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品書店啟示錄:吳清友的文化商業模式,薪盡火傳,生生不息!

2020-12-13 易途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消息,誠品書店創辦人、董事長吳清友,7月18日晚間在位於臺北市的辦公室去世,享年66歲。

最早知道誠品書店,是在大學期間聽聞去臺北的同學說到誠品24小時書店的魅力,在網上看到誠品24小時書店的照片,那種燈火通明的讀書人的樣子一下子呈現了出來,很是憧憬能去誠品看一看感受其中營造的氣氛。

去年十一有機會匆匆去臺北一趟,抽出時間去敦化誠品看了一下,可能是因為這幾年看過一些書店,對誠品已沒有太多奇妙的感覺,但那種燈火通明的讀書人印象依舊非常清晰地存在。

誠品書店是臺灣的文化地標,24小時營業的敦南店是許多遊客到臺北必去的地方。最近幾年,誠品書店已經西進,闖入了香港和內地市場。

吳清友先生1988年曾經大病一場,這場與死神擦肩而過的經歷讓他更加關注與心靈相關的事業。第二年,他創辦了誠品書店。經過多年的探索,他給這個世界留下了一個「誠品模式」。簡單來說,誠品模式的特點是:不要把它理解為一家書店,而要理解為一個複合式的文化商業空間——或者直白說:一家百貨公司。

誠品書店的信義旗艦店各店面經營範圍是:

B2美食 禮品特產,甜品糕點,主題小館,風味小吃,麵包坊,有機食品,底下酒廊

B1流行 創意休閒服飾,飾品,美容保養,運動服飾,時尚內衣,餐廳,品東西

1F風尚 設計師服飾,美容,生活精品,文具,花店,咖啡

2F書店 新書,分類圖書,電影,誠品設計商品

3F書店 簡體字館,分類書

4F書店 日文書館,其他分類書館,美發,生活創意:琉璃工坊,蠟燭館等

5F兒童 兒童探索博物館,圖書,童裝,家具等

6F文化 菜館,展演廳,視聽室等

(引自:閻峰《經營顧客——臺灣誠品書店營銷傳播模式的一種解釋》)

儘管書店是業務核心,但是從收入比例來看,只佔誠品的30%左右。書也許是人們來到這裡的原因,也許是誠品給人營造優雅、有文化的感覺的核心,但卻不是商業上的重點。近年來,為了增加營收,書店部分的空間還在不斷被壓縮。而誠品公司其他部分的業務用「百貨公司」都不足以概括了,因為還包括了地產、餐飲、旅行等。

正因為採取了這種複合模式,所以誠品才能把書店這個賠本的生意做下去,並且越做越大。

其實,誠品書店開張之初,曾有過15年的巨虧期,出版界的同行都好奇誠品是怎麼熬過來的。創始人吳清友先生的一席話卻讓大家釋然了:「人的生命裡有很多偶然,偶然就是一種機緣。我相信每個生命一生下來,都有他命定的功課,其實也沒有所謂偉大不偉大。在我賠錢的時候,我把痛苦變成修行,看看自己的耐力,因為這是你當年許的願,不是別人要求你做什麼。」

誠品書店敦南店誠品書店敦南店

那麼吳清友到底給我們這個世界留下了什麼呢?

一、首先是不惜快虧損支撐著誠品書店這個陶冶情操的地方。經營書店的壓力,並不比其他的行業小,尤其是像誠品這樣不以賺錢為目的的書店。從開業之日起,吳清友準備的是虧5~8年,結果誠品經受了長達15年的虧損。

二、在寸土寸金的臺北,吳清友在誠品書店裡留出一塊很大的畫廊區,可並沒有多少顧客願意去看畫展。

三、臺北的誠品松煙店,有一個室內樂演奏廳,也是全臺灣地區唯一達到國際水準的古典樂室內演奏場所。光是為了維護這個只有368個座位 演奏廳,每年就要虧損300萬人民幣。

四、誠品書店還不惜成本地為顧客提供各種福利,包括演講、座談、表演、展覽等活動,內容則涵蓋文學、戲劇、舞蹈、美術、環保、烹飪等領域,這種活動目前每年大約會舉辦4500場。

