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五歲才明白|人生無非六個字:玩、學、做,悟、舍、了~

2020-12-24 悟在中年

【原創】文:黎海濱(whlihaibin)

過完45歲生日之後的某一天,我半夜酒醉醒來,怎麼也睡不著了。於是,披衣起床,默坐在客廳的窗戶下,任窗外的冷風吹拂我的臉。

那一夜,我想了很久,也想了很多。心裡頭最大的感觸是:日子過得太快了,一晃就已走過半生,步入中年。人生苦短啊!

就在那一夜,我在嗟嘆中思考人生,忽有所悟:人最寶貴的東西是生命和心靈,把命照看好,把心安頓好,人生即是圓滿。

就在那一夜,我覺得人生無非六個字:「玩」、「學」、「做」、「悟」、「舍」、「了」。

此話怎講?請聽我一一道來。

—1—

人到中年,一定要好好「玩」。

有人說,好好「玩」是小孩子的事情。四十五歲以後,我們人到中年,哪還有心情玩呢?哪還能開心玩呢?哪還有功夫玩呢?

的確,許多中年人因為生活所迫,上有老,下有小,為事業奔波,為晉級升職而拼命,容易忽略了「玩」這一點,一不小心就忘記了「玩」的重要性。

其實,「玩」不是小孩子的專利。中年人也要玩——玩業餘愛好,玩第二職業,玩一些與工作無關、與名利無關的小玩意兒。

有玩才會聰明,才會懂得怎麼樣的去快樂的面對人生。所以說我覺得「玩在中年」這個概念,應該是我四十五歲時參悟的第一個字。

當然,你不要誤會——我所說的「玩在中年」,不是教你玩婚外情、玩黃賭毒、玩以身試法……那些千萬玩不得。請謹記!

—2—

人到中年,一定要好好「學」。

「活到老,學到老」。這是古話。對我而言,所謂人到中年好好學,就是在忙碌中抽出時間來讀書,擠出時間來寫作。

有人不以為然:就算你讀了那麼多的書,懂了那麼多的大道理,卻依舊過不好這一生!

其實,讀書並不一定能給我們帶來現實的利益和好處,讀書這個行為僅僅意味著:我們沒有完全認同這個世界和現實,我們還有精神生活,還有夢想,還有追求,還在奮鬥;我們還不滿足,還在尋找生命的另一種可能,另一種生活方式。

我以為:中年讀書,是為了避免被瑣屑生活打磨得麻木不仁。中年讀書,是為了成為一個有溫度懂情趣會思考的人。

我堅信:一個人認真讀過的書,最終會融進他的靈魂,沉澱為智慧和情感。只要一個觸動點,就會噴薄而出。

—3—

人到中年,還要好好「做」。

所謂「做」,就是行動起來,千萬不要呆著不動。

所謂「做」,其實就是破萬卷的事,其實就是行千裡的事。就是你要獲得知識,除了基礎知識還要了解歷史、了解社會、了解自然。

一定要走南闖北,一定要走出家門、走出小區、走出城市、走出國家。永遠永遠地要學習,而且永遠永遠地要體踐、要實踐、要驗證自己。

「做在中年」,我們一定要去做,做好眼下的每一件事情。

—4—

比「玩」「學」「做」更重要的,是能「悟」。

人怎樣才能開悟呢?開悟好象開鎖一樣。鎖能把門鎖上,禁止你出入,你一定要有一把鑰匙,才能把門鎖打開,否則,將永遠被禁在屋中。那麼這把鑰匙放在哪裡?就在你自己的身邊,很容易找到。怎樣去找呢?就是一邊學,一邊做,一邊思考,然後在某一刻突然醍醐灌頂,如大夢方醒。

「悟在中年」。當你有所感悟、有所開悟,有所覺悟了,你會突然間對一些看似淺顯的道理有了更深更透徹的理解——「人生須有所為,有所不為」,說得對;「謀事在人,成事在天」,說得很對;「以出世之心,幹入世的事業」,說得太好了!

林清玄說:人到中年,能觀悲喜,有覺悟的心,獲得與失去都是很好。不能觀照,執迷於外相,得到和失去都是不幸。這句話我謹記在心。

星雲法師說:悟,是觀念的改變,智能的體現:未悟之前,心裡種種執著,貪戀功名富貴,計較人我是非,沈溺虛幻情愛,放不下也解脫不了;開悟之後,能掙出名韁利鎖的捆綁,衝破情關慾海的迷離,朗朗觀看世間,頂天立地生活於宇宙。

——這大概是「悟在中年」的高境界吧!

