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新華網)
(來源: 新華網)
懷念民歌手潘安邦 再憶《外婆的澎湖灣》
潘安邦逝世後,澎湖縣政府雕塑的外婆與小男孩雕像,呈現意象就是重溫當年潘安邦與外婆一起欣賞陽光、沙灘、海浪、仙人掌的幸福歲月。(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2013年2月3日,臺灣民歌手潘安邦病逝。兩年後的今天,臺灣《中國時報》發表文章懷念這位歌手和他筆下的、口中的、記憶中的《外婆的澎湖灣。》
全文摘編如下:
第一個登上大陸央視春晚表演的臺灣民歌手潘安邦,前年今天因腎臟癌引發腎衰竭病逝,家屬依其遺願,將骨灰海葬於澎湖外海,紅透兩岸的成名曲《外婆的澎湖灣》成了絕響。
潘安邦1961年出生於澎湖馬公市篤行十村眷村,父親是軍官,小時候和名歌手張雨生是鄰居,目前眷村已改建為眷村文化園區,園區靠海邊豎立外婆牽著他手的雕像,是觀光客、尤其陸客到馬公必遊之處。
潘安邦1979年踏進歌壇,清澈歌喉很快讓他在民歌界竄出名號,當時正逢民歌大流行,葉佳修創作的《外婆的澎湖灣》,由地道澎湖人潘安邦演唱,更是婉轉動聽,很快紅遍大街小巷。
潘安邦唱起《外婆的澎湖灣》格外婉轉動聽,因小時候父母都忙於工作,他跟著外婆長大,外婆共有7個外孫,最疼的就是他。潘安邦生前回憶,外婆在菜市場賣菜,小時候他放學後就趕去市場陪外婆,唱歌給外婆聽。
潘安邦生前回憶,在長沙一次演唱會上,是唱《外婆的澎湖灣》最感動一次,當時外婆剛過世,臺下2萬名觀眾熱情打著節拍,一直高喊《外婆的澎湖灣》,他唱著唱著就流下淚唱不下去,結果全場觀眾一起幫他唱完,變成澎湖灣大合唱。
潘安邦小時候,最喜歡跟外婆坐在村子內矮牆,一起遙望美麗的澎湖灣。潘逝世後,澎湖縣政府雕塑的外婆與小男孩雕像,呈現意象就是重溫當年潘安邦與外婆一起欣賞陽光、沙灘、海浪、仙人掌的幸福歲月。
潘安邦留給澎湖人無限追思,澎湖縣政府為感念他唱紅《外婆的澎湖灣》帶動澎湖觀光產業,除成立潘安邦紀念館,且追贈褒揚令,紀念館庭園1棵逾90年老欖仁樹,縣府特別列為珍貴老樹編號「馬公17」,專責保護管理。(來源:中國臺灣網)
美麗中國:今日「外婆的澎湖灣」
5月6日,當地居民在澎湖海邊「風櫃洞」景點旁垂釣。 新華社記者 黃曉勇 攝
30餘年間,被譽為「臺灣民歌王」的潘安邦演唱的《外婆的澎湖灣》一曲傳唱大江南北,也使位於臺灣海峽的澎湖列島更加聞名於世。澎湖列島擁有豐富的旅遊資源,清澈的海水、「鬼斧神工」的玄武巖以及新鮮廉價的海鮮,讓遊人流連忘返。
這是5月6日拍攝的潘安邦在澎湖的舊居旁的「潘安邦與外婆」雕像。 新華社記者 黃曉勇 攝
30餘年間,被譽為「臺灣民歌王」的潘安邦演唱的《外婆的澎湖灣》一曲傳唱大江南北,也使位於臺灣海峽的澎湖列島更加聞名於世。澎湖列島擁有豐富的旅遊資源,清澈的海水、「鬼斧神工」的玄武巖以及新鮮廉價的海鮮,讓遊人流連忘返。
5月7日,一位當地居民在澎湖海邊向人們售賣用貝殼做成的玩具。 新華社記者 黃曉勇 攝
30餘年間,被譽為「臺灣民歌王」的潘安邦演唱的《外婆的澎湖灣》一曲傳唱大江南北,也使位於臺灣海峽的澎湖列島更加聞名於世。澎湖列島擁有豐富的旅遊資源,清澈的海水、「鬼斧神工」的玄武巖以及新鮮廉價的海鮮,讓遊人流連忘返。
這是5月6日拍攝的當地古厝。其牆面多用海螺、珊瑚及其他貝殼材料(拼版照片)。 新華社記者 黃曉勇 攝
30餘年間,被譽為「臺灣民歌王」的潘安邦演唱的《外婆的澎湖灣》一曲傳唱大江南北,也使位於臺灣海峽的澎湖列島更加聞名於世。澎湖列島擁有豐富的旅遊資源,清澈的海水、「鬼斧神工」的玄武巖以及新鮮廉價的海鮮,讓遊人流連忘返。
5月6日,一名小朋友在澎湖海邊玩耍。 新華社記者 黃曉勇 攝
30餘年間,被譽為「臺灣民歌王」的潘安邦演唱的《外婆的澎湖灣》一曲傳唱大江南北,也使位於臺灣海峽的澎湖列島更加聞名於世。澎湖列島擁有豐富的旅遊資源,清澈的海水、「鬼斧神工」的玄武巖以及新鮮廉價的海鮮,讓遊人流連忘返。
這是5月6日拍攝的當地著名的形成數十個氣生根、遮蓋面積數百平方米的「通樑古榕」。 新華社記者 黃曉勇 攝
