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十年國產文藝片將大爆發?誰會是下一個李安

2020-12-26 1905電影網

安樂影業總裁江志強


江志強投拍的《英雄》 《十面埋伏》 《捉妖記》將中國電影一步步推向新的「大片時代」。但了解江志強的人都知道,他同時也是最具小眾文藝片情懷的電影公司老闆之一。


昨天我們獨家對話這位「亞洲最成功製片人」時,他放出這樣一句話:


「未來十年,中國文藝片一定會迎來大爆發。會有好幾部中國電影在國際電影節上拿大獎,包括奧斯卡。」


小浪自己是不敢下這樣的結論,但既然是眼光長遠的江老闆立的flag,不由得就多信了三分。


江志強從哪得出的信心?


       江老闆的信心和昨天的一個新聞事件有關:華夏、安樂、萬誘引力、完美威秀、貓眼五家電影公司宣布推出「A.R.T.文藝片計劃」,宣布將投入一億資金,「以全產業鏈優勢扶持新導演,打造國產文藝片新浪潮」。


這個計劃其實值得仔細研究一下。


為什麼是這五家公司?一億資金用來做什麼?什麼叫「全產業鏈優勢」?為什麼大佬們預言中國會出現文藝片新浪潮?


帶著這樣的疑問,我們對話了安樂影業總裁江志強、萬誘引力電影董事總經理何韻明、完美威秀娛樂集團總裁兼執行長艾秋興等業內參與者,為你一步步解析這一國產文藝片投資、發行、放映的新模式。


A.R.T.文藝片計劃


五家公司強強聯合,產業鏈上各司其職


「A.R.T.文藝片計劃」中的A代表(attitude)初心,R代表(reality)真實,T代表(trend)浪潮,這個名字反映出幾家公司對文藝片的情懷和願景。


它像是華夏、安樂、萬誘引力、完美威秀、貓眼這五家公司在文藝片領域發表的一個聯合宣言,沒有聯合註冊新公司,沒有設計LOGO和片頭,也沒籤署什麼合同。


像江志強說的那樣,「我們來了就是做事的,不搞那堆浪費時間的麻煩事情。」


五家公司的戰略合作緣起於李睿珺執導,楊子姍[微博]和尹昉主演的電影《路過未來》,該片入圍過去年坎城,不久後會上映,幕後就有上述五家公司的參與。


在合作過程中,五家公司開始探討如何能將這種默契順暢的合作模式一直延續下去,遂決定成立「A.R.T。文藝片計劃」。


然後,將這一計劃模式運用到了滕叢叢導演、姚晨和李九霄主演,袁弘特別出演的電影《送我上青雲》,以及劉浩導演、朱亞文和宋佳主演的電影《詩人》中。


也就是說,在昨天計劃正式成立之前,其實它已經成功完成三部電影了。


《路過未來》《送我上青雲》海報


再仔細看,這五家公司的構成頗具玩味。「這是一個夢幻組合」,艾秋興說。


華夏是官方機構,比起中影更年輕,對新事物反應較快,如果有報批、申請政府補貼之類的事宜,華夏可以更便捷地與官方保持溝通;


萬誘引力和安樂善於發掘新導演,以江志強的眼光和資源,可能會找到很多其他電影公司接觸不到的新項目;


貓眼是票務網站,也是新崛起的網際網路發行營銷平臺;


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簡稱藝聯)將負責計劃裡的首部影片《路過未來》的專線放映,這部分會稍後展開;


完美威秀是一家國際發行商,可以為華語片提供海外發行服務。


完美威秀娛樂集團總裁兼執行長艾秋興


還有一個最大的共同點是:這五家公司都有很強的文藝片基因,對文藝片未來發展充滿信心。


於是這個鏈條的運行模式為:安樂和萬誘引力負責挖掘新導演、找項目,然後給劇組充分的自由度去拍攝,拍完華夏和貓眼負責宣發,最後完美威秀拿到國外發行;如果能入圍國際電影節,A.R.T。文藝片計劃也會幫忙去運作。


等於說在五家公司此前就已建立友好關係的基礎之上,每家都拿出了自己最擅長的一方面,合力完成一部電影的各個環節。


拿出一億流動資金,鼓勵新導演創作


A.R.T.文藝片計劃將在5年時間內推出15部文藝片作品,每年3部。五家公司共拿出一個億作為流動資金投入其中。


怎麼理解這裡的「流動資金」呢?


