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南邊陲,安仁縣金紫仙鎮福星村,有一個稱為「紅軍窩」的紅燈窩。
紅燈窩,又名肖家組,只有二三十戶人家,大都是客家人,一條小溪穿流而過,是安仁、茶陵、炎陵三縣的分界線,東靠茶陵,北靠炎陵,號稱「一腳踏三縣」,當地又名「合江口」。
紅燈窩地處羅霄山脈西麓,位於盤古仙山坳深處,嶺高溝深,地理位置特殊。盤古仙主峰東側1500米,有一面六百米高的陡峭側峰,叫「刀背騎」,因形同刀背而得名。
刀背騎山腰之字路拐彎處,有一塊兩米見方、表面平整的凸石,上刻「紅軍打土豪」五個大字,據說是陳梅連親手所刻,故又稱「紅軍石」。
陳梅連,茶陵人,從小練就一身硬功夫,身手敏捷,翻山越嶺如履平地,還是個有名的神槍手。
刀背騎東通茶陵縣浣溪鎮和炎陵縣河西鄉,正面通往潭灣村(原屬安仁縣豪山鄉),背後就是福星村(原屬安仁縣羊腦鄉)。福星村與潭灣村一山相連,刀背騎是連接兩地便捷安全的「紅色通道」。
1928年4月1日,朱德率湘南起義部隊來到安仁,成立安仁縣蘇維埃政府, 4月5日上井岡山。後來唐天際帶領部分農軍跟著上了井岡山,安仁蘇維埃政府留守人員轉移到紅燈窩,繼續開展革命工作。
4月17日,福星蘇維埃政府在紅燈窩成立,主席葉年量,農民赤衛隊隊長李運徠,還有暴動骨幹劉積純等。同日,加掛安仁縣蘇維埃政府牌子。
4月20日,國民黨襲擊紅燈窩,放火焚燒蘇維埃政府辦公場所,抓住葉年量、劉積純和62名革命群眾,並以「通匪」罪名殘忍殺害於紅燈窩一塊平地裡,屍首成堆,血流成河,此處便是當地老百姓口中常說的「殺人坪」。
紅燈窩幾經戰火,一直是遊擊隊駐地。陳梅連率遊擊隊周旋於茶安酃邊界,擔任茶安酃邊界區委副書記、湘南赤色遊擊大隊大隊長。
1935年冬,湘南特委機關從酃縣轉移到潭灣村,周禮(又名周裡,炎陵人)時任湘粵贛特委書記。1936年4月1日,陳梅連率部從紅燈窩出發,經老虎場壠,翻越盤古仙分水嶺,從刀背騎下山,到達潭灣村,與周禮等率領的湘粵贛特委會師。
隨後在潭灣村杉木壠,召開了兩個特委聯席會議,史稱「潭灣會議」。會議決定撤銷湘粵贛特委,合併成立新的湘南軍政委員會及其領導下的湘南特委。周禮任湘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兼湘南特委書記,陳梅連當選為特委委員。
1936年秋,敵人加緊了對潭灣村的圍剿,周禮率領湘南特委機關撤離潭灣村,經刀背騎進入福星村,和陳梅連率領的遊擊隊一起打遊擊。1937年秋,陳梅連在茶陵仙茅嶺不幸受傷被俘,被敵人殺害於茶陵縣浣溪墟場。紅燈窩先後遭到敵人多次圍剿,犧牲的遊擊隊員和革命群眾達500多人。
2011年4月,安仁縣史志辦在紅燈窩普查紅色文物時,發現時年80多歲的肖長發老人家中,珍藏了一枚粗糙公章和一張泛黃告示。公章用雜木做成,直徑約1.5寸,高約1.5寸,從右到左環刻「安仁縣蘇維埃政府」,正中有個「印」字。告示頒布於民國十七年十月十九日(1928年10月19日),上面寫著「警告那些鼠目短淺之輩,不要夥同反動派任意殺害我革命志士和革命家屬。」
肖長發是遊擊隊員肖連芳烈士的兒子,據肖長發老人回憶,1935年父親隨部隊撤離紅燈窩時,將公章和告示交給母親保管。母親把公章和告示,小心翼翼地用印花被單包好,藏在陶罐裡,埋入自家屋後的山上。父親後來犧牲於茶陵境內。直到解放後,母親才敢取出來,交給他保管。
經過縣史志辦人員和村委幹部做工作,肖長發老人把這兩件紅色文物捐獻給了縣文物部門。這也是肖連芳烈士犧牲前的遺願,他曾叮囑妻子,一定要把公章和告示保存到革命勝利的那一天。
2020年10月8日,我們一行人來到紅燈窩。路旁很隨意地斜靠著一塊花崗巖石碑,碑額刻「福星蘇區蘇維埃政府辦公地紅燈窩」幾個漆金字樣,碑文簡要介紹了紅燈窩的革命歷史。
只見一棟老舊的土坯房呈現在眼前,左側牆體已經坍塌,剩下的房子用兩根長長的竹杆勉強支撐著,搖搖欲墜,讓人揪心。牆壁呈黑色,明顯有焚燒過的痕跡。裡面好像還有人堆放雜物,不遠處還新建了幾棟磚混房子。
紅燈窩,當年被國民黨白匪貶稱為「紅軍窩」,今天是紅色革命遺址,成了名符其實的「紅軍窩」。在此也呼籲有關部門,保護好這一處遺址,紅燈窩是火紅歲月革命歷史的見證。