眺望阿拉山口的那一邊

2020-12-17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網阿拉山口6月1日電(記者張崇防)站在阿拉山口高27米的國門前,面朝哈薩克斯坦的方向極目遠望,除了邊境線上隱約可見的幾座界碑,便只有茫茫群山和看似低矮的叢林了。

    來到這裡最直觀的感受是風大,它能讓所有不是緊身的外套和褲管全都鼓起來。阿拉山口是中國西北最大、最平坦的一個風口。雖然海拔只有300米左右,但平均每年八級以上大風就有165天。

    風來的方向,該是一個怎樣的國家?哈薩克斯坦,對稍晚要去「舊都」阿拉木圖和現在首都阿斯塔納採訪的「中國媒體絲路行」記者而言,早早地展示了神秘和誘惑。

    了解遠方的那個國家,近處正有兩條清晰的「線索」。在中哈邊界277號-281號界碑之間,一寬一窄兩條鐵路相伴而行。寬者為1520毫米,窄者為1435毫米,二者大致相差一個拳頭的尺寸。它們北去南歸,承擔著人員往來和貨物運輸的任務。

    1990年,烏魯木齊開出了第一列經過阿拉山口的火車。如今,國際客運列車由北京經烏魯木齊前往阿拉木圖、莫斯科等地,而從重慶、成都、鄭州、武漢、西安甚至廣州和浙江義烏成裝的國際貨運班列也是經這裡駛向中亞、歐洲和中東國家。阿拉山口成為了新亞歐大陸橋一個「重要支點」和「關鍵節點」。

    但正是由於這一「寬」一「窄」的差距,除了報關之外,經行此處的列車還要多出一道繁瑣的程序。從哈薩克斯坦方向經過寬軌運來的貨物要吊裝到旁邊標準軌列車上,然後才能運去儲存或運往新疆其他地方乃至全國各地。同樣地,中國開出的通往中亞、歐洲的國際貨運班列,也要在阿拉山口吊裝至寬軌列車才能運出。工作人員介紹說,「一趟列車通常要掛40餘節車廂,三個小時能吊裝完畢。」

    在阿拉山口口岸以北約12公裡的地方,哈薩克斯坦的多斯特克口岸應該也是同樣的情況?據介紹,阿拉山口和多斯特克相互設有辦公室,以便於完成通關票據的翻譯等工作。看到記者一行來訪,哈方辦公室的幾位女工作人員臉上掛著淺淺的笑意,似帶有驚詫和疑慮。發現有記者想要拍照和搭話採訪,他們的負責人敏感地攔住了,而並不說明「為什麼」。

    「哈方對我開放程度較低,同時受到經濟能力限制,雙方在對接上存在一定的差距。」陪同記者參觀的阿拉山口市副市長劉繼洲的幾句話,給出了一個模糊的解釋。

    確實,相比之下,中國向西開放的力度越來越大。阿拉山口就是很好的例子。

    阿拉山口位於新疆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東北角,在阿拉套山和巴爾魯克山之間,北臨哈薩克斯坦,南依天山北麓的艾比湖。這裡是國家一類口岸,鐵路、公路、管道等多種運輸方式集於一身。

    1990年6月,國務院批准設立阿拉山口口岸。兩年後,鐵路口岸向第三國開放,車站最初設計能力換裝能力僅為270萬噸,1995年的實際過貨量僅為100萬噸。但到了2013年,鐵路換裝能力達到了1700萬噸。鐵路站場內共有標準軌41條,寬軌25條,設計換裝能力為2000萬噸。

    公路口岸於1992年臨時開通,1995年12月正式開放,涉及年通關能力為100萬噸。截至去年底,公路口岸累計完成過貨260萬噸。

    作為中國第一條跨國路上輸油管道,西起哈薩克斯坦裏海沿岸城市阿特勞、全長962公裡的中哈輸油管道一期工程於2006年7月正式輸油,隨著二期工程的投產,年輸油能力將達2000萬噸。阿拉山口原油首站距國境線2.2公裡,緊鄰哈中管道的末站,兩者以圍牆中心為界。

