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捷:一場數位化的狂歡?藝術品數位化浪潮席捲全球博物館

2021-01-20 中證網

   藝術品數位化並非一個新鮮的話題。然而,隨著近期國際各大博物館、藝術機構將藝術品數位化提上日程的頻繁舉動,不得不讓人產生聯想:隨著數位化的普及,人們可以在線觀賞更多的藝術品,全球博物館是否正在籌措一場數位化的狂歡?博物館又將步入怎樣的未來?

  開放資源:讓人們更容易地親近藝術 

  谷歌的「藝術計劃」(Art Project)可以說是目前最知名的藝術品數位化項目。至今,通過和全球250餘家藝術機構的合作,谷歌「藝術計劃」已經能夠提供45000餘幅作品的高清圖片,這些圖片細節清晰。同時,用戶甚至可以在谷歌文化學院(Google Culturalin Stitute)的虛擬博物館中,觀看到博物館的內部實景,使實體博物館成為線上的「虛擬博物館」。

  然而在數位化浪潮的驅動下,越來越多的藝術品數位化項目產生了,谷歌的「藝術計劃」或將會失去「一家獨大」的狀況。今年2月,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宣布了一項在當時引發熱議的項目,名為「開放資源獲取」(The Open Access)。這一項目公開了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37.5萬餘件館藏作品的高清圖片,以供公眾瀏覽、免費下載。公眾獲取資源的方式也十分簡單,在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官方網站上,點擊「Collection」條目,即可選擇下載該館館藏作品的清晰圖片。此外,多數作品也已上傳至維基百科,公眾可以選擇在維基百科下載。據報導,這一項目問世後,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網站點擊量和用戶停留時間激增。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公開了37.5萬餘件館藏作品的高清圖片 圖片:theartleague

  此外,今年6月,一個由弗裡克收藏館(The Frick Collection)和PHAROS藝術研究會(PHAROS art research consortium)共同組織的藝術品數位化的新項目宣布啟動。項目計劃將2500萬件藝術品的圖像和藝術史檔案、數據整合為在線資料庫,提供給大眾免費使用。目前,這一項目匯集了來自全球的14個藝術機構、院校,其中包括英國倫敦考陶德藝術學院(Courtauld Institute of Art)、美國洛杉磯蓋蒂研究所(Getty Research Institute)、美國華盛頓國家藝廊(National Gallery of Art)等。一個最新的藝術品資料庫即將為大眾呈現。

  幾乎在同時,臺北「故宮博物院」又宣布,將公開70000張館藏作品的電子版,供大眾免費下載。

  今年上半年,藝術品數位化的浪潮似乎席捲了全球,也成為了一種不可抵擋的趨勢,製造了一場全球博物館蓄勢待發的「狂歡」。對於這種趨勢,多數博物館從業者是持著積極的態度的。比如,就此問題,德國國家博物館館長、班貝格大學藝術史系教授佐爾格·烏爾裡奇·格羅斯曼(Georg Ulrich Grossmann)認為,藝術品數位化影響著展示方式的改變,他曾在一次採訪中談道:「一直以來,博物館的關注點都在於如何更好地向觀眾呈現原作,從前,無論怎樣改變展示方式,我們的展示都難以脫離展覽現場。而隨著技術的發展,更多的圖像可以移至網際網路,線上化與電子化讓更多的人能夠通過計算機看到原作,甚至,他們從中還能看到比在博物館觀看更清晰的原作的細節。」

  但是,在方便欣賞之餘,藝術品數位化仍有一些不可規避的問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版權問題。據報導,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向谷歌「藝術計劃」提供的作品,都是19世紀的作品,對此,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的首席聯絡官員金·米歇爾表示,這些作品是其收藏中少數不會涉及版權問題的。

  線上展館:一場說走就走的博物館之旅

  藝術品數位化和藝術史資料庫,更多地傾向於「大範圍」「免費」「共享」等概念,藝術欣賞的受眾也或多或少因其擴大了範圍。而博物館對於其自身及其作品的數位化展示和宣傳,也隨著科技的發展,逐漸呈現出多種多樣的面貌。