30餘年間,被譽為「臺灣民歌王」的潘安邦演唱的《外婆的澎湖灣》一曲傳唱大江南北,也使位於臺灣海峽的澎湖列島更加聞名於世。澎湖列島擁有豐富的旅遊資源,清澈的海水、「鬼斧神工」的玄武巖以及新鮮廉價的海鮮,讓遊人流連忘返。
這是5月7日拍攝的澎湖七美島上著名的「雙心石滬」景點。它原來是當地漁民為捕魚所建,現在被遊客意會為「心心相印」的示愛景點。 新華社記者 黃曉勇 攝
30餘年間,被譽為「臺灣民歌王」的潘安邦演唱的《外婆的澎湖灣》一曲傳唱大江南北,也使位於臺灣海峽的澎湖列島更加聞名於世。澎湖列島擁有豐富的旅遊資源,清澈的海水、「鬼斧神工」的玄武巖以及新鮮廉價的海鮮,讓遊人流連忘返。
5月6日,遊客參觀當地著名的大果葉狀玄武巖。據介紹,這種六角形玄武巖是由火山熔巖遇海水急速冷卻後形成。 新華社記者 黃曉勇 攝
30餘年間,被譽為「臺灣民歌王」的潘安邦演唱的《外婆的澎湖灣》一曲傳唱大江南北,也使位於臺灣海峽的澎湖列島更加聞名於世。澎湖列島擁有豐富的旅遊資源,清澈的海水、「鬼斧神工」的玄武巖以及新鮮廉價的海鮮,讓遊人流連忘返。
這是5月7日拍攝的澎湖海邊的野菊與仙人掌。澎湖列島又稱「菊島」,而《外婆的澎湖灣》提到的仙人掌也在這裡四處種植。 新華社記者 黃曉勇 攝
30餘年間,被譽為「臺灣民歌王」的潘安邦演唱的《外婆的澎湖灣》一曲傳唱大江南北,也使位於臺灣海峽的澎湖列島更加聞名於世。澎湖列島擁有豐富的旅遊資源,清澈的海水、「鬼斧神工」的玄武巖以及新鮮廉價的海鮮,讓遊人流連忘返。
這是5月7日拍攝的澎湖七美島上著名的「小臺灣」景點。這塊海邊巖石是天然海蝕平臺,因其極像臺灣本島形狀而得名。 新華社記者 黃曉勇 攝
30餘年間,被譽為「臺灣民歌王」的潘安邦演唱的《外婆的澎湖灣》一曲傳唱大江南北,也使位於臺灣海峽的澎湖列島更加聞名於世。澎湖列島擁有豐富的旅遊資源,清澈的海水、「鬼斧神工」的玄武巖以及新鮮廉價的海鮮,讓遊人流連忘返。(來源:新華網)
(來源: 新華網)
又長大了一歲的你 是否更能讀懂麥兜的經典語錄
麥兜是源自香港的卡通萌星,故事由謝立文撰寫,麥家碧繪畫。這隻豬豬的生活普通到不能再普通,可正是這樣一個角色,讓觀眾看到了自己、孩子以及周邊人群中普遍的影子。麥兜的很多話看似毫無邏輯甚至有點蠢,但就是這樣的一個麥兜才更讓人感動。有觀眾在看完麥兜的電影後評價:從頭笑到尾,但不知怎地,笑著笑著就哭了......
農曆春節來了,我們都又長大了一歲,此時的你,重新品味麥兜的那些語錄的時候,是否能有一些新的感悟?
麥兜經典語錄篇:
1.有事情是要說出來的,不要等著對方去領悟,因為對方不是你,不知道你想要什麼,等到最後只能是傷心和失望,尤其是感情。
2.不開心睡一覺,就讓它過去吧。傷心還好,傷胃就不好了。
3.其實我也不知道什麼叫感動,只是心裡一直翻騰著,有一點想哭,很難受,又很開心。
4.拿著包子,我忽然明白,原來有些東西,沒有就是沒有,不行就是不行,沒有魚丸,沒有粗面……拿著包子,我忽然想到,長大了,到我該面對這硬繃繃,未必可以做夢、未必那麼好笑的世界的時候, 我會怎樣呢?!
5.你不尊重我,我尊重你,你還不尊重我,我依舊尊重你。你再不尊重我,我就廢了你。
6.原來有些東西,沒有就是沒有,不行就是不行;原來愚蠢,並不那麼好笑,失望,並不那麼好笑。
7.這個世界再壞也總是有讓人開懷的時候。
8.我要一個橙 你給了我一個果園。
9.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豬豬肉肉。
10.你可以頓悟人生,但是頓悟之後,你依然是你。
11.火雞的味道,在將要吃和吃第一口之間,已經是最高峰了。
12.即使是一塊牛肉,也應該有自己的態度,要慎其獨,要善其身,要知道精彩的人生不能只有精肉,還要有適宜的肥油做調配,有雪白的肉筋做環繞,並且還要掌握跳進煎鍋時的角度,姿勢,以及火候,才能最終成為一塊優秀地道的西冷牛排~
13.麥兜:媽媽,你會帶我去馬爾地夫嗎? 麥太:會,發財再說吧。 麥兜:媽媽,你什麼時候發財啊? 麥太:呃,快了,做夢吧!