通常一部文藝片製作成本幾百萬,宣發費100-300萬,假如一部新片成本500萬,宣發200萬,那麼ART計劃可以為其提供這700萬;上映完賠錢了也沒關係,沒賠錢還賺了的話,那就把賺到的錢也加到流動資金裡。


江志強表示,文藝片不能拿商業片的投資概念進行類比,不能太去計較是賺還是賠。


《路過未來》海報


相比國外,國內官方對文藝片的補貼是不足的,建立這樣一筆基金性質的流動資金,可以為新導演的作品保駕護航。


一個億是目前五家公司在能力範圍內可以提供的額度,萬一什麼時候花光了,五家公司就再重新商量還能再拿出多少錢。


五家公司同時都是電影的投資方,擁有同等的投資權,份額五家均攤。


如果還有另外的投資方加入進來(比如姚晨也投了她主演的《送我上青雲》),那就按當初的投資比例大家分帳,最後參與A.R.T.文藝片計劃的五個公司分得的錢統一都回流到流動資金裡。


《送我上青雲》中的姚晨


與全國藝聯合作,試水文藝片專線發行


中國電影資料館館長孫向輝也來到了計劃成立發布會。


江志強對我們說,當初正是藝聯的成立令他很興奮,覺得是時候該為文藝片做一些事情了。


此次宣布成立的A.R.T.文藝片計劃將和藝聯產生緊密關聯,《路過未來》也是計劃裡首部上映的影片。


電影資料館和安樂都是藝聯最早的發起者之一。


藝聯成立一年以來,已經取得了不錯的成績,最顯著的一個例子便是把奧斯卡片《三塊廣告牌》賣到了6000多萬票房(雖然後期因為電影太火,在藝聯加盟院線的一些非藝聯影廳進行了小範圍擴映,但總體而言,藝聯旗下影廳貢獻票房超過87%)。


藝聯


再往前數,藝聯的首部專線發行電影是《海邊的曼徹斯特》(在此之前藝聯都只是配合發行),在藝聯旗下的190家影院長線上映。


當時它的排片只佔市場總體的0.3%左右,但前四天上座率都超過了30%,超過了很多商業大片。也就是說,分線發行雖然看起來空間有限,但可以節約宣發成本,使得利益最大化,受眾精準化。


經過幾部外片的試水後,A.R.T.文藝片計劃的首部作品《路過未來》將成為首部由藝聯專線發行的國產片。導演李睿珺像商業片明星一樣,將要跑十幾甚至幾十個座城市的「路演」。


專線發行,顧名思義就是一部電影只在藝聯這一條院線(儘管它是虛擬院線)放,其他沒加盟藝聯的院線是沒資格放映這部電影的,不會有排片。


我們國家探討過多年分線發行,但是一直沒能實現,而當藝聯有了專線發行能力以後,有望能培養起新一批穩定的文藝片受眾。


《海邊的曼徹斯特》劇照


只有專線發行,才能培養出穩定受眾


為什麼專線發行是未來文藝片發行的趨勢?為什麼小範圍的專線發行比全國的全部院線發行更有潛力?


江志強打比方說,他1996年在香港油麻地開的百老匯電影中心[微博],開幕片是《談談情跳跳舞》,放了4個月票房400萬,當時在香港算是驚人的好成績。


有別的影院也來談合作想放映,但江志強咬定只在這一家影院放。


現在,香港的文藝片愛好者看電影會很習慣地去電影中心,而不會去旺角或者銅鑼灣的商業影院看。


周防正行執導,役所廣司主演《談談情跳跳舞》劇照


內地也是一樣,如果一名文藝片影迷發現離家不遠有一個影廳常年放映優質的文藝片,他會逐漸習慣去那看電影,「要把觀眾群和觀影習慣逐漸建立起來。」


談到習慣,艾秋興還舉了一個例子:美國AMC院線被萬達收購後,旗下一些美國影院會拿出一個廳來放華語電影,不僅放商業片,也放像《七月與安生》這樣的文藝片,此舉的目的同樣在於培養習慣。


「時間長了,在美國的華人,或者對亞洲電影感興趣的人就會很自然想到去那裡看華語片。」


《七月與安生》劇照


還有一個疑慮是:文藝片在全國所有院線上映,票房通常也不過才幾百萬。只在藝聯旗下的全國一千多個影廳裡放的話,票房會比全開放更高嗎?


