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燈窩,紅軍窩

2020-10-15 新安仁

湘南邊陲,安仁縣金紫仙鎮福星村,有一個稱為「紅軍窩」的紅燈窩。

紅燈窩,又名肖家組,只有二三十戶人家,大都是客家人,一條小溪穿流而過,是安仁、茶陵、炎陵三縣的分界線,東靠茶陵,北靠炎陵,號稱「一腳踏三縣」,當地又名「合江口」。

紅燈窩地處羅霄山脈西麓,位於盤古仙山坳深處,嶺高溝深,地理位置特殊。盤古仙主峰東側1500米,有一面六百米高的陡峭側峰,叫「刀背騎」,因形同刀背而得名。

刀背騎山腰之字路拐彎處,有一塊兩米見方、表面平整的凸石,上刻「紅軍打土豪」五個大字,據說是陳梅連親手所刻,故又稱「紅軍石」。

陳梅連,茶陵人,從小練就一身硬功夫,身手敏捷,翻山越嶺如履平地,還是個有名的神槍手。

刀背騎東通茶陵縣浣溪鎮和炎陵縣河西鄉,正面通往潭灣村(原屬安仁縣豪山鄉),背後就是福星村(原屬安仁縣羊腦鄉)。福星村與潭灣村一山相連,刀背騎是連接兩地便捷安全的「紅色通道」。

1928年4月1日,朱德率湘南起義部隊來到安仁,成立安仁縣蘇維埃政府, 4月5日上井岡山。後來唐天際帶領部分農軍跟著上了井岡山,安仁蘇維埃政府留守人員轉移到紅燈窩,繼續開展革命工作。

4月17日,福星蘇維埃政府在紅燈窩成立,主席葉年量,農民赤衛隊隊長李運徠,還有暴動骨幹劉積純等。同日,加掛安仁縣蘇維埃政府牌子。

4月20日,國民黨襲擊紅燈窩,放火焚燒蘇維埃政府辦公場所,抓住葉年量、劉積純和62名革命群眾,並以「通匪」罪名殘忍殺害於紅燈窩一塊平地裡,屍首成堆,血流成河,此處便是當地老百姓口中常說的「殺人坪」。

紅燈窩幾經戰火,一直是遊擊隊駐地。陳梅連率遊擊隊周旋於茶安酃邊界,擔任茶安酃邊界區委副書記、湘南赤色遊擊大隊大隊長。

1935年冬,湘南特委機關從酃縣轉移到潭灣村,周禮(又名周裡,炎陵人)時任湘粵贛特委書記。1936年4月1日,陳梅連率部從紅燈窩出發,經老虎場壠,翻越盤古仙分水嶺,從刀背騎下山,到達潭灣村,與周禮等率領的湘粵贛特委會師。

隨後在潭灣村杉木壠,召開了兩個特委聯席會議,史稱「潭灣會議」。會議決定撤銷湘粵贛特委,合併成立新的湘南軍政委員會及其領導下的湘南特委。周禮任湘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兼湘南特委書記,陳梅連當選為特委委員。

1936年秋,敵人加緊了對潭灣村的圍剿,周禮率領湘南特委機關撤離潭灣村,經刀背騎進入福星村,和陳梅連率領的遊擊隊一起打遊擊。1937年秋,陳梅連在茶陵仙茅嶺不幸受傷被俘,被敵人殺害於茶陵縣浣溪墟場。紅燈窩先後遭到敵人多次圍剿,犧牲的遊擊隊員和革命群眾達500多人。

2011年4月,安仁縣史志辦在紅燈窩普查紅色文物時,發現時年80多歲的肖長發老人家中,珍藏了一枚粗糙公章和一張泛黃告示。公章用雜木做成,直徑約1.5寸,高約1.5寸,從右到左環刻「安仁縣蘇維埃政府」,正中有個「印」字。告示頒布於民國十七年十月十九日(1928年10月19日),上面寫著「警告那些鼠目短淺之輩,不要夥同反動派任意殺害我革命志士和革命家屬。」

肖長發是遊擊隊員肖連芳烈士的兒子,據肖長發老人回憶,1935年父親隨部隊撤離紅燈窩時,將公章和告示交給母親保管。母親把公章和告示,小心翼翼地用印花被單包好,藏在陶罐裡,埋入自家屋後的山上。父親後來犧牲於茶陵境內。直到解放後,母親才敢取出來,交給他保管。