14.麥兜說:感謝我的身材,即使臃腫,我也能到世界各地去旅遊。
麥兜說:感謝那些曾讓我傷心難過的日子,我知道快樂已經離我不遠了。
麥兜說:感謝我的鼻子,即使塌,也讓我可以呼吸新鮮空氣。
麥兜說:感謝太陽又升起,繼續點燃我的夢想。
麥兜說:感謝不離不棄的你,讓我知道仍有人愛我。
麥兜說:感謝我的雙眼,再小,再眯,我也能看見,日出,日落,花開,花謝。
麥兜說:感謝老天爺所降下的雨水,為傷心淤積的心靈給刷洗潔淨。
麥兜說:感謝你的支持,不論今天有多挫折,我仍會勇敢地活下去。
《麥兜 我和我媽媽》經典臺詞:
「全世界的人不愛你,我都只愛你;全世界的人不信你,我都只信你;我愛你愛到心肝裡,我信你信到腳趾頭裡。」——麥太
《麥兜響噹噹》經典臺詞:
麥太:做了你最喜歡的快快雞 快吃吧
麥兜:還是你吃吧
麥太:我在減肥呢 你吃吧
麥兜:我消化不好
麥太:哎呀 你有什麼消化不好的 吃吧
麥兜:我有膽固醇啊
麥太:膽你個鬼啊 吃吧
麥兜:我嘴裡長瘡了
麥太:我長雞眼了 吃吧
麥兜:我有拜拜肉
麥太:我有香港腳啊
麥兜:我有網球手啊……
但是如果,只是如果而已,等我長大了,再遇見麥兜,如果那個麥兜力氣還是那麼大,那麼善良,那麼遲鈍,那麼直上直下;如果我送他的那塊橡皮還是那麼雪白,一直都沒用過,如果真得是這樣,奇妙的事就已經發生。
《春田花花同學會》經典臺詞:
我的志願,我的志願是當一名校長,這樣我每次收完學費以後都可以去吃火鍋,今天吃麻辣火鍋,明天吃酸菜魚火鍋,老師說:麥兜你終於長大了。
《麥兜的故事》經典臺詞:
麥兜:麻煩你,魚丸粗面
校長:沒有粗面
麥兜:是嗎?來碗魚丸河粉吧
校長:沒有魚丸
麥兜:是嗎?那牛肚粗面把
校長:沒有粗面
麥兜:那要魚丸油麵吧
校長:沒有魚丸
麥兜:怎麼什麼都沒有啊?那要墨魚丸粗面吧
校長:沒有粗面
麥兜:又賣完了?麻煩你來碗魚丸米線
校長:沒有魚丸
旁:麥兜啊,他們的魚丸跟粗面賣光了,就是所有跟魚丸和粗面的配搭都沒了
麥兜:哦~~!沒有內些搭配啊……麻煩你只要魚丸
校長:沒有魚丸
麥兜:那粗面呢?
校長:沒有粗面 ………………
《麥兜噹噹伴我心》經典臺詞:
「人在風裡,風要去哪裡?失散的我們,會不會再相聚。」生活再刁難,也不要放棄。「正因為這樣,到我們長大,當我們開心、傷心,當我們希望、失望,我們慶幸心裡腸裡,總有首歌在竄來竄去,讓硬邦邦的世界不至硬進心腸,讓軟弱的心不至倒塌不起。」
(來源: 新華網)
(來源: 新華網)
臺企旺旺集團努力提升食品安全水平
「2017中國國際食品安全與創新技術展覽會」於6月29日至7月3日在北京舉辦,臺灣知名企業旺旺集團攜多項產品參展。圖為旺旺集團展臺。
新華網北京6月30日電 「2017中國國際食品安全與創新技術展覽會」6月29日在北京開幕,近百家權威機構和知名企業參展。作為參展企業之一,臺灣知名企業旺旺集團今年參展的各項產品,從產品設計和研發階段就引入了風險評估機制,做好食品安全風險的管理,始終秉著以有心、用心、道德心為消費者的食用安全負責的理念。
食品安全與創新技術,目前已成為決定食品生產企業能否永續成長發展的兩大核心要素。近年來,旺旺集團不僅引入世界食品行業先進技術、國外高端先進生產設備,發展多樣化產品品項;旺旺集團還組建了由資深生產管理人員及專業技師組成的稽核團隊,不定期對全國各生產基地進行稽核輔導,促進工廠間經驗交流,減少各生產基地間管理水平的落差。
作為一家食品生產和銷售的綜合性企業,旺旺嚴選合作夥伴,他們與優質農產品供貨商合作,並安排駐廠監督和指導;同時,旺旺集團研發中心還建立了原料DNA指紋圖譜資料庫,以保證原料的品種及純度;建立轉基因檢測技術,以保障消費者知情權。
除了技術支持,旺旺集團還通過「提案改善機制」和一系列「食品安全法學習活動」,提高全體員工食安意識和參與熱情,努力打造更安全的生產環境,以保障消費者舌尖上的安全。(來源: 新華網)
臺企旺旺連續三年榮獲「消費者最喜愛食品品牌」
旺旺集團連續三年榮獲「消費者最喜愛食品品牌」,集團市場營銷長辦公室黃永松營銷長,代表集團領取「品牌之星」獎盃。
由中國食品工業協會舉辦的2017年中國食品產業發展論壇於12月19日-20日在北京舉行。會上揭曉了2017年消費者最喜愛品牌,旺旺集團的飲品類、休閒食品類及乳製品類均榜上有名,旺旺已連續三年蟬聯此殊榮。
旺旺集團市場營銷長辦公室黃永松營銷長(左起六),代表集團領取「品牌之星」獎盃。
旺旺集團北京總廠陳啟明總廠長,代表集團領取「2017消費者喜愛的食品品牌」獎牌。
旺旺集團市場營銷長黃永松表示:「旺旺,是陪伴一代又一代消費者成長的品牌,是許多人成長記憶中最親密的夥伴。一個企業的品牌發展離不開消費者的認同,品牌競爭力依附於消費者的喜愛程度,旺旺不僅要迎合消費者,更要掌握市場消費習性,從而影響、引導消費者,有效地促進旺旺產品力與品牌力的發展。