對此江志強表示有信心,因為藝聯和普通影院不同,普通影院排給文藝片的場次經常只有上午一場,很多人想看卻看不到,而藝聯的影廳是有籤約協議在先的,會保證每天1-3場排片,每周7-10場黃金場放映。


更重要的是,一部文藝片只要上座率可觀,就會一直長線放映下去,直到沒人看了為止。


藝聯旗下的影廳都是多廳影院拿出他們其中的一個廳,在虧損壓力可以控制在一定程度內的情況下,共同來支持文藝片發展。


那麼,如果一部文藝片同時具備很大的商業潛質,票房遠遠超過預期,A.R.T.文藝片計劃會同意分享給其他院線來放映嗎?


江志強堅定地說:「不會。你願意和我們合作,那就必須按這個體系來運作。」


對此其他A.R.T.文藝片計劃發起人也認同——這是一個只有長期堅持才會見效的過程,文藝片市場一定會逐漸成長起來。


未來十年國產文藝片將大爆發?


「現在中國商業片已經發展到一定階段了,但文藝片還遠遠不夠,很多文藝片都是全國6000家影院放了半天就下映了。」江志強說。


像在完美威秀這樣的美國製片公司,每年的片單裡不僅會有商業大片,同時也會有一些文藝佳作,比如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電影。


最近幾年,中國製片公司也紛紛開始「兩條腿走路」。


「為什麼我對文藝片有這麼大信心?像這兩年的上海電影節、北京電影節,開票幾分鐘票就全賣光了,說明很多觀眾願意看這一類電影。其實這兩年文藝片已經在爆發了,未來十年,中國文藝片會迎來大爆發。會有好幾部中國電影在國際電影節上拿大獎,包括奧斯卡。」江志強說。


江志強也很看好文藝片代表中國「走出去」:「商業大片不一定能去美國,倒是一些文藝片很輕鬆就能賣給美國,因為它們賣的是中國文化,我們會用不同類型的電影去輸出中國文化。」


今年北影節10秒光的《布達佩斯大飯店》


何韻明則呼籲業界一同來支持文藝片:「這次我們做的三部電影都由A級演員主演,像楊子姍為了專心拍《路過未來》,推掉了很多商業大片。包括一些知名攝影師等幕後人員也是,他們越來越願意收取跟商業片相比很低的報酬,來共同支持文藝片。我覺得不止我們五家公司,還需要臺前幕後大家一塊努力,把文藝片市場這塊做起來。


