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往山上流 告別山洞背水——援黔幹部解貴州高山缺水之困

2020-12-12 金融界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貴陽8月11日電題:水往山上流告別山洞背水——援黔幹部解貴州高山缺水之困

新華社記者肖豔、李驚亞

打開安裝在家裡的水龍頭,清澈的水「譁譁」流出來,51歲的涪洋鎮涪洋村聯豐組苗族村民覃禮強樂得合不攏嘴,他再也不用到山洞裡背水喝了。

聯豐組位於連片特困地區武陵山片區的貴州省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由於當地特殊的喀斯特地貌地形,巖層蓄水性差,位於高山地區的村民長期飽受缺水的困擾。

「早上的洗臉水晚上洗腳,第二天還用來煮豬草,趁著下雨戴著蓑衣、鬥笠去犁田,有些年紀大一點的,晚上看不到亮光,牛角上掛燈籠都要去。」覃禮強回憶說,要是三天晴兩天雨的,辛苦還能有收成,如果天幹,花再大的力氣都沒用。

而現在,聯豐組家家戶戶都通上了安全水,這一切得益於上海市奉賢區援黔幹部的對口幫扶。

去年,援黔幹部「牽線搭橋」,上海市的自然能提水技術公司和水利專家到務川縣考察。經過現場查勘並規劃論證,確定第一批可以實施自然能提水項目的村組9個,覆蓋18211人,其中貧困人口5506人。

今年4月23日,涪洋鎮小坪村坪山組和涪洋村聯豐組進行自然能提水試通水獲得成功。為了保證安全,還在蓄水池旁配套了消毒設施,有效解決了兩個村民組共計1033人和牲畜的安全飲水問題。

務川縣水務局局長黃聲緒說,為了解決工程性缺水問題,縣裡採取過修小水窖、蓄水池等辦法,但是時間長了池子裡會生蟲。柴油提水汙染環境,而電提水揚程最高只有200米,大多需要分多級提水,用水成本太大。

「比如600米的海拔,提上來一噸水,電費就得18塊錢,設備還需要聯繫貴陽的技術人員定期維護,導致電提水設備使用率很低。」黃聲緒說。

而通過自然能提水技術,全程不用電、不用油,只要有半米的水流落差,就能將低海拔的水抽到高海拔地區。

自然能提水技術公司項目部主管李林介紹,整個設備設計揚程為600米,利用6米水流落差產生動力,通過兩臺設備進行能量轉化,將水提到垂直高度為420米的聯豐組和垂直高度為590米的坪山組,日供水量分別為80立方米和50立方米,項目投入190萬元。

「只知道石頭往山下滾,沒想到水能往山上流。」覃禮強說,剛通水的時候,正是村裡需要大量用水淋烤菸的時候,要是像以前一樣靠天過,可能就旱死了。

通水之後,藉助高山平地的優勢,聯豐組還栽種了黃蜀葵、桑葚、梨樹、清脆李,規劃了高山冷涼蔬菜以及獼猴桃、八月瓜等產業,今年預計人均增收2000元。

據上海水利專家和技術公司的勘測,全縣66個電能提水點都可以替換為自然能提水,第一批全縣已規劃項目19個。

「解決群眾用水問題迫在眉睫,全縣將根據實際情況,考慮施工難易程度以及當地用水緊缺程度,分批實施,逐年推進。」上海市援黔幹部、務川縣委副書記鍾爭光說。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吳嘯浪

