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化縣隸屬於湖南省婁底市,位於婁底地區西部,資水中遊;縣域總面積3642平方公裡,常駐總人口132萬。新化是古梅山的中心地帶,宋代以前為苗、瑤聚居地。至北宋開發梅山,漢族不斷遷入,苗、瑤、漢多民族文化逐漸融合,從而形成了種類繁多,內容豐富,風格獨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中國梅山文化藝術之鄉
據初步統計,其內容涵蓋了民間音樂等7大類別近90多個子項目,現有新化儺戲1項以中國儺戲子項目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有望成功,新化山歌1項列入國家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項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5項列入婁底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5年,全國第十一屆洞穴會議在新化舉行,新化被授予「中國梅山文化藝術之鄉」、「中國蚩尤故裡文化之鄉」稱號。2006年,新化縣縣委、縣政府正式提出「文化塑縣」戰略,不久,《文化塑縣戰略實施方案》新鮮出爐。2006年,中國第四屆梅山文化學術研討會暨首屆梅山旅遊文化藝術節在新化成功舉辦;2007年,新化山歌進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8年,新化被授予 「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中華詩詞之鄉」稱號;2009年,新化武術進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新化儺戲進入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全國人大副委員長韓啟德為新化縣題名——中國蚩尤故裡文化之鄉;2010年,海峽兩岸宗教與區域文化暨梅山宗教文化研討會在新化舉行;湖南省社會科學院梅山蚩尤文化研究基地落戶新化;榮獲「2010年度中國最具魅力文化旅遊百強縣」稱號……古老的梅山蚩尤文化不斷與現代文明碰撞、交融,在新化這塊美麗而神奇的疆土上綻放出一朵朵鮮豔的文化奇葩。
梅山文化的「活化石」:新化山歌
新化縣作為多民族的聚居地,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誕生和傳承提供了豐沃的土壤。在這塊古老神奇土地上的梅山先民,在長期的勞作和生活中,人們在勞動之餘,喜慶節日,婚娶祭喪,常以山歌抒發感情,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梅山文化代表作——新化山歌。
「我從1984年開始,就開始在全縣的各個村鎮裡收集相關的素材,直到到1992年總共收集了300多首民間樂曲。」鄒榮先曾是新化縣文化館的音樂專幹,直到2006年退休為止,他一直執著於對新化山歌的保護和傳承工作;用他的話說,這是老百姓們自己的音樂,它的底蘊和魅力一直吸引著我。據了解,新化山歌內容廣泛,品種繁多。有勞動歌、時政歌、儀式歌、風俗歌、陶情歌、兒歌等;勞動歌有獵歌、樵歌、漁歌、田歌、挖山歌、採茶歌及各種勞動號子。其代表作《資水灘歌》長達600多行,對資水灘多水險及沿岸山川地理、土產山貨、風俗人情、船工生活作了生動的描繪。「無論高腔或平腔山歌,跳躍性強,起音都較高,歌聲抬得山轉水動,具有粗獷、激越、陡峭的抒情風格和大膽、利索、調皮的野性美特徵」 鄒榮先說,雖然新化山歌屬於民間藝術,但其對文字的精準程度和表現的藝術形式都很值得推敲,「新化山歌,生動地反映了梅山地區的民俗和文化傳統,是研究和了解湖湘文化和梅山文化的重要史料與『活化石』;它對研究語言文學、歷史學、考古學、民俗學及民間音樂學都具有深遠的影響和重要的學術價值。
長期有效的機制 為非遺傳承「保駕護航」
為了對新化縣內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全面、系統的搶救、挖掘、整理和保護,2007年3月新化縣成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領導小組,縣長彭展發親自「掛帥」。根據非物質文化遺產根植於民間、發展於民間的特性,新化縣將宣傳發動工作立足於全社會,提高民眾對保護文化遺產重要性的認識,有力地營造了全民共同參與保護文化遺產的良好氛圍。彭展發表示:「我們除了依靠電視、網絡等大眾傳媒形式推廣保護計劃之外,還要求咱們的進行非遺普查的人員在田間地頭義務充當宣傳員,有針對性的進行有關的宣傳普及工作。」
除此之外,新化縣近年來持續加大對於非遺保護工作的經費投入,並在組建專業素質強的普查隊伍之外,還投入大力氣培養了一批能說會唱的傳承人員。2009年4月,第一期新化山歌培訓班正式開課,而首批培訓對象就是鄉鎮文化站長、各鄉鎮新化山歌傳承人、新化山歌愛好者及文化系統文藝幹部。
長期有效的機制,為新化縣的非遺保護工作提供了決定性的先機。在縣級名錄的基礎上,2007年新化山歌、梅山武術、蚩尤故裡文化申報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成功;2008年6月,新化山歌成功列入國家級第二批非遺保護名錄。(姜友富/編輯)
Tags:新化 蚩尤故裡 梅山文化
責任編輯:梁雄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