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臺灣中時電子報消息,誠品書店創辦人、董事長吳清友,7月18日晚間在位於臺北市的辦公室去世,享年66歲。
最早知道誠品書店,是在大學期間聽聞去臺北的同學說到誠品24小時書店的魅力,在網上看到誠品24小時書店的照片,那種燈火通明的讀書人的樣子一下子呈現了出來,很是憧憬能去誠品看一看感受其中營造的氣氛。
去年十一有機會匆匆去臺北一趟,抽出時間去敦化誠品看了一下,可能是因為這幾年看過一些書店,對誠品已沒有太多奇妙的感覺,但那種燈火通明的讀書人印象依舊非常清晰地存在。
誠品書店是臺灣的文化地標,24小時營業的敦南店是許多遊客到臺北必去的地方。最近幾年,誠品書店已經西進,闖入了香港和內地市場。
吳清友先生1988年曾經大病一場,這場與死神擦肩而過的經歷讓他更加關注與心靈相關的事業。第二年,他創辦了誠品書店。經過多年的探索,他給這個世界留下了一個「誠品模式」。簡單來說,誠品模式的特點是:不要把它理解為一家書店,而要理解為一個複合式的文化商業空間——或者直白說:一家百貨公司。
誠品書店的信義旗艦店各店面經營範圍是:
B2美食 禮品特產,甜品糕點,主題小館,風味小吃,麵包坊,有機食品,底下酒廊
B1流行 創意休閒服飾,飾品,美容保養,運動服飾,時尚內衣,餐廳,品東西
1F風尚 設計師服飾,美容,生活精品,文具,花店,咖啡
2F書店 新書,分類圖書,電影,誠品設計商品
3F書店 簡體字館,分類書
4F書店 日文書館,其他分類書館,美發,生活創意:琉璃工坊,蠟燭館等
5F兒童 兒童探索博物館,圖書,童裝,家具等
6F文化 菜館,展演廳,視聽室等
(引自:閻峰《經營顧客——臺灣誠品書店營銷傳播模式的一種解釋》)
儘管書店是業務核心,但是從收入比例來看,只佔誠品的30%左右。書也許是人們來到這裡的原因,也許是誠品給人營造優雅、有文化的感覺的核心,但卻不是商業上的重點。近年來,為了增加營收,書店部分的空間還在不斷被壓縮。而誠品公司其他部分的業務用「百貨公司」都不足以概括了,因為還包括了地產、餐飲、旅行等。
正因為採取了這種複合模式,所以誠品才能把書店這個賠本的生意做下去,並且越做越大。
其實,誠品書店開張之初,曾有過15年的巨虧期,出版界的同行都好奇誠品是怎麼熬過來的。創始人吳清友先生的一席話卻讓大家釋然了:「人的生命裡有很多偶然,偶然就是一種機緣。我相信每個生命一生下來,都有他命定的功課,其實也沒有所謂偉大不偉大。在我賠錢的時候,我把痛苦變成修行,看看自己的耐力,因為這是你當年許的願,不是別人要求你做什麼。」
誠品書店敦南店誠品書店敦南店
那麼吳清友到底給我們這個世界留下了什麼呢?
一、首先是不惜快虧損支撐著誠品書店這個陶冶情操的地方。經營書店的壓力,並不比其他的行業小,尤其是像誠品這樣不以賺錢為目的的書店。從開業之日起,吳清友準備的是虧5~8年,結果誠品經受了長達15年的虧損。
二、在寸土寸金的臺北,吳清友在誠品書店裡留出一塊很大的畫廊區,可並沒有多少顧客願意去看畫展。
三、臺北的誠品松煙店,有一個室內樂演奏廳,也是全臺灣地區唯一達到國際水準的古典樂室內演奏場所。光是為了維護這個只有368個座位 演奏廳,每年就要虧損300萬人民幣。
四、誠品書店還不惜成本地為顧客提供各種福利,包括演講、座談、表演、展覽等活動,內容則涵蓋文學、戲劇、舞蹈、美術、環保、烹飪等領域,這種活動目前每年大約會舉辦4500場。
吳清友作為一個商業家他是失敗的,但是作為一個文化者他是極其成功的。他為愛好文學的人創造了一個良好的環境,儘管他付出了很大的代價,她也心甘情願。
斯人已逝,而他留下的誠品正在路上,薪盡火傳,生生不息。
大陸第一家誠品書店位於蘇州
誠品遠非傳統意義上的書店,其營銷戰略、業態發展、經營規劃都很好地借鑑了快消品、藝術品的商業模式。尤其在書店的硬體配置和軟裝設計方面,引領風潮,甚至拉動了整個書店行業的顏值。
它也許不是最理想的人文閱讀和文化體驗場所,但吳清友和他的誠品戰隊憑藉自身商業嗅覺和文藝執念,在近乎慘澹的圖書零售領域,打出一片天地,仍非常值得尊重。
就像很多出色的具有創新精神的企業一樣,誠品也必然有個人精神、追求乃至意志信仰的痕跡,誠品的這個個人很可能就是吳先生。雖然未曾見過吳先生,但誠品,以及他個人帶來的這種理想主義落地紮根的形象肯定會給讀書人帶來長久的啟示與光亮,這種啟示與光亮的匯集才是人的「萬物性靈」滋長的重要一面。
以上這些,並非是說我們所經歷的時代是一種倒退,相反移動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雲等創新技術帶來的能量是巨大的,是顛覆性的,科技讓我們和身邊的一切都變得更緊密、更高效。只是在這種快速移動中難免有一種丟失本心的惶恐。
吳先生說,誠品書店不是商學院的好案例,卻是他對生命的一種創作和探索。我想在商業時代,企業家的精神體現在很多面,為了生存也許無法做到純粹。即便如逝者吳清友,想必也會在商業和文化之間做過哪怕一點點妥協,努力求得二者的平衡。所以我們不如退一步 —— 無論為商為人,如果純粹不得,起碼有底線不可動搖。
(圖片來源網絡)
PS:易途作品,未經同意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