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山以雄、奇、險、秀聞名於世,素有「匡廬奇秀甲天下」之譽。最早關於廬山名稱的文字記載出現在《尚書·禹貢》中。
古人為廬山作詩數不勝數,其中最為著名的應該數詩仙李白的《望廬山瀑布》和詩神蘇軾的《題西林壁》。
《望廬山瀑布》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詩仙的詩描繪廬山瀑布的奇偉景象,朦朧雄壯,勝在誇張和浪漫的想像。
詩神的詩中有畫,藉助廬山的形象通俗地表達哲理,勝在親切自然,耐人尋味。
唐朝詩人孟浩然也寫過一首關於廬山的五言古詩。描寫的是詩人在張九齡幕府作幕僚時,因公去揚州出差,途徑彭蠡湖時遠遠望見廬山的情景。
全詩氣勢磅礴,寫景自然,我們不妨也來看看這首詩。
《彭蠡湖中望廬山》
太虛生月暈,舟子知天風。
掛席候明發,渺漫平湖中。
中流見匡阜,勢壓九江雄。
黯黮凝黛色,崢嶸當曙空。
香爐初上日,瀑水噴成虹。
久欲追尚子,況茲懷遠公。
我來限於役,未暇息微躬。
淮海途將半,星霜歲欲窮。
寄言巖棲者,畢趣當來同。
天上的月亮周圍起了一圈光暈,駕船的船夫知道這表示將要起風了。船夫掛起帆,等待天明就出發,這時我們乘坐得船停泊在渺渺茫茫的湖泊之中。
船行到中流,突然看見了廬山,氣勢雄偉,威震九江。山體青黑,在清早的天空中巍然屹立,氣勢崢嶸。香爐峰上剛剛升起一輪紅日,穿過瀑布中飛流直下的水映照出一道彩虹。
看到廬山幽美的景色,讓我想起了東漢的隱士尚長和隱居在廬山中的晉代高僧慧遠,又勾起我長久以來想要隱居的念頭。可是我現在有公務在身,不能有片刻時間休憩山中。
我此行的路途還很遙遠,到淮海才走了不及一半,星轉霜降轉眼一年將要結束。棲隱在山林中的高人逸士,等我這趟公務結束,就來與諸位君子一同隱居。
這是一首古詩,中間卻有很多對偶句,譬如「黯黮凝黛色,崢嶸當曙空」中的「黯黮」與「崢嶸」,意義、詞性、聲調、字形相對;「淮海途將半,星霜歲欲窮」中的「淮海」、「星霜」用時間與地域相對。都是工穩而自然,聲調優美的詩句。
詩中提到的「尚子」和「慧遠」,表明了詩人早有超脫隱逸的思想。在此行以後,孟浩然就再也沒有出入官場,而是回到老家荊州,修道歸隱終身。
孟浩然寫山水詩往往善於從大處落筆,描繪大自然的廣闊圖景。這首詩起句即氣勢磅礴,格調雄渾,中間描寫景物自然,結尾情景交融,表達出自己對隱逸生活的嚮往。
這首詩雖然不如李詩的想像力誇張,也沒有蘇詩隱含的哲理,但勝在寫景自然,氣勢磅礴,也是一首描寫廬山景色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