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大劇院供圖《醒·獅》劇照
【本報訊】(蘭州日報社全媒體首席記者李超)30日記者獲悉,大型民族舞劇《醒·獅》2019全國巡演將於11月1日亮相甘肅大劇院。該劇以鴉片戰爭為故事背景,講述了兩位舞獅少年面對愛恨情仇、家國大義不同人生抉擇時的自我覺醒與蛻變,反映了南粵兒女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
以「醒」為神、以「獅」為形
民族舞劇《醒·獅》由廣州歌舞劇院創排,故事源起廣州三元裡村。1841年5月,在廣州城北諸炮臺被攻陷後,南粵兒女在廣州三元裡抗英鬥爭中亮出了中華民族的血性剛強,成為中國近代史上人民反侵略鬥爭的第一面光輝旗幟。創排期間,主創團隊多次到三元裡村、陳家祠、佛山祖廟等地深入採風,充分了解嶺南歷史文化、民間傳統舞蹈、醒獅、南拳的精髓。
該劇以一百多年前的鴉片戰爭為故事背景,以「醒」為神、以「獅」為形,以民族覺醒為主旨,講述了兩位舞獅少年面對愛恨情仇、家國大義不同人生抉擇時的自我覺醒與蛻變。故事以國家級非遺嶺南醒獅為創作核心,受到了不同年齡段觀眾的喜愛與追捧。同時,不僅該劇同名紀錄片也收穫了不錯的口碑,其同名漫畫更是將金龍獎「最佳動漫品牌獎」收入了囊中。
《醒·獅》以南獅為神,兼取南拳、木魚說唱等諸多南粵非遺項目作為創作元素,將藝術創作深深紮根於民族文化這片豐厚的土壤。一方面,《醒·獅》融入了功夫與民俗元素,將南拳馬步以及南獅特有的騰、挪、閃、撲、迴旋、飛躍等技巧匯入舞蹈語言,充滿力量感的陽剛之美;另一方面,《醒·獅》所講述了100多年前的三元裡抗英的故事,通過劇中人物的命運和精神狀態,觀眾重溫民族經歷過的苦難歲月,看到雄獅的覺醒與抗爭,喚起了最普遍的民族情感。
民族舞蹈與傳統舞獅的完美融合
可以說,醒獅不僅代表了南粵大地的本土文化,更代表了中華民族自古以來所具備的自強不息的精神品格。藝術風格上,以深厚的嶺南人文為載體,展現出濃鬱的嶺南特點和廣州特色;舞美呈現則融入更多的創新元素,以多媒體全息技術為表現,將環境、表演相融合,營造出極具現代意念感和視覺衝擊的舞臺視覺。
「舞劇剛柔並濟地融武於舞,將民族舞蹈與傳統舞獅兩種不同藝術形式結合。」據甘肅大劇院有關負責人介紹:「劇中,你能看到南拳馬步和南派醒獅特有的騰、挪、閃、撲、迴旋、飛躍等難度技巧,卻並非呈拼貼式的生硬展現,而是將其有機匯入舞蹈,生動表現舞劇中的醒獅形象的同時,也使整部舞劇顯得剛柔並濟,充滿力與美的張力。」
他說:「讓人感受最深的是,舞臺上每個演員都「功夫了得」,這功夫不僅指舞蹈功底,也是通常意義上的中國功夫。一場群舞演員各站在一條長凳上打拳,馬步紮實、拳拳生風,亦是在這條板凳上,他們前後翻滾,閃騰挪移、互相打鬧,場面看似同伴間的嬉戲實則難度極高。而同樣是圍繞一條板凳,編導為男女主人公創作了一段十分巧妙的雙人舞,展現了朦朧青春裡情竇初開的美好。」
「舞」中有「武」造就滿滿陽剛之氣
常言道,舞醒獅必先習南拳。據了解,為了每一個段落、每一種元素和每一個細節都巧妙組合、精雕細琢,該劇總編導錢鑫、王思思都要求演員們要練出這些真功夫,舞劇特邀廣州工人醒獅協會、佛山黎家獅傳承人、南拳武術教練等為演員進行系統的訓練。練舞蹈前先學南拳和醒獅表演,整整四個多月封閉訓練,才有了現在臺上滿滿的陽剛之氣。
此外,醒獅講究「傳神」,導演組在道具選擇上放棄了輕便的造型獅頭,邀請具有百年歷史的黎家獅製作,由第五代傳承人黎婉珍親手軋制,保留了傳統獅頭的原貌。而演員們也在趙偉斌、馬小斌兩位的指導下,一一攻克醒獅傳神的技巧與精粹。
該劇總導演史前進表示:「時至今日,每逢春節時節,海內外都有大型的舞獅表演,這不僅代表了民俗風情,更是海外遊子對家鄉的思念,對民族的認同。通過醒獅精神的傳遞,不光能讓本土觀眾感受到文化自信的感召,更能讓海外觀眾也體驗到文化力量的輻射力。」
據悉,《醒·獅》曾獲第十一屆中國舞蹈「荷花獎」舞劇獎,國家藝術基金2019年舞臺藝術創作資助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