經過縣史志辦人員和村委幹部做工作,肖長發老人把這兩件紅色文物捐獻給了縣文物部門。這也是肖連芳烈士犧牲前的遺願,他曾叮囑妻子,一定要把公章和告示保存到革命勝利的那一天。

2020年10月8日,我們一行人來到紅燈窩。路旁很隨意地斜靠著一塊花崗巖石碑,碑額刻「福星蘇區蘇維埃政府辦公地紅燈窩」幾個漆金字樣,碑文簡要介紹了紅燈窩的革命歷史。

只見一棟老舊的土坯房呈現在眼前,左側牆體已經坍塌,剩下的房子用兩根長長的竹杆勉強支撐著,搖搖欲墜,讓人揪心。牆壁呈黑色,明顯有焚燒過的痕跡。裡面好像還有人堆放雜物,不遠處還新建了幾棟磚混房子。

紅燈窩,當年被國民黨白匪貶稱為「紅軍窩」,今天是紅色革命遺址,成了名符其實的「紅軍窩」。在此也呼籲有關部門,保護好這一處遺址,紅燈窩是火紅歲月革命歷史的見證。

相關焦點

  • 【小村莊大變遷之1】昔日紅軍恩 今朝幫扶情
    吃水不忘挖井人,紅軍故事代代傳。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崔銀輝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崔銀輝  了解旋窩村昨天的人,一定會讚嘆她的今日。一句「更喜岷山千裡雪,三軍過後盡開顏」便道出旋窩村與紅軍的不解之緣。  1935年9月,紅軍攻破天險臘子口之後,在旋窩村一帶休養。當時的旋窩村是一個有著60多戶人家的回漢雜居村,在此,誕生了中國共產黨最早關於回族的民族政策——《回民地區守則》。至今,紅軍當年的故事還在旋窩村代代相傳。
  • 紅軍犧牲在古藺 馬革裹屍埋青山
    ( 二) 紅軍長徵經過古藺已經八十多年,當地人為了保護紅軍遺體,傳揚紅軍事跡,輩輩叮囑,代代相守,使紅軍遺體得以保存。聽說此紅軍墳墓已列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政府準備樹碑紀念。
  • 1934年百餘名紅軍被丟進酒海井 已打撈出部分骸骨
    1934年11月,因部隊撤退而未及轉移的100多位紅軍重傷員,被當地反動武裝力量捆綁後,丟進酒海井全部犧牲。上世紀70年代,當地村民抽水後曾在酒海井發現部分骸骨,但因技術原因,直至今年8月13日,打撈工作才啟動。新京報記者昨日了解到,截至9月22日,已清理出超過20例個體骸骨,確認均為紅軍遺骸。
  • 講好紅軍故事 弘揚紅軍精神
    在中國共產黨建黨97周年之際,天全縣舉行了「講好紅軍故事·弘揚紅軍精神」主題演講比賽,在這片紅色的沃土上,重溫黨的光輝歷史,繼承和發揚紅軍精神。激勵廣大黨員幹部群眾幹事創業,加快建設生態強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縣黨員代表、入黨積極分子代表、群眾代表等300餘人現場聆聽。  經過前期的複賽,10位來自全縣各行各業的青年選手脫穎而出,意氣風發地走上演講臺。
  • 遵義紅軍山,有位紅軍衛生員被遵義老百姓尊為紅軍菩薩
    1935年,紅軍到達這裡後,召開了著名的「遵義會議」,使中國革命發生了一個大轉折,因此遵義又被稱為「轉折之城」。解放以後,人們把找到的部分紅軍遺骸遷葬在綠樹成蔭、風景秀麗的小龍山,並在那裡建了「紅軍烈士陵園」。從此,遵義人把小龍山改名叫「紅軍山」。從紅軍山的山腳到「紅軍烈士陵園」,有一條三百多級的長臺階。
  • 紅軍長徵與湖北:紅色的土地 紅軍的搖籃
