入學校,一直在家裡由父親指導自學。當毛澤東等來家向父親請教時,她總是搬一條小凳坐在旁邊,聽他們談論治學、做人之道,研討朝代興衰,探尋救國救民真理。毛澤東和楊開慧日漸熟悉。1918年6月,楊昌濟應聘為北京大學教授,舉家北遷。1918年秋,為了組織新民學會會員赴法勤工儉學,毛澤東第一次來到北京,前去看望老師楊昌濟並在楊家小住,並經恩師介紹,在北京大學圖書館任助理員。毛澤東雖是暫住楊家,小師妹和他接觸的機會卻多了,毛澤東每天清晨起來堅持洗冷水澡鍛鍊身體,而且寒冬臘月都是這樣堅持著,這也使得楊開慧從內心深處對他產生了一種敬佩,正是這時毛澤東和楊開慧開始相愛。1919年12月8日,毛澤東率驅張(敬堯)代表團第二次到了北京,也住在楊家。不久,楊昌濟染病,楊開慧日夜侍於病榻之側,並為父親讀書讀報。每期《新青年》是必讀之書,從這裡,楊開慧汲取了許多新思想新道德。1920年1月,楊昌濟不幸病逝,北京和長沙的教育界都為楊昌濟開了追悼會,毛澤東以半生半婿的身份參加守靈,幫助料理後事,父親病逝後楊開慧隨母親、哥哥回湖南。楊開慧回到長沙,得到父親生前好友的關照,在李淑一父親的幫助下進入教會學校福湘女中讀書,和後來成為柳直荀烈士夫人的李淑一住在同一寢室。楊開慧在校期間不做禮拜,破壞校規,還經常出去搞學生運動,奔走於各校組織講演隊走上街頭,宣傳學聯的主張。因此不久被保守的福湘女中開除。1920年8月,毛澤東在長沙成立了文化書社,楊開慧得知書社缺經費後,還回家動員母親把父親去世時親友們送的奠儀金,拿出一部分來支持毛澤東,同時她還參加了書社的工作。1920年湖南教育界、學界就婦女教育問題展開熱烈討論,「男女同校」成為討論中的熱門話題。要開風氣之先,需有勇敢者帶頭,需要非凡的魄力和膽識。楊開慧想進男校,和毛澤東商量,毛澤東非常支持。1920年9月,楊開慧串聯了福湘、周南兩女校的5名女學生,毅然進入嶽雲男子中學,成為全省男子中學中第一批女學生。1920年冬,楊開慧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成為湖南第一批團員。這年年末,她與毛澤東結婚。革命歲月1921年夏,毛澤東同何叔衡一起,赴上海參加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1922年初,楊開慧加入中國共產黨。以黨齡而論,楊開慧在女性中僅次於北大的繆伯英(何孟雄之妻),共產黨第二個女黨員的身份。中共「一大」後,毛澤東建立了中共湘區委員會,任區委書記,楊開慧負責區委的機要和交通聯絡工作,成了毛澤東的得力助手。他們把家安在了長沙市郊外清水塘22號,這也是區委所在地。她經常往來於文化書社、船山學社等黨的秘密聯絡點,傳送黨的文件和指示,協助毛澤東收集資料,抄寫文稿,同時照料毛澤東的生活起居,使他有精力從事日益繁重的革命工作,楊開慧當時把她母親也接來跟著住在一起。1922年,毛澤東創辦了湖南青年圖書館,楊開慧主持圖書館的一切事務。1922年10月,楊開慧生了第一個孩子,取名毛岸英。楊開慧一邊帶孩子,一邊協助毛澤東工作。1923年4月,毛澤東到上海黨中央工作,任中共中央組織部長。1923年11月 次子毛岸青在板倉家中出生。1924年,楊開慧帶著岸英和岸青兩個孩子也來到了上海,並同向警予一起去紗廠組織女工夜校,為此還專門學習用上海話講課。