    截至去年,阿拉山口已累計過貨2.4億噸,其中進口貨物如原油、金屬礦石、鋼材及廢鋼等,佔到了通關貨物總量的三分之二,這一比例在2013年佔到了88%。糧食、食用油等進口貨物的數量同比有所增多。出口貨物主要是輕工業品、建材、工程機械和過境貨櫃等。

    「2012年12月,國務院批准設立阿拉山口市(縣級市),最終形成了阿拉山口市、口岸管理委員會、阿拉山口綜合保稅區、金山角工業園區四位一體的組織管理架構。」阿拉山口市委宣傳部長鐵木爾告訴記者。「阿拉山口綜合保稅區是新疆第1個綜合保稅區,總體規劃面積10.9平方公裡,一期圍網5.6平方公裡,今年1月正式封關運營。」

    博爾塔拉州同步規劃建設了59平方公裡的保稅區產業配套園,主要以中亞國家為市場,重點發展石油化工、礦產品加工以及礦產資源儲備,集生產、加工、倉儲、物流為一體。

    「為了配合多條經過這裡的國際貨運班列,我們藉助無紙化報關大大提高了效率,通關時間較以往縮短三分之一。」阿拉山口海關監管科的一位負責人李農告訴記者。

    「但我們更希望有一天不再需要換裝,一條標準軌高鐵能夠直達波羅的海和地中海沿岸。」阿拉山口市商務和經濟與信息化委員會主任張玉清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說。

    希望終歸是希望,哈薩克斯坦等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態度又是如何呢?這只能留待下一站的採訪中去實地探究了。

    去年9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訪問中亞四國時發出了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倡議。中亞國家領導人、專家學者和媒體輿論普遍予以關注並表達「支持」,希望抓住絲綢之路復興所帶來的機遇。

    博爾塔拉的阿拉山口、精河等地歷史上曾是古絲綢之路「新北道」上的重鎮,商旅駝隊經此前往阿拉木圖、撒馬爾罕等中亞國家城市。在今天的精河縣內仍有安阜城遺址、烏孫土墩墓、查幹莫墩石人等一批絲綢之路文化遺存。