—5—

人到中年,我漸漸悟出「舍」的道理。

這個「舍」,不僅僅是慈善,不僅僅是給予,不僅僅是樂舍善施那樣的一種舍。這個「舍」,還是「斷舍離」之舍。這個「舍」,是在四十五歲以後,給人生做一次清零、歸零,然後輕裝上路,重新出發。

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步入中年以後,特別是在我們成功之後,百尺竿頭再向上一步的時候。這個時候,我們已經取得了不少人生成功,已經擁有許多的名和利。這個時候,你能不能有所捨棄呢?正確的答案是——捨棄虛榮,放下包袱,看淡成敗得失,我們才能非常輕鬆地夠前行,開始嶄新的人生下半程。不然,我們會負累沉重,步履維艱。

—6—

人到中年,最後一個字是「了」。

何謂「了」?了是了解,是了結,是瞭然於心。

人生最「了」不得的,是有個好心態。蔡志忠說:如果拿橘子來比喻人生,一種橘子大而酸,一種橘子小而甜。一些人拿到大的就會抱怨酸,拿到甜的又抱怨小。而我拿到小橘子會慶幸它是甜的,拿到酸橘子就會感謝它是大的。

能養心,就別操心。沒有什麼事情急的過一日三餐,沒有什麼事情大得過好好睡覺,生病就休息,沒有什麼地方你缺席一秒就會垮掉,人生除了生死都是小事,有些苦,你本不必吃。

該放的放,該忘的忘,該來的來,該走的走。這就是「了在中年」。

四十五歲才明白:我們可以忘記時間,我們可以把時間拋到一邊,但是時間從來不會放過我們,它不會忘記我們。

「三春過後諸芳盡,各人須回各自門。」以前的時間過得慢。那是因為空間簡單,我們的生活以時間為軸。如今,人到中年,空間繁雜,我們缺失了時間的情懷,過度迷戀空間性的碎片。所有空間性的物質,不過是一堆絢麗的虛無。

「非上上智,無了了心」。這句古話值得所有中年朋友深思。

願您懂得!

————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評論、點讚並轉發給您的朋友!

