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秋冬季,是病毒性腸胃炎的流行期,而夏季則是細菌性腸胃炎的好發季節,因食物保存不當或料理環境不佳,若吃下這些充滿細菌的食物,就容易患上腸胃炎。不論是何種類型,腸胃炎在一年之中如影隨形,任何時候一不小心都可能遭到感染。
腸胃炎是什麼?
腸胃炎指的是胃部、小腸或大腸的發炎現象,屬於傳染病的一種。主要分為病毒性腸胃炎、細菌性腸胃炎,兩者有不同的致病因素:
病毒性腸胃炎是由諾如病毒、輪狀病毒、腺病毒、沙波病毒及星狀病毒所引起。其中,輪狀病毒是造成五歲以下嬰幼兒腹瀉的常見原因,腺病毒、沙波病毒、星狀病毒也好發於五歲以下的兒童;而諾如病毒則是任何年齡層都可能遭到感染。
另外,引起細菌性腸胃炎的因子包括腸炎弧菌、沙門氏桿菌、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仙人掌桿菌及霍亂弧菌等。不論是病毒性或細菌性因素,都會造成腸胃不適,而且腸胃炎的傳染力強,容易大範圍爆發。
腸胃炎常見症狀
雖然病毒性、細菌性腸胃炎的致病因素有所不同,但發病時的症狀卻非常類似,像是腹瀉、腹痛、噁心、嘔吐、頭痛、發燒等症狀都十分常見。這些症狀會持續多久?因患者的年齡、抵抗力、感染的病菌種類、吃進多少汙染食物等情況不同,而有不一樣的病程,症狀可能持續1-10天。
腸胃炎是如何傳染的?
當照護者接觸病患或嬰兒的排洩物、嘔吐物時,若手部清潔不佳,便可能經由飲食造成糞口傳染;與病患交談、共享食物或餐具時,也可能經由飛沫傳染;另外,食用受汙染的食物或水源、食材保存不當,都是常見的傳染原因,如學校、工廠、軍營、外賣等廚房的料理不當,造成群聚感染。
不想得腸胃炎可以怎麼做?
注意個人衛生
料理食物前、進食前、如廁後、照顧病人後(尤其是清理嘔吐物及排洩物),必須以肥皂或洗手乳徹底清潔,照顧病人時也應戴上口罩。
食材確實加熱
生、熟食須以不同容器處理,避免交互汙染,更要確實加熱、避免生食,尤其是雞蛋、家禽肉類、生鮮海產及魚貝類。食品的中心溫度已超過70℃為基準,才能消滅病原體。
食物正確保存
避免在室溫下久放,保存溫度應低於7℃,並留意食物保存期限,才能有效抑制細菌增長。
杜絕傳染媒介
蒼蠅飛、蟑螂爬、老鼠竄,可別小看這些小動物的影響力!它們身上的病毒或細菌可能沾染食物,若不幸被人類吃下肚,就有極大的可能會感染疾病。
徹底消毒環境
平時除了應留意環境清潔,若家中或其他群體環境出現腸胃炎患者,必須以漂白水消毒環境及患者可能接觸過的物體表面。
有疫苗可以對抗腸胃炎嗎?
目前市面上預防腸胃炎的疫苗僅有輪狀病毒疫苗,家中若有幼兒可考慮自費接種。至於其他可能引起腸胃炎的病毒,目前並沒有疫苗可以預防;一般常聽到的諾羅病毒,也是食物中毒的常見原因之一,因基因變異性大,感染過後產生的保護力有限,並無法防止諾羅病毒的感染再次發生。
所以,預防腸胃炎除了利用現有的疫苗之外,最重要的還是維持個人、環境、食物的衛生,才能有效避免感染。
中招!得腸胃炎怎麼辦?
嘔吐、腹瀉可能造成體液及電解質的流失,若出現脫水或電解質嚴重失衡,可能引發患者肌肉抽搐、甚至死亡。所以,重要的是加強重要補充水分及電解質,病況輕微時,可以白開水為主、運動飲料為輔;病況嚴重時,可在一般藥局購得口服電解質溶液。
患者可以吃什麼?治療期間應以少油、少糖、少量的飲食為主,不過如果只吃稀飯等,可能造成營養不均,像是瘦肉、蔬菜、水果都是不錯的選擇。雖然患者在飲食上須以清淡為原則,不過仍須注重營養的均衡,才能更快恢復體力。在份量上應以少量多餐的方式,才不至於增加腸胃的負擔。而油炸、辛辣、乳製品、高糖分、高纖維食物,腸胃炎期間應避免食用,以免刺激腸胃而加劇腹瀉的情況。
去醫院時醫生可能會問你的問題
當類似腸胃炎的症狀發生,病患可以記錄以下幾點,方便醫生診斷:
1、嘔吐次數
2、排尿頻率
3、周遭的人是否有嘔吐、腹瀉的症狀
4、近期飲食狀況,是否有喝未高溫消毒的牛奶、食用長時間放置的食物
5、是否有接觸昆蟲、爬蟲等動物
6、近期的出行地點
7、排便次數與型態
哪些症狀說明腸胃炎嚴重了?
一般來說,醫生會針對症狀、飲食、接觸史、身體變化來診斷腸胃炎,若有下列情況,就屬於較嚴重的類型,須通過抽血檢查、糞便採樣等實驗室檢查來確診病情。
1、發燒超過攝氏38度或持續數日
2、腹瀉持續兩周以上
3、膚色或眼睛顏色變黃
4、糞便顏色異常或帶有膿液
5、脫水徵兆,如情緒煩躁或易怒、嗜睡、嚴重口乾、體重明顯下降、哭泣時無淚水、幼兒8-12小時內沒有尿溼尿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