  世界上很多博物館都設置了線上展館,比如法國羅浮宮數字博物館、紐約大都會數字博物館等。但實際上,雖然很多博物館掛上了「線上博物館」這塊招牌,卻未能帶來良好的用戶體驗。很多線上博物館頁面比較單一,甚至有些頁面在瀏覽時會產生卡頓,也不如藝術品數位化產生的影響廣泛。

  所以,博物館也開始藉助更多的科技手段來進行展示和自我宣傳。比如前不久,舊金山現代藝術博物館(The San Francisco Museum of Modern Art,SFMOMA)便推出了一項名為「Send Me SFMOMA」的簡訊服務項目。公眾只需要編輯簡訊「Send me xxx」(xxx表示關鍵詞,文字、色彩甚至表情符號都可以輸入)到指定號碼,便能夠收到館藏的相關主題的藝術品的圖片與文字說明。舊金山現代藝術博物館表示,希望能以這種有趣的方式增進公眾與藝術之間的聯繫。

  

  紐約新當代藝術博物館「新公司」項目的參與者之一,藝術家瑞秋·羅辛圖片:Artsy

  此外,近年網絡中最流行的Emoji表情符號,不只是藝術家進行創作的「專利」,同時也被許多博物館、畫廊應用。2016年6月22日是社交網絡上的「Emoji博物館日」,許多博物館、美術館和畫廊都加入了「#MusEmoji」的話題,比如紐約新當代藝術博物館在推特上以Emoji表情發文,類比他們即將建成的美術館新館;此外,美國洛杉磯的Cantor Fine Art畫廊,將利希滕斯坦、草間彌生、安迪·沃霍爾等人的名作或頭像做成了Emoji表情;在去年,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還收藏了由日本運營商NTT Docomo設計的176個首批Emoji表情,2016年博物館還為這些表情舉辦了一個展覽。

  

  「Emoji博物館日」在網絡上的logo圖片:Twitter

  另外,VR技術的火爆,也影響了博物館的展示方式。比如,2015年紐約新當代藝術博物館推出了「新公司」(NEW INC.)項目,項目匯集了許多藝術與科技前沿領域的創作者,其中也包括VR領域。此外,紐約古根海姆博物館(Guggenheim Museum)還開啟了VR導覽,只需帶上相關VR設備,觀者便仿佛置身博物館的大廳,開展一場虛擬實境的博物館之旅。倫敦考陶德美術館則與Woofbert VR公司開發了一個VR應用,觀者帶上設備進入這個應用,便能跟隨講解看展,這樣的方式,就像是「升級版」的線上博物館。

  總之,藝術品數位化和科技介入博物館的宣傳與展示範式,無疑是大勢所趨,雖然仍然有著種種局限與不成熟之處,但無疑也對審美教育、藝術普及產生了積極的影響。隨著科技的發展,博物館的展示方式、藝術品的觀賞方式或許在不斷改變,但同樣不容忽視的是,即使再清晰的網絡圖片、再優質的VR體驗,仍然無法替代觀者在原作前的駐足觀賞,因為那種真實的體驗,包含著筆觸、情感和歷史本身帶給觀者的衝擊與震撼。