相關焦點

  • 《地球》VS《四個春天》,冰火兩重天,文藝片的未來任重道遠
    展望未來,文藝片類型依舊面臨著艱難處境,至少在2019年到2022年的三年裡,不會出現大的轉變。在這個過程中,首先需要從業者不斷地繼續拍攝好的文藝片來培養文藝片市場和文藝片觀眾,對比上個十年,我們能清晰的看到,越來越多的青年導演,將鏡頭對準自己的生活周遭,拍攝的文藝片越來越受觀眾喜歡。
  • 「大金馬」未來十年財氣大爆發,尤其是66、78年的,45歲後靠誰?
    「大金馬」未來十年財氣大爆發,尤其是66、78年的,45歲後靠誰? 也就是說他們會在年少之時發大財,但一般不超過34歲,他們就可以過上很富裕的生活。他們從27歲到34歲是賺錢的黃金時期,在這段時間他們一定會賺得一筆不菲的財富,因此足夠保證他們在將來的日子衣食無憂。
  • 臺灣比李安還有名的導演是誰?
    臺灣資深媒體人到尾傾情獻聲——《我在大陸看臺灣》說起侯孝賢,只要你是文藝青年或影迷,一定知道他是誰。他成名比李安還早,1984年的《風櫃來的人》就已經拿到國際影展獎項,而那時的李安還在紐約做他的失業中的家庭主夫呢。侯孝賢也是外省人,1947年出生於廣東省梅縣(就是現在的梅州市梅縣區),父親原本為當地的教育科長,後來在1948年全家遷到臺灣高雄縣鳳山市。他的童年及青春期在臺灣高雄縣鳳山市度過,他這段時期的往事,全部被他拍成了1985年的電影《童年往事》。
  • 國產電影的2017:誰賺了,誰又虧了?
    對於收入分帳與成本差距不大的我們也會進行重新歸類。慘烈現狀:僅有不到10%的電影實現了盈利通過上述表格我們可以看到,在2017年國產電影TOP100中,僅有28部影片做到了盈利,19部做到了持平,而剩下的53部,則全都處於虧損狀態。
  • 系統性尋找下一個機會——北極光「未來十年」分享會
    來源:36氪原標題:系統性尋找下一個機會——北極光「未來十年」分享會系統性的大機會——是所有創業者和投資人的興奮點。但經歷過移動網際網路兩波大的機會後,大家似乎達成了一個行業共識:下一個系統性的投資機會遠未成熟。
  • 盛美半導體王暉:未來十年國產半導體設備將進入...
    在大陸強勁市場需求加持下,SEMI已上修2020年的全球半導體設備出貨預估至650億美元,明年預計將達到700億美元,大陸約佔其中的166億美元。不斷增長的市場和國產替代需求的時代機遇,使國產半導體設備湧現出越來越多的優秀企業。
  • 金基德去世,國內網絡熱搜不下!它是《寄生蟲》拿奧斯卡後的餘溫
    韓國文藝片與國產文藝片 如果我們從文藝片與類型片的角度出發。 韓國電影經過十年的摸索,2010年後迎來了第一波巔峰。 韓國文藝片與商業片同時發展成熟,一直延續到2020年的今天。
  • 金基德去世,網絡熱搜不下!背後是韓國電影吊打中國電影的餘溫
    12月11日,海外傳來一個比較重磅的消息。韓國著名大導演金基德,因為「新冠肺炎併發症」在拉脫維亞去世。金基德是誰?與2019年獲得金棕櫚,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寄生蟲》導演奉俊昊一樣。臺灣導演:侯孝賢、楊德昌、李安、蔡明亮等等。臺灣導演文藝片大導演不少,而且在國際a類電影節拿獎的記錄。同時對於中國電影,東方電影,亞洲電影語言影響是很大的。
  • 文藝片不能沒有現實政治情懷和社會歷史情懷
    國產文藝片欲擺脫在發行過程中經常「遇冷」的命運,導演先要擺脫言不由衷、欲言又止的「尷尬」 。我們期待著國產文藝片能早日走出困境,這種期待既是針對導演的,更是針對整個電影生態的。    由於去政治化,文藝片應該具有的介入社會歷史的能力被消解了,與現實世界的聯繫也被人為地切斷了。
  • 張藝謀的《英雄》與李安的《臥虎藏龍》區別在哪?
    好了,說完相同的地方,再來說不同的地方:縱觀李安導演的電影,他似乎更擅長於情感和家文化的表達,而張藝謀,可能因為是美術攝影出身,所以對色彩、構圖則更為注重,從《紅高粱》到《大紅燈籠高高掛》,再到《英雄》,可以看出他對色彩的執著,大面積色塊的運用以及撞色等,是他電影的常態。
  • 李安,一個讓人心疼的堂吉訶德的戰鬥者
    但是在《雙子殺手》的映襯下,簡直不是一個時代的產品。看《雙子殺手》,那感覺,就如劇中人就在自己身邊,在跟著威爾·史密斯去經歷他所經歷的那些驚險事,感覺是自己在冒險,真實性過於突出,身臨其境。李安在創新,而且是一路狂奔,全世界只有他一個人在120幀的道路上堅持著做實踐。