    (記者 張朋 攝)湖北日報訊 記者彭小萍四支參加長徵的紅軍隊伍中,有三支誕生於湖北。20萬長徵紅軍,6萬來自湖北。16萬紅軍英烈中,4萬是湖北籍。長徵,這部悲壯而恢弘的史詩中,湖北篇章盪氣迴腸。紅軍長徵之前,在湖北及其相鄰地區誕生、戰鬥的紅軍部隊已發展到近10萬人,地方武裝約40萬人。四支長徵紅軍隊伍,三支誕生於荊楚大地82年前10月17日,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瀕臨絕境的中央紅軍共8.6萬餘人,夜渡於都河,踏上二萬五千裡漫漫長徵路。
  • 井延坡工作室丨井岡山上,一條永不過時的紅軍標語
    「紅軍是為勞苦工農謀利益的先鋒隊。」1973年的一天,井岡山行洲村一棟老屋,時光吹落了外牆上覆蓋的泥土,這句標語重新出現在人們的視線中,也將我們帶回那段軍民攜手共渡難關的崢嶸歲月。紅軍初上井岡山時,這個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可以說是一窮二白、百廢待興。
  • 80多年前,紅軍長徵走過的草地,如今變成什麼樣?
    紅軍兩萬五千裡長徵,可謂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大壯舉。憑藉著非人的意志和不懈的奮鬥,中國紅軍跨越雪山,走過草地,行程約兩萬五千裡,其中經歷了380餘次戰鬥,攻佔700多座縣城,紅軍犧牲了營以上幹部多達430餘人,平均年齡不到30歲,共擊潰國民黨軍數百個團。
  • 馬爾康紅軍長徵紀念館,紅軍長徵精神的歷史見證
    長徵在人類革命歷史上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奇蹟,在物資匱乏、戰亂動蕩的年代,紅軍革命戰士在黨的領導下,翻雪山、過草地、吃樹皮……為了紀念紅軍長徵精神,修建了馬爾康紅軍長徵紀念館,凸顯「艱苦奮鬥、革命奇蹟」紅軍精神。
  • 「紅軍哨」的由來
    4月8日,中央紅軍分兩路縱隊,由貴陽、龍裡之間突破敵人防線,向雲南方向急進。24日,中央紅軍進入雲南,27日奪取馬龍。為保住昆明,國民黨把在曲靖以東的孫渡縱隊調往昆明,滇北各地和金沙江兩岸的防守力量極大削弱,中央紅軍搶渡金沙江、北上川西的有利條件出現了。4月29日,中央軍委發出《關於野戰軍速渡金沙江轉入川西建立蘇區的指示》,其中規定:紅一軍團為左縱隊,經祿勸、武定、元謀直取龍街。
  • 感恩紅色·走進赤水(49) | 紅軍渡口的紅軍故事!
    ——赤水市元厚鎮沙陀渡口,也叫紅軍渡口,在這裡,69歲的宣講員肖義伍為我們講述了很多充滿傳奇色彩的紅軍故事。當時因為紅軍從1月24日到達元厚一帶,26日在黃陂洞受阻,27日回師元厚,這期間宣講馬列主義,建立蘇維埃政權、開倉放糧、放鹽、帶領窮人鬥地主,所以,群眾非常擁護紅軍,為紅軍搭橋、帶路。
  • 紅軍標語中敘說故事 紅軍是窮人的隊伍 軍民團結
    紅軍進了寨子,見到冉大嫂帶著孩子在家,就對她說:「大嫂,你不要怕,我們紅軍是窮人的隊伍,不侵犯老百姓。」並給她講些道理。冉大嫂聽紅軍講話輕言細語,待人和和氣氣的,便放了心。紅軍看她不怕了,又問她:「那些人為哪樣要跑?」冉大嫂說:「怕『爛兵』來整人害人呀。」紅軍知道發生了誤會,怎麼辦呢?莊稼人,地裡的莊稼活不能耽擱呀。
  • 雲貴紅軍橋
    洛澤河上有座橋叫紅軍橋,因紅軍長徵時轉戰於此故名。  汽車穿過風輕雲淡的雪山灼甫草場一路向北,沿途不時映入成群的牛羊,一種蒼茫的高原風撲入視野。  雲貴鄉政府依山而建,視野開闊,有霧的時候可看見雲海茫茫的奇景。當夕陽墜在山頂時,我們終於看到了久仰的紅軍橋。  洛澤河岸,山峰似刀削斧劈般陡峭突兀,不得不佩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 遵義紅軍烈士陵園,紅軍烈士紀念碑可大有文章
