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文:黎海濱(whlihaibin)
過完45歲生日之後的某一天,我半夜酒醉醒來,怎麼也睡不著了。於是,披衣起床,默坐在客廳的窗戶下,任窗外的冷風吹拂我的臉。
那一夜,我想了很久,也想了很多。心裡頭最大的感觸是:日子過得太快了,一晃就已走過半生,步入中年。人生苦短啊!
就在那一夜,我在嗟嘆中思考人生,忽有所悟:人最寶貴的東西是生命和心靈,把命照看好,把心安頓好,人生即是圓滿。
就在那一夜,我覺得人生無非六個字:「玩」、「學」、「做」、「悟」、「舍」、「了」。
此話怎講?請聽我一一道來。
—1—
人到中年,一定要好好「玩」。
有人說,好好「玩」是小孩子的事情。四十五歲以後,我們人到中年,哪還有心情玩呢?哪還能開心玩呢?哪還有功夫玩呢?
的確,許多中年人因為生活所迫,上有老,下有小,為事業奔波,為晉級升職而拼命,容易忽略了「玩」這一點,一不小心就忘記了「玩」的重要性。
其實,「玩」不是小孩子的專利。中年人也要玩——玩業餘愛好,玩第二職業,玩一些與工作無關、與名利無關的小玩意兒。
有玩才會聰明,才會懂得怎麼樣的去快樂的面對人生。所以說我覺得「玩在中年」這個概念,應該是我四十五歲時參悟的第一個字。
當然,你不要誤會——我所說的「玩在中年」,不是教你玩婚外情、玩黃賭毒、玩以身試法……那些千萬玩不得。請謹記!
—2—
人到中年,一定要好好「學」。
「活到老,學到老」。這是古話。對我而言,所謂人到中年好好學,就是在忙碌中抽出時間來讀書,擠出時間來寫作。
有人不以為然:就算你讀了那麼多的書,懂了那麼多的大道理,卻依舊過不好這一生!
其實,讀書並不一定能給我們帶來現實的利益和好處,讀書這個行為僅僅意味著:我們沒有完全認同這個世界和現實,我們還有精神生活,還有夢想,還有追求,還在奮鬥;我們還不滿足,還在尋找生命的另一種可能,另一種生活方式。
我以為:中年讀書,是為了避免被瑣屑生活打磨得麻木不仁。中年讀書,是為了成為一個有溫度懂情趣會思考的人。
我堅信:一個人認真讀過的書,最終會融進他的靈魂,沉澱為智慧和情感。只要一個觸動點,就會噴薄而出。
—3—
人到中年,還要好好「做」。
所謂「做」,就是行動起來,千萬不要呆著不動。
所謂「做」,其實就是破萬卷的事,其實就是行千裡的事。就是你要獲得知識,除了基礎知識還要了解歷史、了解社會、了解自然。
一定要走南闖北,一定要走出家門、走出小區、走出城市、走出國家。永遠永遠地要學習,而且永遠永遠地要體踐、要實踐、要驗證自己。
「做在中年」,我們一定要去做,做好眼下的每一件事情。
—4—
比「玩」「學」「做」更重要的,是能「悟」。
人怎樣才能開悟呢?開悟好象開鎖一樣。鎖能把門鎖上,禁止你出入,你一定要有一把鑰匙,才能把門鎖打開,否則,將永遠被禁在屋中。那麼這把鑰匙放在哪裡?就在你自己的身邊,很容易找到。怎樣去找呢?就是一邊學,一邊做,一邊思考,然後在某一刻突然醍醐灌頂,如大夢方醒。
「悟在中年」。當你有所感悟、有所開悟,有所覺悟了,你會突然間對一些看似淺顯的道理有了更深更透徹的理解——「人生須有所為,有所不為」,說得對;「謀事在人,成事在天」,說得很對;「以出世之心,幹入世的事業」,說得太好了!
林清玄說:人到中年,能觀悲喜,有覺悟的心,獲得與失去都是很好。不能觀照,執迷於外相,得到和失去都是不幸。這句話我謹記在心。
星雲法師說:悟,是觀念的改變,智能的體現:未悟之前,心裡種種執著,貪戀功名富貴,計較人我是非,沈溺虛幻情愛,放不下也解脫不了;開悟之後,能掙出名韁利鎖的捆綁,衝破情關慾海的迷離,朗朗觀看世間,頂天立地生活於宇宙。
——這大概是「悟在中年」的高境界吧!
—5—
人到中年,我漸漸悟出「舍」的道理。
這個「舍」,不僅僅是慈善,不僅僅是給予,不僅僅是樂舍善施那樣的一種舍。這個「舍」,還是「斷舍離」之舍。這個「舍」,是在四十五歲以後,給人生做一次清零、歸零,然後輕裝上路,重新出發。
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步入中年以後,特別是在我們成功之後,百尺竿頭再向上一步的時候。這個時候,我們已經取得了不少人生成功,已經擁有許多的名和利。這個時候,你能不能有所捨棄呢?正確的答案是——捨棄虛榮,放下包袱,看淡成敗得失,我們才能非常輕鬆地夠前行,開始嶄新的人生下半程。不然,我們會負累沉重,步履維艱。
—6—
人到中年,最後一個字是「了」。
何謂「了」?了是了解,是了結,是瞭然於心。
人生最「了」不得的,是有個好心態。蔡志忠說:如果拿橘子來比喻人生,一種橘子大而酸,一種橘子小而甜。一些人拿到大的就會抱怨酸,拿到甜的又抱怨小。而我拿到小橘子會慶幸它是甜的,拿到酸橘子就會感謝它是大的。
能養心,就別操心。沒有什麼事情急的過一日三餐,沒有什麼事情大得過好好睡覺,生病就休息,沒有什麼地方你缺席一秒就會垮掉,人生除了生死都是小事,有些苦,你本不必吃。
該放的放,該忘的忘,該來的來,該走的走。這就是「了在中年」。
四十五歲才明白:我們可以忘記時間,我們可以把時間拋到一邊,但是時間從來不會放過我們,它不會忘記我們。
「三春過後諸芳盡,各人須回各自門。」以前的時間過得慢。那是因為空間簡單,我們的生活以時間為軸。如今,人到中年,空間繁雜,我們缺失了時間的情懷,過度迷戀空間性的碎片。所有空間性的物質,不過是一堆絢麗的虛無。
「非上上智,無了了心」。這句古話值得所有中年朋友深思。
願您懂得!
————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評論、點讚並轉發給您的朋友!
編輯:王海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