吳清友作為一個商業家他是失敗的,但是作為一個文化者他是極其成功的。他為愛好文學的人創造了一個良好的環境,儘管他付出了很大的代價,她也心甘情願。

斯人已逝,而他留下的誠品正在路上,薪盡火傳,生生不息。

大陸第一家誠品書店位於蘇州

誠品遠非傳統意義上的書店,其營銷戰略、業態發展、經營規劃都很好地借鑑了快消品、藝術品的商業模式。尤其在書店的硬體配置和軟裝設計方面,引領風潮,甚至拉動了整個書店行業的顏值。

它也許不是最理想的人文閱讀和文化體驗場所,但吳清友和他的誠品戰隊憑藉自身商業嗅覺和文藝執念,在近乎慘澹的圖書零售領域,打出一片天地,仍非常值得尊重。

就像很多出色的具有創新精神的企業一樣,誠品也必然有個人精神、追求乃至意志信仰的痕跡,誠品的這個個人很可能就是吳先生。雖然未曾見過吳先生,但誠品,以及他個人帶來的這種理想主義落地紮根的形象肯定會給讀書人帶來長久的啟示與光亮,這種啟示與光亮的匯集才是人的「萬物性靈」滋長的重要一面。

以上這些,並非是說我們所經歷的時代是一種倒退,相反移動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雲等創新技術帶來的能量是巨大的,是顛覆性的,科技讓我們和身邊的一切都變得更緊密、更高效。只是在這種快速移動中難免有一種丟失本心的惶恐。

吳先生說,誠品書店不是商學院的好案例,卻是他對生命的一種創作和探索。我想在商業時代,企業家的精神體現在很多面,為了生存也許無法做到純粹。即便如逝者吳清友,想必也會在商業和文化之間做過哪怕一點點妥協,努力求得二者的平衡。所以我們不如退一步 —— 無論為商為人,如果純粹不得,起碼有底線不可動搖。

(圖片來源網絡)

PS:易途作品,未經同意不得轉載!