相關焦點

  • 水往山上流 告別山洞背水——
    新華社貴陽8月11日電 題:水往山上流 告別山洞背水——援黔幹部解貴州高山缺水之困新華社記者肖豔、李驚亞打開安裝在家裡的水龍頭,清澈的水「譁譁」流出來,51歲的涪洋鎮涪洋村聯豐組苗族村民覃禮強樂得合不攏嘴,他再也不用到山洞裡背水喝了。
  • 貴州務川:水往山上流 產業有盼頭
    由於位於半山腰上的聯豐組嚴重缺水,他只好租了山腳的一塊場地,抽山腳溶洞裡的水用於養殖。「夏天抽水時間長一點,冬天時間短一點,這陣子一天起碼要抽10個小時,平均費用15塊錢左右。」張榮進說,知道今年村子裡要通水後,他就回家修建豬場,將養殖場搬回了半山腰。
  • 「上海技術」引得務川「水往高處流」
    上海市第二批援黔幹部、貴州省遵義市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縣委副書記鍾爭光感慨。水的問題關乎脫貧關鍵缺水,上壩村不是個例。以前在務川縣,用上乾淨水是個稀罕事。務川縣是國家級貧困縣,雖然縣域水資源總量較豐沛,但天然的喀斯特地貌導致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天上水」蓄不了、「地表水」留不住、「地下水」用不上,結構性、季節性飲水困難多發,工程性缺水矛盾突出。
  • 解水困·奔小康|務川:水往高處流 脫貧不用愁
    不用電、不用油,只通過水流落差將飲用水輸送2公裡,提上垂直落差739米的高山,一舉解決9個村民組的飲水困難問題,村民再也不用走幾個小時背水喝了……這是務川自治縣紅絲鄉上壩村自然能提水項目給高山地區群眾帶來的福利。
  • 上海援遵義幹部引進自然能提水項目助脫貧攻堅
    2016年7月,援遵幹部鍾爭光、張勻來到了遵義市深度貧困村務川縣分水鎮天山村調研,針對天山村工程性缺水問題,兩位援遵幹部多方奔走找出路,引進自然能提水項目,冒著生命危險,親自上高山、下河谷尋找水源,最終讓全村3000多父老鄉親告別了沉甸甸的背桶,喝上了乾淨衛生的自來水。當地群眾親切地把家門口的自然能提水項目稱為「爭光水、勻萬家」,以此銘記援遵幹部的深情厚誼。
  • 防疫扶貧兩不誤 | 水往高處流,用水不再愁!上海創新技術突破山區...
    水在山下流,人在山上愁。」在喀斯特地貌遍布的我國西南山區,由於地表保水能力差,山上的百姓往往只能眼睜睜看著河流在山腳下流淌,卻無法用上。千百年來,這種「結構性缺水」成為制約當地經濟發展、人口脫貧致富的重要瓶頸之一。自2016年起,一個來自上海的科技扶貧項目,為突破這一瓶頸帶來了希望。
  • 水興水美 夢圓黔貴
    近年來,貴州省牢牢守住生態與發展兩條底線,全力解決農村用水之難、河湖汙染之苦、水資源浪費之憂,保證群眾喝上放心水,享受優美水生態環境。涼井村2202戶6721人,徹底告別了「天花水」,「水比油貴」的生活一去不復返。  「做夢都沒想到,這輩子我還能喝上六廣河的水,這次有水了,我一定要多餵兩頭豬。」一想到自家通上了自來水,73歲的涼井村村民周繼能笑得合不攏嘴。
  • 大江東|水往「高」處流 山地也生「金」 上海援滇實打實
    除了每月固定的2000多元收入,貧困戶還能從上海援滇資金中,每人一次性獲得1000元補貼。」徐慶說。去年,政府補貼一部分,又和親戚們湊了一部分,李石蘭家搬離山上的危房,住進了一套100平方米的樓房。她有喜有憂,「新家安全、漂亮,但開銷也大,水、電、糧,樣樣都花錢,還是要下苦才行。」說話間,李石蘭加快了手中的除草速度。李石蘭在田間打理火龍果園。
  • 水上「天山」——再訪貴州「渴望村」
    新華社貴陽7月3日電 題:水上「天山」——再訪貴州「渴望村」新華社記者李驚亞地處武陵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深處的貴州省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分水鎮天山村,平均海拔1200米、森林覆蓋率高達80%。
  • 祖祖輩輩缺水之地用上放心水
    但山坪塘裡的水因無法循環,時間一長,就變成了「死水」,水質差、不衛生,很多人飲用後腹痛腹瀉。   但就是這樣的水,村民還得省著用:洗完臉的水再用來洗腳,洗完腳的水再用來餵豬餵牛。如果夏季遇旱情,冬季遭冰凍,村民們就連這樣的水都吃不上,只能到更遠的堰塘、水庫去挑水,或者到山洞裡去「守水」。當地年長的人記憶裡,都有一段「守水」的故事。
