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我們開始第一個問題:目標客戶是誰???
這個問題可以分解為三個小問題:
1、誰會來住?
我們來看一組數據:
所以:
把用戶畫像定義為:24-35歲受過大學以上教育的經濟獨立的女性。你瞄準這個群體,同時也就能覆蓋其他群體啦。
2、他們為什麼來你的民宿住宿?
我們看下邊的圖表。
根據我們幾年來做民宿的數據統計得出:
用戶的選擇次序:位置、人數、照片視頻、評價、價格、其他需求等
前面二者,位置和人數,這個對於顧客來說是剛性的,沒有太大意外是不可改變的。後面的要點:居住環境、價格、其他用戶的評價、相對於前面二者,是柔性的,是可變需求。假設你有那麼一兩項顧客不是很滿意,通過溝通,也能達成成交。當然啦一切都有意外,我們也遇到過在北京想去天安門看升旗的顧客住到了東五環,其他這一項呢,是顧客的特性需求,需要依靠溝通才能知道,比如房間附近沒有菜市場就不住的,所以這裡我們就不一一列舉了。
總之用戶一定是因為你和賓館酒店不一樣,才會選擇你。
所以,圍繞著民宿的這6個關鍵點:給顧客一個選擇你的理由……
3、他們希望住什麼樣子的房間?
這個話題我們首先需要談到現在旅遊方式的改變,過去的旅遊,更多的是旅行團拉著一票人馬,浩浩蕩蕩地直奔主題,吃飯住宿統一安排,到了景區拍照,購物,上廁所,然後再換下一個景區。這樣子其實遊客就是看客,他是隔離在這個城市之外的。對於遊客來說,就是滿足了「我去過」三個字。
現在的旅遊更多的自助遊、自駕遊、都是遊客自己主導的,提前做好攻略之後,像當地人一樣去坐公交地鐵、吃飯、逛菜市場,遊客是融入到這個城市中的,他是這個城市的一部分,想要的就是這種體驗感,滿足顧客「我生活過」這四個字。
再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您入住北京的酒店,基本上早餐都大同小異,區別無外乎品類的多少,這時候如果您跟服務員說我就非得吃焦圈喝豆汁、我聽說了,這個東西外地沒有,大部分回答會跟您說對不起沒有,您還是喝牛奶吃麵包把,你看,一切都被標準化了,導致哪兒都差不多。
假設你詢問酒店前臺,那兒好吃,受過培訓的前臺小姐姐,帶著禮貌的露出八顆牙的微笑,答覆你的都是標準化的答案,讓人其實沒有更多交談的欲望,她告訴我的去哪兒,我自己上網也能搜索到。但是如果你問民宿老闆娘,她會告訴你不要去哪兒去哪兒,本地人其實都不去那裡吃東西的……
所以……#民宿#乾淨整潔的、有體驗感的、有特點的、帶有原汁原味的當地風土人情的、用戶評價高口碑好的、有說話風趣的老闆(或者客服)的、這才是是你的顧客希望的房間。
怎樣實現以上說的幾點,我們會在後面的章節中講到。謝謝大家,感興趣的話,點讚評論關注支持一下……我們下期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