相關焦點

  • 阿拉山口「風」的故事
    阿拉山口,地處我國新疆與哈薩克斯坦交界處,駐紮著一支邊防連隊。    「阿拉」,在哈薩克語中是「開滿鮮花」的意思。實際上,阿拉山口沒有鮮花,有的是大風。這裡是我國著名四大風口之一,每年8級以上大風要刮160多天。
  • 博樂市--阿拉山口,大福來國門阿拉山口口岸打卡留念成為經典!
    時間:2017年10月3日 離開了博樂順g219向東經過博州的雙河開發區,感覺這個開發區挺大的區位挺好,北至阿拉山口,南連G312精河火車站,,西去博樂主城區,還可g312 過了雙河開發區直向北去阿拉山口。
  • 在阿拉山口,與世界「撞」個滿懷
    想要站在亞歐大陸的橋頭堡上,看一帶一路的豪邁,聽凜冽的風,那一定不能錯過這座永遠熱血沸騰的城市——阿拉山口。阿拉山口的動靜之間,好像從來都沒有界限,這一秒在飛沙走石中凌亂,下一秒就可以推著購物車,在綜保區歐亞商品展示交易中心裡悠閒踱步,仿佛外面的風同我們一樣只是過路的旅人。近幾年,阿拉山口已發展成為集通關、貿易、物流、加工、倉儲、金融、旅遊等多功能於一體的新興口岸城市。
  • 新疆阿拉山口的歷史與發展,我國風力最大的邊境城市
    而東南沿海地區的颱風也只是每年的一些季節,而有一個地方,不僅僅是季節性的風,甚至一年四季除了颳風就沒有別的天氣,這就是位於新疆的阿拉山口。在我國疆域遼闊的國土上,也為我國帶來了極其豐富的風力資源。而新疆的阿拉山口成為我國的風都,也是因為其特殊的地理位置。
  • 阿拉山口奮鬥在城市發展前沿
    2011年,首趟中歐班列從由阿拉山口出境,同年5月,阿拉山口綜合保稅區成立。2012年,阿拉山口正式建市,新絲綢之路上的一顆明星冉冉升起。回望新中國成立之初的阿拉山口,「風口、戈壁、無人區」代表了當地人最真實的記憶,一首廣為流傳的打油詩再現了阿拉山口當時的模樣:「沙飛戈壁走,滴水貴如油,地上沒水流,四季風不休。」
  • 改革開放四十年 阿拉山口追「風」人
    由於特殊的地理環境,山口也是風口,阿拉山口因大風而聞名。追著風、觸著風、乘著風,這座城沐浴在改革開放春風裡的城,站在新時代的風口上,奮力前行。今日,天山網推出阿拉山口系列報導第二篇:《改革開放四十年 阿拉山口追「風」人》。阿拉山口女商人何海燕(右一)與顧客交談。
  • 阿拉山口:唱響生態曲提升吸引力
    曾經的阿拉山口留給人們的是這樣一種印象。但9月27日到30日,記者在阿拉山口的4天裡,3天半都是和煦微風。走在這座城市裡,綠色從四處湧來。道路兩旁、單位院落、居民小區、公園,無處不在的植物構成了條條綠色走廊,貫穿於阿拉山口的角角落落。當初風沙肆虐的戈壁荒灘,如今繁花似錦,綠樹環繞。
  • 阿拉山口:從「戈壁風谷」到「絲路樞紐」的變遷
    口岸依鐵路而生 金融業從無到有  1990年6月27日,國務院同意開放阿拉山口口岸,同年9月12日,中國與前蘇聯鐵路在阿拉山口接軌,新亞歐大陸橋全線貫通,從此,小小的阿拉山口在中國的經濟版圖中有了一席之地。
  • 阿拉山口:昔日大風口 開放新高地
    (資料圖)在阿拉山口綜合保稅區內,轟鳴聲中,幾輛工程機械正在加緊作業。阿拉山口市委副書記、阿拉山口綜保區管委會主任皮履屏指著工地前的示意圖告訴記者:「正在建設的是準軌編組站,建成後,編組站有6條軌道。同時,我們計劃明年再建一座寬軌編組站,用3年時間完成保稅區內鐵路專用線的綜合提質改造。」
  • 新疆阿拉山口:從戈壁風口到黃金口岸
    【解說】近日,中新社等多家媒體聯合採訪團來到新疆阿拉山口,了解口岸發展情況。山口,更是風口。阿拉山口在相當長的時間內,留給外界的印象只有狂風肆虐,飛沙走石。現如今站在阿拉山口國門望去,一旁的鐵軌向遠處延伸,這是新亞歐大陸橋中國段的西橋頭堡。
  • 阿拉山口:南疆務工人員上門拜年
    原標題:阿拉山口:南疆務工人員上門拜年 「哥哥你好,我來給您拜年啦!」2月16日,庫爾班·買買提拎著水果和牛奶來給他的結對親戚阿拉山口市政法委副書記劉濤拜年。 「阿拉山口好,我的親戚更好。」聊天中,這是庫爾班說的最多的一句話。 在來阿拉山口市之前,庫爾班是靠打零工為生,收入一直不穩定,現在每月有2000元的固定收入,這讓他對未來的生活更加有信心。他說:「我們在這裡管吃、管住,醫療有保障,還可以學習到以前從未接觸過的知識和技能,這都要感謝黨和國家的好政策。
  • 【跋涉邊境 親吻祖國】63、阿拉山口:中國西部第一關