他強調,旺旺作為一家食品和飲料企業,憑藉先進安全的生產技術、生動有趣的食用體驗以及活潑可愛的品牌形象贏得消費者的信賴與喜愛。旺旺始終將食品安全、品質安全放作首位,不斷開展各項專案,創新、求變。在營銷模式上旺旺更是不斷嘗試新興的網際網路營銷模式,關注消費者體驗,提升品牌形象。後續還將在遊戲營銷、娛樂營銷方面進行全方位數位化營銷布局,讓我們拭目以待。
旺旺集團於90年代在大陸投資設廠,截至目前旺旺已設立34家生產基地,400多家營業所,旺旺集團一直以來秉持緣、自信、大團結的經營理念經營各項事業,向著目標邁進。(來源: 新華網)
(來源: 新華網)
(來源: 新華網)
港臺老牌演員北上 看中片酬、市場和機會
陳美琪在熱播的《美好生活》中飾演劉蘭芝。
港臺老牌演員北上,看中片酬、市場和機會,內地導演選人「主要看氣質」
普通話、表演模式,考驗港臺演員
針對港臺老牌演員紛紛「北上」演電視劇的趨勢,《親愛的她們》導演崔亮、《美好生活》總製片人吳毅、香港演員劉玉翠、翁虹以及其他業內人士,在接受新京報記者專訪時,對此進行了分析並揭秘了這些演員的發展狀況。
原因 看中北上後的市場和片酬
港臺老牌演員「北上」最主要的原因無疑是看中了這裡更具潛力的市場。業內人士L告訴記者,目前香港部分老牌演員已很難拿到角色,「內地電視劇製作、投資市場規模發展非常快,香港電視產業與內地合作本是整體趨勢,演員『北上』也不足為奇。」
而以偶像劇產業著稱的臺灣電視劇市場,更是年輕演員的舞臺。如賀軍翔、言承旭這類步入中年的偶像,也很難接到偶像劇一番,不得不開始「北上」接拍非偶像劇作品,更遑論只能在偶像劇裡演父輩的老牌演員,「臺灣市場小、年輕演員多,自然老牌藝人在當地接戲的局限性越來越大。但大陸市場大,電視劇產量也大,類型豐富,能夠給他們的角色、類型、片酬都會比當地要好。老牌演員肯定也希望能在大製作裡挑大梁,或者有挑戰不同角色的機會。」
劇方 選演員為劇情和人物服務
劇方邀請港臺老牌演員,更多是為劇情服務。例如在電視劇《北京遇上西雅圖》中,劇方就邀請到曾在97版《天龍八部》中飾演「阿紫」的劉玉翠飾演「黃媽媽」一角。「黃媽媽」是一個地道的香港人,因此劉玉翠的形象和港味普通話都符合劇情需求;而《親愛的她們》中,秦漢飾演了有臺灣背景的宋書豪,翁虹則飾演了來自香港的餘木子。「正是因為角色有這樣的背景,所以我們才會邀請港臺演員來出演。」崔亮表示,無論是飲食起居還是舉止習慣,港臺演員都會對這種定位的角色有天然的代入感。「如果是非臺灣籍、香港籍的人物,我可能不會這麼堅定地邀請港臺演員。」
《美好生活》邀請陳美琪出演劉蘭芝,正是因為這個角色非常優雅,加上她是建國之前就去海外生活,很可能是香港人,所以陳美琪無論是語音還是氣質上,都十分符合這個人物。但吳毅也表示,現實題材對港臺演員還是慎用,「可能古裝、年代戲用的港臺演員相對多一點。因為現實題材還是會帶有人物的時代氣息。」
劣勢
文化差異、講不好普通話
表演模式
大多臺灣演員擅長以幅度較大的肢體動作和浮誇面部表情來表達情緒,但大陸的表演風格卻更加偏向自然的現實主義。
雖然港臺老牌演員「北上」已成為趨勢,但文化差異帶來的表演風格衝突也是必須面臨的問題。
崔亮表示,他在拍戲前會事先與臺灣演員溝通,希望他們收斂一些固有的表演方式,「可能臺灣演員表演完,我們的觀眾會認為,我們這兒的人不會這麼說話。所以像秦漢會特意去修改一些自己的表演方式,希望能夠被大陸觀眾所接受。」
而部分香港老牌演員也不太習慣內地「生活流」的表演方式。例如一些內地老牌演員會把戲處理得非常接地氣,有時會在現場臨時修改臺詞,甚至「現掛」。但香港老牌演員出道時接受的表演訓練非常嚴格,他們習慣一板一眼地按照劇本來演,因此他們很難自如地接住內地演員的臺詞,「翁虹在拍攝時就有些擔心接不住梗兒,一開始會有些不適應,但演了一段時間之後她就抓住了這種我們拍攝時想要的生活化的狀態。」
普通話
崔亮說,「雖然很多香港演員都是配音,但如果他的普通話表達太吃力,必然會影響到角色的塑造,以及和對手戲演員的溝通。這也是為什麼香港老牌演員全面進軍內地的周期會比較長。」
除了文化差異,普通話臺詞也令港臺老牌演員十分苦惱。目前大多數都市劇都採用同期聲,即便是古裝劇,演員們也需要用普通話對戲,這就意味著港臺老牌演員必須掌握流利的普通話。陳美琪就曾因《美好生活》全程普通話拍攝而直呼「好可怕」:「用普通話念對白會比較吃力,但還好劉蘭芝本身就很慢,所以慢慢說話正好符合人物的特點。」
而剛剛「北上」的劉玉翠也遭遇過「臺詞難」。《北京遇上西雅圖》需要同期錄音,她的普通話基礎好一些,大多時候還可以應付,實在不行就不死背臺詞,而是用平常用語去講。但在出演《楚喬傳》中宋大娘一角時,因為是古裝劇,所以臺詞裡有很多複雜的古語,「其實我知道後期也會配音,但是我覺得這是鍛鍊的一個好機會。我花了很大的勁兒去背,但還是不流利,最後還是用了廣東話,用普通話講的臺詞最後也都用不上。可是沒關係,最重要的是我已經盡力去做了。」
