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白不但地大物博,民間信仰活動也是很頻繁,大部分的村屯都設壇(堂)祭祖,各鄉鎮保留香會社慶、神靈出遊、道場佛事等宗教信仰活動,在縣內尤其以龍潭的「老爺出遊」(博白縣城人也稱為「龍潭二月二」)較為大型。下面飛揚君吐血為各位整理出2015年和2016年(3月10號)龍潭鎮二月二的情況。
2015年龍潭二月二情形 (博白攝影家:黃廣生)
龍潭地處兩廣三縣市的交界處,鄉鎮中的大鎮人口多土地面積廣,全部是客家人,從這個角度看「二月二」或者「龍抬頭」是具有濃鬱的客家風採的民俗民間宗教信仰的活動。
2015年龍潭二月二情形 (博白攝影家:黃廣生)
「二月二」為什麼又叫「龍抬頭」原來民間流傳每逢農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雲雨的龍王抬頭的日子,從此以後,雨水會逐漸增多起來,所以叫龍抬頭。龍潭這個大型的活動起源現在難細考據,從現有的史料看來,明清時代以來客家人聚集的地方盛行開來,到了文革期間受到打壓控制,直到80年代重新開始在博白流行開來,規模逐年增大,民間流傳正月十五,二月二,還有每個月的十八,十九是各個神仙老爺的誕日,為了恭迎神仙下凡為民間驅邪,所以舉行儀式慶賀。
2016年龍潭二月二情形 (博白攝影家:汪洋)
民間傳龍潭遊神活動最早發動者是當地的武館,解放後主要由伏波廟的香公牽頭組織,伏波廟主要由伏波廟、華光廟、紫雲廟三個寺廟組成,經濟收入靠村民的祈福捐贈。
圖片:來源網絡
整個遊神儀式分為四個環節:設壇、會神、遊神和轉壇環節。飛揚君今天講述的是會神、遊神和轉壇環節。
【會神篇】
意思是與神仙相會。這個先要介紹「降生童」即神靈附體的意思,在會神的早上會有多個不受自己意識控制的男女村民,這些人會恍恍惚惚進入伏波廟,到神像跟前進入所謂的神靈附體狀態,這些人就是神的替身。(這些擔任「降生童」任務的也是龍潭鎮村民民平時在家務農,有時也幫人算卦佔卜,具有一點武功)
2016年龍潭二月二情形 (博白攝影家:耳.朵)
這些人進入迷離狀態後要來領聖旨,這個「聖旨」就是令箭也稱「神簪」(這個令牌是用銅打造的,重約一斤,長50公分左右,一頭鑄成各種形狀,另一邊是鋒利頭)在神壇面前,這幾個"附體「的村民畢恭畢敬地從香公哪裡接過令箭,在周圍鑼鼓敲打聲中,拿起預先準備好的聖水,噴到令箭上。
2016年龍潭二月二情形 (博白攝影家:耳.朵)
在迷糊狀態下這些人緊閉雙眼,將箭頭從嘴角緩緩深入口中,用力讓」令箭「從臉部傳腮而出,然後用牙咬住箭身,彎曲令箭貼住臉頰,後以紅繩將令箭的後部固定在頭上,這個過程叫」令箭穿腮「 。
有了」令箭穿腮「,他們的意志就受到神靈的控制,穿令箭是不會感覺到疼痛,不會流血。
2015年龍潭二月二情形 (博白攝影家:雲龍)
當」令箭穿腮「成功,這些「降生童「會拿著寫有「替天行令」、「威武將軍」、「威震四海」字樣的旗幟,衝出伏波廟門前的廣場上跳「大神」的舞步,不斷會動旗子,這是他們在驅鬼神,警告周圍鬼怪老爺即將出遊,各自迴避,好自為之。一陣舞步之後降生童們來到搭好的大棚裡坐在「老爺」前面,介紹群眾信徒的膜拜拜祭等。
2016年龍潭二月二情形 (博白攝影家:黃廣生)
【遊神篇】
在遊神前,大棚有小隊人馬負責對「老爺」出遊線路進行安排清障,前是馬頭羅,後面是扛著安路牌「金鼓」、「清道」如同古代官員出巡的架勢,十幾個年輕村民 分幾組抬著四乘鏤刻祥禽、瑞獸、花卉的黑漆敞篷神轎,這個坐轎分別坐著康王、枷藍、華光、萬壽尊王等老爺。
遊神環節是這個活動中最熱鬧、隆重的部分,抬著各式各樣的老爺巡遊驅邪納福等待伏波廟一位年長的香公發號」出遊「。
2016年龍潭二月二情形 (博白攝影家:黃廣生)
此時隊伍開始出發,前面由兩個香公帶領,主神在最前面,客神安先後排序,神做在神轎中,前後左右有舉著各色的旗幟的儀仗隊,五個降生童揮動旗子,分別護著各位老爺,後面有兩個獅子,兩條長龍跟著。
2016年龍潭二月二情形 (博白攝影家:贏秦)
(2016年的獅子和長龍沒有出現)圖片來自網絡
遊神路線主要在主神的轄區,即龍潭街,設九點有四個點在設壇旁邊,其他在居民區,在沿街道家家戶戶準備一個桌子,上面擺上貢品,點上香燭,以備神靈享用。當遊神隊伍過來,每家戶夾道等待,然後把老爺請到布棚,降生安坐好,開始叩拜,許願。
香公會拿出功德箱,村民會送上紅包。在燒紙點炮的流程之後,遊神隊伍把老爺捧回神轎,一番敲鑼打鼓到另一設壇點。
【轉壇】遊神隊伍把各壇點拜祭完全,回程環節,返回伏波廟的大棚,香公們把老爺請回壇上,點香叩拜,降生童拜祭老爺,之後把令箭卸下,降生童便恢復往常精神。
龍潭」老爺出遊「具有原始的古樸,儀式完整,既有客家文化的體現,又帶有強烈的地方色彩。
2016年龍潭二月二情形 (博白攝影家:黃廣生)
客家文化是個具有強烈的移民文化印記,在南遷過程與周遭族群在經濟文化,風俗習慣,語言方面發生碰撞,不斷融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形態呈現一種兼容並包的多元特徵。
來源:博白飛揚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