1925年2月,隨毛澤東回到韶山開展農民運動,協助毛澤東創辦農民夜校,在農民夜校擔任教員。她不僅一直照顧丈夫生活並帶孩子,也幫助聯絡同志,還幫毛澤東找資料、抄寫文章。1925年12月 離開韶山轉往廣州協助毛澤東收集、整理資料,編寫文稿,負責聯絡工作。1926年隨毛澤東在廣州開展革命工作。1927年初,毛澤東對湖南農民運動進行考察,楊開慧把大量的調查材料進行分類整理,工整地抄寫下來。3月,毛澤東《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在中共湖南區委機關報《戰士》上首次刊登,裡面也凝聚了楊開慧的心血。1927年4月三子毛岸龍在武昌出生。「八七」會議後,毛澤東潛回湖南,趕到板倉看望在此隱蔽的妻子和三個孩子,又在楊開慧陪伴下潛入長沙,住進了嶽父留下的那座掛著「板倉楊」匾額的房子。毛澤東日夜進行暴動的準備,楊開慧則照料著丈夫的生活。8月底,毛澤東去指揮秋收起義,行前囑咐楊開慧照顧好孩子,參加一些農民運動。楊開慧給丈夫帶上草鞋,要堂弟楊開明送一程,並叮囑毛澤東最好扮成郎中(醫生)。這次話別,是這對夫婦的永訣。此後,楊開慧獨自帶著孩子回到長沙板倉開展地下鬥爭。面對嚴重白色恐怖,在與上級組織失去聯繫的情況下,楊開慧參與組織和領導了長沙、平江、湘陰等地武裝鬥爭,發展黨的組織,堅持鬥爭整整3年。被捕犧牲楊開慧與毛岸英正在加載楊開慧與毛岸英1930年,紅軍兩次攻打長沙。湖南軍閥何健把對朱、毛紅軍的仇恨都發洩到楊開慧身上。他出了1000銀元的賞格捉拿楊開慧。楊開慧在群眾的掩護下,幾次都逢兇化吉躲過了敵人的追捕,但在1930年10月24日,楊開慧潛回板倉看望母親和孩子,被軍閥密探發現後被逮捕。1930年11月14日,楊開慧於瀏陽門外識字嶺英勇就義,年僅29歲。在江西指揮紅軍反「圍剿」的毛澤東得知楊開慧犧牲的消息,寄信給楊家說:「開慧之死,百身莫贖。」解放後,毛澤東仍常懷念楊開慧。1957年,他給故人柳直荀的遺孀李淑一回信時,寫下了《蝶戀花·答李淑一》,第一句就是「我失驕楊君失柳」。對女子的稱呼本應用「嬌」字,當年推薦楊昌濟去北京大學任教的章士釗曾「驕楊」當作何解,毛澤東則說:「女子為革命而喪其元(頭),焉得不驕?」主要作品主詞條:偶感楊開慧15歲作品正在加載楊開慧15歲作品楊開慧隱蔽於板倉老家時,1928年10月曾寫《偶感》詩一首,五十多年後修繕故居時才得發現。詩中雖有別字漏字(特用括號標出),對丈夫的思念卻凝聚紙上:天陰起溯(朔)風,濃寒入肌骨。念茲遠行人,平波突起伏。足疾可否痊?寒衣是否備?孤眠(誰)愛護,是否亦悽苦?書信不可通,欲問無(人語)。恨無雙飛翮,飛去見茲人。茲人不得見,(惘)悵無已時,良朋盡如此,數亦何聊聊。念我遠方人,復及教良朋。心懷長鬱郁,何日重相逢。
鐵索橋旁邊的文字
出來啦
第三站毛澤東的家