正因如此,很多導演在選擇香港老牌演員時會非常注重普通話水平。例如崔亮選擇翁虹,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她的普通話比較流利。
相較之下,臺灣老牌演員在這方面少了很多顧慮,「臺灣演員雖然帶有臺灣腔,但並不是閩南話,總體來說還是北方語系,這是他們的天然優勢。」但臺灣演員的問題是語言表述和大陸有些許不同。例如臺灣習慣用倒裝句,「我們說『你給我錢』,他們會說,『你給錢我』,類似於這樣的倒裝。所以一般情況是他們怎麼口語怎麼說,我們不會嚴絲合縫地摳臺詞。」
優勢
敬業、帶來新借鑑
吳毅表示,港臺演員很專業,價格也不離譜,這是他們的優勢,「例如陳美琪在劇組是非常簡單的,也沒有帶著一幫人那種架勢。」
雖然港臺老牌演員「北上」有諸多需要適應的地方,但風格迥異、經驗豐富的他們也成了電視劇市場中的「新鮮血液」。
崔亮則表示,港臺演員的表演風格也彌補了其他演員的不足。例如秦漢在《親愛的她們》中曾經為喚醒初戀女友的印象,做一些搞怪的、無釐頭的表演。很多大陸老藝術家對這樣的表演會有頗多顧慮,「他們會想我那麼大歲數,再去搞怪合適嗎?但臺灣老牌演員因為具備這類表演經驗,他們會很自如地把誇張在一個合適的度裡表現出來,這也成了他們的優勢。」
今年2月28日,國務院臺辦、國家發改委等29個部門也發布了《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裡面指出:臺灣人士參與大陸廣播電視節目和電影、電視劇製作可不受數量限制。這條規定突破了以往電視劇對於港澳臺主創人員的數量限制,諸多圈內人士也紛紛點讚。崔亮坦言,未來更多港臺老牌優秀演員「北上」,確實可以為市場帶來更多選擇性,「首先他們骨子裡都非常敬業,這是他們的優勢,可以讓更多年輕演員學習到他們的敬業精神;其次,像臺灣演員這種童真質樸的表演方式,以及香港演員對角色處理的建設性,這些也是我們的演員可以借鑑的。他們的到來也為電視劇製作方選角時提供了更多選擇。」
採寫/新京報記者 張赫 劉瑋 周慧曉婉(來源:新京報 http://www.bjnews.com.cn/)
這些港臺藝人在大陸找到了星辰大海
前幾天,兩位著名的臺灣藝人霍建華和林心如在峇里島舉行婚禮的消息實實在在地刷了大家的屏,在感嘆「十年摯友變摯愛」的動人愛情之餘,不少網友也注意到,他倆都在大陸市場上開闢了事業新天地,兩人結緣也是因為十多年前在大陸接演同一部電視劇。
林心如和霍建華婚紗照 來源:北青網娛樂
港臺娛樂圈 市場略有限
今年初,在華人世界頗具影響力的臺灣綜藝節目《康熙來了》的停播被認為是臺灣娛樂圈沒落的象徵。雖然說整個臺灣娛樂圈都沒落了有些言過其實,可是也不得不承認,港臺娛樂圈受限於本地市場體量太小等因素,發展空間實在有限。
以電視節目的製作為例,臺灣節目的製作經費有限,相比起大陸《我是歌手》這種一集預算在1000萬人民幣規模的綜藝節目,每日播出的《康熙來了》每集預算(除主持人酬勞)只有約10萬人民幣,差距高達百倍,而這已經是全臺製作預算最高的談話類節目。
對比電影市場,港臺的票房規模也遠遠小於大陸。前年,香港只製作了51部電影,與此同期,內地一年製作了超過600部高預算電影,票房收入年均增長30%,市場規模預計2017年就會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
轉戰大陸 港臺藝人表現亮眼
受限於這樣的市場規模,不少臺灣藝人都選擇將事業的重心漸漸轉向大陸,其中不少佼佼者如林心如、霍建華、吳奇隆、林志玲等等,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績,他們中不少人相繼成立自己的個人工作室,每年在大陸接拍的電視劇和電影數量亦相當可觀,林心如、吳奇隆還承擔起了製片人或投資方的角色,收入水平更是出現大幅躍升。
港臺優質偶像 愛國擔當榜樣
港臺在大陸發展的部分藝人新浪微博粉絲數統計
就對大陸粉絲的影響力而言,很多來大陸發展的港臺藝人也同樣不遜色於來自日韓的偶像,他們中有很多在微博上的粉絲數都超過千萬,各地的粉絲團後援會眾多,而他們在愛國、敬業、個人操守方面也都給粉絲作出了積極的榜樣。
如近期所謂「南海仲裁」事件後,不少港臺藝人第一時間在網上表達了自己的愛國立場。他們無疑早已意識到,隨著自己在大陸事業的成功,也應該對這片土地和社會承擔一份應有的責任,尤其是對眾多年輕網友要產生積極的影響。
既然紮根這片沃土,就要找準自己的位置,這樣才能擁有未來的星辰和大海。(章廉)(來源: 新華網)
(來源: 新華網)
追隨大片玩香港,探尋TVB劇十大拍攝地
星光燦爛的香港,不大的地方卻高產了無數好看的電影電視劇還有世界聞名的明星們。有人去香港是為了血拼,有人是因為美食。而從小看港片長大的70、80一代,更是被電影所打動。現在就讓我們走進香港,探尋那些記憶中的電影拍攝地吧!