    今天的目的地是鳳凰山上的遵義紅軍烈士陵園,這裡是每名遊客來遵義的必到之處。從遵義會議紀念館出來,沿紅軍街一路前行,目的地是遵義紅軍烈士陵園。紅軍街需要慢慢參觀,它北與遵義賓館隔街相對,南與紅軍總政治部舊址毗鄰,與遵義會議紀念館、文化小學為鄰,東與遵義公園、西與名校遵義四中相連,為遵義市傳統商業、文化中心區域,地處紅色旅遊景點核心位置。
  • 全國最大的紅軍烈士陵園——川陝革命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
    拍攝於2020年8月16日,四川省巴中市通江縣沙溪鎮王坪村,全國最大的紅軍烈士陵園——川陝革命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拍攝於2020年8月16日,四川省巴中市通江縣沙溪鎮王坪村,全國最大的紅軍烈士陵園——川陝革命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
  • 遵義紅軍山烈士陵園的「紅軍菩薩」,人們前來祈福,至今香火不斷
    遵義紅軍山原名「小龍山」,為了紀念在遵義戰役中犧牲的紅軍烈士,遵義市人民政府在這裡修建紅軍烈士公墓,山上的陵園原先叫「小龍山紅軍烈士陵園」,後來直接叫「紅軍烈士陵園」,整個陵園坐北朝南,前臨湘江河,後靠蔥蘢翠綠的鳳凰山,與當年紅軍鏖戰的紅花崗,老鴨山遙遙相望。
  • 網上參觀‖紅軍會寧會師舊址:三大主力紅軍大會師的地方
    網上參觀‖紅軍會寧會師舊址:三大主力紅軍大會師的地方會寧大會師 開欄的話為防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今年春節至今,紅軍會寧會師舊址(紅軍長徵勝利紀念館)停止開放。為此,從今天起,紅軍會寧會師舊址(紅軍長徵勝利紀念館)推出系列線上展覽展示內容,旨在通過多種新媒體手段,滿足公眾足不出戶在線觀展的需求。歡迎各位來到絲綢古道上的歷史重鎮、文化名城、革命老區、教育名縣會寧,來到紅軍會寧會師舊址。會寧歷來風雲際會,薈萃群雄,有「秦隴鎖鑰」之稱。
  • 貴州土城女紅軍街:紀念館講述女紅軍傳奇故事
    古街兩邊不少老房子的門楣上,掛著「紅軍住處」的小牌牌。1935年1月24日,紅一軍團進抵土城後,老街上住滿了女紅軍戰士,另外還住著一些年齡大的紅軍戰士,如董必武、徐特立等。由此,老百姓稱這條街為「女紅軍街」。近年,這條老街上還建起了中國唯一的女紅軍紀念館,引來了四面八方的遊客。
  • 紅軍不怕遠徵難,三軍過後盡開顏
    千迴百轉長徵路,過了岷山...
    而這首詩背後蘊藏著紅軍自長徵以來解決了目標和落腳點這個重大問題,到陝北去!曙光在前,勝利在望。    ■記者 吳岱霞  實習生 周莉  林珍    《七律·長徵》    詞:毛澤東    曲:彥克、呂遠    紅軍不怕遠徵難,萬水千山只等閒。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 啥是個窩溝齲?窩溝封閉如何預防窩溝齲呢?
    窩溝齲是常見的齲齒類型之一,因為病發位置位於磨牙的窩溝故得此名。窩溝齲僅限於磨牙(第一磨牙、第二磨牙)、前磨牙(第一前磨牙、第二前磨牙)的咬合面、頰面溝和上頜前牙舌面的齲損。臨床檢查中可見咬合面有黑線,檢查中可卡住探針,當然有些窩溝齲的齲損釉質表面無明顯破壞,這說明齲壞還沒有加深惡化,需要及時填充補牙。窩溝齲的特點在於磨牙的窩溝底部接近牙體組織的牙本質和牙釉質臨界點,所以很多人出現的牙齒敏感現象有很多不乏是窩溝齲造成的,而且窩溝齲外邊看似小,實則內部牙體齲壞已經很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