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條旅遊鐵律是:不看沒有歷史的或山寨的假景。比如在河南見過一古香古色的玲瓏寶塔,塔頂如蓋,塔剎如瓶。結果走近一看介紹,原來是一水塔,披了件文物的馬甲。還有深圳某著名景點,微縮了世界各地標誌性建築,詭異的是,當遊客穿同一件衣服出現在北半球的艾菲爾鐵塔、南半球的雪梨歌劇院、赤道的金字塔面前拍照時,感覺地球是圓的這句話應該改成地球是個園子。
抱著這條鐵律,逛完周莊古鎮無意發現臺灣老街時,並沒有給我帶來太大驚喜。這是一個模仿臺灣20世紀50 年代到20 世紀80年代風格的商業街區,幾乎囊括所有業態,有劇院、便利店、老字號貨鋪。
鄧麗君穿旗袍的海報雖然給人一種強烈的代入感,但有一樣東西真正打動了我——集集車站。
父親是一名火車駕駛員,跟我講過很多關於火車的故事。其中,奔馳了近90 年的臺灣集集線小火車是他提及最多的。它的由來、它的歷史、它奔跑的足跡和它萌萌的名字都在我的小腦瓜裡留下印跡。所以,當很多同齡人在學習語文課《日月潭》而第一次對臺灣有認識時,我已經領先他們幾個段位了。
其實,集集鎮跟旅行家乾隆大有淵源。雖然乾隆爺看不上當時蠻荒的臺灣,沒有在那留下過愛的種子,但乾隆在位期間,開始有福建人在島上開墾,固定居住場所,後來遷入者日漸增多,集集因此而得名。集集鎮就在日月潭的下遊。
去過臺灣的人,應該都對集集車站有所耳聞,那是小鎮最珍貴的活古蹟,也是臺灣觀光旅遊的成功典範。那個在大陸遍地開花的餐飲品牌「集集小鎮」 的Logo 就是一片象徵臺灣地形的樹葉上鑲嵌著一枚火車頭。白色全木結構的集集車站對我而言不僅是橫掃臺灣必去的景點之一,更是我的臺灣啟蒙之物。
臺灣老街上的集集車站雖然沒有呼嘯的列車和站臺上離別的人們,但高仿的景點前仍不乏拍照留念之人。不能坐在小火車上駛向遠方,那坐在白色的長椅上遙望一下天空也是好的。
我問開了30 年火車現已退休的父親,想不想去臺灣坐一回小火車,在集集車站聽一回鳴笛當一回乘客?父親搖頭:每一趟火車都有終點,不如留個念想,讓它在心裡永遠行駛。
TIPS
愛渡風情小鎮臺灣老街, 位於周莊鎮大橋路, 從古鎮出來開車五分鐘便達。這裡是大陸第一家臺式懷舊主題樂園,提供原汁原味的臺灣懷舊風情。照相館、賣沙士糖的雜貨店、大劇院、小火車、小故宮、學校升旗臺、郵筒、公路局站牌等,都讓人仿佛回到20 世紀50 年代的臺北街頭,一個屬於阿公那個年代的臺北。這麼地道的地方自然少不了地道美食,臺灣小吃也是這裡的一大亮點。
原文載自《崑山有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