相關焦點

  • 張裕全球數位化營銷中心成立 葡萄酒文化博物館落地魔都
    隨著中國迎來消費升級的浪潮,葡萄酒也迎來了消費新時代。上海目前已經成為葡萄酒的教育和普及最好的城市之一,也是中國葡萄酒消費土壤最厚實的城市之一。上海北外灘作為外灘的延伸,坐擁豐富的文化資源和深厚的歷史積澱,有著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
  • 數位化革命席捲全球!誰能成為最後贏家?
    當前,隨著移動網際網路技術在全球範圍內的普及,不同規模的企業都急於尋找利用先進技術實現「數位化轉型」的最佳方式,以避免在日益激烈的商業浪潮中被顛覆
  • ...有限公司張聰:數位化浪潮機遇期,多維度助力構建企業數位化生產力
    作為一個源自中國,服務全球客戶的IT服務領導型企業,已在全球27個城市設有50個交付中心,匯聚了國內外29000餘名員工,有超過20年的海外市場服務的經驗,擁有深厚的行業積累,可為全球客戶提供200多種語言,7*24小時的技術支持及交付服務,可助力企業更快(無中斷)、更好(質量受控)、更智能(數據驅動),進軍全球市場。
  • 傳統產業數位化轉型探討——數位化浪潮方興未艾,轉型已迫在眉睫
    近二十多年來,網際網路在我國迅猛發展,數位化產業也隨之發展壯大,並逐步形成一個可以跟傳統產業分庭抗禮的新興產業。但近幾年來,無論是數位化產業還是傳統產業,似乎都遇到了不小的發展瓶頸。與此同時,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等IT技術飛速發展並與傳統行業實現快速融合,一場由數位化轉型帶來的產業變革浪潮已經蓬勃發展。
  • 數位化浪潮席捲而來 未來已來將至已至
    對於大多數企業而言,數位化之旅已然必須。3月23日,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辦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9經濟峰會「數字時代的商業革命」分組會上,企業的數位化轉型成為熱議的焦點。數字原生企業攜全新的業務模式而來,迫使傳統企業在數位化競賽中全力以赴。
  • 吳敬璉、李鐵等專家縱論疫情下的數位化轉型浪潮
    中國經濟新聞網訊(記者 周子勳)日前,騰訊研究院「國家數字競爭力論壇」邀請多位高級別經濟專家,圍繞「大道至簡:數位化轉型的頂層設計與底層邏輯」主題進行了深入研討,以尋求對數位化轉型的戰略意義、發展思路和底層邏輯等若干核心問題進行深入思考和理論解答。
  • 旅遊業數位化智能化浪潮將提前到來
    白志偉:疫情使旅遊業的供求兩端都發生了部分改變,某些改變可能是永久性的,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旅遊業的數位化、智能化新浪潮將提前到來。在消費端,旅遊基礎服務的便捷化水平將會有一個質的飛越;在供給端,數位化技術將使得創新加速,一些全新的產品和服務會被大量創造出來,產業鏈的組織形態將發生變化。
  • 數位化浪潮下開店寶助力中小微企業打造智慧型門店
    一場疫情的蔓延,讓整個社會經濟的運轉放慢了腳步,中小微企業由於抗風險能力差、營銷手段欠佳成為了最受衝擊的行業之一。此外,中小微企業還普遍存在著開工慢、未開工率低的情況。在這樣的背景下,很多人意識到以流量為核心的商業模式已經不再適用,中小微企業開始認識到數位化轉型的迫切性。
  • 新冠疫情助推博物館數位化及博物館藏品數位化的著作權問題
    疫情之下開展的「博物館網上展覽平臺」活動,既是博物館數位化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也是對博物館數位化工作一次強有力的助推。可以預見,數字博物館將成為博物館的重要組成部分,將在博物館自身發展以及公共文化服務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 博物館3D數位化建設矩陣式傳感器掃描技術
    早在國外博物館開展數位化工作,主要是把館內的展品通過現代工藝的數位化技術把影像採集出來做參考。博物館數位化建立線上展覽是新的方式,不僅可以方便用戶查找相關文物電子版的資料還可以節省大量的時間,提高效率。
  • 新基建浪潮下,霍尼韋爾引領數位化創新