    ,於是蘭新鐵路北疆路與原蘇聯的土西鐵路在阿拉山口與對方德魯日巴口岸接軌。在寫有「阿拉山口口岸」的大門口,一位邊防戰士在站崗。阿拉山口的聯檢大廳建造的很壯觀,還有商貿大樓、高級賓館、高檔酒店、整齊的街道、漂亮的宿舍樓等。據悉,阿拉山口過去為草場,在西漢、隋唐、宋遼至元明清,都是遊牧民放牧之地,很少有人居住。通過建造口岸後,現已發展到四萬多人口,周邊企業公司300多家。我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這裡會更加繁榮。阿拉山口,不愧為是「中國西部第一關」!阿拉山口,不失為亞歐第二大陸橋!
  • 【口岸】阿拉山口,鐵打的國門與御風的車
    阿拉山口,絲綢之路的大通關,自古商旅、探險者穿越的駝鈴聲迴蕩不絕。  如今,這裡是連通中國與亞歐40多個國家的橋頭堡,漢新歐等16條中歐班列的必經之地。  我們實地看到,日夜通關,貨暢其流,換裝後的列車如鋼龍呼嘯而過,御風而行……  何謂「換裝」?原來,國際列車必須在此停頓,除了必要的出入境手續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換軌。
  • 中國阿拉山口—波蘭馬拉舍維奇中歐班列(順豐號)首發儀式舉行
    6月30日上午,由阿拉山口綜合保稅區管委會、阿拉山口國際快鐵有限公司主辦的「中國阿拉山口—波蘭馬拉舍維奇」中歐班列(順豐號)首發儀式在阿拉山口綜合保稅區(區內室內糧食換裝庫)成功舉行。這標誌著順豐以鐵路為骨幹,在阿拉山口打造的國內首個多式聯運行業平臺項目正式落地。
  • 阿拉山口出入境貨物通關單全面取消
    6月8日,記者從阿拉山口海關了解到,這一決定是由海關總署做出的。  阿拉山口海關(原阿拉山口出入境檢驗檢疫局檢務科科長)楊衛疆告訴記者:「《入/出境貨物通關單》(以下簡稱通關單)是原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對法定檢驗檢疫商品籤發的已辦理報驗手續證明文書,作為關檢作業聯繫的業務單證,進出口企業需先申領通關單,憑通關單再辦理海關通關手續,主要用於防範和打擊逃漏檢行為。」
  • 新疆阿拉山口國際旅客列車上的特別「跨年夜」
    央廣網阿拉山口1月1日消息(記者張雷 阿拉山口臺記者文亞輝 道謝 通訊員杜作璽)在新年來臨之際,駐守在祖國西北國門的新疆阿拉山口邊防檢查站的武警官兵們,把中國文化帶到了國列上,讓出入境旅客感受到了充滿濃濃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年味。
  • 阿拉山口是亞歐大陸橋中國段西部的橋頭堡,小白楊邊防站就在這裡
    阿拉山口口岸位於新疆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境內,是第二座亞歐大陸橋中國段西部的橋頭堡,阿拉山口位於阿拉套山和巴爾魯克山之間,是一條寬廣、平坦的通道,長約90公裡,寬約20公裡,素有「準噶爾山門」之稱,阿拉山口的鐵路口岸建於1990年7月,同月開辦臨時貨運;1972年12月,向第三國開放;1995年6月,正式開辦客貨運輸。
  • 阿拉山口跨境電商電子商務分揀清關中心歡迎您
    阿拉山口跨境電商電子商務分揀清關中心歡迎您 2020-10-19 20:13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山的那一邊是海
    然而今天,我越過了大山,在海風中呼吸著夢想的味道——那曾看似不可逾越的山我家在湖南一座大山的山頂,四周群山環繞,非常閉塞,距離最近的鎮子還有三十幾裡路。眼前仿佛蜿蜒曲折的山路一樣,放眼望去是山,是一望無盡的山,是那看似不可逾越的山。山的那一邊是海我是如此幸運能夠成為一名海員。生活的轉機出現在2017年初,當時我正在猶豫是否回到家鄉一個電子廠繼續打工。此前在這裡已經做了4、5年的物料員,常常每天加班到晚上10點,工資很低,工作狀態也不穩定,感覺日子過得渾渾噩噩。
  • 從「風吹石頭跑」到「亞歐樞紐港」 新疆阿拉山口「老大」成長記
    1990年6月,隨著國務院批准設立阿拉山口口岸,讓外界第一次注意到了這裡的區位優勢:出國門12公裡,即是哈薩克斯坦邊境口岸,這也使得阿拉山口成為了邊貿淘金者的新選擇。1992年,師範畢業的陶生俊,來到阿拉山口任小學教師。這所名為「烏魯木齊鐵路局北疆鐵路公司阿拉山口鐵路小學」的學校,最初的學生僅有8名,除了鐵路職工子女,即是外來務工者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