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ster of Arts in Cultural & Heritage Tourism
本課程是跨學科課程,從文化、保育、歷史、人類學、社會學及經濟學角度詳細探討文化及保育旅遊的各個方面。
本課程適合對文化旅遊和文化遺產保護感興趣的人士修讀,往屆學員包括來自政府、非政府組織、文化及保育界、旅遊界及對相關議題感興趣的各個界別人士。
配合課程進行實地考察|2018年2月前往香港屏山文物徑考察
Tourism and Contemporary Society (5)
Heritage Preservation in Hong Kong (5)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in Conservation: An Asian Perspective (5)
Graduate Research Writing & Methods for Cultural & Heritage Tourism (5)
Research Project in Cultural & Heritage Tourism
(project to be written in English, 20 credits)
文化及保育旅遊研究報告 (報告須以中文撰寫,20學分)
學士或同等學歷/資歷。
詳情請參見教務處網頁:
www.ouhk.edu.hk/reg
中文*及英文,學生必須能說及書寫流利之中文及英文。非本地大學或非英語國家之學位持有人,需滿足以下其中一項英語要求(或符合同等要求):
* 按:以中文教授科目,授課語言使用粵語或普通話,按個別老師選擇而定。
全日制學生可於一年內完成課程。
兼讀制學生須於兩年內完成課程(若有需要延期,須得到人文社會科學院院長批准)
有關最新收生時間表以及學費,請參閱教務處網頁(大學每年均會檢討學費水平):
www.ouhk.edu.hk/reg
「作為景觀設計團隊的領導者,從規劃著手,主張科學規劃觀,結合本土文化與國際視野,追求設計與環境融合的『大景觀』。」
我是一名從事城市規劃和環境景觀的設計師,在20多年的專業設計工作中經常會接觸到文化保育利用以及旅遊規劃設計的項目。於2017年我將近50歲的時候,突然萌生修讀研究生課程的想法。
在我選擇課程時有幾個考慮:一是不想讀與設計學方向有關的,而是希望更貼近人文研究領域;二是希望有更多元化的跨學科課程;三是希望體驗中英文雙語教學。當時我比較了香港某大學類似的專業, 發現該課程更偏向於歷史保護建築設計。而香港公開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的文化保育及旅遊碩士課程似乎更適合我。
果然,在課堂上社會學、歷史文化研究、旅遊經濟學等等多種專業學科知識接踵而來。不同學科背景和教學風格的老師,透過英文、普通話、廣東話三語並用的方式與同學交流,令我體驗到兩文三語教學的樂趣。課程獨有的香港文化保育案例分析、戶外考察教學和田野調查,令其他專業的同學極為羨慕。在一年的學習中,我們走訪了大澳漁村、新界客家等與香港歷史息息相關的地區,也考察了石硤尾美荷樓、中區警署大館等成功保育和活化利用的歷史建築,更有豐富多樣令人難忘的香港非遺文化體驗。其中令我意外的是案例之一居然是我正在參與設計的項目!
通過這個課程我對文化保育的議題有更深入的了解、也在一些項目中嘗試實踐和探索,包括廣州增城鄧村石屋祠堂建築精品酒店活化項目、新塘瓜嶺古碉樓鄉村旅遊發項目等等,其中廣州增城鄧村石屋祠堂的活化項目獲評為首批廣州紅棉三星精品民宿。
經歷種種後,我最大的心願是希望通過保育,抹去歷史建築的沉積塵埃,使其重新散發迷人的魅力。
註:羅文學長專業從事建築規劃和園林景觀設計工作29年。ASLA美國景觀建築師協會會員。曾任易道/AECOM廣州辦公室副董事總經理及中國區景觀總監。KMCM科美創始人。2005年中國主流地產傑出建築設計師;2006年中國主流地產「金鑽獎」最具影響力建築景觀設計年度名人;金羊獎-2006年羊城十大新銳設計師;《景觀設計與手繪表現》由廣州市科美設計顧問有限公司主編,榮獲第十九屆華東地區科技出版社優秀科技圖書二等獎;大連理工學院《景觀設計》雜誌理事;2013年《中國景觀年鑑》特邀編委;2014年聘任為「廣東省土木建築學會環境藝術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2018年聘任為廣東財經大學文化創意與旅遊學院客座教授。
當我無意中發現香港公開大學開設有這個課程的時候,我感覺它就是「為我而設」的。
作為一名廣州土生土長而又北漂6年且愛折騰的斜槓中年,我發現之前深度跨越不同行業,都和這個課程的話題有關。從旅遊酒店專業畢業後,我先後成為廣告人、旅遊書作者、雜誌編輯、記者、行走創作課程講師……這些生命積累,全都可以依賴「文化及保育旅遊」這個碩士課程為我深度梳理。
這個課程涉及社會學、經濟學、歷史研究、旅遊研究、文化遺產、田野調查……除了其課題領域廣度外,還縱深了時間跨度,從古代的旅遊文化現象到當代旅遊相關產業的現狀,從大背景的歷史文脈到當下具體一個保育個案,我們都可以通過學習,有能力用宏觀和微觀的視覺去理性認知。
如果讓我用一句話說明這個課程到底學什麼?我的回答只有五個字:可持續發展。
為你愛的一棟老房子、一個社區、一座城市、一種文明尋求它的「可持續發展」之路。我們的使命,不是對遺蹟遺產的單純「保護」,而是「保育」,讓它繼續延展其蘊藏的生命力。
修讀這個專業,可以讓我們用知識和智慧,懂原則、有方法地為它們(這些散落在不同時間裡的文明碎片)找到「完整保真」而「孕育壯大」的方法。
註:袁穎學姐,筆名:阿卡,廣州土著,1999年以酒店管理專業畢業生的身份闖進廣告圈做平面設計師,折騰至創作總監後發願去寫書。所著《柬埔寨五月盛放》2004年出版至今再版18次,2005年「當當網」旅遊類書籍年度冠軍。2006年成為一名北漂,創刊《Outsdie》雜誌中文版《戶外》,利用記者身份走遍世界犄角旮旯。2011年回爐大學拿到心理學學士學位,2013年和朋友一起創辦朗程心理,為廣州多家中學心理成長提供年度心理健康課程及諮詢服務。後來……遇到了一個「為我而設」的專業,就是你們現在看到的——香港公開大學文化及保育旅遊碩士課程。
彩蛋!來自本課程現任校友會會長的悄悄話,一定要聽哦!
香港公開大學文化及保育旅遊碩士課程
2019屆畢業生
香港公開大學文旅學會(校友)會長
(2018/19年度優秀學生)
圖 / 校友會成員參加香港公開大學30周年校慶晚宴
歡迎各位同學加入文化及保育旅遊文學碩士的大家庭哦!
課程主任:劉淑雯博士(Dr. Karen Liu)
電話:(+852) 2768 5862
電郵:swliu@ouhk.edu.hk
香港公開大學於1989年由政府成立,現今已成為一所發展全面的大學,致力為中學畢業生及在職人士提供不同程度的優質及靈活高等教育。公大致力於推動學生學習、增進知識和提升研究工作,並著重發展專業及應用課程,以配合學生對學習的期望及響應社會對人才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