    新基建的本質就是信息數位化的基礎設施,能幫助調整產業結構,推動經濟增長,實現轉型發展。新基建是繁榮數字經濟的基石,也是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動能。數字科技與包括製造業在內的傳統行業深度融合,加速推進位造業向數位化、智能化變革,而5G、工業網際網路、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等以數位化為核心的 「新基建」 為製造業的變革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 數千萬中標,浪潮以「工業網際網路+糧食」助推數位化轉型
    近日,浪潮成功中標南昌市某庫「智慧糧庫」項目,中標金額數千萬。 此次浪潮中標項目,將圍繞糧食「購、銷、存」等服務,藉助各類傳感器、電子識別設備、自動化設備、智能化設備通過NB-IoT、乙太網、無線區域網等網絡鏈路達到南昌市某倉庫內各作業設備間的物物互聯、集成運轉和智能化控制,實現糧食入庫、出庫整個物流過程的高效、智能運行和全程可追溯,做到糧食儲存環境各項要素的準確感知;聯動通風、氣調、控溫等倉儲工作,輔助或代替糧庫人員更加精準有效的進行保糧作業
  • 浪潮武帥:+5G助力行業數位化轉型
    為助力縮小全球標準化差距,推動5G行業發展,加大5G示範應用推廣力度,5月16日-17日,由中國通信學會主辦,北京信通傳媒和百卓網絡聯合承辦的以「縮小標準化工作差距」為主題的「2019年世界電信和信息社會日大會」正式召開。
  • 數位化轉型系列文章之一——什麼是數位化轉型
    經歷了三次浪潮:20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之間的第一次浪潮,價值鏈 中的個人生產活動,從訂單處理到帳單支付, 從計算機輔助設計到生產資料規劃都逐漸實 現了自動化。20 世紀 80 年代和 90 年代的第二次浪潮,實現了個體生產活動與外部供應商、渠道和客戶之間跨地域的協調與整合。企業 甚至可以對全球的供應鏈系統進行緊密整 合。IT成為整合價值鏈的工具。
  • 數位化浪潮來了 頭部券商都在提「全面向數位化轉型」 到底怎麼做...
    原標題:數位化浪潮來了,頭部券商都在提「全面向數位化轉型」,到底怎麼做?其中,華泰證券的半年報中有37處提到了「數位化」。   然而,到底什麼是數位化轉型?它包含哪些深刻內涵?業內對此並沒有給出統一的定義。
  • 眾文博專家廣州探索博物館數位化轉型
    中新網廣州11月23日電(王堅)2020文交會「跨越與創新:數位化轉型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數字經濟智慧博物館論壇」23日在廣州舉行。廣東省博物館、陝西歷史博物館、上海科技館等研究機構和文創企業代表、專家學者等逾百人參加會議,圍繞博物館的數位化轉型進行研討,推動廣州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
  • 數位化成為文物保護和文化傳承的新路徑 博物館雲展覽趣味多
    市民在上海玻璃博物館體驗互動裝置。王初攝(人民圖片) 「在家看全球國寶,足不出戶雲遊世界各地博物館,在技術的助力下享受雲端視覺盛宴,真是太棒了!」由中國國家博物館發起的全球博物館珍藏展示在線接力活動近日舉行,16個國家級博物館的館長在線介紹館藏特色珍品,累計吸引約2億中外觀眾在線「走進」文化寶庫。受疫情影響,雲上展覽、在線直播等成為博物館與公眾交流的新方式,博物館的數位化建設這一話題今年備受關注。
  • 全球博物館集體上天貓 實現數位化「逆生長」
    圖為俄羅斯艾爾米塔什博物館入駐天貓。天貓 供圖中新網杭州3月31日電(記者 趙小燕 實習生 胡海英)良渚博物館的文化「雲直播」、布達拉宮的「雲自由行」……疫情之下,藉助數位化的新手段,人們逛博物館的的習慣正在發生變化。
  • BOE(京東方)數位化藝術品顯示相關標準獲ITU批准發布
    近日,國際電信聯盟電信標準化部門(ITU-T)下屬的第16研究組(SG16)全會在瑞士日內瓦舉行,由BOE(京東方)牽頭研製的「數位化藝術品顯示系統的應用場景、框架和元數據」(「Scenarios, framework and metadata for digitalized artwork
  • 酒泉市博物館:雲端的數位化新生機
    酒泉市博物館立即轉換思路,緊跟疫情期間「雲遊博物館」的浪潮,在微信公眾號上開闢出「抗擊疫情,居家觀展」的專欄,通過二維圖像展和現場直播的方式,向觀眾展現千年之前充滿仙幻色彩和典雅文化氣息的生活。7月21日,記者來到酒泉市博物館,此時疫情形勢已經緩解,但博物館「雲上看展」的活動仍在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