【第1站】旺角——《旺角黑夜》
旺角在電影裡從來就是江湖之地,有多少以旺角為名的影片?從《旺角馬場》《旺角揸FIT人》、到《旺角黑夜》,這裡發生的總是有關江湖情仇的故事。烏蠅因打撞球耍賴被人追打的場面,就是在旺角的街道上實景拍攝的,吳彥祖扮演的殺手也是死於旺角街頭。如果你在一部港片裡看見有許多人擠在一條狹窄的街道上購物,那很可能就是這裡。最原味的旺角之夜,也許不夠漂亮,但,這確實是香港。
【第2站】廟街——《新不了情》
《新不了情》裡阿敏(袁詠儀飾)一家,每晚在廟街夜市唱戲賣藝為生,夜市上有燈火通明的小貨攤、大排檔,還有別具特色的街頭粵劇表演。香港描寫廟街生活的電影很多,如《廟街十三妹》、《流氓醫生》《半支煙》以及張艾嘉主演的《廟街皇后》等。它是香港的小縮影,它是平民的夜總會。
【第3站】銅鑼灣——《花樣年華》《2046》
在銅鑼灣,有間不太誘人的老式西餐廳金雀餐廳,外表看來很不起眼,但是《花樣年華》其中一個重要場景就是在這兒拍的———周慕雲(梁朝偉)叼了根煙與蘇麗珍(張曼玉)對坐著談話,這張劇照目前就掛在金雀餐廳的牆上。點上一杯熱鴛鴦,坐下來慢慢回味《花樣年華》的故事吧……
【第4站】尖沙咀——《阿飛正傳》
尖沙咀,多部影片描寫男女戀人約會之處,《阿飛正傳》中活現了舊香港情調的皇后飯店仍營業至今。而著名的《古惑仔》系列電影反映的就是生活在尖沙咀和九龍的山雞、陳浩南們的古惑生涯。香港著名餐廳也主要集中於這一帶,《玻璃樽》中,成龍為了打動少女舒淇的芳心,就請她到尖沙咀一家樓頂餐廳共進晚餐,俯瞰維多利亞港夜景。
【第5站】灣仔叮叮車——《月滿軒尼詩》
2010年由張學友和湯唯主演的愛情電影《月滿軒尼詩》,用了很多場景來展現軒尼詩道的風情,那一列列叮叮車駛過街道,是香港這座城市獨有的風景。在影片中,張學友在夢裡夢見老爸在扭曲鏡頭中的叮叮車上衝他打招呼。
搭電車Tips:電車軌道幾乎東西貫穿整個香港島市區,從後門上車,最好是坐在上面,這樣視野更高。可刷八達通,全程票價都是2.3港幣(約1.8元人民幣)。
【第6站】石板路——《一路向西》
都爹利街石階和砵典乍街。這兩個都是TVB電視劇裡警匪追逐和情侶散步的樓梯。砵典乍街有著最古老的石板路,而都爹利街石階上的路燈是香港僅存的4支老煤氣燈,1922年就有記錄,至今仍在供應煤氣及負責維修,《一路向西》有在這裡取過景。
【第7站】中環法院——各種職業TVB劇
立法會大樓,最近一次在TVB劇集裡看到這個場景是《真相2011》。大樓前蒙眼泰美斯女神的經典造型:右手天平,左手利劍,象徵著公平正義,不偏不倚,鏡頭感十足,TVB最經典的法庭劇《壹號皇庭》片頭曲的第一個鏡頭就是她。
【第8站】半山扶梯——《重慶森林》
這條中環通往半山的扶梯,是世界上最長的戶外有蓋電動扶梯。《重慶森林中》,駐守蘭桂坊的警察梁朝偉,被快餐店女店員王菲暗戀,王菲走在人群中的一幕,就是在這裡取景。
【第9站】天壇大佛——《無間道3》
天壇大佛是全球最高的戶外青銅坐佛。《無間道》系列的終極篇,為這個扣人心弦的警匪故事劃上一個終極句號。其中一段情節在天壇大佛下拍攝,黑幫頭目韓深與大陸走私商人沈澄初次見面,為虛實難料的劇情發展埋下了伏筆。
【第10站】石澳——《喜劇之王》
《喜劇之王》中令人印象最深刻的一幕就是尹天仇與柳飄飄一夜之後,他追出去對柳飄飄說:「我養你啊!」這一句打動無數少女們的說話,比「我愛你」更有震撼力。成就這句周式浪漫的地方就是在這裡,一片繁華背後的浪漫天堂——石澳海灘。(來源於微信公眾號:香港吃喝玩樂)(來源: 新華網港澳)
(來源: 新華網)
令人難忘的經典港片鏡頭
香港電影史上有著許多令人回味無窮的經典鏡頭,有些電影或許大家對具體情節已經記得不是那麼清晰了,但卻還是能清楚的記得影片中的某個鏡頭對你產生的觸動和震撼的所帶來的那種瞬間的情感衝擊,例如《大話西遊》、《追龍》、《無間道》、《英雄本色》等,片中的經典鏡頭就像腦海中的印記一樣揮之不去。
《大話西遊》朱茵對周星馳一笑定情
周星馳導演的《大話西遊》系列電影一直是80後與90後心中難以割捨的一抹「硃砂痣」,該片秉承了周星馳一貫的喜劇手法,劇情笑料百出,但在我們看來這是一部痛徹心扉的愛情喜劇,不僅是整部電影讓人們難以忘懷,片中,朱茵飾演的紫霞對至尊寶經典的眨眼一笑也是影迷心中最經典的一幕。
《無間道》劉德華梁朝偉天台終極對決
《無間道》無疑是一部非常經典的警匪片,片中,天王劉德華和梁朝偉在天台終極對決,劉德華一身黑色的西裝、頗有氣吞山河的氣概,兩人的經典對話:「對不起,我是警察」,「誰知道」,將這個「指點江山」的畫面推向了無法超越的經典鏡頭。
《英雄本色》周潤發點菸燒錢堪稱最經典
《英雄本色》當時票房口碑雙雙爆紅,它是天時地利人和俱全,因緣際會之下誕生的傑作,可遇而不可求,片中,周潤髮飾演桀驁不訓卻甘願為兄弟赴湯蹈火,捨死忘生的小馬哥,影片中,小馬哥點菸燒錢的帥氣模樣,堪稱最經典!