相關焦點

  • 誠品書店啟示錄:吳清友的文化商業模式,薪盡火傳,生生不息!
    吳清友先生1988年曾經大病一場,這場與死神擦肩而過的經歷讓他更加關注與心靈相關的事業。第二年,他創辦了誠品書店。經過多年的探索,他給這個世界留下了一個「誠品模式」。簡單來說,誠品模式的特點是:不要把它理解為一家書店,而要理解為一個複合式的文化商業空間——或者直白說:一家百貨公司。
  • 誠品書店吳清友:無商業不能活 沒文化不想活
    2015年11月29日,臺灣文化地標誠品的首家大陸旗艦店——誠品生活蘇州將正式啟幕。融合書店、商場、居所的誠品複合式經營模式,為大陸帶來「文化融合、創意並呈」的文創整合新思維,引發兩岸關注。  規劃籌謀六年,最終花開金雞湖畔。追求理想人文式生活情懷、獨具善愛美生命體驗的誠品,將為千年姑蘇古城帶來什麼?
  • 誠品書店創始人吳清友去世
    北京晨報綜合消息 前晚,臺灣誠品書店創辦人吳清友因為心臟舊疾突發在臺北猝逝,終年67歲。據悉,吳清友本計劃20日出席首本品牌專書《誠品時光》新書發布會,但18日晚間7點多突然病發被送往醫院就診,到院前已無呼吸心跳。    吳清友患有先天性心臟擴大症,1988年進行過第一次開胸心臟手術,生前在香港、臺灣一共進行過3次大手術。醫生推測去世原因和他的心臟病史有關。
  • 誠品書店吳清友:「連鎖不複製」的書店怎麼活?
    對於生命與自我的思索,一直伴隨著吳清友創建和經營誠品。  虧損15 年  誠品真正扭虧為盈,就是從依託書籍銷售模式,轉向「百貨公司」模式開始。  1989年,吳清友與雄獅美術藝術專門店的負責人廖美立一起,在臺北敦化南路創立了第一家誠品書店,一家浪漫的書店。
  • 吳清友:誠品書店立基於生命而非生意
    在吳清友看來,一個事業假使不能為人類、不能為社會、不能為顧客、不能為消費者創造利益,即便得到利潤,也是不道德的。出於幫助自己也幫助他人的考慮,吳清友創立了臺灣誠品書店。「這個『誠』字是家父一再的叮嚀,是我們兄弟一個非常重要的座右銘。」因為網際網路的衝擊,人們都知道,做書店是不賺錢的。
  • 後吳清友時代:誠品或從「書店」淪為「百貨公司」?
    這家書店便是誠品,而創造「誠品奇蹟」的人正是吳清友。不幸的是,他於7月18日在臺北因心臟病舊疾驟逝,享年68歲。     吳清友雖然已離我們而去,但他留下的誠品書店、經營理念以及後誠品時代書業該如何自處,對兩岸三地社會而言都是一筆珍貴的文化財富。
  • 誠品書店創始人吳清友去世
    北京晨報綜合消息 前晚,臺灣誠品書店創辦人吳清友因為心臟舊疾突發在臺北猝逝,終年67歲。據悉,吳清友本計劃20日出席首本品牌專書《誠品時光》新書發布會,但18日晚間7點多突然病發被送往醫院就診,到院前已無呼吸心跳。    吳清友患有先天性心臟擴大症,1988年進行過第一次開胸心臟手術,生前在香港、臺灣一共進行過3次大手術。醫生推測去世原因和他的心臟病史有關。
  • 創始人吳清友已逝,誠品書店的理想可還在?
    【在誠品走過的28年裡,吳清友對文化的追求一直被經營現實的壓力所牽絆。而今先生因病猝逝,但他的堅持卻在無形之中影響了很多人。】文/ 譚璐7月18日,誠品書店創始人吳清友的傳記《誠品的時光》由臺灣天下文化正式出版發行,吳清友先生卻在當天晚間因心臟病在臺北病逝,享年67歲,在文化圈引發無盡哀思。
  • 誠品書店創辦人吳清友身後的中國書店業
    這是他向吳清友特殊的致敬,「如果沒有24小時營業的誠品,真的一定不會有1200bookshop」。  行業標杆  「對中國想做書店的人來說,誠品當然是一個比較大的指標。」跟隨吳清友一起創立誠品書店的廖美立回憶,上世紀九十年代,兩岸文化交流頻繁後,臺灣的誠品書店就成了大陸人眼中的一個地標。各地的領導、出版集團、新華書店來臺灣,誠品是必選參觀景點。
  • 後吳清友時代:誠品或從「書店」淪為「百貨公司」?
    這家書店便是誠品,而創造「誠品奇蹟」的人正是吳清友。不幸的是,他於7月18日在臺北因心臟病舊疾驟逝,享年68歲。     吳清友雖然已離我們而去,但他留下的誠品書店、經營理念以及後誠品時代書業該如何自處,對兩岸三地社會而言都是一筆珍貴的文化財富。
  • 誠品書店:夢想家吳清友守虧15年往事
    他叫吳清友,是亞洲最大的書店——臺灣誠品書店創始人。低調的吳清友幾乎不接受媒體採訪,但他的故事卻吸引著很多人。  與其他書店不同,誠品書店花了太多空間用於不能產生利潤的「人文」。誠品一直在「人文」的經營理念與「被現實商業世界接受」之間徘徊。儘管一度虧損15年,但吳清友卻從未放棄。