編輯:王海東

相關焦點

  • 南懷瑾:《金剛經》所說的,無非就是三句話,想明白了才知道人生
    年紀越大越明白順其自然四字的意境,過去的就讓它隨風而逝,今時今刻的我盡人事聽天命。不悔、不爭、不貪。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蘊熾盛,人生世間"我"字當頭,欲迷本心,難逃八苦。明白了又能怎麼樣呢?有些東西還是躲不開逃不了免不掉,依舊樂此不疲的競逐鏡花美麗,為貪嗔喜惡怒著迷。
  • 《悟學.第八篇》悟學.每日三問
    《悟學.第八篇》悟學.每日三問悟學.十八子 20191225 子時有人問蘇格拉底:世上什麼最難?我們通過《悟學.第七篇》,輔以西方的現代人格理論,以及自己的父母、妻子、親朋好友、同事的評價。讓我們對自己的性格做深入分析,清晰地知道自己性格優點及缺點。在對自己的性格及能力有了深入了解之後,那我們接下來該做些什麼呢?
  • 人生在世,無非就是一個悟字,你做到了嗎?
    那翡翠悟道的「悟」又是什麼呢?禪悟有人說:「悟」是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心曠神怡;有人說:「悟」是放下過往,放下塵世,放下誘惑和欲望;處於這樣的大環境下,越來越多的人更希望能回歸自然,擁有平和的人生,頗有追求「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一草一天堂,一葉一如來,一砂一極樂,一方一淨土,一笑一塵緣,一念一喧囂」的意味。與翡翠悟道自行參禪的境界不謀而合。
  • 人生無非六個字:想開,看開,放開
    最讓人難過的,無非是在你最窘迫的時候,遇到一個想要陪伴一生的人;任你百般努力,任你委曲求全,都沒辦法換來一份長久地陪伴。有時明明很生氣,故意不理他,卻發現對方根本沒在意,完全沒發現你的故作冷漠。沒過多久,他稍微對你好一點,你就迫不及待地原諒對方,甚至覺得自己當初做得過了頭。
  • 《道德經》:讓自己人生變困難的,就是永遠學不會「舍」與「得」
    但是在第二次看見這則廣告的時候,才發現重點是在於「舍」「得」上面,天下因果得失,其實皆是一個循環,有些東西人們總是握的太死,不懂得事物的運轉規律,這樣就會導致自己招來禍患。我們現在所擁有的的一切,並非實際的擁有,人生在世不過短短幾十載,有些東西等我們去世後,還會有人接著「擁有」他們。我們只不過是他們的其中一任主人,又何談擁有之說呢?
  • 三十歲,人生才剛剛開始
    可過了一段時間,反而突然想明白了,人之所以喜歡用年紀說事,無非是逃避自己人生中所應該承擔的責任,逃避碌碌無為以及周遭一地的雞零狗碎。不知道年輕的時候,你有沒有想過自己的三十歲。三十歲,人生才剛剛開始三十歲,不過是一個開始前三十年,就這樣碌碌無為的過去了,可那又怎樣了!人不可能永遠活在夢裡,總該面對現實吧。
  • 一樹一人生,悟懂樹悟懂人生!
    ,就是劃分清楚人生最重要和次重要和不重要的事情,只有這樣我覺得每一個人在生活當中才不會迷茫。,所以專業課就是你這一生所走的方向,但是我這裡所說的專業課不僅僅指大學所學的專業課,這裡的專業課是指你夢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你將會在哪一個領域付出你一生,而且這一生的付出是有意義的,是造福人類後代的,好比愛迪生,一生研究實驗才有今天的黑暗中的光明,所以專業就像樹根一樣,要紮實,只有很強的專業能力才能創造出造福人類的有形物質,一生專注一個領域才能在這個領域有所成就,畢竟人生短暫,除去吃喝拉撒睡其實算一算人生沒有多少時間
  • 佛法的核心無非10個字,也是佛陀證悟到的,大安法師開示
    佛法的核心無非10個字,也是佛陀證悟到的,大安法師開示。佛陀釋迦牟尼佛當年放棄王子的地位,拋棄榮華富貴,開始了常人難以想像的修行。最後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而悟道成佛。從此開始了講經說法的一生,佛陀說法49年。
  • 人生的幸福,都藏在這四個字裡
    幸福與快樂,皆在取捨之間,有舍才有得,不舍則不得。放下該放下的,捨得該捨得的,心才不會負累,日子才會安心,生活才會灑脫從容。一念放下,萬般自在。捨得是快樂,放下是幸福。做人必須捨得、放下,才能收穫更多的快樂與幸福。心中若有桃花源,何處不是雲水間。人生的幸福,都藏在這四個字裡:捨得、放下。
  • 正能量二十句:舍與得,無非一種輪迴,看破了,也就釋然了
    2.人生猶如一體書,可以有各種不同的版本,諸如:快樂人生、苦難人生、坎坷人生、執著人生、豁達人生、浪漫人生……無不是人生觀、價值觀的折射。讀人生之書,比讀其他文字寫就的書更難。3.舍與得,無非一種輪迴,看破了,也就釋然了。
  • 《悟學.第134篇》四子侍坐
    《悟學.第134篇》論語. 先進第十一.新解讀(十一)悟學.十八子 20200407 亥-子1126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 人生一場,學會悟心