《追龍》甄子丹徐冬冬深情凝視一眼萬年
在電影《追龍》中,徐冬冬飾演的玫瑰在瘋狂的飆車與槍戰後因寡不敵眾中槍倒地。臨死之前,甄子丹與徐冬冬深情凝視一眼萬年,那時的玫瑰笑得十分悽美,她的笑飽含深情,加上訣別時一直微笑著的眼眶卻滿含淚水成為了電影《追龍》中最經典的一幕。 (來源: 新華網)
這9部香港經典電影,你一定看過
1997年後,一眨眼,20年了
這些年,我們不止看到香港的繁榮與自由
也從香港電影中看到了不一樣的世界
無數經典的香港影片成為我們難忘的記憶
無釐頭卻又飽含深意的喜劇片
展示俠客們驚世駭俗武功的武俠片
寫實有之,寫意亦有之的文藝片
一段段情真意切的香港往事透過鏡頭娓娓道來
01
甜蜜蜜
1997年,這一年的開頭,香港電影金像獎將9個獎項頒給了《甜蜜蜜》。這部電影回顧了回歸前十年,香港新移民的艱辛歲月。導演陳可辛就是想藉助一個移民背景下的故事來反映香港人「無根的狀態」。他認為一個人那麼愛一片土地,有時反而是因為不在這片土地。
而故事裡,人群穿梭,李翹終究沒有追到黎小軍疾馳的單車,卻在鄧麗君的死訊中在異國重逢。當四目相對,耳畔傳來的又是那首他們在香港一同唱過的《甜蜜蜜》。
有些愛,只能止於唇齒,掩於歲月。
我喜歡來日方長的男人和不堪回首的女人,是他們把生活搞得意味深長。
漫步人生路上,你我最後的相遇,只不過是各自向左走、向右走了半圈。
02
《古惑仔》
古惑仔系列的繁殖能力讓人驚嘆。正傳系列有7部,外傳系列有4部,涉及了兄弟情義、友情歲月、刻骨愛情,詮釋了一代人無處安放的青春。而且裡面的人物各個鮮活,令人難忘。
也許當初香港電影人壓根想不到,這個技術上粗製濫造的系列電影,席捲了整個內地的錄像廳,也席捲了一代少年的心。友情歲月這個文法不通的詞彙,也成為了許多人固定的青春記憶。
我們出來混的,就憑三點。有義氣,夠勇,兄弟多。
出來混,錯了要認,被打也要站穩。
世間哪有真情在,只要是妞我都愛。
03
無間道
《無間道》可能是香港回歸以來警匪片的巔峰之作。在此之前,香港只有臥底、內鬼、二五仔這些說法,但是《無間道》之後,所有的臥底都被直接稱作「無間道」了。
表面上,《無間道》是一場黑社會和警隊之間,橫跨於政權移交這大時代洪流的鬥智角力,而實際上,它對照了回歸後香港人對警察——管治者核心價值有所動搖的憂慮。未來何去何從,當一個好警察還是一個黑社會,誰也沒有答案。
殺人放火金腰帶,修橋補路無屍骸。正與惡之間的較量或許永遠都不會隨著權力的交接而改變。
往往都是事情改變人,人卻改變不了事情。
給我一個機會,我想做好人。
誰了解生存往往比命運還殘酷,只是沒有人願意認輸,我們都在不斷趕路,忘記了出路。
04
大話西遊
九十年代香港最炙手可熱的男演員大概就是周星馳了,時至今日,也仍有人喊著「欠周星馳一張電影票」。可見,20年了,他依舊活在每個人的心裡。據說在《大話西遊》的創作中,周星馳提供了大量意見,甚至很多膾炙人口的對白也出自他手。
《大話西遊》可以說已成為一種文化上的圖騰,至今都沒有失去其先鋒位置。故事裡,至尊寶最終選擇輔佐唐僧去西天取經,而那份感情則只有在追憶或輪迴中再度品味,或許他已經忘記,或許他將銘記,但是他只有遺忘了自我才能去看那種感情。
如今,銀幕前陪你長大讓你流淚的那個人也少拍電影了;終於有一天,銀幕前逗你開懷讓你傻笑的那個人也頭髮花白了。在你的青春裡,誰的大話曾騙了你的感情,誰的回眸曾讓你的心在西遊?
留下點回憶行不行?不要,要留,就留下你的人。
騙就騙吧,就像飛蛾一樣,明知道會受傷,還是要撲到火上,飛蛾就這麼傻。
原來那個女孩子在我心裡留下了一滴眼淚,我完全可以感受到當時她是多麼的傷心。
05
花樣年華
已經記不清《花樣年華》到底上了多少個 「世界最佳」 「華語最佳」 「亞洲最佳」 的電影榜,但王家衛留給觀眾的那些暗澀鮮濃的色調,咿咿呀呀的吟唱,沉緩木訥的對白,繁複的符號意向,他所營造出來的獨屬於他的奇怪又瑰麗的世界,已足夠讓 「香港電影」 四個字生輝。
06
葉問
進入21世紀,功夫片開始有了流派之爭。就像豆腐腦到底是甜是鹹那樣,南北兩派的練家子在武學正統的問題上,向來是爭論不休。
《葉問》真正引起大範圍關注的,應該是短小精悍的詠春拳居然可以在銀幕上煥發出如此的質感,特別是對抗北派樊少皇的戲份裡,四兩撥千斤的拳法瀟灑精妙到令人拍案叫絕。
武術指導洪金寶將詠春發揚光大,還有另一層含義。北拳對抗南拳,正是20多年前香港功夫片銀幕上最為流行的搭配,然而隨著《少林寺》等一批北派功夫電影的崛起和壯大,北派的標誌功夫長拳逐漸成為功夫片的標誌。《葉問》算是掀起一股懷舊風,讓南派功夫在銀幕上重生。
每個人走的路都是自己選的。
這個世上沒有怕老婆的男人,只有尊重老婆的男人。
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07 倩女幽魂
《倩女幽魂》脫胎於《聊齋志異》之《聶小倩》,導演徐克與程小東結合捉鬼道士的中國特色,打造出了一部既有東方韻味,又引發國際共鳴的奇幻電影。而張國榮和王祖賢的精彩演繹,也使「寧採臣」和「聶小倩」成為影迷心中經典的銀幕角色。
其實,那個時代的電影極少有表現男女之間浪漫的感情劇,也因此,徐克想要拍一個愛情故事。不過老闆一開始並不支持,徐克對他說:「這不是一個古裝時裝的問題,而是個心態問題,現在人們需要一種浪漫情感的東西,我覺得聊齋是一個可以好好利用的故事。」
人生,是夢的延長。
為什麼要怕鬼呢,有時候鬼比世上的人還溫柔許多。
如果給你再選擇一次,你還會不會讓我忘了你?