  • 吳清友:開創「誠品模式」
    ▲吳清友 7月18日,臺灣誠品創辦人吳清友因心臟舊疾在臺北猝逝,享年68歲。吳清友1950年出生於臺南一個小漁村,先是做廚具起家,然後投資房地產,並由此獲得了巨大財富。然而由於患有先天性心血管疾病,這就逼迫吳清友不得不思考生命的問題,重啟了一段旅程。《弘一大師傳》和德國哲學家史懷哲的《文明的哲學》給了他最重要的影響,開啟了他對書店經營的一種興趣。1989年3月12日,誠品在臺北點亮了第一盞燈。2012年8月,誠品進軍香港。
  • 創始人吳清友已逝,誠品書店的理想可還在?
    【在誠品走過的28年裡,吳清友對文化的追求一直被經營現實的壓力所牽絆。而今先生因病猝逝,但他的堅持卻在無形之中影響了很多人。】文/ 譚璐7月18日,誠品書店創始人吳清友的傳記《誠品的時光》由臺灣天下文化正式出版發行,吳清友先生卻在當天晚間因心臟病在臺北病逝,享年67歲,在文化圈引發無盡哀思。
  • 吳清友:開創「誠品模式」
    ▲吳清友 7月18日,臺灣誠品創辦人吳清友因心臟舊疾在臺北猝逝,享年68歲。吳清友1950年出生於臺南一個小漁村,先是做廚具起家,然後投資房地產,並由此獲得了巨大財富。然而由於患有先天性心血管疾病,這就逼迫吳清友不得不思考生命的問題,重啟了一段旅程。《弘一大師傳》和德國哲學家史懷哲的《文明的哲學》給了他最重要的影響,開啟了他對書店經營的一種興趣。1989年3月12日,誠品在臺北點亮了第一盞燈。2012年8月,誠品進軍香港。
  • 誠品書店創辦人吳清友身後的中國書店業
    行業標杆  「對中國想做書店的人來說,誠品當然是一個比較大的指標。」跟隨吳清友一起創立誠品書店的廖美立回憶,上世紀九十年代,兩岸文化交流頻繁後,臺灣的誠品書店就成了大陸人眼中的一個地標。各地的領導、出版集團、新華書店來臺灣,誠品是必選參觀景點。  創立於1996年的南京先鋒書店創始人錢小華,是參訪者中的一個。
  • 誠品書店創始人吳清友,連虧15年締造華人文化地標
    吳清友終於把一個人文項目變成了商業項目,在此之後,他和他的繼承者又發展出一整套經營哲學。   【4】   2006年,吳清友又做了一次心臟手術,為了更好地經營誠品,他把女兒吳旻潔升為集團的執行副總。吳旻潔將誠品的經營哲學總結為,「光靠賣書是沒辦法賺錢的,誠品成功的關鍵是對空間的經營。所謂空間,就是文化創意場所。」   誠品在空間設計上與傳統書店完全不同。
  • 吳清友——67歲誠品書店創辦人因病去世
    吳清友患有先天性心血管疾病,1988年曾進行過第一次開胸心臟手術,正是手術的危險讓他開始思考生命的問題,並以此契機創立誠品書店。20多年來,誠品書店已成為臺灣最著名的文化品牌。據媒體報導,吳清友5月底還親自出席誠品股東會,後天原本還預計出席一場新書發表會。
  • 誠品書店創始人吳清友逝世 龍應臺:感佩他對臺灣的付出
    吳清友5月底才親自出席誠品股東會,原定19日發表自傳新書《誠品時光》,描述他一手打造誠品事業的心路歷程。他在書的序言中寫道「逐漸理解了上天給我這個創辦誠品的好因緣,是要我珍惜生命的每一種時刻。」吳清友在1989年3月創辦誠品書店,初期專賣藝術與建築類書籍。
  • 誠品書店創始人吳清友:用文化化解大城市的「焦慮」
    而我相信文化應該呈現一種品位從容、一種和諧,讓精神追求融合於每個人的生活中。」在第八屆北京文博會「2013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國際論壇」上,來自臺灣地區的誠品集團董事長、創辦人吳清友用「喜歡做、甘願受」形容他心中的書店、城市與文化堅守。
  • 吳清友和他用生命經營的誠品書店
    沒有商業誠品不能活,沒有文化誠品不想活從1989年到2004年,誠品一直處於入不敷出的境地。1994年,吳清友開始將誠建公司打包整合為誠品書店的餐旅部門,將餐飲引入誠品,同時在運營中逐步探索,引入了茶葉、香皂、餐具等產品,從傳統的書籍銷售轉向「百貨公司」模式。誠品信義旗艦店開業時,整棟樓六層,只有兩層真正賣書,其餘的空間租給與書籍相關的產品專櫃。誠品依靠其品牌吸引客流,並與專櫃分享經營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