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說:有權住東山,有錢住西關
我作為一個廣州東山的「土著」,在老東山各處探尋歷史建築一直是我的一份執著,不僅僅是欣賞古建築的外表,還可以從中讀到許多隱藏背後的故事。今天我有幸走訪了東山賓館,想不到遇見3棟被遺忘的珍稀建築,讓我看得如痴如醉。
消失15年的「東山」僅存的老字號,東山賓館
話說「東山區」已經被寫進歷史15年之久,2005年東山區因為面積小,行政功能少,被併入越秀區,從此消失在名冊上。而還留存著「東山」二字的老字號越來越少,1957年開業的東山酒家因經營不善終於在2006年被廣州酒家所取替。
東山賓館是少數僅存有「東山」老字號的商業之一,證明了「東山區」確實存在過。這是一家老賓館,位於老城中央心臟地帶的【東山口】,縱使歲月不饒人,但「追夢東山」的石刻依然清晰可見。我很開心有機會來體驗一把,而且入住這裡最大最豪華的套房。
整個賓館400餘間客房,面積150平方米的套房為數不多。我入住的這房間是的家具全是實木古董,衣櫃、書桌、椅子等都以古色古香的原色木調為主,使房間顯得格外雅漾風致,淡雅飄逸,就連門把也是精雕細琢。
茶具固然是精品,不落俗的紫砂工藝配上晶瑩剔透的玻璃器皿,營造出一種難得的溫馨舒適,就連茶葉也是精挑細選的英紅9號,一口甘甜醇香。
而最讓我驚喜的是,每個套房還自帶桑拿浴室,是可以自己在浴石上淋水調溫的那種,內部每一個角落都十分乾淨,毫不馬虎!在房間裡也可以體驗酣暢淋漓,實在是爽快!
現存最早希臘式建築,話說源自美國基督教
東山賓館的大院裡除了主樓外,還有幾棟被寫入歷史的古樓,其中一棟被編為4號樓的,是現在賓館行政人員的辦公大樓。大樓坐北向南,平面呈倒轉的「凸」字形,大門入口外立面為石米裝飾,而建築主體的左右兩翼則為紅磚外牆。而最為醒目的是大門入口中部的希臘式三角形山花,向外突出,是典型的西洋建築風格。
樓高3層,內部每層被間隔成約十個房間,都是賓館內部的辦公區域,雖然功能現代化,但走廊以及公共樓梯間仍保留了原汁原味的水磨石地板,已有上百年歷史,被磨得十分平滑,且潤色有光澤。
歷史文檔中對這座樓的記載特別少,甚至這裡的員工也對其不甚了解,我還是從一位培正中學退休教師曹老師的《回憶錄》裡面找到了一點蛛絲馬跡。據記錄在1931年安息日會在三育路開辦了一所醫院,名為「廣東衛生療養院」,最初設備簡陋,只有五個小房及幾張病床,兩年後開始建成一座三層高及一層地下室的大樓,以希臘式山花裝飾門廊入口,變成一家稍具規模的貴族醫院,收費相當高。而這裡的外科手術在廣州名列前茅,連宋美齡和陳濟棠也曾在此就醫。
《回憶錄》上雖沒有指出此醫院的具體情況,但根據地點和對建築的描述,可以聯想到這座4號樓毫無疑問就是「廣東衛生療養院」。而此建築的風格需要追溯到清末鴉片戰爭前,話說當時基督教傳入中國,清政府卻十分排斥,對傳教士實行禁教政策,被驅逐的傳教士只能在南方沿海的廣州和澳門雲集,直到鴉片戰爭前廣州都是作為唯一的通商口岸存在,也是基督教的傳教中心。鴉片戰爭以後,各國教會擴張勢力,但為避免利益衝突而各據一方,英法兩國搶佔沙面為租界,德國選芳村為據點,而美國的浸信會就選擇了東山為基地。美國第三任總統託馬斯·傑佛遜曾說,他認為希臘式建築最能反映美國民主制度與學術自由,因而這種建築理念被廣泛採用。除了三育路這座醫院,還有寺貝通津、培正路、恤孤院路、煙墩路、新河浦等一帶都有不少相似風格的建築。
被評為廣州市第一批歷史建築的16、17號樓
除了辦公樓,我還參觀了在東山賓館大院中的16、17號樓,這兩座樓緊密挨著,外觀和內部構造十分相似,一眼看過去以為只有一座建築物。外表看上去已經青苔滿布,藤蔓糾纏,日久失修的樣子,連門把都一碰就掉。但歲月並不能掩蓋古樓的底蘊,淡黃色的石米外牆,紅色的磚瓦房頂,精緻的小陽臺,圓拱形的窗花,還有一座圓柱形的塔樓,從這種羅馬式的建築風格看得出來這曾是外國權貴居住過的地方。
我得到了賓館工作人員的允許,入內參觀。因為這裡已丟空2年之多,現在不通電,只能靠手機那微弱的照明找路。屋子很大卻沒有一件家具,空空蕩蕩的,門窗地板都塵封已久。但在鏡頭光下,別致的窗花與水晶吊燈依然顯得高貴優雅,純白的天花板卻流露了一絲蒼白。
我順著工作人員的指引,來到了一條華麗麗的旋轉樓梯前。黑色的護欄與窗花互相襯託輝映,盡顯工匠之心,白色的樓道通往漆黑的樓頂,猶如在童話城堡裡,公主與王子追逐的旋轉樓梯,很有感覺。在黑暗之中映射出樓梯的影子,也別具一格。
參觀這兩座樓最佳的角度並不是仰望,因為在下面很難看清全貌,然而透過旁邊一棟建築物的窗戶向下俯瞰,卻能將其看得一清二楚。兩棟樓被深藏在茂密的大樹中,殘舊的外表與周邊的建築格格不入,卻獨顯一番風味。
對於這座樓的故事,大家似乎都不清楚,只知道很大,還有地下酒窖和倉庫,十足貴族之家。2年前這裡曾租給隔壁樓盤做銷售中心,之後就一直放著了,現在有計劃重新出租,希望能找到懂得欣賞的商家接手,將其打造成為一個可供參觀的文物建築。
紅樓,傳說陶鑄也曾在此辦公
在大院內還有一座值得參觀的建築物,因其紅色的外表這裡的人稱它為「紅樓」,小兩層加一個小院子。之前是一家私人會所,後來軍區物業不能出租,便收回放空了好一段日子,略顯破落。
這座建築沒有什麼特色,但樓梯的護欄卻很特別,同樣很有西洋的味道,或許也曾經是外國教會的物業吧。
聽說民國時期,這裡曾是革命根據地,陶鑄等先輩也曾在此辦公。但這一切都是沒有經過考究的道聽途說,我真的很想在歷史文案中找到多少與這裡相關的信息,讓這些歷史建築增添更多人文的氣息。
後記
參觀的那天傍晚突然下起了大雨,影響了後面的拍攝,非常可惜。很希望能再有機會拜訪,細看每一處角落,用我的鏡頭帶給大家更多角度的欣賞。
【東山賓館】
地址:廣州市越秀區三育路44號
交通:地鐵一號線【東山口】站及六號線一號線交匯站【區莊】站,步行5分鐘
價格:300-500元/晚,套房3000+
Tips:上述的歷史建築都歸東山賓館所有,現在是大門緊鎖,不能隨意入內參觀的,如果想參觀可與前臺的工作人員聯繫,或許可以安排。賓館旁邊還有一家傳統百貨商店,王府井百貨,雖不及北京的王府井熱鬧繁華,但也是東山興盛的一個代表,是地道老廣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