    大千世界,世間萬物,靈性相通;紅塵歷劫,人生尺度,似乎各行其道;生活本來不易,不必事事渴求別人對你的理解和認同,靜靜的過自己的生活,心若不動,風又奈何,你如不傷,歲月無恙。很多事情,只要做就別想太多,問心無愧就好,先愛自己才有能力愛別人。懂自己,才是最好的解脫;愛自己,才是最穩的依靠。夢想,是一場博弈,人生不能沒有夢想,也不能過於放大夢想。你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你想過怎麼樣的一生。
  • 《悟學.第119篇》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悟學.第120篇》論語. 鄉黨第十.新解讀(四)悟學.十八子 20200404亥-子106 君子不以紺(gàn)緅(zōu)飾,紅紫不以為褻服。【譯文】君子不用天青色、黑紅色鑲邊,不用緋色、紫色的布料做便服。夏天穿粗的或細的葛布單衣,但一定要套上外衣才外出。黑衣配黑色的羊皮裘,白衣配白鹿皮裘,黃衣配黃狐皮裘。平常在家穿的皮袍做得長一些,右邊的袖子短一些。必須備有睡覺的小被,要有一身半長。用狐、貉的厚毛皮做居家的便服。喪服期滿,脫下喪服後,什麼東西都能佩戴。如果不是禮服,一定要加以剪裁。
  • 南懷瑾居士:佛陀抬頭悟道悟到了什麼?
    其實這一段大家都已經知道了,我再講一遍的原因,是要提起大家的注意,也就是要大家知道,釋迦牟尼佛在這十二年中,做了些什麼,又是如何修持的。我們看了他的傳記,只看到他學無想定三年,最後「知非即舍」,往往忽略了他在這十二年當中,認真修持的一面。我們先來說一說,什麼是「無想定」?這是印度的古法,中國及世界各地都有,也就是修道人想學到的那個「莫妄想」——沒有妄想。
  • 學思踐悟十九大:奉獻新時代 唱響最美的歌
    所以作為一名教師,當你站在講臺上,那麼多雙眼睛盯著你,壓力和責任會瞬間湧上心頭,鑽研教學方法,因材施教這些是自然要做的,我覺得更重要的是改變孩子們對待學習的態度。剛上課不久,我就發現學生們聽課的通病是只用耳朵和眼睛,對所學知識沒有入手入腦入心。於是,我逐漸培養孩子們做筆記的習慣。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我讓他們拿起筆來把書上的黑體字(重點內容)劃下來或抄下來。一個小小的習慣培養好了,也許會改變很多。
  • 《悟學.第209篇》忠信篤敬
    《悟學.第209篇》論語. 衛靈公第十五.新解讀(五)悟學.十八子 20200422 亥-子156 子張問行。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裡,行乎哉?站著就仿佛看到忠信篤敬這幾個字顯現在面前,乘車時就好像看到這幾個字刻在車轅前的橫木上,這樣才能使自己到處行得通。」子張把這些話寫在腰間的紳帶上。
  • 《悟學.第150篇》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
    《悟學.第150篇》論語. 顏淵第十二.新解讀(十七)悟學.十八子 20200211 亥-子1222 攀遲問仁。子曰:「愛人。」問知。子曰:「知人。」樊遲未達。【譯文】樊遲問(怎麼做才是)仁。孔子說:「愛人。」樊遲問(怎麼做才是)智,孔子說:「了解人。」樊遲還是不明白。孔子說:「把正直人提拔出來,位置在邪惡人之上,這樣就能使邪者歸正。」樊遲退出來,見到子夏說:「剛才我見到老師,問他什麼是智,他說『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
  • 孫子兵法:真正聰明的人,從5個角度規劃人生,別等40歲後才明白
    裡面有許多關於人生的智慧,關於如何規劃人生,設定讓自己佔據優勢的戰術。孫子從「天、地、道、法、將」五個角度規劃人生,真正聰明的人會及早規劃,別等40歲後才明白一、天、人生目標順應時代如果你給自己的人生目標是「先賺一個億」,但是卻沒有定下實現期限,比如在十年、二十年內實現,壓力就會催生為動力,讓自己在一定年限內完成目標
  • 聰明女人最好明白,最適合結婚的男人,無非是這三種男人
    ,能夠看到日後他對待你的態度,有人說,找老公,一定需要有房有車,也有的人說,男人可以顏值不是很高,但是一定要看到順眼,有人覺得門當戶對很重要,也有人覺得要疼愛你,每個人的擇偶標準都是各不相同,那麼聰明的女人,最好需要明白的是,現實生活中,哪幾種男人,才是最適合結婚的?
  • 俗語:人到四十五,正是出山虎,講的是啥?老祖宗的肺腑之言
    現在在民間流傳的很多俗語,都值得我們去學習和理解,這些俗語能夠對我們的人生見識進行提升,讓我們準確的看到人生百態。古人在年歲方面也有許多鑽研,我國講究「以禮待人」,晚輩要懂得尊重長輩,兒女要知道孝順父母,於是就有「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也有人聽到「人到四十五,正是出山虎」,非常不解,這講的是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