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往事】長溪村的南風嶺古驛道
無怪旁人不識,古道並非官家通衢,實為鄉民自行籌資所建山間便道。自築成之日,本就沒個正式名號。道路西起浮梁東鄉天寶堂,東接婺源西野長溪。天寶長溪皆為深山大塢。兩地鄉民往來相與須得越嶺跨山,進出間皆以界山南風嶺直呼,約定俗成稱作「過南風嶺」「上南風嶺」。 古道無名,長度也有限。山這邊自天寶堂寺下到南風嶺隘口12裡,從南風嶺下到那邊婺源長溪13裡,總共也就25裡路程。路雖無名,所連之地亦為僻壤窮鄉,可對山那頭的長溪鄉人來說,卻是等同於「生命線」存在了好幾百年。 眾所周知,婺源是個山多地少的山區縣。地處婺西大山深處的長溪尤其如此,整個村莊除了高塝就是深溝,根本找不出一塊適合栽種稻子的水田。村民在溝塝間見縫插針種下的一點玉米紅薯之類粗糧絕難維持,全村上千人口所需細糧幾乎全靠山外供應。 幸而山這邊的天寶堂向來以地肥糧多聞名周邊,長溪人所需的糧食算是有了著落,隔一座南風嶺真算不得什麼。伐木換糧、買糧賣糧,兩邊的村民越走越勤,南風嶺裡的山路越走越寬。在天寶堂擁有一塊屬於自己的田產,吃上自家田裡種出的穀子,成為每個長溪人夢寐以求的大事。 老天還算眷顧,滿清入關後,統治者們為恢復和發展社會經濟,在全國推行「攤丁入畝」土地政策,一舉廢除了沿用千年的人頭稅。不用按家庭人口繳稅,讓本就缺田少地的長溪人身上的擔子輕了下來,日子又有了新盼頭。攢錢、攢錢,攢夠了錢到天寶堂買地去。長溪人買田佃地成風,短短幾十年,天寶堂已有近四成的肥田歸於長溪人名下。 春種秋收,長溪人按季節在自家的田地上勞作,南風嶺山路走得更勤了。為便於莊稼的日常管理,大戶人家乾脆在天寶堂這邊的南風嶺腳用黃泥加篾片築起了勞作棚,慢慢地也就成了一片村落——外豐村。山兩頭的關係更加緊密起來,修一條好走的石板路自然也就成了長溪各宗族的頭等大事。 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雍正四年,天寶堂最大田主——外豐村的豐宗斌,應允承擔修路人員所需糧食開支。長溪戴氏族人多勢眾,內中不乏石匠瓦匠,一應工匠活路無需另找他人。築路石材最好解決,南風嶺有的是石頭,刨去土層直接鏨出來就是了。 路從天寶、長溪兩頭同時施工。天寶這邊路自寺下延出,穿外豐村而過,路面頗有講究,五尺許的路面中間由二尺見寬青石板首尾相連,石板兩側鑲碼的全是山澗裡挑揀來的鵝卵石,一水兒豎側得齊齊嶄嶄。 出了外豐村就是南風嶺腳,為儘量壓縮腳程,道路只隨山形起伏,並沒有為降坡度而刻意盤旋迴復。與村堂路面不同,山路不加裝飾,要的是能經得起重壓,不易損壞就行。工匠們自會選那堅固抗造的青石鏨出敦實寬厚的條石,再依山勢順次疊加向上延伸。修路就是為了方便把天寶堂的稻子擔回長溪,又是自家人投工投勞,當然不會有偷工減料的事情發生。 石料要選最好的,一塊條石就是一級臺階,五尺的長度寬寬泛泛,往來滕讓只要稍稍側過挑籮就行。考慮到路遠擔重,半裡左右就拼出三塊條石權當換肩歇氣平臺,山腰和隘口又劈開山皮葺成歇亭,既可遮風又可擋雨。整整兩年,石板路終於修好。 看著擔到家中黃澄澄的穀子,長溪人到天寶堂買田置地的熱情再次迸發。至清末,天寶堂竟然有近六成田地歸長溪人所有,南風嶺山道成了長溪人的生命糧道。循著糧道,有那心疼晚輩之人,不願兒孫承受隔山種糧擔糧的艱辛,央著媒婆或娶或嫁,種著天寶堂的田總要跟天寶堂的人搭上關係。更有眼光長遠的索性舉家搬遷,天寶堂的婺源人越來越多,種糧、擔糧、走親、訪友,絡繹不絕的行人熱鬧了整座南風嶺,更連緊了山兩頭的鄉人。 作為長溪的生命線,南風嶺糧道的保養維護自有統籌安排。平常小修小補無需族內議事過問,往來路人碰上了多會花個半天一晌的功夫就手解決。路況保持良好更得益於每年一次的大維護。立冬過後,農田裡的活計算是告一段落,各家各戶的穀子也都從天寶堂擔回了長溪。閒下來的鄉人齊聚宗祠,生命線的維護來不得半點馬虎,修繕任務按本族本年份田地的多寡重新劃分。糧道承載的是族人的腳步,更是族人的眼睛,都是臉面上的事,誰敢偷奸耍滑? 古道作為運糧通道一直延續到上世紀八十年代。隨著汽車運輸的普及,天寶至長溪盤山公路亦應時而建。穀子裝上卡車運到長溪,鄉人肩挑背扛過南風嶺的日子一去不返。這條浸透著世代長溪人汗水的糧道總算完成了歷史使命,漸漸閒了下來。 再也不用擔糧過岡,外豐村鄉人也就陸陸續續遷回了長溪,遺下十來幢幹打壘空在那裡。無人打理的房屋終難躲過坍塌,殘垣束不住木竹雜草的長勢,樹根竹鞭鑽過屋基躥上了路面。原本齊整平服的青石板早讓車輪碾得七零八落,只有那左一蓬右一蔸的絲茅見縫插針地肆意瘋長。村堂徹底荒空了。 公路繞山而行,古道少人問津,岡上草木益發蔥蘢。經年藤蘿繞纏著巨木旋至半空,復從枝椏深處四散垂下,或掩入草中,或掛於階上。古道人跡罕至,亦就無人修葺,看那陂上青青石階時斷時續,定是二十多年風雨所致。且依古道前行,道旁歇亭頂蓋早已朽塌,背倚爬滿青藤綠苔的山牆,輕輕拂去石凳上黃葉,看山道空寂,再尋不見那腳穿草鞋擔糧過岡的婺源漢子,巍巍南風嶺,唯有山風依舊。各位客人行程,請加微信號18879341398交流,針對各人時間,日期,人數、交通方式進行一對一專程策劃安排設計線路,確保行程出行順利無憂。
敬請各位關注「婺源長溪旅遊」公眾號,凡關注公眾號或是轉發公眾號文章分享到朋友圈的朋友,通過郵政局實地免費寄贈婺源精美風光名信片,轉發後請添加小編微信號18879341398聯繫寄贈事宜,謝謝!
江西婺源旅遊 請關注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