08
歲月神偷
《歲月神偷》的劇情其實簡單而煽情。既沒有大時代下的風起雲湧,也沒有波瀾壯闊的史詩氣概。但在充滿懷舊氣息的老香港的時代背景下,充滿情懷。任達華收起了懸疑恐怖片中兇神惡煞的表情,吳君如也不再像喜劇片中那樣瘋癲誇張。把香港小市民演得如此生動,讓人感動。
在變幻的生命裡,歲月,原來是最大的小偷。
當你發現時間是賊了,他早已偷光你的選擇。
且容我偷來時光與你重逢。
09
志明與春嬌
影片的起始創意很簡單,前幾年香港開始在公共場所禁菸,結果導致一個很有意思的景象:一堆人圍在垃圾筒旁,邊抽菸邊聊天。那時彭浩翔就認為,在這種陌生人之間的聊天裡可以產生愛情。
於是《志明與春嬌》就聰明地將香港禁菸後的社會現狀,譜進變幻無常的城市戀曲。而許多人愛《志明與春嬌》,愛的也就是它純正的港味兒,是抽菸染髮好女孩的「港女」餘春嬌,是喝酒買醉長不大的張生,是太古廣場旁的偏僻後巷和茶餐廳可續杯的檸檬茶。
有些事不用一個晚上都做完,我們又不趕時間。
有一種相遇,止在遇過就好,我沒想過要上前打招呼。
再平凡普通的事情,一旦與你相關,我就相信是天註定,因為在庸碌瑣碎的一生之中,我寧可所有好運氣都是被用來遇到你。
(來源: 東方網)
(來源: 新華網)
瓊瑤:這65部書猶如我的親生兒女
春節期間,《還珠格格》三部曲重播,收視率一路高歌猛進,微博相關話題討論更是熱火朝天。在距離《還珠格格》第一部首播20周年之際,網友們重溫瓊瑤作品,一邊調侃新發現——「小時候沒發現令妃是心機girl」,一邊感慨光陰似水,時過境遷。
愛情教主,是許多人對瓊瑤的稱呼。彼時一到寒暑假就瘋狂追劇、懵懂揣摩情節的孩子,忽然就滑到了讀懂愛情、定義幸福的年紀。
「看瓊瑤劇長大」的青年,大概還沒察覺,生於1938年的瓊瑤,現已年近80歲。不過她本人看上去比這個數字年輕得多,生活狀態也如此。寫作,閱讀,與文學相關的工作,瓊瑤仍舊一刻未停。
日前,瓊瑤接受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專訪,她覺得與當下這一代年輕人的代溝不大。「因為我有兩個20歲出頭的孫女,直接的接觸比去研究探索更有效。」
筆尖流淌的青春情愫感染了幾代人,而瓊瑤自己定義的青春接近於粲然一瞬。「青春只能用年齡來定位。十幾歲到30歲以前,就是青春歲月,過去了就過去了,即使心情還能維持青春,也跟那時的『青春』不一樣!」
在2018年開年之際,中南博集天卷與湖南文藝出版社聯合出版了最新版本的瓊瑤經典作品,以「輯」的形式推出圖書,第一輯定名「光影輯」。本套作品包含了瓊瑤極具代表性的6部作品:《窗外》《一簾幽夢》《在水一方》《煙雨濛濛》《庭院深深》和《幾度夕陽紅》。
「光影輯」收錄的6部作品,都是曾被改編為熱門影視作品的原著。在自序中瓊瑤表示,看小說和戲劇不同,文字有文字的魅力,有讀者的想像力。
如今市場流行的青春愛情電影,瓊瑤也會去看,但她坦言,這個年齡內心已不太會被那些電影觸動。「畢竟我的校園時期,和現在有很大的分別,看《窗外》就知道了,《窗外》很細膩地描寫了我少女時期的校園生活!」
瓊瑤在自序中特別敘述《窗外》之於自己人生軌跡、情感歸屬的意義。1963年,《窗外》出版,瓊瑤第一次與平鑫濤見面。平鑫濤告訴瓊瑤,他一生貧苦,立志要成功,所以工作得像一頭牛。「『牛』不知道什麼詩情畫意,更不知道人生裡有『轟轟烈烈的愛情』,直到他見到我,這頭『牛』突然發現了他的『織女』,顛覆了他的生命。」
一提起親歷的愛情,瓊瑤的描寫頗為浪漫,作為平鑫濤的「文字的織女」,她用文字紡織出一部又一部的小說。不知不覺,瓊瑤從少女寫到老,創作了65本書,15部電影劇本,25部電視劇本(共有1000多集,每集劇本大概1.3萬字)。
1989年起,瓊瑤開始整理她的全集,分別授權給大陸的出版社,因而作品有了繁體字版與簡體字版之分。
前幾年,丈夫平鑫濤「失智失能又大中風」,令瓊瑤的心情跌落谷底,「鑫濤靠插管延長生命之後,我幾乎崩潰」。同時,在出版了65部書後,瓊瑤仍有較多作品「散落在外」,她發現繁體字版小說陸續絕版,簡體字版存在盜版嚴重、網絡肆意刊載等亂象。
遭遇到生活一連串暴擊,瓊瑤決定振作起來,不讓這一生的創作心血憑空消失:「我的筆下,充滿了青春、浪漫、離奇、真情……各種故事,這些故事曾經絞盡我的腦汁,費盡我的時間,寫得我心力交瘁。我的65部書,每一部都猶如我的親生兒女,從孕育到生產到長大,是多少朝朝暮暮和歲歲年年。」
因此,對於這次作品重新整理出版,瓊瑤將之形容為四個字:浴火重生。
寫字與讀書是永遠割捨不掉的。瓊瑤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她如今讀書範圍還是很廣的。「在鑫濤生病這些年,我都閱讀有關他病情的書,甚至醫學的書。他插管長住醫院以後,再度看一些比較輕鬆的翻譯小說。因為重新出版這65本書,工作很忙,閱讀時間往往在深夜,或者不需工作的時候。」
去年,瓊瑤出版新書《雪花飄落之前:我生命中最後的一課》,寫她與平鑫濤這一對恩愛的老夫老妻,如何面對老年、失智、插管、死亡。瓊瑤說,這本書非常深入地寫出了她面對生死問題的態度。
當被問及希望後來讀者如何評價自己文字,瓊瑤說,她只是文藝工作者,不關心後世態度。「無論現代人如何看待我,我都處之泰然。我常說『我手寫我心』,我只能對自己的寫作態度認真誠懇,不能要求讀者是否滿意。我不認為我在中國文學史上有什麼價值,那不應該由我來評定,應該由讀者和時間來評定。」
瓊瑤表示,目前沒有具體的新寫作計劃,「應該把健康列為第一考量吧」。如今,她日子的理想樣貌是——「無論做什麼,都能快樂地做,就是最理想的了!」(來源: 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