  • 上海這個扶貧項目讓「水往高處流」,解決雲南山區人民喝水難
    這個扶貧項目不簡單,能讓水往高處流。雲南地處我國西南,喀斯特地貌遍布,巖層蓄水性差,季節性、工程性缺水問題比較突出。當地群眾望水興嘆,因水致貧,而傳統的用電提灌、建小水窖等方式,電費支出及設備維護成本高,用水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直至2016年上海扶貧引入了一項性價比極高的新技術,讓「水往高處流」。五年來上海累計投入2億餘元,在雲南昆明、紅河、大理、文山、曲靖、西雙版納30多個縣落地60個自然能提水項目,解決了24萬貧困人口安全飲水。
  • 水往高處「流」——越城科技扶貧做法被主流央媒點讚
    水在山下流,人在山上愁。」雲貴高原喀斯特地貌廣布,地表保水能力較差,當地百姓眼看著河水在山腳下流過,卻用不上,缺水成了當地百姓貧窮的主要原因之一。這種「結構性缺水」成為制約當地經濟發展、脫貧致富的瓶頸。自2016年起,陸明偉的科技扶貧項目走進雲貴山區,為突破這一瓶頸帶來了希望——不用電、不用油,運用自然能提水技術,將安全、清潔的生產生活用水送入千家萬戶。
  • 大石山區「找水記」
    「我出生時它們就在這裡了,祖輩們就靠這個存水。」他說,記事起他每日天沒亮就去挑水,一挑就是30多年。「缸沒滿,我們是沒有心思出去勞作的。」缺水是許多大石山區群眾縈繞不去的記憶,每一滴水大家都格外珍惜。在巴馬瑤族自治縣東山鄉江團村,78歲的村民蒙桂榮回憶:一次叔叔背水快到家門口了,結果腳下一滑水全灑了,他把怨氣撒到鞋子上,於是用砍刀將鞋子剁得稀爛。
  • 貴州為什麼簡稱黔?有兩口千年黑鍋,貴州到底還要背多久?
    宋朝嘉熙四年(公元1240年),詩人趙希邁被貶貴州,他從汴梁趕赴千裡之遙的貴州省,沿途寫下了對貴州山山水水的感慨:涉歷長亭復短亭,兼旬方抵貴州城。江從白鷺飛邊轉,雲在青山缺處生。趙希邁感嘆貴州山水之美,同時也感嘆自身被貶邊地之苦。這首詩是詠貴州的一首比較有名的詩。除此之外,還有一副詠貴州的對聯也相當著名。清朝嘉慶七年(1802年),江蘇山陽人李宗昉高中榜眼,被授予貴州學政的官職。
  • 這裡水往高處流!怪坡現象到底是怎麼回事?
    常言道: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上坡容易下坡難,但世界上就是有這麼一種奇怪的地方,在它上面「下坡容易上坡難」,「水往高處流」,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怪坡案例:瀋陽「怪坡」在瀋陽市一段土石公路上有一段山坡,上、下坡共長百餘米,熄火的汽車能向山上滑行,下坡自行車需使勁蹬踏才能行動。1990年4月,有兩名青年交警駕駛一輛北京牌吉普車,順著進山路駛進坡下,當摘檔熄火停車後,突然感到車自動向坡上滑行,他們感到驚愕,壯膽子試了幾次,仍然如此,百思不得其解,帶著迷惘惶然而走。
  • 都說水往低處流,河南有個「世界第八大奇蹟」,卻能讓水往高處流
    俗話說得好,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這句話其實也是基於地心引力這麼個常識,水都是從高處往低處流的。但是在河南,有這麼一個水利工程,叫紅旗渠。被譽為「人工天河」,工程的竣工,解決了群眾吃水難的問題,今天,這裡是世界第八大奇蹟,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 「江水上山」項目將在西藏推廣 水往高處流
    原標題:「江水上山」項目將在西藏推廣 水往高處流 7月17日,記者跟隨自治區林業和草原局工作人員一行,前往拉薩市慈覺林村,了解「江水上山」項目運行情況。據悉,該項目是針對我區複雜多樣的高原河谷地形和降水量少、蒸發量大,季節性乾旱嚴重等情況,進行的利用河水自然動能進行提水灌溉的課題試驗。
  • 王陽明貴州故居———黔地講學,恩澤萬代
    王守仁上疏論救,而觸怒劉瑾,被廷杖四十大板之後,被貶為龍場驛丞(今貴州修文縣境)歷盡艱辛來到這裡後,王陽明沒有安居之地,便扎了座小茅庵居住,既透風又漏雨。後來發現一個山洞,便搬進山洞,取名「陽明小洞天」,成了穴居之士。此地山高林密,常年霧瘴蠻煙,多虺蛇虎狼,且糧食匱乏。他不得不親自耕田種地,採薪做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