  • 樓市,股市,比特幣,未來的10年裡,誰會擁有下一個黃金10年?
    未來十年,樓市、股市和比特幣,誰會成為黃金十年投資機會,我認為是股市。 先說樓市,樓市未來十年絕對不是最好的投資機會了。我們說樓市,一般都是用過去來作標準,比如說20年前買了哪裡的房子,10年前買了哪裡的房子,現在賺多少。雖然房價確實一直在漲,但過去不代表未來,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一直在變。
  • 北極光「未來十年」分享會:變化是創業最大的風口
    11月27日,北極光「未來十年」分享會在北京成功舉辦。北極光創投董事總經理張朋、北極光創投合伙人林路、北極光創投高級合伙人吳峰分別從企業服務新趨勢,代際差異新機會,下一個新平臺新方向三個不同的視角,展望未來十年。北極光創投由鄧鋒先生於2005年創辦,旗下管理了5支美元基金和5支人民幣基金,管理資產總額超過300億人民幣。
  • 過去十年風起雲湧的智慧型手機市場:諾基亞沒落 國產手機高歌猛進
    過去十年風起雲湧的智慧型手機市場:諾基亞沒落 國產手機高歌猛進 2018年12月29日 12:06作者:李普拉斯編輯:李芹文章出處:泡泡網原創
  • 下一個十年,新能源汽車如何發展?
    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張永偉進一步表示,整個新能源汽車體系,無論是電池還是整車企業的能力建設都有了大幅進步。然而,去年7月對我國新能源車企而言是一個拐點,受補貼退坡影響,新能源汽車行業踩下高速發展的剎車,市場持續低迷,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更是讓全產業鏈遭受重創。
  • 電子行業未來十年的主線,半導體國產化迎歷史機遇丨牛熊眼
    目前我國半導體材料的國產化率僅約20%,未來國內半導體材料市場需求隨晶圓製造產能的持續擴張仍有較大的規模增長。參考鋰電池材料為例,在政策推動下國內動力鋰電池需求急速增長,巨量市場需求引導下,鋰電池四大材料在2017年就基本實現國產化替代。看好在巨大的半導體市場需求刺激下,國內半導體材料順利完成進口替代將成必然趨勢。
  • 專訪︱國產創新藥將迎黃金十年:化學家馬大為的「合成配方」
    「未來十年是國產創新藥的黃金十年。」 11月16日,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副所長馬大為篤定地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在接受採訪後不久,他站上未來科學大獎的頒獎典禮,與四川大學教授馮小明、南開大學教授周其林分享價值100萬美元的「物質科學獎」。
  • 王家衛經典電影4k修復;國產文藝片《日光之下》定檔
    此次修復由王家衛監督和允許,合集將從11月25日開始進行北美線上放映,於12月11日起在美國部分城市開啟線下放映。哇哦,全是經典電影!02國產文藝片《日光之下》定檔導演梁鳴處女作《日光之下》宣布定檔11月27
  • 對話導演李安解讀「色」與「戒」
    前些時候做王佳芝的主題音樂,李安感覺像做搖籃曲一樣。他說張愛玲其實是一個非常缺乏愛的人,因此要拍這個片子時心裡會想要愛王佳芝,也要愛張愛玲,這樣才會舒坦一些。  梁朝偉,眼睛裡時時有殺氣  談到演員們的表現,李安充分肯定了女主角湯唯的努力,他表示,湯唯很下功夫,片子剪出來,感覺王佳芝是活的,好像附在湯唯身上活起來了。
  • 李安:接下來,我可能有一部華語片和一部英語片
    但李安自己,卻不這麼認為,他說自己並非技術控,手機只會打電話,其他都不會。拍了二十年,李安曾經將整顆心都放在膠片上,直到有一天突然發覺必須要做出改變。不是李安主動選擇了技術,而是他在追求藝術呈現的過程中,忽然察覺到自己的局限,他必須去掙破這層桎梏,否則就無法抵達藝術的彼岸。於是李安從一個玩不轉智慧型手機的人,一點點變成現在,站在電影技術最前沿的瞭望者。 「3D跟數碼,人的眼睛在解析這些影像的時候心理會跟之前不太一樣,我們熟悉的是膠片時代的表達,突然之間到了新的環境,是摸著石頭過河。我覺得我還在學習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