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2月23日電 11月28日,中國駐日本大使館文化參贊何靜與日本著名漢學家飯冢容、菱沼彬晁會談,積極評價兩人多年來譯介中國小說與戲劇作品、為推動兩國文化交流做出的貢獻。日本《新華僑報》文章表示,文化往來既是國家關係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成果,又能夠使之更加密切、深化、鞏固,緩解中日關係由於政治原因造成的緊張局面,不妨藉助文學交流這一途徑。
文章摘編如下:
本月3日,飯冢容、菱沼彬晁赴華參加「漢學家與中外文化交流」座談會。會議的三大議題之一中國當代文學作品譯介,正是他們長期為之付出的事業。
本月11日,中國青年鋼琴家李雲迪在東京藝術劇場舉行鋼琴表演,現場座無虛席,三次謝幕,觀眾仍不願離去。據悉,李雲迪在日本人氣很高,此次的演出票早早售罄。
上述事件,雖然內容、形式存在差異,仍然可以歸納出中日、文化和溝通交流這些關鍵詞。如果說文化往來既是國家關係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成果,又能夠使之更加密切、深化、鞏固,緩解中日關係由於政治原因造成的緊張局面,不妨藉助文學交流這一途徑。
首先,文學可以助力中日民眾更好地掌握、運用對方的語言。
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中國的日語學習者比2009年調查時增長26.5%,總人數接近105萬,成為第一大學習日語的外國人群體。日本的漢語學習人數不僅早已超過200萬;在英語之外開設外語課的2027所高中,教學漢語課程的也以831所居首。兩國民眾學習對方語言的熱情升溫,除了興趣使然,更緣於在多個領域廣泛深入合作的實際需要。
如果說這對語言的掌握程度和運用能力提出了相當的要求,對文學作品的閱讀、欣賞,恰恰是語言學習取得良好效果的必由之途。
其次,文學還為促進中日民眾的了解架設了橋梁。
文學作品不僅是語言的結晶,更承載、記錄著一個民族、社會生活的歷史與變遷。之所以說生活是創作的源泉,道理正在與此。在這個意義上,閱讀外國文學作品的過程,其實也是在加深對對方國家的了解。
中日兩國這樣做的現實必要性在於,民眾感情不但受國家爭端的影響急劇惡化,隔閡也會因為缺乏交流渠道而擴大。彌補裂痕,文學可以發揮無可替代的獨特作用:除了認識功能,文學作品對人類有普遍意義的問題的思考與探索,還使人們跨越了地區、時代、民族等差異,實現心靈溝通,從而拉近距離。
再者,已有的良好基礎,為中日之間的文學交流提供了諸多便利。
一方面,作為一衣帶水的鄰國,歷史上,中國和日本都深受儒家文化的薰陶;進入20世紀,不僅在各自國家產生巨大影響力、具有較高地位和知名度的作家,前往對方國家留學和生活者不在少數,文學創作的風格、流派,也相應受到影響。川端康成、橫光利一等人之於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新感覺派,就是一例。共同點如此之多,也就更容易形成共鳴。
另一方面,高水平的翻譯,也推動了文學作品的海外傳播。飯冢容曾任《中國現代小說》主編,菱沼彬晁系推進中日戲劇交流的團體「話劇人社」的事務局長,獲得過日本外國戲劇翻譯「湯淺芳子」獎。兩人翻譯過多位中國作家的小說和戲劇作品,莫言的小說得以在日本出版發行,就得益於兩人的合作努力。而村上春樹等日本作家的作品為中國廣大讀者所熟悉,同樣離不開林少華等翻譯家的努力。(李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