這是一棟普普通通的江南農舍,為"一擔柴"式的房子,總建築面積472.92平方米,佔地566.5平方米。它座南朝北,背山面水。屋前荷花塘和南岸塘相毗鄰,綠水瑩瑩,風過處,蕩起縷縷漣漪。放眼青山,背依翠竹,綠水、蒼松和翠竹把這棟普通農舍映襯得生氣盎然。1893年12月26日毛澤東同志就誕生在這棟房子的東頭。東頭十三間半瓦房,是毛澤東家的,西頭五間半土磚茅房是鄰居的。這棟普通農舍曾幾經滄桑。它的修繕和擴建凝結著毛澤東的祖輩、父輩和他們兄弟的心血和汗水。從1878年毛澤東祖父定居時的五間半茅屋,經過前後三代人的艱苦創業,修修補補,其間遭火災,遇搶劫,1918年才掀茅蓋瓦,加修後院,擴建成十三間半瓦房(內含雜屋,其中半間指兩家合用的堂屋)。1929年4月,國民黨反動派曾沒收毛澤東在韶山的全部房屋和家產。於是,這棟房子和裡面的家具,又遭到了嚴重破壞。解放後,人民政府進行過多次修葺,使之基本上保持了當年原貌。1950年,故居作為革命紀念地供國內遊客參觀。兩年後又正式對外賓開放。1961年3月,國務院正式公布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毛澤東同志故居」七個黑底鎦金大字,是1983年4月2日時任中央軍委主席的鄧小平同志親筆題寫的。
好多人……由於這裡要用身份證重新免費領票……我爸媽忘記帶身份證……我只好把我領的免費的票給她們進去看了我就在外面提包……其實我以前來過了……
其實裡面也就是農具和生活用品……
第四站毛澤東廣場
毛澤東同志銅像廣場曾是韶山核心景區的中心,是海內外遊客緬懷毛澤東同志的主要場所,也是來韶遊客參觀遊覽的集散地。近年來,隨著紅色旅遊的升溫,來韶遊客逐年增加,特別是旅遊黃金周和大型紀念活動開展時,銅像廣場活動範圍小、視野不開闊、交通組織混亂等問題逐漸暴露出來,給遊客帶來了諸多不便。韶山「一號工程」把毛澤東同志銅像廣場改擴建作為重要內容。設計方案由湖南省城市規劃設計院設計,並通過座談等多種方式面向社會各界人士及主席親屬徵求意見。為檢驗實際效果,還在現場搭建了等比實物模型。2008年1月,中央批准了改擴建方案,並同意毛澤東同志銅像廣場改擴建後命名為「毛澤東廣場」。
好多人呀
清乾隆六年(1741)毛爾達、毛彝生等人開始倡修宗祠,二十年(1755)七月購得毛介人的土地,二十三年(1758)開始動工興建,二十八年(1763)建成。該祠為磚木結構,青磚青瓦,建築面積668.8平方米。它建成時距毛氏遷韶有370多年了,它是韶山毛氏的總祠。宗祠大門門額有「毛氏宗祠」四字。大門外兩邊各立一石鼓。兩側對聯為「注經世業,捧檄家聲」。毛澤東少年時,有個叫毛承文的農民,敢於與地主豪紳對抗,地主與族長勾結,誣毛承文「破壞族規」,將他押進祠堂,準備毒打。毛澤東聞知,非常憤慨,與窮苦農民一道衝進祠堂和族長說理,迫使族長釋放了毛承文。民國14年(1925),毛澤東回韶山開展農民運動,創辦農民夜校20餘所,這裡是最早的一所。中廳為夜校教室,毛澤東的妻子楊開慧曾在這裡講過課。她一面向窮苦鄉親傳授文化知識,一面通俗地宣講革命道理。她在講「手」和「腳」兩個字時說,每個人都有一雙手,勞動人民用手創造了世界上一切財富,但辛辛苦苦,到頭來落得兩手空空,一無所有。種田的人沒有飯吃,織布的人沒有衣穿,蓋房子的人沒有房子住,而有錢人有手不勞動、有腳不走路,卻吃的是魚和肉,穿的是綾羅綢緞,住的是好房子,一出門就要坐轎子。大家想想這是為什麼?所以大家應該挺胸立足,用我們的雙手去推翻那些不勞而獲的統治階級
上課的地方
由於時間不夠了!父母也覺得太累了!韶峰也就沒有去了……
更多湖南最新旅遊資訊,湖南最新旅遊攻略請百度搜索"長沙小蜜蜂自助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